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昶變天下》第二卷

第215章 郭威出場

第二卷

第215章 郭威出場

王昭遠突然道:「我前日得到李守貞部將李元到達金陵的消息,莫非也是想稱臣借兵?」
孟昶點頭道:「我見過此人,在白團衛村時。確實有些勇氣。」
劉承佑照舊例大封百官,並重用父親留下的舊臣,形成以楊邠、郭威、史弘肇、王章為核心的管理層。
李守貞四面求援的主意來自手下一名「神僧」總倫。
笑后,趙廷隱站起道:「我也同去,以防不測。」
「屁話。」李守貞又一次扔掉手中的信。
趙廷隱道:「李守貞此人我聽說過,尚算勇猛,但缺乏謀略。劉知遠雖亡,但河東軍的老底子還在,他不是對手,必被剿滅。」
「重疾亂投醫。」趙季良恥笑道,「想那南唐與他遠隔千山萬水,如何救他?」
「我覺得既然他肯向咱稱臣,不如接受。」趙季良道,「如此不費吹灰之力便取三重鎮,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有戲。」總倫安慰道。
劉承佑也很識貨,派人將「大漢奸」杜重威全家拿下,一人賞了一刀。老爹說不殺你,並不代表我不殺你。
在那個人性屬私的時代,你指望靠道德的約束,靠名聲的影響來搞團結,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包括大蜀皇上孟昶,靠的也是雄厚的經濟實力。
話音未落,從金陵匆匆趕回的李元走進,遞上李璟的回信。
郭威點頭笑道:「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我們現在就算接受他的稱臣,派出援兵幫他抵禦漢軍。成功之後,李守貞必然會驅逐蜀軍,咱們何苦來哉。」趙普繼續道。
李守貞是個有骨氣的人,這在白團衛村之戰中已有體現。
孟昶笑了下,道:「諸位什麼意見?」三相趙季良、趙廷隱、王處回及趙普、王昭遠、王朴等人在座。
「舅舅,馮老先生說得很有道理。」出了門,柴榮道。
郭威猛悟,「馮老先生,郭某一直被這個問題纏繞,今幸得您的指點。多謝!」
柴榮搶在舅舅前答道:「軍權。軍權即政權。」
「此話怎講?」郭威大驚。
「呵呵,小老兒何時看走眼過。」馮道毫不掩飾,「一個小小的將軍實在屈尊了郭將軍。」
我暈,這到底多少個字啊。眾人齊樂。
郭威帶著外甥柴榮專程去看望老太師馮道。
李守貞手指總倫道:「李某決不會做那引狼入室的賊人。以後若提此事,斬!」
果然老道。郭威點頭表示自己來的目的。
「有理。」眾人贊同道。
總倫道:「有。秦王別忘了北邊的契丹。」
很多人批評他沒有立場,搖擺不定,貪圖榮華富貴。郭威並不這樣認為。在這亂世,能做到馮道這樣已經相當不錯,自有其獨特的眼光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更何況,在「兒皇帝」「孫臣子」滿天飛的耶律德光時代,他能見機行事,利用自己的職位造福百姓,可見他的大義之處。
總倫很鎮定地撿起信,看后道:「秦王莫要動怒。大蜀不肯幫我們,還有南唐呢。」
經過商議后,由郭威出任西征軍主帥,全權負責西線戰事。並調鎮寧節度使郭從義,保義節度使白從珂協助討伐三鎮叛亂。
郭威慌忙擺手,「老先生就說到這吧。若讓小人聽見,你我都難逃干係。」
李璟很願意接受李守貞稱臣,但也表示因路途遙遠,即使派出援兵,恐怕也到不了河間。
「未戰先怯,必敗。」孟昶笑道,「李將軍,你立刻回北部,加強駐防力量,靜觀其變。還是那十六字方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打得他滿地找牙。」
「好。聽說郭將軍即將西征,大概是來討些主意的吧。」馮道漫不經心地道。
春節剛過,郭威等人遵照遺詔,將十八歲的劉承佑扶上皇位。
此次平叛與以往不同,三路齊反。郭威召集眾將商議先掐哪一路。
劉知遠一亡,那些有些勢力的地方軍閥便開始蠢蠢欲動,根本沒把劉承佑一個小屁孩放眼裡。河間府的李守貞自封「秦王」,首先舉起反旗,緊跟著長安趙思倌,鳳翔王景崇表示唯李守貞馬首侍鞍,公開與朝廷對抗。
「同意。」孟昶點頭同意,「李將軍,你可要好好跟趙大人學習。」
當杜重威人頭落地后,圍觀百姓奮不顧身地衝上前去割他的肉,放在嘴中咀嚼,以消解心中的憤恨。曾經的「國家棟樑」竟落得如此悲慘下場,可見老百姓對漢奸的深惡痛絕。
「郭將軍權傾朝野,竟來拜訪我這個小老兒,榮幸榮幸。」馮道放下手中鳥籠,笑道。劉承佑登基后,他雖是宰相,卻成了虛設,成了在家種花養鳥的閑人。
馮道吃驚望著這位年輕人,點頭讚賞,「年紀這麼輕便能看破,前途無量。不錯,沒有軍權,再高的職位都有掉腦袋的危險。」
趙普搖搖頭,道:「我看沒這必要。首先這李守貞稱臣只是無奈之舉,並非誠心。大家想,他若誠心歸我大蜀,這三鎮便應歸大蜀調遣,他何必要求援軍?」
李延厚道:「漢廷遲早會派兵討伐李守貞,他雖有三鎮,但實力有限,深知難以應付,於是便想到我大蜀。他一是願向我大蜀稱臣,二便是希望大蜀派出援兵。」
「什麼?」李守貞一愣。馬上轉為憤怒:「你是讓我學習石敬瑭杜重威?」
總倫點頭,「有何不可。」
「李將軍,你給大家講下李守貞的意思。」孟昶道。
總倫想了下道:「秦王,如今只有最後一條路可走了。」
「三鎮叛亂」的消息傳到劉承佑耳中時,孟昶正在看信。信是李守貞所寫,北方邊境總指揮使李延厚知事情重大,親自送到成都。
「不錯。」郭威道,「只有軍權才能讓上層不敢輕舉妄動。」
郭威點頭道:「榮兒,你的意思是先拿李守貞?」
「還有路嗎?」李守貞不耐煩地道。
「大蜀皇上竟然叫我改過認錯,重新歸附劉承佑那小兒。」李守貞扔掉孟昶的信,怒道。
「既如此,就不必理會他。」趙廷隱道。
馮道自後唐李嗣源人宰相開始,歷經李從厚,李從珂、石敬瑭、石重貴、劉知遠及現在的劉承佑多朝,屹立不倒,人稱官場「不倒翁」。在契丹耶律德光時期,他巧妙勸阻耶律德光少殺民眾,得到好評。
孟昶很同意趙普的分析,「小普說得對。咱大蜀不會去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只是舅舅清廉,無甚積蓄,恐難象李守貞般出手大方。」柴榮道。這也是郭威的苦惱之處。他自己清廉,對手下將士也愛兵如子,只是光有顆愛兵的心是不夠的,將士們希望看到的是白花花的銀子。
李守貞冷冷笑道:「有個屁戲,明擺著敷衍我。」
蜀將中勇者眾多,但缺乏統籌全局的帥才。趙廷隱深知自己漸漸變老,必須儘快培養接班人,李從厚有這方面的潛質。孟昶當然明白趙廷隱的深意。
郭威對這個「老江湖」搖頭道:「馮老先生過謙。可惜皇上還未看到老先生的過人處,否則必然重用。」
馮道搖頭道:「郭將軍可知一句話:清廉者眾人惡之。公家的銀兩即使你不花,也得不到讚揚,還會招來將士的唾罵。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花,又別人花。既然如此,何不幹脆大大方方地花呢?」
多數將領建議先撿趙思倌和王景崇兩個實力較弱的軟柿子捏。已成為舅舅帳內重要將領的柴榮提出了不同看法,「諸位說得沒錯,但大家想過沒有,若先攻長安和鳳翔,萬一戰事不利,而李守貞又抄了我們後路,我們腹背受敵,如何應對?」
「信還是要回的。信的內容我已想好,希望他能放棄叛亂,重歸漢廷。」孟昶笑道。
「李守貞為何能得到將士的擁護呢?因為他大方。郭大人在這點上要向他學習。」馮道一語道破。
柴榮道:「不錯。李守貞實力最強,只要打掉了他,另兩賊兵少,一鼓作氣便可拿下。」
有骨氣的人未必是強者。劉承佑年輕不懂軍事,有點害怕,可剩下那些主都是跟他爹出生入死,大風大浪里過來的,怎會怵李守貞這三個小毛賊。
李守貞搖頭道:「如今天下也只有大蜀敢與劉漢抗衡,李璟那小子恐怕沒這個膽。」
馮道笑道:「小老兒看來只能等到郭將軍的重用了。」
西行路上,郭威大慷國家之慨,大手筆地發銀子。從古到今,人永遠都是錢的奴隸,無人例外。待到了前線,郭威的威望急速提高,所有將士都對他豎起大拇指。
這建議很有道理。李守貞再強,但與咱朝廷大軍沒法比,並不是很難應付。拿掉李守貞,嚇也能把趙思倌、王景崇嚇死。郭威拿定主意,立刻命白從珂、寧江節度使劉詞二人出同州自西線,昭義軍節度使常克恭出潼關自南線,自己率主力從陝州自東線,三面出擊,對李守貞形成合圍之勢。
馮道問:「郭將軍認為在此亂世什麼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