《小市民的奮鬥》第三卷 新時代

第253章 太陽

第三卷 新時代

第253章 太陽

科學家們甚至建議的將原子彈投擲在沙漠或荒島上作威力演習,並邀請其它國家代表前往參觀,「如果中國向全世界宣布:請看,我們已經擁有這種威力強大的武器了,可是我們不用它,如各國與我們聯合在一起並同意建立有效的國際監督,那麼我們將來也不使用他。」
太陽一落山,天色更加昏暗了。
「稼先!稼先!計算結果出來了!你是正確的!」
「你知道的,國防部不會同意這個方案,太平洋正在打仗,萬一……」
司馬無奈的把這份倡議書放了下來,歷史上美國也曾碰到了同樣的問題,慢慢的那些科學家會意識到,核武器或許意味著毀滅,但他帶來的卻是持久的和平。
看完手中的這封費米等數十名科學家寄來的聯名倡議書,司馬無奈地搖了搖頭。
這時警報聲音打斷了先前的音樂,進入倒計時了!原本在呆在掩體外的人紛紛進入掩體,三防掩體厚達數米的防護門,在最後一名人員進入后,瞬間關閉。
無論行不行,這總是一條路!
儘管已經深夜十點,但工作區的那些研究所的樓宇仍然亮著燈,即便是在白天,除去那些武裝警衛外,在這片工作里很少再看到什麼行人。而到了深夜更是冷冷清清,明亮燈光透著窗戶和著路燈將柏油路映的更亮,冷冷清清的路上偶爾有兩名執勤警衛走過,再無他人。
「氫彈原理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一份電波隨即從這片戈壁灘發往了艾麗絲城。
這些飛行員和試驗人員從空中明確地看到了奇怪現象,一道深深的、透明的氣體大牆形成了,它穿過飛機機身,撼動著近百噸重的飛機,世人難以想象。當衝擊波穿過飛機時,所有儀錶設備的唆使都飛速上升,指針來回跳動……
「我們相信,如果中國的製造這種武器,那麼未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威信將會受到損害……新武器的破壞能力是無限的,因此它對人類是極端危險的,不管在什麼樣情況下,都應把他視為不祥之兆,我們認為身中國有必要遵循道義的基本原則,我們不可能是製造這種武器的發起者……我們大家相信的,通過各種方法可以避免製造這種武器的,不希望中國成為製造這種武器的倡導師者,我們大家的一致看法是,目前製造這種武器方面採取的行動而使自己的名譽受損……」
圍繞著鐵塔的是許多地堡式的現場測試工號,各種記錄儀器和電子設計都安裝其內。密如蛛網的各種測量導線都與塔上裝置外的探頭相聯,實行遙控。這種測試的特點是爆炸瞬間即逝,所以現場測試只有抓住瞬間,測試到數據,記錄下參數,才能保證試驗成功,否則就是大失敗。
林德爾.休斯把鉛筆靠在儀器的側壁上,並用手支著它,使筆尖的靠近光點,這個光點好像不動了。
「他們只是科學家,不是政治家,他們只看到了氫彈的毀滅性,卻沒有看到這種毀滅性背後所帶來的持久和平,一種建在核恐怖之上的和平!」
「我先來介紹一下新原理的設想……」
于化鵬的腦海中浮現出記錄片中原子彈的威力,而被命名為「寶貝」的氫彈威力竟然比他還要大出近24倍!
但他最特殊的地方卻是,這裏比任何一座城市更為安全。
下意識見,林德爾.休斯以為是什麼位置發了地震。同一時間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地震測試儀都測到了發生在中國新疆沙漠地區的地震。
站在鄧稼先身旁于化鵬問道自己的同學,同界考入原子物理學院的1465名同學,只有123人進入艾麗絲城學習,在沒來到這座城市參与這個工程之前,于化鵬很難想象中國已經擁有了可以毀滅一座城市的武器。
就在這時,一個人沖了出來,手中拿著一張紙,大聲的喊叫著,從他的手中接過那那紙,在確信無誤后,身高一米八的鄧稼先競像個孩子似的拍拍這個人的肩膀,捅捅那個人的胸脯,嘴裏一個勁地念叨。
「太好了,太好了!」
「……3、2、1、起爆!」
冬天的沙漠之中寒意逼人,城市外間的隔離鐵絲網圍牆上閃爍著一行電燈,一跟望不到頭,入夜後,鐵絲網邊巡邏隊的武裝巡邏也頻繁了起來,數道鐵絲網圍牆間的警戒塔上,警衛們不時轉動著探照燈,探查著與防護林間的田字麥草格隔離帶。
話音剛落,林德爾.休斯就注意到光點的跳動的加快了,也沒有了任何規律。
但相比這種方式,軍方顯然更願意通過在戰場上使用這種武器,在他們看來,在沙漠上投擲一棵原子彈遠不如毀滅一座城市讓人印象更加深刻,防禦性武器的夢想化成了泡影,發明原子彈的學者無權支配自己所創造出成果。
而這一次艾麗絲城委員會內19名委員中的7名委員在獲知氫彈原理試驗成功,氫彈試驗已經進行計時議程,再次發出了倡議,其甚至得到了超過三百名科學家的簽名,費米等人已經決定退出委員會。
「那麼你們就加快速度吧!30噸!這是空軍的底線,你們可以選造出30噸左右的炸彈嘛!威力可以適當的降低,但一定要實現實用化」
兩年下來,理論研究所,已經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活躍。中年人皺著眉頭端坐沉思,最愛說笑的青年人也變得沉默寡言。儘管說是這樣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是一種收穫,至少可以證明此路不通。但又有誰願意得到這樣的收穫呢?
沙漠之中的傍晚僅有幾分鐘。隨後,天地即陷入一片漆黑。沙漠中綠洲中央卻亮了起來,綠洲外那些灌木、胡極之類的樹木組成十數公里深的防護林也看不見了,一切都被黑暗所吞噬。
在取得這個的成果之後,理論研究所便開始致力於于「寶貝」的超級聚變炸彈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但這個緊密的集體在過去卻一再的被一些問題困擾著。
交接班后,林德爾.休斯一個人留在這裏,陪伴著他的只是一個滴答作響的時鐘和一台記錄機,這台記錄機以只有一毫米的光線,在感光膠片上記錄下任何微小的援動。
「什麼地方發生了地震!」
共和33年1月13日,數千名的科學家、實驗工程師、機械師、陸軍官兵都乘坐火車或飛機抵達了位於戈壁灘的試驗場,試驗場上,一座不亞於埃菲爾鐵塔的高度的鐵塔聳立著。
艾麗斯城是一座特殊城市,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儘管城市面積達1385平方公里,人口更是多達36萬,但這座城市的居民卻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甚至於連同這座城市都不曾出現在共和中國的地圖,儘管城市是由總理親自命名。
提到那些科學家,張鎮國忍不住一陣頭痛,對於那些科學家,自己不可能用命令去命令他們,更不可能關他們禁閉,在過去的幾年,他們一直致力於原子彈的防禦用途和呼籲停止研製氫彈的活動,如果不是有大量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研究寄制著他們,或許他們的活動真的有可能干擾到氫彈的研製。
「對於我們而言,現在可以說是時間緊迫啊!」
上機進行模擬計算是必不可少的,X基地有中國最先進的大型電子計算機,而理論研究所月前,剛剛完成銀河—3計算機的安裝,每秒鐘可以運算一億次之多,這使得過去的繁雜的計算任務變得輕鬆許多,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淘汰了研製原子彈期間的電動計算機。
的話音剛落,身材高大的理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鄧稼先,就以他濃重的安徽口音接著說。
儘管看出了李覺先表情中的失望,但鄧稼先顯然不會因此感到氣餒,只是用力地點了點頭。
摟開衣袖,站在研究所樓下的草地上,鄧稼先看了一下手錶,已經是凌晨4點25分,那台銀河—3已經進行了長達五個小時的計算,但仍然沒有消息傳來。
「走,上飯館,我請客。咱們喝黃酒吃螃蟹,來個一醉方休!」
「行不行,抓緊時間上機計算。能算得出就有希望。」
「哦!」
12月28日零時,在離鐵塔20公里處的掩體里,在經過六次失敗的試驗之後,理論部的參試人員透過墨鏡,終於看到了充滿希望之光的閃光,看到冉冉上升的蘑菇雲。爆炸成功,可確切的結果還要看測量的數據。大家急切地等待。實驗部的專家們更是一秒鐘也不敢耽誤,全神貫注地進行速報計算。幾個小時,結果都清楚地向人們表明了他們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接著鄧稼先以數據、圖表說明新方案的原理、計算結果。于化鵬也站起來介紹新方案的物理基礎,實現的可能性和途徑,以及尚未解決的困難之所在。在滔滔不絕發言時,汗水冒了出來,他乾脆脫下身上的毛衣,只著一件襯衫,邊說邊寫,那大黑板上滿是草圖、數據、公式。他的推斷非常清晰,分析非常有條理……
「共和27年至28年初,我們主要擔心的是,英國、美國或德國率先於我們製成了原子彈……到了29年,我們再也不需要擔心別人拿原子彈炸我們了,而我們唯一的擔心卻是中國政府可能用原子彈炸別的國家!」
望著漆黑的天空,鄧稼先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在海上試驗無疑更安全一些,根據計算機的計算,「寶貝」的當量大約在300萬噸左右,300萬噸的當量是什麼概念?爆炸專家曾計算過他的安全半徑,考慮到爆炸揚塵,需要至少300公里的安全距離。
冬天的戈壁灘,像猙獰的野獸。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描述過「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狂風呼嘯,砂石翻滾,倔犟駱駝刺被迫匍匐于地。然而,為了摸清氫彈原理,九院試驗隊伍頂風進駐戈壁,一排排的帳篷、汽車、堆起的器材和物資在這裏出現。戈壁深處,一座一百余米高的鐵塔威武雄壯地矗立著,塔頂上的裝置就是進行原理試驗的裝置。
在眼睛適應了黑暗之後,林德爾.休斯注意到那個光點十分不穩定,觀察著的時候,林德爾.休斯知道這是的地層不斷震動引起的,而這種振動是太平洋波濤沖周大陸所造成的微地震,看著光點,林德爾.休斯感覺自己的好像正處在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上。
「怎麼辦?快說!」
隨著揚聲器內傳出的兩字,耀眼的閃光湧現在空中,持續時間將近70秒,儘管有著濃雲和濃霧的掩蔽,但在數百公里之外仍能看到閃光。接下來的火球烈焰籠罩天地、經久不息。最後,巨大的、灰黑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它的頂端直達同溫層,高度足有數十公里。
縱然痛苦,雖然沮喪,但誰也沒有失去信心。每一次遭遇失敗時,他們所要乾的就是回頭再回,通過追憶以往碰壁的過程,來重新考慮新設計方案。
「我們們原來的那個『加強型』要用許多炸藥來引起熱核反應,原理說得通,但難以製造。現在我們如果不用那麼多炸藥,而是改用別的方法壓縮熱核材料,就很有可能成功。」
顯得有些清寂的辦公室內的突然傳起一聲異常興奮的叫喊聲,瞬間的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一個年青人吸引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地球以及地球上居民的命運都壓在這棟建築內,所有人不分晝夜的計算著、思考著,最終用了數月的時間完成計算,證實了熱核炸彈的所引起的反應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衝進的地球的輕元素,這是違反自然的基本規律的。
「好,我現在就去計算機部。」
「他們準備退出委員會?」
與此同時,各家協作公司開始按照要求,將許多具有特殊要求的物資、元件,供測試用的各種電子儀器、專用設備,源源不斷地運到氫彈生產製造廠,以保證了氫彈研製的需要,一切如同上一次一般,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似乎和平時相比沒有什麼不同!」
大洋彼岸美國西海岸,此時正處傍晚時間,林德爾.休斯低著頭,不慌不心地順著一條羊腸小道走著,穿過加利福尼亞大學公園,朝著哈維爾林德館走去,在哈維爾林德館很深的地下室內,裝著一台世界上最靈敏的地震儀,在這間的放著地震儀的小房間里,僅有一個紅色的燈泡照明。
鄧稼先有些激動的報道著自己先前的發現。
「有門兒,我知道應該怎麼辦了!」
「不要考慮他們反對,我會給他們回一封信,但是『寶貝』不能停止,反而要加快!因為……」
為了更進一步地測試熱核材料聚變當量的數據,深人地掌握熱核聚變規律,共和32年11月5日試驗人員在戈壁灘國家核試驗場成功地進行了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
「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結果!」
「我們研製超級炸彈,是為了防止外國人把同樣的炸彈投在我們頭上!」
當試驗場內的專家小組等待命令,以便在天亮前將炸彈的機構調至待爆狀態時。75公裡外的掩體內,所有人都注視著那塊即將出現人造星體閃光的地方。
「是的!總理,實際上從他們拒絕參与『寶貝』的研製之後,他們在艾麗絲城委員會內,更多的是發動抵制寶貝的研製!這次如果不是因未得到十名委員的同意,恐怕他們會以委員會的名義提交這分倡議書。」
「你覺得氫彈的威力會有多大?」
而鐵絲網內的城區,相比于安靜、平和的城區,荷槍實彈的哨兵夜以繼日地在工作區的各個研究所里流動放哨。他們兩人一組地沿著一條非常複雜的路線巡視著整個研究所。
聚變炸彈的研製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儘管總理早在29年1月就下達了研製「聚變炸彈」甚至將其命名為「氫彈」,但卻有一些物理學家反對,在那一年的頭幾個月,幾乎整個X基地都在討論著一個問題,——地球毀滅,儘管絕大部分物理學家都認為這種危險不存在,氫彈爆炸不會引起地球鏈式反應,但爭論的平息卻需理論上的支持,畢竟誰都無法承受未有科學依據的判斷上的錯誤。
「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要定下氫彈突破的作戰方案。理論部不久前新提出一個設想,這個設想使氫彈設計有新的突破,但還有不少難點尚未解決。以前搞的『加強型』方案,經過過去的探索,也有可能成為較落後的氫彈裝置。兩者都上是不現實的,我們應集中力量搞哪個?請大家對此進行討論。」
理論部的一間間辦公室內,除去偶爾的呼吸聲和壓低聲音的交談,幾乎聽不到什麼聲響,過去的幾年之中,他們每天都在進行著同一項理論研究,但兩年來,失敗的痛苦嚙咬著每一個人的心。
大西北刺骨的寒風捲起紛紛揚揚的雪粒,啪啪地打在玻璃窗上。艾麗絲城「市政廳」的會議室內,充足暖氣供應使得室內比室外高出近三十度,會議室內包括軍方代表在內各個研究所的專家都聚集到了這裏,與科學家坐在第一排不同,作為「市長」的張鎮國只是靜靜地坐在角落裡,今天這裏並不是他的講台。
下意識間,飛機員意識到自己應當飛的更遠了,否則就會大難臨頭。此時飛行員甚至來不及考慮做出脫離現場的命令是否符合紀律要求,只是駕駛著飛機朝著沖爆心的反方向全速飛去,而此時一團球狀煙雲幾乎升到了他們身旁,機尾艙口排出的用以遮光的濃煙霧沒有完全起到保護作用。熱浪湧進機艙,人就像進了熱鍋,毛髮、指甲紛紜脫落,熱浪劃破了所有人的臉和雙手。熾熱的機艙里灰塵肆虐,舷窗也被燒焦。除了光輻射,衝擊波也造成了損害。
和中國的任何一座城市相比,這座沙漠城市恐怕更像她的市名一樣如仙境一般,從這座城市建成,這裏的市民就不需擔心失業,在保持著零失業率的同時,他們的平均收入遠高於中國任何一座城市,與此同時,這裏還之所以被視為仙境,是因這座城市向所有的居民提供免費的醫療、食物,甚至於交通工具都可直接申請。
在一片黑暗的中央,是一座燈火通明的城市,艾麗斯城。
「100萬噸!可以把西北、上海那樣的大城市夷為平地。毀滅……是我們學習原子物理的本意嗎?」
理論設計的日臻完善,為實驗部進行氫彈爆炸前一系列「冷」「熱」試驗創造了條件。「冷」試驗俗稱「打炮」,是在核工廠專用的野外爆轟場進行的。試驗人員常常要從廠房趕到野外,挖坑、安裝、接線、起爆、測定……隨後還要填坑、清掃……隨後「冷」試驗的結果迅速地反饋到理論部、設計部……為下一步的熱核試驗提供了可靠的參考數據。
相比於他人的興奮,司馬顯然要冷靜許多,畢竟自己早已經知道氫彈的威力,說笑間道出了自己的要求,一枚或幾枚威力不錯的可供飛機攜帶的氫彈,足以改變歷史的進程。
爆炸發生時,兩架經過特殊改裝負責穿雲取樣的轟炸機機艙里的試驗人員儘管遠離爆心20公里以上,幾乎是在爆炸發生后機上的飛行員就看見了強烈的閃光,但是蘑菇雲還沒有湧現,只能看見巨大的火球。火球在不斷擴大,直徑有幾公里大,赤紅色並且齷齪混濁。
隨口回答同學的問題時,鄧稼先又看了一下手錶的時間。
和過去一樣,儘管掩體具有三防功能,但身居其中的每一個人仍然戴著準備好的墨境,臉上也塗著防護霜,此時掩體內的廣播中放是歡快的歌曲,只不過歌曲時而會打斷,播音員不斷向人們報告著的最後階段的準備工作進行情況。
共和33年1月27日凌晨,在長近米,重38噸,與卡車相近的圓柱體被卷揚機均速升至180米的鐵塔頂后,安全軍官開始在進行最後一次工作人員點名之後,負責的安全的陸軍軍官堅持所有人乘準備好的車離開試驗場,除了一個專家小組外,所有人員必須要撤離到距離試驗場至少75公里以外的地方。
原本有些激動的李覺先聽到他的話后,並沒有流露什麼激動的神色,只是靜靜的拍著鄧稼先的肩膀。
「我們造的最大的原子彈當量是4.2萬噸,按照計算應該可以達到100萬噸左右!」
同學的話讓焦急等待著結果的鄧稼先一愣,聯想起一些老師提出的那份遭到拒絕的提案和他們退出氫彈研製的原因。
參加X工程的專家曾以聯名信的方式,試圖說服國務院將原子彈作為防禦手段,儘管那封信起到了作用,戰爭爆發已經三年,原子彈仍然末接受實戰的檢驗。
「……爆炸當量約為375萬噸!試驗的成功,首先肯定所謂只有在太陽上才能發生的過程,在地面上也能實現……但是現在,那玩意還只是一個怪物,還不是一個能夠帶在飛機上的炸彈,從軍事需求的角度來看,這一技術成就,是並不能令人完全滿意的,這是的一枚濕式的炸彈,現在已經開始著手設計干型實用型炸彈,用鋰同位素代替的氚,這樣就可以不用冷藏裝置……」
「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更傾向於在海上進行試驗!」
「那麼,如果是我們把原子彈或者氫彈投在別人的頭上呢?」
但過去的三年中,幾乎每一個專家都發現,原子彈爆炸成功后,軍方要求機構和參与工程的公司盡量縮小原子彈,以便滿足軍事需求,軍方一直磨刀霍霍地準備著使用原子彈,攜帶原子彈的潛艇、遠程轟炸機、彈道導彈,軍方都已經先後列裝。
話只說了一半,司馬就意識到這句話,現在說並不合適。
幾乎是在這場會議結束之後,理論研究所便開始將未來氫彈的各個技術參數一一算出,從總體上鉤畫了它的結構、性能。根據理論研究所提供的數據,設計部繪出了一張張氫彈的零部件圖紙,送交第一、第二生產部具體加工製造。實驗部則運用各種方法對氫彈的各個部件進行檢驗,如達不到規定要求,則要求重新修改圖紙。
理論研究所的負責人李覺先幾乎是在聽到這句話時,就敏感的沖了過去,有些緊張地抓住鄧稼先,儘管他只是西大原子物理學院的一名在校生,在這裏只不過是擔任助理,但對於「飢不擇食」的理論研究所來說,現在絕不會放棄任何機會。
或許這並不能表現出他的激動,意猶未盡時,鄧稼先從兜里掏出一疊鈔票使勁地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