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約阿希姆》第五卷 國主威武

第69章 再訪維也納

第五卷 國主威武

第69章 再訪維也納

「敬不朽的弗朗茨·約瑟夫。」卡爾道。
葡萄牙危機已過,國際局勢重歸穩定,而愛爾蘭的政治、軍事、工業、經濟各方事務皆已步入正軌,有那麼一群古板嚴苛的德裔官員盯著,夏樹肩上的擔子輕鬆了很多,倒是時不時被固執的德國皇帝拉來充當高級造艦顧問,因而不介意在奧匈帝國境內多呆上一些時日,去維也納的森林溫泉療養之城巴登放鬆一陣,讓自己的單身生活也能夠過得多姿多彩。
緣于這般前因後果,在哈布斯堡王宮初見時,夏樹與愛德華冷眼相視,彼此點頭,算是盡了最基本的禮節。
卡爾不僅年輕,在費迪南大公遇刺身亡之前,他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普通一員,從未接受過以帝國繼承人為身份標準的培養,這一點跟英王喬治五世有著不少相似之處。
一年前,當夏樹初次以愛爾蘭王位候選人的身份造訪英國時,年輕的愛德華表現得那樣的謙遜友善,甚至讓人覺得他是打心裏佩服霍亨索倫家族的天才人物,亦讓人對英國、愛爾蘭這兩個分家兄弟的未來關係充滿揣測,然而兩人形同兄弟的親密關係彷彿只是南柯一夢,夢醒時分方知人心沒有那麼簡單。
夏樹沒有主動搭理她,而是徑直走向了被眾多賓客如眾星捧月般圍在中間的卡爾。約瑟夫皇帝駕崩之後,他立即以皇儲身份繼任奧匈帝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其間沒有任何的波折,至於奧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國王的頭銜,要待在維也納和布達佩斯分別舉行的加冕儀式之後,才會歸屬於這位只比約阿希姆年長三歲的青年。
19世紀下半葉,奢華的帝都維也納有一位英俊的年輕帝王,統治著歐洲第二大帝國。他血統高貴,是有著600年歷史的哈布斯堡家族的嫡系傳人;他異常勤奮,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洗冷水澡,睡行軍床,能熟練運用他的子民的八種語言,還有一位異常美麗的王后,他們過著王子公主童話般的生活。可是等到他68年的統治生涯結束時,一切都恍然如夢,他的弟弟在南美被人槍殺,妻子在日內瓦被人刺死,兒子年紀輕輕就厭世自裁,選定的繼承人被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刺死,他為此發動的報復性戰爭使數千萬人倒在血海中,也使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帝國風雨飄搖……
至於愛德華的這種變化是蓄意而為還是無奈之舉,夏樹不屑於去尋找答案,因為有時候知道答案也解決不了問題。隨著貝爾法斯特危機以英國的妥協而落幕,英國人對愛爾蘭的仇視心態空前深重,兩國王室、官方的往來以及民間貿易額都降到了歷史冰點。
對於出生在父輩那個年代卻活躍到了20世紀的約瑟夫皇帝,一貫目中無人的德皇威廉二世卻展現出了少有的敬意,在得到約瑟夫皇帝死訊的第二天,他便動身啟程,是各國君主當中率先抵達維也納的一個,隨行的皇室成員包括皇后維多利亞、皇儲威廉、公主維多利亞以及海因里希親王夫婦等,以首相貝特曼·霍爾維克為首的帝國政要和軍隊將領們亦組團前來,如此高規格的出訪,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歷史上當屬首次。
言語之間,夏樹聽出對方另有意圖,此事敏感至極,根本不便於在這樣的場合直言。哈布斯堡王朝曾在歷史上經統治過半個歐洲,霍亨索倫王朝則是新的歐洲霸主,兩者各有輝煌。以奧匈帝國的現狀,奧地利人不可能再跟德國人競爭對德意志世界的領導權,但要唯唯諾諾地順從於德國皇帝的意志,維也納的新統治者顯然心有不甘,偏偏威廉二世這次帶著眾多皇室成員以及軍政大員前來,弔唁慰問的誠意十足,卻也是在奧地利廣收人心,想讓居於統治地位的日耳曼貴族倒向甚至投靠德國。如若德國和奧地利合併,不僅將在神聖羅馬帝國消亡后首次實現日耳曼民族的完全統一,還能夠讓德意志帝國的工業、經濟、軍事實力更上一個台階。退一步說,即便奧地利人忠於自己的皇帝而拒絕合併,王公貴族乃至軍官團的立場態度也會極大地削弱奧匈帝國的外交獨立性,使之重蹈大戰後期的覆轍——在軍事戰略上完全受制於德軍總參謀部,政治外交也基本是唯德國馬首是瞻,說好聽些是無比親密的盟友,其實扮演的不過是傀儡跟班的角色。有關於這一點,既見諸于英俄兩國君主的私人信函,也能夠在沙俄軍隊的作戰動員口號中聽到,而這種不對稱的關係也被普遍視為是奧匈帝國在戰後「分贓」最少的關鍵原因。
以夏樹從霍亨索倫皇族分享到的情報,這位年輕的帝國繼承者在性格喜好方面似乎跟故去的費迪南大公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他們在民族政策上都主張寬容,熱衷並支持海軍發展,但他們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卡爾對打獵遠不及大公那樣痴迷。
曾對夏樹一見傾心的瑪麗長公主,此刻卻是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普拉是奧匈帝國海岸線上當之無愧的明珠,它既是一座繁忙的商業港口,也是義大利獨立之後奧匈帝國海軍的頭號海軍基地,這裏的現代化造船設施建造出了頗具特色的聯合力量級無畏艦,它們也是當前奧匈帝國海軍的戰略核心和精神支柱。所以聽到夏樹言語提及此地,卡爾稍顯意外,但他眼珠子一轉:「在下正有意將下次會晤的地點安排在普拉港,既然行程吻合,我們就這樣敲定下來,如何?」
「敬永留我們心中的弗朗茨·約瑟夫。」夏樹道。
1916年11月底,約瑟夫皇帝駕崩,維也納滿城縞素。奧匈帝國是上一場大戰的主要策源地,而奧匈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一塌糊塗,這使得老皇帝弗蘭茨·約瑟夫的國際聲望大受影響。可即便如此,當他去世的噩耗傳出,數十個國家的君主和政府首腦相繼發來唁電,皇帝、國王、首相以及王儲、親王、大臣紛至沓來,如此浩蕩的場面,放眼歐洲也僅有英王愛德華七世的葬禮能夠媲美。
於是,夏樹回應說:「上次造訪維也納還是十年前的事情,此番機會難得,計劃是在陛下這裏呆上一段時間,細細品味維也納獨一無二的魅力,若陛下不介意的話,我還打算帶著臣屬們前往普拉港小憩數日,享受一下地中海岸的溫暖陽光。」
在離卡爾四五米的地方,夏樹靜靜矗立,看著哈布斯堡家族的新領袖在面對眾人恭維時的言行舉止。過了好一會兒,卡爾終於意識到在人群之外有這麼一雙特別的眼睛盯著自己,他推脫了眾人的簇擁,主動走向這位因「愛爾蘭時速」而聲名大噪的年輕君主,舉起手中的香檳。
抿了口酒,卡爾單刀直入地問:「一直很好奇,愛爾蘭戰後快速發展的訣竅是什麼?別告訴我是因為德國政府的經濟援助,光靠那些資金,解決四百萬人的生計問題尚可,要讓一個沒有工業基礎的國家迅速建立起現代化的造船業和汽車、飛機、食品製造業,還有大型煉油廠,同時興建一座百萬人口的大都市,簡直是20世紀的頭號經濟奇迹!」
這個人就是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
大戰之後,跟如日中天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相比,奧匈帝國的影響力仍局限於歐洲南部,由於加利西亞的工業在戰爭期間受到了一定的破壞,它的經濟發展水平僅與戰前持平,民眾的生活狀況依然兩極分化嚴重,帝國境內的斯拉夫民族並沒有完全安分下來,而是以更加隱蔽的方式反抗日耳曼人的統治。可以說,戰爭的勝利沒有給奧匈帝國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它仍舊是那棵外強中乾、搖搖欲墜的大樹,內有外環、風雨飄搖的處境甚至比奧斯曼土耳其還要糟糕。基於這些因素,對夏樹和他的愛爾蘭王國而言,擁有5500多萬人口和8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吞併塞爾維亞、部分波蘭和烏克蘭地區之後)的奧匈帝國並不是一個牢固可靠的盟友,在某些時候,它反而可能成為拖累,但這並不意味著奧匈帝國是不值得結交的朋友。奧匈帝國機械製造和軍火工業位列世界第四,只在美國、德國和英國之後;奧匈帝國在歐洲的資源總儲備量和總動員兵力之豐富只少於俄國,農產品產量和原油產量為全歐之冠,而重炮部隊質量更遙遙領先其餘國家,名列世界第一。
愛爾蘭近來發展迅猛的奧秘,無非是藉著民心所向的大勢,以外部的經濟援助和大量貸款為源動力,利用基礎建設拉動內需,再以國債和新貸償還貸款,如此往複,空手套白狼似的給愛爾蘭帶來了畸形的經濟繁榮。致力於戰後復興的歐洲國家,對民用船舶飛機有著較大的需求,而愛爾蘭又以戰略投機的方式獲得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這些都給愛爾蘭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後續動力,正可謂是時事造就了奇迹,經濟學界對此早有研究,不少報刊也都登載了評論文章,有的精闢到位,但也有一些魚目混珠甚至謬之千里,常人看了不免雲里霧裡,而且單純模仿難有成效。卡爾這話說得圓潤得體,卻不知是客套罷了,還是真心求教,所以夏樹微微一笑:「說起來既簡單又複雜,如果陛下感興趣的話,我們不妨找個時間,一邊喝茶一邊詳談,如何?」
在約瑟夫皇帝下葬的前一天,夏樹從愛爾蘭趕到維也納,一則弔唁這位勤奮愛民的君王,二則拜會那位即將接管這個龐大帝國的幸運兒,探討一下未來兩國關係發展的走向。
卡爾應道:「最近事務繁忙,若能邀得陛下在此逗留數日,容在下抽空討教,自是求之不得。」
葬禮的氣氛是沉重悲痛的,然而來自各個國家的王公貴族和達官顯貴聚集於此,哀悼之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場魚龍混雜、各懷心思的大聚會。在維也納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宮,夏樹不出意外地遇上了從英國來的弔唁者——喬治五世並未親自到場,而是由愛德華王儲攜瑪麗長公主代表英國王室前來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