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胡馬》第十三卷 會當凌絕頂

第六十二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三卷 會當凌絕頂

第六十二章 勢如破竹

那麼王含哪兒去了呢?原來司馬承才剛離開襄陽,王含就得到了甄隨已破甘卓,而周撫進抵夷陵的消息。從夷陵到江陵,輕舟也就大半日路程而已,王含唯恐江陵有失,被迫放棄襄陽,趕緊去回救了……
終究要與南人在長江上以舟楫一較短長,這你不聽陶侃的意見,難道一輩子在北方打仗的許柳或者郭默,給出的見解能夠更正確嗎?
華軍四路伐晉,其中、西兩路最先行動。甄隨、周撫率領舟師,出三巴而直取建平,甘卓聞報,急忙派人去向武昌稟報,並請江陵王含和襄陽司馬承發兵救援。
雖然只需要覆蓋射擊便可,但山間堡壘容量有限,甘卓所可以調動的兵馬更有限,導致箭矢密度不足,而船上華兵以大盾遮護己身,因此受創者寥寥無幾。
所以許柳仍舊建議以三年為期,再延後一段時間發兵為好。只是延後也有延後的壞處,一則老將甘卓在建平沿岸設壘,江上橫索,雖然因為物資缺乏,導致工程的進度很慢,但若再給他一年半載,怎麼著也該完成了,則甄隨東下,阻力將會極大;其次以巢湖的狀況,也不可能塞得下並長期維持上千條戰艦。
甘卓忙著向襄陽和江陵請求援軍,只可惜援軍來不了——陸衍、姚弋仲出襄城后,挺進西南方向,首先直趨南陽郡治宛城,一鼓而下。司馬承率兵出襄陽來救,但因為魏興、上庸、新城三郡早就落在了華人手中,距離襄陽不過咫尺之遙,故此三郡太守受命大張旗幟,佯裝東進,嚇得司馬承又趕緊退了回去。
甄隨說好啊,那就派你去辦吧,務必成功,把那些阻路的傻叉玩意兒全都給老爺廢了。
靖德五年冬,經過一年半時間的苦心準備,華帝裴該終於下令征伐江南。
王含說不成,襄陽可比新野重要——你說新城之兵是佯攻,萬一你料錯了怎麼辦呢?況且甄隨也隨時都可能乘船出三巴,我還得做好增援建平的準備,既已自江陵至此,又豈可再輕出啊?
只要能夠拿下武昌,則晉軍主力喪失了在中游的大本營,必然崩潰;即便此前東路軍不能順利渡江,至此再渡,所受的阻力也將會降至最低吧,則獲勝可期也。
彭子勤即將此炮搬上一條大樓船,遵照裴該所說,在其下安置了木架、木輪,並以滑輪、繩索聯繫船弦,做好減弱後座力和歸位的一應準備,然後打算試射。然而問題是,大炮沉重,卻只有一具,置於船首則尾沉,至於船尾則首沉,置於一側則幾乎傾覆……好不容易用相應配重解決了這個問題,止發三炮,樓船就幾乎散架……
所以此次戰役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巢湖水師能否順利阻擋武昌水軍的東援,二是中路軍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盡奪荊州的江北之地。
為此裴該特意派遣楊清去往巢湖,聽取陶侃的意見,陶士行乃雲:「臣準備萬全,今冬便可動兵,不可延挨。」楊清歸報裴該,裴該才就此下定了決心。
陶侃上奏裴該,說明這麼做的原因,乃是虎蹲等小型鐵炮射程太近,於水戰中作用不大,而青銅大炮則製備不易,空耗物力人力,具體的作用卻還瞧不出來……
此前陶侃還在蜀中之時,裴該便命楊清召彭曉來,面授機宜,要他嘗試在船上安炮。過去鑄成的那兩尊試驗用青銅大炮,在逐退石虎,解圍平陽后,便即運回絳邑附近的工坊,其一已毀,也沒有修復的必要了,直接回爐熔煉,剩下那一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運抵巢湖。
陳劍領命而去,但甄隨本人卻並不乘船,而是揀選了本部三百健卒,並從巴中招募三百善走山地之兵,翻山越嶺,抄小路去襲江北堡壘。華船既至,晉軍的注意力幾乎全都放在水面上,就此被甄隨偷襲得手,北山堡壘陸續克陷。隨即陳劍熔斷鐵索,華船即以連舫為首,順水直下,勢若奔馬,晉人布置在南山的弓手根本就來不及瞄準。
只是遲了,華軍已然殺到,大將薛寧手挺長矛,催馬急趨,終於背後刺司馬承于馬下。
陶侃在給裴該的上奏中,婉言炮船非不能建——終究是天子的主意嘛,哪能直接給否了呢——然而太過靡費,效果卻未必能夠彰顯。倘若不著急伐江南,咱們花個三五年時間,慢慢試驗,再加三五年時間,打造炮艦,亦未為不可;但估計一兩年內就要發兵,我這兒船還來不及造呢,哪有那麼多人力、物力和時間,去造還僅僅是設想的炮船?
隨即王含自江陵前來,相助司馬承守城,而命司馬承再次率兵北救。司馬承說:「我部不過五千軍,自知難當華寇,而若華寇有意自新城來襲,早該到了——既然不見西兵,想來只是佯動以牽制襄陽方面而已。懇請使君與孤合力,北守新野。」
司馬承大呼道:「我為國家藩王,今死於此,以報國恩——可有願與我同死的么?!」連叫三遍,應者寥寥。他是真存著殉國之心了,卻被王府護衛死命扯過馬頭,護著他落荒而逃。
姚弋仲見后軍將至,也不助攻新野,趁著天色未黑,又追亡逐北了十數里地,這才安營下寨。翌日啟程,繞過鄧縣,直指襄陽,襄陽太守已死,士無戰心,屬吏乃主動打開城門,恭迎華軍入駐。
說不定真要我去給甄蠻子解套咧,這事兒太有面子了,必須全力以赴!
且濡須水道終究狹窄,則一旦被敵軍堵塞了濡須口,你有再多的船隻也沒啥意義啊。
司馬承無奈——他雖然是藩王,但論官職卻在王含之下——只得獨自領兵北上,恰逢華軍于新野城外——他都沒料到華師的進軍速度有這麼快——便即展開激戰。
「昔吾彥亦欲以鐵索阻王濬,而王濬造大筏開路,以善泳士卒駕馭,先除去鐵錐;復在舟前置大火炬,灌以麻油,燒熔鐵索,船乃得過。
故而陸衍分軍為二,以姚弋仲先行,主力合后,讓過沿途諸縣不攻,而只取南陽、義陽兩郡郡治——那些縣城,多數也就幾百上千的戍兵,不信他們敢出城來切斷我的糧道。而且皇帝也說過了,這仗要是輸了,我們可以直接提首歸見;若是打得慢了,估計也落不著好;倘若能夠順利完成戰略計劃,大不了搶掠野民之食以供軍用,就跟當年那些流寇似的,迫不得已下,相信朝廷不會重責。
這跟當年晉滅吳時,出動的數量差不多——倘若史料記載的水分不是太大的話。當時東吳以約二十三萬水陸兵馬來迎,如今建康政權則出不到那麼多——根據戰前調查,南軍連戍卒、力役,統算起來也不到二十萬,其中能夠及時參与沿江戰事的,最多五分之三。
基本的戰略規劃,是先用東路軍吸引武昌、柴桑方面的晉軍沿江東援,巢湖水師則出濡須口以阻其去路;趁此機會,中路軍謀奪荊州北部地區,先下襄陽,復取江陵,一旦江陵克陷,即可呼應西路軍,兩軍會合后水陸並進,攻擊防衛空虛的武昌城。
彭子勤本人擅長的是火藥配製——可以說是化學吧——對於金屬冶鍊和數字計算,卻並不拿手,他跟造船匠人及從絳邑帶來的冶金工匠埋頭商討和計算了整整五天,才終於拿出一個貌似比較靠譜的方案來。
因為出師之前,裴該就關照過陸衍、姚弋仲,說你們直面的司馬承和王含打仗都是二把刀,且荊襄敵軍最多不過五萬,素質很差——真能打的,泰半都被周訪給帶漢中去了——獲勝乃必然之事,倘若不勝,那真就只好砍你們的腦袋以正軍法了。但此戰的關鍵,就看你們多久能夠拿下襄陽和江陵,以與西路軍回師。
但在軍事上,無論具裝甲騎還是虎蹲炮,都投入太多,產出有限,不可能大規模運用;至於青銅大炮,純屬樣子貨嘛。只有火藥可助火箭之威,算是一件比較成功的產品。
陶士行年已六旬,不大能夠接受新生事物,在他看來,天子雖多奇思妙想,亦難免好大喜功,所琢磨出來的新鮮玩意兒,多半都沒什麼實用價值。哦,生產方面不在此列,天子下令研製了一些新式農具和紡織器械,改良造紙術和普及用紙(如今華朝正式公文,皆命用紙,比原本歷史上提前了好幾十年),就都是對於社稷民生大有裨益之事啊。
甘卓在巫山上夾江築壘,布置弓手,以箭矢覆蓋江面,同時在江中橫亘鐵索、安置鐵錐,以阻敵船。只不過這並非甘季思的原創,四十多年前東吳的建平太守吾彥就這麼干過,於是華軍偵得此情,陳劍就又對甄隨說古了——
且一旦甄隨受阻於建平,還得你們在拿下江陵后前去為他解套呢。而湘州應詹並非無能者,據說還招募了不少蠻部從軍,倘若你們行動遲緩,讓應詹領著蠻兵北援,恐怕江陵就不怎麼好打啦。
不過江南的舟船數量卻占絕對優勢,武昌方面有樓船十數,其餘大小戰艦不下千余;柴桑半之,蕪湖則是樓船二,大小戰艦百余;此外江陵至襄陽之間,亦時有百艦巡弋。
因此姚弋仲在拿下宛城后,席不暇暖,便即直趨義陽郡治新野,司馬承想不到華軍來得這麼快,不及進城,只得與敵野戰。他本非善戰之將,全憑著一腔血勇,竟然直面數量相當的華軍前鋒,激戰半日,悍戰不退。但等到黃昏時分,陸衍主力的旗幟出現在地平線上,晉軍終於再也扛不下去了,瞬間四分五裂,隨即崩潰。
華朝方面,巢湖水師不過在陶侃的督造下,新建成了樓船七艘,並前三艘,正好十條,其餘大小艦船五百余;甄隨在三巴,遵照王濬的故例,造成連舫三艘,其餘大小艦船二百余。樞部計算水面上的總戰鬥力,華軍尚不足晉人的四成。
隨即水陸夾擊,攻打建平郡治巫縣,甘卓不支而走,退保秭歸、信陵。只是他於陸路奔躥的速度,比不上華船順水而下的速度,結果這裏才入秭歸,那邊周撫已經乘坐聯舫順利通過三峽,進抵夷陵城下了……
這一方案還沒來得及上呈洛陽,恰好陶士行到來,經過調研之後,當場就給否決了——這不是胡鬧嘛!
若即在徐州造炮,恐怕搬運起來更費人力;而若是運銅到巢湖附近來,我還得再建一座大冶金工坊才成……
那就是改鑄小一號的青銅炮,並且減少火藥用量,預計一發可三百步,動能足夠洞穿敵船;然後改造樓船,減輕負重,于兩舷各置三門炮。
所以炮船什麼的,即便不算「奇技淫巧」,亦能有助於戰事,暫時咱們也未必用得上啊,還是別搞了,白白浪費資源和時間。
僅僅三百步的距離,我造大弩,以矛為矢,照樣可以洞穿敵舷啊,可能精度還比銅炮更高咧,且弩具才有多大分量?而即便只造一條炮船,左右各置三門銅炮,那也得六門,要耗費多少銅料啊?即便就近從彭城運銅——先不提彭城之銅多半用來鑄錢了,且產量日益降低——那也得將近千里之遙呢。
總計兵分四路:東路以陸和為主將,謝風、劉遐為副將,率天武、神武、羽林三軍,出廣陵,謀渡而直指建康;中路陸衍、姚弋仲,率天策、定遠二軍,出襄城而南下襄陽;西路甄隨、周撫率虎賁軍乘船出三巴;此外以陶侃為平南大都督,統領巢湖水師(平江軍)和神策軍。
……
再說陶侃,一至巢湖,便即利用他的威名和品級,再加朝廷給大開綠燈,幾乎將兗南諸郡的物資搜集一空,復大征民伕,建造舟船。不過對於在船上安炮之事,他經過幾天的調研之後,即刻就喊停了。
包括巢湖水師,也即平江軍在內,此次一共動用了八個正規軍,齊裝滿員,總兵力在十三萬左右。當然啦,相應的還必須調用沿途輔兵、戍卒,及臨時徵用民伕,理論上都應該算進去,則將近二十萬眾——對外宣稱三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