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導演》目錄

第二百九十五章 成為標杆人物

第二百九十五章 成為標杆人物

或許他已經明悟,開始為香港電影的目標進行了遠望!
當初那一番言論之後,記者們再也難以從呂言的嘴裏問出什麼來。
《電影雙周刊》,對於呂言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他們從當初呂言的電影風格開始轉變之時,就已經開始為呂氏電影將推動香港電影市場發展做出了預測。
而這一次呂言對著媒體們,直接表達了對於現在香港電影界現狀的不滿卻是非常符合他們想法。
香港電影也許煽情與縱樂,也集吵鬧與愚昧,血腥與怪誕於一身;但香港電影亦敢於破格,技巧純熟,訴諸情感亦坦率直接,因而贏盡全球觀眾的歡心。《紐約時報》影評人對早期進口的一部功夫片有此怨言:「盡皆過火,儘是癲狂」;當年的辱罵,我們依舊記憶猶新。那些張狂的娛人作品,其實都飽含出色的創意與匠心獨運的技藝,是香港給全球文化最重大的貢獻。最佳的港片,不僅是娛樂大眾的商品,更滿載可喜的藝術技巧。電影大量生產之餘,怎麼還可以談藝術性?要解答這個問題,大家得先承認大眾娛樂儘管商業妥協難免,但真正的藝術性亦會存在;大家亦須同意大眾電影有其獨特美學,即塑造其形式與效果的一套作法;早在70年代以前,香港電影只發行到亞洲及西方的唐人街。西方人認識這些電影,都是通過連場誇張武打和以復讎為主線的功夫片。李小龍電影譽滿全球,更使人認定香港就只會製作該類型電影。但各地市場其後看膩了功夫片,香港本土亦湧現其他潮流,像前電視明星許冠文式的廣東方言喜劇。成龍很快亦耕耘喜劇功夫片,而且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巨星。到了80年代初,港片大都以粵語製作,而且,新一代導演亦開始登場。他們不是留過洋,便是電視台訓練出來的,不像老一派般囿於國內傳統。這些年輕電影人不再走功夫路線,他們轉拍黑幫片、神怪武俠片及現代寫實故事,不少作品更在電影節及海外影展中載譽歸來,代表作品如許鞍華的《投奔怒海》。
「你這話,是不是太過危言聳聽了?」聽到呂言的話,劉偉強頓時難以想象道:「雖然在票房上,我們跟歐美電影差距很大。但是我覺得,亞洲市場我們已經牢牢把握了主動權……」
……
雖然呂言將自己標榜為電影界的鬼才,但是諸多類型的電影都是一次次開創。雖然跟風跟粗製濫造的電影作品也有不少,但是好的電影人們依舊都在努力……」
這股「新浪潮」雖然沒有扭轉香港電影業大量生產的特性(不少年輕導演最後亦走進主流),惟其活力卻重塑了香港電影,使之成為既現代又獨特的一種本土大眾文化。不過我們值得注意的是,當『新浪潮』之後的香港電影又處於安然狀態。而這一次出現領銜『改革』的人,當初大家早就緊緊盯准了他——呂言!
「香港電影如今極端世俗化和模式化?呂言的言論,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如今的香港電影正是大力發展的階段,相比起以前來。如今香港電影總票房,一年比一年多。而且電影題材的類型,也在無限的擴大當中。
從《英雄本色》的另類崛起,到《倩女幽魂》、《賭神》、《胭脂扣》等一部部風格可謂相差甚大的電影。呂言,已經很好的證明了自己。
但是不管從任何角度來看,以呂言的年紀、這樣的語氣說出這類話語已經再次無可避免的被扣上了『桀驁不馴』,自大狂妄的人。
……
也許是呂言以為這番話,惹的諸多電影人全部憤慨而閉嘴了?記者們理所當然的開始發揮自己的想象來,畢竟這次的事情實在是太大了。
而呂言的《英雄本色》以及《賭神》等電影的票房,更是儼然捍衛著香港電影的票房尊嚴。或許呂言當初的話語有些激進,但正是有這樣一批批像呂言的年輕電影人的湧現才更好的推動了我們香港電影的發展。
「別以為我們香港電影現在已經開始打開亞洲市場,而且好萊塢的大片難以進入。實際上,按照這樣的勢頭下去。我們香港電影,會逐漸衰亡的!」
我們香港一直被人稱為『彈丸之地』,但偏偏就是這塊『彈丸之地』卻一直擁有全球規模數一數二的電影王國。所製作的影片數量,幾乎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輸齣電影之多,只僅次於美國。香港電影雄霸東亞市場,還斗垮毗鄰台灣一地的電影業。
也曾有港片發行至西方后引發小眾熱潮,規模之大更是空前的。我們製作一部戲的成本,通常都與德國或法國相去不遠,但我們卻無歐洲電影所賴以存活的資助。香港有電影,只因數以百萬計的人要看。
現在說什麼,都是為之過早。不過呂言,卻是已經開始綢繆道:「居安思危啊!我們不僅僅要做香港電影的龍頭公司,還要將香港電影打入歐美市場去。或者,至少要能夠跟好萊塢電影平分秋色。在我們的地盤,我們說了算!」
這一次,我相信呂言會扛起香港電影『改革』大旗!推陳出新,似乎才是他的最愛!
或許對於呂言來說,這樣的言論他早就已經司空見慣了。他照舊為著《賭聖》而忙碌著,以及《搖滾青春》的拍攝。
對於呂言就香港電影現狀發表的言論,不僅僅是一些資歷頗老的電影人站出來反駁或是支持。甚至是徐克、黃百鳴他們,也都紛紛就這件事情發表了自己的言論。
彈丸之地怎會把電影搞得這麼出色?個中因素可能關乎歷史與文化,但更重要的原因,卻在於電影本身。港片能滿足觀眾所需,源源不絕推向市場,不僅口味新鮮,而且生動刺激兼而有之。港片堪稱70年代以來全球最富於生氣與想像力的大眾電影。影迷都各有所好,我的就有以下兩個。在胡金銓的《俠女》(1971)上集,俠士與俠女在高潮的一幕與東廠高手在竹林對峙。那絕非普通打鬥場面,他們離地二十尺,在半空翻騰旋轉,偶爾短兵相接。俠女縱身一躍,猶似蜘蛛般穿插於竹林之間,伺機俯衝將獵物殺個措手不及。除了出現空中飛人般的特技之外,這段武打戲的拍攝與剪接竟然敢於採用不透明手法,雖然每一畫面構圖都經細心設計,但剪輯後鏡頭都變得稍縱即逝,高手的出色武藝僅能管窺一二,其感染力之計算精確,相信愛森斯坦與黑澤明也會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個年輕人有著神奇的魔力,或許是當初跟在新浪潮導演徐克的身邊所以對他的影響很大。加上當時的新藝城,可謂是力挺嘉禾以及邵氏的聯手攻擊。人才可謂濟濟一堂……也正因為如此,呂言身兼數學——鬼才導演,或許就是如此得來!
……
諸多的娛樂版塊媒體的頭版頭條,都會一直充斥著關於一些電影人反駁呂言言論的事情。甚至是王晶、程小東他們這些東城映像的成員,都被記者們追問就此事是否有什麼想法。
東城映像公司內部的成員們,倒也沒有特別的迴避這些事情。雖然言論有所不同,但是他們紛紛都站在了呂言的身邊。
看了眼《電影雙周刊》,這一期的封面人物又是呂言。
而呂言,則似乎也就那麼一次回答后就不再有任何表態!
許多的記者們說這位呂導演是桀驁不馴、自大狂妄……但是從他開始進入大家的眼帘,他就似乎不停的在告訴記者們:你們說的,是錯的!
「言仔,你啊你,真是能製造話題啊」劉偉強從《原振俠與衛斯理》的拍攝現場回來,就來到呂言的辦公室談起這件事情道:「今天還有很多記者去採訪我和王晶了……」
聽到劉偉強的這話,呂言笑的更歡道:「人家都將我樹成標杆,我還不得出把力嘛!」
「噢?」呂言平淡的應了聲,微微笑的將這期的《電影雙周刊》放在了桌上說道:「我說的都是實話么!」
「實話歸實話,但你……該委婉點么!」
甚至,他們不惜一切開始為這位呂大導演造勢。為的,就是推動香港電影更進一步。
美國好萊塢電影鯨吞全球市場,在某些國家,甚至囊括九成票房。但于同一時期,在我們香港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只有少數人捧場,所佔票房有時不到三成。全球賣座片登陸香港,亦往往慘淡收場。如《奪寶奇兵》不敵《人嚇人》、《十八般武藝》及《投奔怒海》,在當初票房中僅排到第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