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第十二卷 丈夫北擊胡

第四章 副帥

第十二卷 丈夫北擊胡

第四章 副帥

祖逖緩緩闔上雙眼,喘了幾口氣,然後才努力振作精神,睜眼開口道:「倘、倘若朝廷無可用之將,則暫命之以統籌中軍,東救厭次,御石勒……唯、唯季祖,或者可用……」
王卓聞言,當即即轉過臉去,上下打量許柳——他善能相人——心說,嗯,這個靠譜。
荀邃斜睨祖納,低聲道:「令弟恐怕難當其任……」
荀邃沉吟良久,最終還是頷首道:「王公所言有理……」其實他早就想把中軍統帥的職位從祖逖手裡搶過來啦,只是荀氏袋中能人有限,至於帥才,更是徹底欠奉,這才一直猶猶豫豫地拖到了今天。
「楚重」就是祖逖的從子祖濟。要說祖家兄弟四人,其伯祖該,其仲祖納,都是先妻所生,其叔祖逖,其季祖約,則是後妻所生;然而祖納和祖約都無子——閨女兒倒是不少——唯祖該生祖智和祖衍,祖逖生祖渙和祖達(道重)。祖該早歿,祖智兄弟向依祖逖而居,也都在祖家軍中擔任要職。
祖納搖頭道:「嗣祖忠勇,必無叛心。然而殷尚書所言是,若失厭次,於國家損害頗大,還當發兵往救為好。」
不等荀邃表態,殷嶠先搖頭道:「即便王處仲真肯就任,使命往來,也須數月,恐怕厭次早落賊手了。」
王卓點頭道:「祖公此意,與殷尚書等相同。然而,公今沉痾難起,不能駕馭中軍,而舍公外,恐怕無人堪當此重任——大司馬卻又方得太原,揮師晉陽,也不克遽歸長安。固然,以國家之大,雄才傑士,自然不少,然而恐其初至中軍,名位難以服眾,導致士氣不振,此去要直面石勒,荀僕射乃以為不妥。是故命我來問祖公,可有暫統中軍的合適人選啊?」
許柳先望一眼祖渙,然後才對王卓解釋:「丈人從前,亦曾與我等說起過此事。盛重(祖渙)忠厚質樸,其性情頗肖丈人,是故少年無重威,不能將大軍也……」
只見祖士稚面白若紙,氣息沉重,似乎都難以起身,只能略略梗起脖子來,朝王卓頷首致意。王卓探問病情,祖渙苦著臉道:「家父之病,暑日更重,此際入秋,天氣清爽,已然略好一些了。王公若早來幾日,恐怕都不能言語交談……」
而祖渙和自己的相貌、性格都非常相似,唯一的區別,大概也就背靠老爹,方便狐假虎威罷了。所以祖逖才覺得,以兒子這種質素,因緣際會,能為一軍之將已經頂天了,倘若遽登高位,總統中軍,威勢不足,必然難以服眾。許柳、祖濟等人也曾多次勸說,以大人您如今的權勢、名望,把公子哄抬起來,難道很難嗎?有你在背後幫扶,還怕他不能稱職嗎?只要多陪養培養,異日自能紹繼大人之業啊。
眾人商議不決,最終還是尚書左丞王卓出主意說:「不如往見祖公,請其指定統帥人選,如何啊?」
所以王卓就說了,你嫌自家兒子年紀輕——祖渙方弱冠,祖達則還是稚童——無威望,不能服眾,那麼估計祖智、祖衍也提不起來。可是祖濟呢?他年歲可算不老小了吧。
王卓心說算了,我不猜了——一拱手:「難道別無可用之人了么?還望祖公細細審思,提一人選,也使我向省內有所交代。」
故此按照張敬的謀划,先須全力攻打厭次,若能克陷最好,否則的話——尤其是蘇峻等或者晉之中軍來援——就必須得被迫留下一支兵馬來牽制之了。
祖家軍中,祖逖以下身份和威望最高的,唯有李矩、魏該,但先不說李矩還在河內,直面強敵,不便遽召還朝,就算他回來了,李、魏二人都曾經在石勒面前吃過敗仗啊,那怎麼放心派他們去迎戰石勒呢?終究荀道玄是不怎麼通軍事的,所以他對於軍爭勝負的想法很簡單,老虎吃豹子,豹子吃山貓,山貓吃雞,雞吃蟲,則祖逖這狻猊不出馬,派豹子去當猛虎,多半要完。
祖納不禁嘆息道:「是故納昔日才請召還士少,以馭中軍,惜乎僕射不允……」祖約終究是祖逖的兄弟,也多少有打仗的經驗,倘若讓他先在統帥的位置上坐幾個月,估計中軍就不會再這麼一盤散沙了。
王卓嘆息道:「社稷未復,國家方有事,洛陽安危,端賴祖公,惜乎蒼天不佑,而使公沉痾難愈……」
洛陽朝廷得報,大老們便即聚在一處商議,多數人的想法和蘇峻相同,石勒這是打算構築防線,以期久守了,所以才先全力以攻厭次。荀邃就說了:「石勒既奮餘勇,勢不可力抗,不如命邵嗣祖南歸為好。」
頓了一頓,又問:「令郎可乎?」
所言季祖,就是許柳,他跟祖逖有兩重之親。一方面,許柳是祖逖繼室許氏之弟;另方面,祖逖看這小舅子相貌堂堂,又好學懂禮,就將先妻所生的女兒嫁給他為妻,把舅子又變成了自家的女婿。
許柳出身汝南許氏,那個喜歡品評人物,曾在漢季名重一時的許邵許子將,是其從祖——所以論出身門第,他原本比范陽祖氏要高過一頭。再說職務,許柳見任驃騎大將軍司馬,為祖逖謀划軍務,算是幕府的第一謀臣;而以當時的普遍認識,管後勤的士人要比衝鋒陷陣的老粗天然高一頭啊,長史就等若副帥一般,則以謀臣而轉任軍將,是以高就低,自然駕輕就熟。
王卓點頭道:「實不相瞞,邵嗣祖方有信來,雲石勒親將兵以攻厭次。朝中或雲救援,或雲可使嗣祖棄城南歸,避敵鋒芒。然而若欲救,中軍又無統帥,是故使我來探問祖公的病情,並且請計。」
殷嶠對此表示反對,說:「不可也,當救厭次!若羯賊拔厭次,則進可威脅青、徐,退可鞏固河防,使我軍不易進取,恐怕于收復河北,阻力更大。況且邵嗣祖守厭次已五歲余,一旦失之,不亦可惜么?倘若朝命使其棄地,反使嗣祖怨恨而生叛意,則為害甚巨……」
按照王卓的意思,可以請祖逖確定一個臨時統帥人選,則有祖士稚為其背書,或許能使諸將心服——起碼不敢輕易奓毛吧。荀邃你不就擔心朝廷新命統帥,難以服眾,影響到戰事順遂嗎?殷嶠等諸人,不就擔心直接跳過祖逖去任命中軍統帥,會引發祖氏的不滿嗎?我這個主意兩面俱光,不知公等以為如何啊?
此外還有一個祖濟,乃是祖逖兄弟的叔父之孫——這種關係,當時稱為從子,後世稱為堂侄——他在這一輩中年紀最長,都已經三十多了,弓馬嫻熟,能征慣戰,平素深得祖逖的信重。
祖逖長長地吸了一口氣,隨即略有些含糊,卻斬釘截鐵地說道:「不可,不可棄邵續……」其婿許柳幫忙解釋說:「邵嗣祖久在河北御羯,人心歸附,若使南撤,誠恐國家失百姓之望。況且厭次在,石勒終究有所顧及,不敢全師東擾;而若無厭次,兗、豫乃至青、徐都會受其威脅——是故家丈人才雲,不可棄也。」
祖渙就問:「王公今日來此,難道是羯賊有何動向嗎?」
再加上許柳年過三旬,相貌堂堂,不怒而自威,則比起祖濟、祖渙來,他貌似更容易為眾人所欽服。故而王卓大喜,說:「既然祖公屬意季祖,則我當即刻歸省,稟報荀僕射,請朝廷早下詔命!」
當然更重要的,是祖家軍中沒有二號人物,即便李矩、魏該,論其品位也不足以統馭諸將,倘若朝廷臨時拔之於高位之上,那樹立威望,約束各部,也總需要時間吧。則如今祖士稚佔著茅坑卻不拉屎,別人還真提不起來呀。
倘若讓祖逖指定一個繼承人,那肯定不會是荀黨,即便祖逖死後,估計這中軍也很難再落到荀氏手中,王卓的建議,原本是對荀氏不利的。然而兵危戰凶,其實洛陽距離羯軍也不甚遠——一河之隔的河內,就有羯趙大軍駐紮——荀邃有時候也想:還是景猷兄逃去長安,比較安穩和愜意……為了保障洛陽的安穩,他百思無計,也只好捏著鼻子,首肯王卓之議了。
祖逖的意思,趙奢你要真愛護兒子,就該讓趙括早早從軍,讓他吃盡軍中的苦頭,而不是乾脆棄置不用,最終把兒子給養成了一個廢物。他說我之所以讓祖渙在軍中聽用,就是這個緣由,想讓兒子自己累積經驗和功勛,不要想著吃他爹的。倘若真把他直接放在祖家軍而非僅僅祖氏我這一脈的繼承人位置上,反倒容易使其滋生驕傲之心,並使諸將產生不滿。這小子只有跟我似的,慢慢地磨練,那麼到了三四十歲,或者可堪大用。
王卓聞言,不禁蹙眉,於是想了一想,又問:「則楚重如何?」
祖逖在青年時代,雖然「聞雞起舞」,有志於王室,其實走的是文學路線,先做司州主簿,後來受到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豫章王司馬熾等人的重視,歷任大司馬府掾屬,驃騎將軍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從事中郎等職,直到年近四旬,才依從司馬越,開始領兵打仗。
即請王卓:「還望王公為國家走這一趟,切勿推辭。」
祖逖輕輕搖頭:「是兒年少,且素無威……」說了一半兒就貌似說不下去了,只得斜睨許柳。
「馬服子」就是趙括,其父趙奢為趙之名將,封「馬服君」。趙括少學兵法,「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紙上談兵,就連他老爹都說不過他。趙奢因此而下論斷,說我這兒子太驕傲,太輕佻了,看軍國大事等若兒戲,將來他若領軍,必遭喪敗。
然而祖逖卻說:「我在軍中,不願使盛重以我為父。昔馬服子恃乃父之勛業、名望,終至覆軍殞身,其乃惜子乎?其實害子也!」
誰想祖逖卻還是搖頭,說:「楚重不過陷陣之將,非運籌之、之帥才也。」
到目前為止,祖渙也就才剛二十齣頭,故此祖逖認為他不適任出任中軍統帥——哪怕只是暫時性的。
由此石勒親率大軍攻打厭次,先順利拔除了城外之壘,復將城池團團包圍起來。馮龍本以為來將只有李寒,於是貿然北渡前去增援,結果遭遇羯軍主力,導致慘敗,「復讎軍」幾乎打光,馮龍僅以身免,被迫退守歷城,急向洛陽求救。
梁允提出建議說:「不如召王處仲來,以將中軍,可乎?」
蘇峻有一點沒有判斷錯,石趙此番謀攻厭次,確實存有必得之心。因為即便不打算構築包括太行和黃河在內的漫長防線,而要全師押上,掩襲洛陽,也必須先拔除掉厭次這顆肉中之刺。否則若大軍洶湧西進之際,邵續兵向襄國、邯鄲之間,斷絕了後路,那可如何是好啊?
祖逖對於自身過往經歷的評價,並非曾一度缺乏擔任將領的經驗,而是相貌普通,性格忠厚,無「重威」。也就是說,他的相貌不能給兵將以威壓感,加上又沒有高門作為依靠,則年輕時候靠著這種相貌和脾性,是不可能使部屬信服的。總得要年歲大一點兒了,多年任職,逐漸積累起了中高級官吏的威勢,才可能在徐州和豫州,赤手空拳一點點拉起支隊伍來。
王卓領命,便即駕車來至祖府上求見。祖渙、祖濟等子侄輩出門恭迎,領至祖逖的病榻之前。
荀邃雙手一攤,說:「祖大將軍病重,中軍無主,則以誰率軍往救厭次為好啊?若用其人而不能服眾,終究要直面石勒,恐難勝任。一旦喪敗,于大局豈非更有損么?」
要說如今晉朝的軍事統帥,名位最高的自然是裴該,其次祖逖,第三就輪到王敦了——固然司馬睿也掛著將軍號和都督銜呢,卻沒人真把他當成武將看待。尤其建康與長安曾起居齟齬,而王處仲手握雄兵,縱橫江上,始終是朝廷心中一根刺。故而從前梁芬還在時,就曾經跟梁允等人商議,說遲早要找機會召王敦還朝,使其將兵分離,以便於朝廷的勢力向江南伸手。
王卓本來是沒資格列席這場會議的,固然左右丞論品位與尚書相同,但理論上只負責省內庶務,說白了,就是做行政工作的,不參与大政方針的制定。但王卓終究門第和爵位高啊,本出太原王氏,襲爵京陵郡公,乃使荀邃等人不得不另眼相看,逢會必允其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