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我為帝》第九卷 歷三生翻覆六界

第五十七章 小國吞楚

第九卷 歷三生翻覆六界

第五十七章 小國吞楚

吳國窮兵黷武,來勢洶洶,一旦被它佔據楚國,必然揮軍直指各國,到那時秦即便在西陲之地,也有風險。
「告辭!」
若從後世的觀念,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實際上,春秋時代,並沒有什麼國土不可割捨的觀念。
直到身亡,他仍舊眺望遠方郢都的方向,雙目中透出濃濃的絕望,秦君敬其忠誠,收斂屍體,送回楚國。
只因牆邊站著一個蓬頭垢面的男子。
「好說!好說!」
「唉,楚國幅員廣袤,物產豐富,哪是我等區區小國可比,大王早就不願回來了!」
申包胥與伍子胥同為楚臣時,本是知交好友,兩人被後世成為春秋二胥,都有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韌性。
而申包胥的遺體尚未運回,楚國內已被三十二小國佔據,處處兵戈。
官員正翹首以盼,遙遙可見一支隊伍出現在天邊,頓時發出壓抑不住的歡呼聲。
「幸好有姜國啊,一直秉持仁德之道,救助我等,否則大王遲遲不歸,這國內民怨沸騰,早就支持不下去了!」
在宗族世家的掣肘下,儒家弟子舉步維艱,小國盟友開始割據一方,本就遭遇大難的楚國,更顯動蕩。
實在是沈王將自己的國家拋在腦後,在大楚內部割據郡縣,獨佔一方,日子過得美滋滋。
如果楚國還是巔峰,他們不敢放肆,終究會乖乖退走,但現在,楚已經不是所謂的大楚了!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出了力氣,傷亡不輕,得不到好處,就要被打發?
大庭廣眾之下,眾人議論紛紛,已是毫無顧忌。
三個月前,周天子怒斥楚國不臣,號召天下諸侯共討之。
……
這種情況下,楚國越亂,對秦越有利,否則就有兩面受敵的風險。
其他小國一看,有機可乘,自然蜂擁而入,遍地開花。
歷史上,秦相救楚國,並非被申包胥打動,更不是所謂的聯姻關係。
晉齊內憂外患,姜吳不予反應,其他國家則窺到了良機,備軍發兵。
君子之風傳播,足以讓草隨風倒,這是孔丘教化世人的信念,可這一次,專為利益而來的小國君王,顯然不吃他這一套。
焚毀敵人,燃燼自己。
不僅是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還在於小國聯盟,在戰後並沒有回歸。
眼見同盟不走,率軍逗留,楚王震怒,想要調兵硬生生驅離,卻被孔丘阻止,讓儒家弟子以大義說服之,將盟友們統統「請」出去。
十三國君王大是不滿。
晉齊全滅后,撤軍回國的只有姜國,其他小國的君王,都成了楚太子的座上賓客,也在登基大典觀禮。
結果,儒家弟子完敗。
吳國已無進取之力,晉國內亂動蕩,秦國上下蠢蠢欲動,希望藉助這大好時機,出關東進,突破晉國的封鎖。
可惜這一世,沒了哭秦庭的佳話,也沒了與子同袍的傳世詩篇。
這時,姜國的援助到了。
文種親自帶隊,走下馬車,向眾人見禮解釋道:「山路崎嶇難行,我們要鋪設新的糧道,以便日後兩國交流,因此耽擱了時間!」
秦君宮牆下,自然不許乞丐站立,但他卻不同,乞求的不是米糧,是政治援助。
申包胥見勢不妙,出使秦國,懇求秦君出兵,驅逐小國,不惜將洞庭湖西北,全部讓與秦國。
宮城門口,大夫們魚貫而入。
相比起郢都時的臨危不亂,指揮若定,此時的申包胥雙目黯淡無光,身形搖搖欲墜,比起街邊乞丐都有不如。
即便是同樣大小的地盤,小國靈力怎能比得上靈田千畝,天材地寶的大楚?
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哪怕再堅固寬敞,但四處都是白蟻蛀蟲,不住侵蝕,那結局也唯有轟然倒塌。
這次不僅有雜糧,連貴族服用的靈糧都有,那些官員的笑容更加熱情,對於那所謂的糧道鋪設,神紋蔓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如今的大楚,便是如此。
申包胥來秦,希望秦助大楚,抵擋小國侵襲。
可現在局勢完全不同了。
因為連年開戰,這戰勝了,侵吞別國土地,下戰敗了,又將到手的城池吐出去,實在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申包胥不飲不食,長達半月,最終沒了氣息。
不過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楚王和儒門的反撲也凌厲至極,宗族世家勢力同樣發現情勢危急,全力配合。
數月之後,沈國境內。
但孔丘入楚后,卻力諫楚王,許以財寶,不可割讓國土。
文種雷厲風行,四處派下糧草,拱手一禮,轉身歸隊。
楚國地大物博,邊境又是較為荒涼的地域,楚王倒是想同意。
楚自封為王,與周天子的關係一向最為緊張,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但此次昭告天下,周天子的言辭前所未有的激烈。
已經十五天了。
「他還在?」
「姜國運糧隊來了!」
但楚王年紀輕輕,也是血氣方剛,心中本不願相讓,頓時聽從孔丘所言。
「來遲了,還望諸位見諒!」
秦國雍城。
然而申包胥再三懇請,秦國君只是搪塞,申包胥無奈,不肯去館驛住下,便在秦宮殿外倚著宮牆,不飲不食,絕食以顯其志,自早至晚終日大聲哭求,其恆心毅力,令人動容。
畢竟他們的出現,挽救了楚國的滅亡,楚太子又是聯盟盟主,于情于理都該留下。
「走,去頓國!」
此人正是申包胥。
君王不願回歸,還不斷抽調兵力,以鞏固在楚國的地盤,國內的百姓可遭了秧。
發兵援楚,一方面可以遏止吳國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讓楚國繼續與北方的晉齊對立,使得秦國能閉關自守,休養生息,積蓄國力。
「唉!我秦是不會出兵的,苦苦哀求,又有何用?」
每每經過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往宮牆邊瞄上一眼。
萬里疆域,遍布戰火。
秦晉也有秦晉之好,還不是互相捅刀子,說一千道一萬,都是權衡利弊后的抉擇。
實際上,此時的儒家堪稱人才濟濟,各個弟子文武雙全,絕不是後世那種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腐儒犬儒,治理各地,與小國交鋒,本不應該慘敗。
但很可惜,楚國本身就有龐大的利益鏈,儒家想要站穩腳跟,光靠剛剛登基的楚王,實在是太想當然了。
留下之後,就是利益分配,五個附庸國首先提出要擴充國土,其餘八個國家也想要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