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大軍閥》第八卷 世界大戰

第1138章 沙俄首都淪陷

第八卷 世界大戰

第1138章 沙俄首都淪陷

在這份建議書裏面還提到,沙皇要想儘快化解國內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推行帝國議會和杜馬合二為一,並且賦予帝國首相更多的權力,頒布對工商農行業的優惠政策,並且派出代表前往彼得格勒與革命分子談判,儘可能向工人階級妥協。
中國情報部門認為這是激發俄國內部矛盾的一次好機會,因此沒有把這個消息提前透露給沙皇政府,甚至還暗中資助了一些布爾什維克人士,幫他們牽線搭橋策反士兵。
「你是寧可抱著皇冠毀滅這個國家,都不願意放開手裡的包袱嗎?」
中國方面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他們就是要扶植克倫斯基為中國的代言人,讓外界都知道只有克倫斯基才能說服中國停戰,如果沙皇政府不肯給與克倫斯基足夠的政治地位,中俄之間的戰事還算沒完!
在萬般無奈之下,尼古拉二世最終只能選擇接受王公大臣們的意見,他召見了自己的弟弟米哈伊爾大公,希望由米哈伊爾大公出面主持沙俄帝國的政治改革事務。
「從兩個月前開始,冬宮禁衛軍已經被迫調換了三個營的兵力。吾皇,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革命分子已經滲透到我們身邊,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置我們于死地。」
對於中國以最優惠的價格出售一批軍火給社會革命黨,這一點確實引起了黨內資產階級人物們的好感。但做為社會革命黨另外一派,青壯貴族們卻還是對中國保持著戒備之心,畢竟中國大軍壓在烏梁海,收復了外蒙古不說還侵佔了沙俄辛辛苦苦拓展而來的國土,實在是讓人可恨可氣。
隨著克倫斯基從中國訪問歸去之後,他對中國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一直在黨內和沙皇貴族之間吹噓著中國在亞洲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就在這份政治命令下達之後,屬於社會革命黨的沙俄開明貴族立刻組成請願團,在內閣新上任的幾位資產階級部長支持之下,向尼古拉二世提出了一份國家改革的建議書。請願團詳細陳述了各國革命的始末,認為沙俄皇家政權目前正處於矛盾最尖銳的地步,要想保存沙皇尊嚴,就必須真心實意的開放政治、釋放權力,推行立憲民主制度。
嚴格的來說,北方第二集團軍早已經沒有任何軍事行動,甚至連之前預計開春之後繼續北伐的戰略布置都暫時擱置。集團軍司令部對外聲稱是與克倫斯基建立良好聯絡關係,暫時取消所有進攻計劃,當然實際上還是南京總統府急於發展國內,所以下令儘可能中止戰爭。
要知道,沙俄帝國現在已經沒有百分之百忠誠的軍隊,尼古拉二世手裡更是沒有多餘的籌碼。如果自己依然要我行我素,連這些王公大臣們的面子都不給,到頭來很有可能會遭到王公大臣的圍攻,甚至還會被逼迫著讓出皇位。
彼得格勒成為布爾什維克的主戰場,很多沙皇軍隊和地方軍隊都被革命分子策反,在起義行動開始的幾個小時里,沙皇軍隊一盤散沙,而革命士兵和工人們則團結一致,很快就形成了壓倒性優勢。
事實上,早從四月份開始,烏梁海方面就與沙俄社會革命黨保持著緊密聯繫。
整個起義持續了七天之久,布爾什維克領導著革命士兵和工人歷經千辛萬苦,總算完全佔領了這座大城市。駐守在彼得格勒的沙皇軍隊倉皇而逃,損失極其慘重,大部分士兵要麼叛變、要麼當逃兵,士氣低落到了極點。
而沙俄目前國內的處境早在彼得格勒起義發生之前,就已經讓中國特工獲悉。
尼古拉二世迫於無奈,只好宣布釋放政治權力,讓出由皇族成員掌握的內閣三分之一席位,正式任命克倫斯基為外交部部長,並惺惺作態的邀請國家社會工黨總理馬爾托夫擔任工商部部長。他要求克倫斯基再次趕赴中國,儘快談妥中俄停戰議和的情況,同時也希望藉助馬爾托夫在國家社會工黨的身份,緩和國內武裝起義的氣氛。
正是因為這件事,才最終讓尼古拉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不得不立刻與中國取得聯絡,商談停戰議和的事情。他希望能儘快抽調在烏梁海附近的軍隊返回國內,集合足夠的兵力鎮壓這場武裝起義。
四月和五月這兩個月的時間里,克倫斯基把精力投入在兩件事情上,其一就是積極訓練武裝商團,其二則是盡一切可能消除中國的負面影響,希望能夠讓黨內上上下下都接受與中國合作的想法。
然而就在克倫斯基滿懷信心的到處奔走之際,醞釀已久的「二月革命」再次爆發。
然而,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間幾乎沒有做過什麼正確的選擇,偏偏在選擇米哈伊爾大公出國帝國首相之後,由這位弟弟代為完成了一次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間最明智的選擇。
首都彼得格勒淪陷的消息在一天之後傳到莫斯科,沙俄政府聞訊震驚不已!儘管沙皇尼古拉二世正是因為擔心彼得格勒不安全,所以這幾年一直都住在莫斯科,可畢竟彼得格勒是法定的帝國首都,它的安危對整個帝國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不過,集團軍司令部的這份對外聲稱,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抬高克倫斯基的身價。
「火已經燒到眉毛了,這次革命與之前的大有不同,如果一味的採取欺騙、訛詐和鎮壓的手段,只會讓這股火焰越燒越旺。如今俄羅斯的人民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甘願忍受剝削,時代變了,人心變了,所以我們也要變化才能適應這個時代。」
彼得格勒只是一個突破口,它讓全國所有對沙皇政府不滿的人看到了希望,在未來幾個月內必然會有無數仿效者發動起義,並且這些人都會採取武裝暴動的形式。用不了多久,就會有更多的城市遭到淪陷,到時候才真正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起初尼古拉二世根本沒有把這次請願行動放在眼裡,他一如既往的剛愎自用,自己之前就看不起這些所謂的開明貴族,現在同樣也不會採納所謂的「唯一辦法」。
到了五月十五日,就在沙皇政府一邊忙著鎮壓國內起義,一邊苦苦等待中國消息之際,中國方面自然而然順水推舟,在回複電報中提出沙皇政府必須給予資產階級人士參政的機會,並且點名要求只與克倫斯基談判。
不僅如此,對於這次工人發動的起義顯然已經超出所有的預料,沙皇政府已經意識到幾十年來的俄國革命發生了重大變化,革命者不再是單純的遊行、罷工,而是拿起了武器走上戰場。有了武器的革命活動那就是一場戰爭,布爾什維克不宣而戰奪得了彼得格勒,這不是先發制人這麼簡單,而是帶來了全國性的震動作用。
不過沒過多久,就連沙皇政權中的幾位元老親王也都找上門來。他們言辭激烈的向尼古拉二世告誡,帝國走到今天已經危在旦夕,如果再不進行改革,國家遲早要淪落到其他人手裡。不管怎麼說,想要死死掌握大權的人,往往就是被手裡的權力所拖累。之前或許可以用一些手段來敷衍革命,可是現在連士兵都站在革命一邊,帝國還能拿什麼去鎮壓革命?
之所以是在起義之前,是因為中國特工經過大半年時間的潛伏,好不容易混入了布爾什維克派內部,對彼得格勒發動武裝起義的消息了如指掌。
布爾什維克黨經過一個月時間調整革命策略,積極拉攏了許多士兵、武裝警察加入革命陣營,使得原本單純的工人罷工運動一下次升級為武裝革命。就在四月底的一天,布爾什維克黨集中了所有革命精銳力量,在彼得格勒發動了一場最大規模的起義行動,而從這一天開始,「二月革命」武裝起義階段正式拉開了帷幕。
他不僅認為沙俄應該仿效中國來完成資產階級革命,推行君主立憲制,保證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儘快推出一系列資產階級新政,緩解國內國外的矛盾局勢。
革命往往都是一股火焰,這股火焰如果控制的不好,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撲滅,那就會如同決堤之洪流、脫韁之野馬一樣,轉瞬之間就能席捲全國上下。
面對王公們的責問,尼古拉二世終於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他之所以剛愎自用正是因為從始至終認為皇權是至高無上,可是當原本應該站在皇權這邊的王公大臣們突然一反常態,向自己說出如此嚴重的言論,這就意味著自己已經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勢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