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小兵傳奇》目錄

第三百四十三章 羅馬使者

第三百四十三章 羅馬使者

戰爭在戰象的怒吼和號角的咆哮聲里展開,鮮血在太陽下泛出金色的光輝,矛和劍貪婪地吮吸著人的生命,歷史沒有再給漢尼拔一次轉機,他的第一戰列在頑強作戰時,他的第二列戰線里的新兵們開始潰逃。
有時候是為了立威,有時候是為了泄憤,古斯里沙赫的這一刀並沒有能挽回軍隊的士氣,也沒有能讓敗逃中的塞琉西軍隊鼓起反擊的勇氣,在秦軍如落葉秋風般的猛追下,古斯里沙赫沒有能在波斯波利斯組織起什麼有效的抵抗,迫不得已,他只能繼續帶著殘兵敗將向西繼續逃竄。
公元前216年,困境中的羅馬選出了他們新的執政官鮑盧斯和瓦羅,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坎尼戰役爆發了。
「馬爾克盧斯將軍,請問,如果我們幫助了貴國打敗了安條克三世,你們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能拿出來和我們友好的秦國人分享嗎?」
「怎麼辦?這一座人心惶惶的孤城如何能守得住——!」
而此時,他面臨的形勢分外嚴峻,在西班牙,迦太基人失去了數十年辛苦建立的西班牙殖民地,同時,還有北非地區的諸多盟邦,多路並進的羅馬人的軍隊正虎視耽耽地逼迫迦太基投降。
「皇帝陛下,你的話述我不能同意,現在的形勢下,塞琉西人是我們共同的敵人,因此,打敗安條克三世對於我們雙方來說,是義務,而不是幫助。」馬爾克盧斯揚了揚眉,瞪著淡藍色的眼珠子大聲道。顯然他是個老練的談判高手,對於傅戈的試探不為所動。
不過,現在一切不同了。
公元前218年,由於海運完全被羅馬人控制,漢尼拔率領五萬九千人的軍隊,決心翻越在當時被認為不可跨越的阿爾卑斯山,直擊義大利腹地,兵鋒正指羅馬城,幾個月後,當這些勇士們終於出現在義大利北部時,他們的人數已經不及出發時的半數了。然而歷史最絢麗的篇章卻剛剛掀開。
不得不承認,馬爾克盧斯的口才一點也不遜色於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公元前212年,位於義大利半島南部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王國倒向迦太基一邊。結果羅馬人就在馬爾克盧斯的指揮下,包圍敘拉古,並利用海上優勢徹底擊退了迦太基援軍。
漢尼拔的威名絕對不是吹噓出來的,公元前221年迦太基軍事統帥哈斯德魯巴爾遇刺身亡,在全軍的推舉下,年僅二十七歲的漢尼拔成為新的領袖,自此,羅馬人的噩夢來臨了。
殺人。
這是漢尼拔最有希望也是最後一次有希望得到援軍的機會,此後他在義大利又苦熬了四年。當地的補給雖然可以供應他的部隊,但是士兵卻不能從田地里收穫。
大秦天啟元年八月十一日。
公元前203年,大西庇阿把羅馬的復讎之劍指向北非的迦太基城,漢尼拔被迫退回了迦太基。此前他的另一個弟弟馬戈率領部隊試圖進入義大利時,在戰鬥中負傷,不久傷重身亡。
「尊敬的秦國皇帝,你的英名已經傳遍四方,你的功績如日月般俯瞰大地,你的軍隊跨過千山萬水,一路所向無敵,這些都讓我們羅馬人感到驚異和驕傲,因為,我聽說貴國的人將我們這個國家稱之為西秦,意思就是西方的秦國,既然我們都是秦國,那麼我們就是兄弟,是朋友,我們應當共同攜起手來,對付我們面前共同的敵人——塞琉西人。」
逃——,若是在高附城大戰之前古斯里沙赫就西撤的話,以他將近八萬精兵的實力,傅戈的那支不過七千多人的遠征部隊確實擋不住。
從高附城到波斯波利斯,塞琉西人的屍體堵塞了整條道路,八萬多精兵猛將,真正逃回波斯波利斯的竟然只有區區的不到一萬人。
漢尼拔對義大利的入侵持續了十五年,十五年後,當他返回迦太基時,他帶回了一萬五千戰士,他弟弟馬戈的余部有一萬二千返回迦太基。
古斯里沙赫咆哮狂叫,對著被他抓住胸口怒罵的將領喝斥著。
漢尼拔也爭取到了義大利南部許多城市對他的支持,但是因為在義大利始終無法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又遠離西班牙和北非的大本營,漢尼拔的部隊在戰爭中不斷被消耗,而缺乏攻城器械則使他無法迫使羅馬人投降,這使得義大利的戰爭在僵持中起起落落。
「你這個臨陣畏敵的傢伙,老子殺了你!」
對付西方直性子的談判者,惺惺作態的謙虛是絕不可能獲得最大利益的,因此,傅戈的發問乾脆就直截了當。
終於,羅馬人有一位將軍在坎尼戰役后敢於在戰場上和漢尼拔正面交鋒,並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大西庇阿因為這一戰名載史冊。
古斯里沙赫氣急敗壞的狂叫著,拔刀欲斬卻又不知拿誰來開刀泄火。
此後,在義大利半島上,戰爭開始陷入一種惰性的狀態。直到公元前203年年底,還沒有一位羅馬將軍在和漢尼拔的戰場較量中真正取勝過,而無數的戰役只是為漢尼拔的桂冠上增添一道又一道光環。
怒不可遏的古斯里沙赫手起刀落,抹過驚惶的將領咽喉,鮮血立時噴射在他的臉上,讓他一張面目可憎的面孔變得更加的猙獰。
在一眾親信將士的死力保護下,古斯里沙赫好歹保全了一條性命,不過,命是保住了,可苦頭卻是無法避過了。
漢尼拔已經逃到了安條克城,羅馬人清楚,如果他們無法在戰場上讓塞琉西人屈服的話,那麼他們就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漢尼拔。
對歷史上的羅馬帝國崛起過程有相當興趣的他在後世曾經無數次的看過漢尼拔征戰史,他知道在公元前三世紀末二世紀初這一段,正是迦太基與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而打得不可開交的階段,而作為迦太基的傑出統帥,漢尼拔儘管在不久前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失敗了,但這樣一個危險人物的存在,還是會讓羅馬執政官西庇阿和元老院的議員們坐立不安的。
至此,全羅馬十七歲以上的男子已經有五分之一在這場和漢尼拔個人的戰爭中喪生。但是羅馬人的意志堪稱頑強,元老院通令禁止在羅馬全城使用「和平」一詞,十七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入伍,奴隸和囚犯也被武裝起來組成軍隊,羅馬人甚至拒絕贖回俘虜——因為他們在戰鬥中投降了。
荒野的凄風中,一陣血腥之氣瀰漫。
因此,當聽說來自東方的秦國遠征軍將巴比倫城佔領時,西庇阿就毫不猶豫的讓在地中海東岸游巡的馬爾克盧斯將軍迅速登岸,並與秦國的『執政官』取得聯繫,而為了表示最大的誠意,馬爾克盧斯不惜冒險穿越塞琉西王國境內的死海地界,不惜危險穿越沙漠,才終始到達了巴比倫城。
「王爺,擋不住了,士兵們都潰散了,屬下的手裡已經沒有一個士兵了。」被上司痛罵喝斥的委屈不己的塞琉西將領聲音悲切。
到公元前202年,漢尼拔手裡還有四萬多軍隊,但是真正具有戰鬥力的,只有那些從義大利返回的老兵們。而他的對手,大西庇阿具有大約同等數量的羅馬軍團,但是這些部隊都是久經考驗的戰士。西方歷史上兩個偉大將領之間的對決在扎馬戰役中展開。
這個人的名字叫馬爾克盧斯,一位羅馬的將軍。
作為一個在後世接受了傳統義務教育的學生,對於阿基米德之死傅戈有著清晰的印象,而也正是因為這一事件,讓他記住了馬爾克盧斯這個人。
等到安條克三世征服了大夏和安息之後,漢尼拔已經在扎馬會戰中慘敗,迦太基人以僅以身免的苛刻條件向羅馬投降了。
未等古斯里沙赫喘上一口氣,負責後衛截殺的將領就狼狽地跑了過來,在他的身後,三三兩兩的敗兵一個個聾拉著腦袋,象霜打的茄子一樣。
迦太基和羅馬之間的爭霸戰爭無疑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攻防雙方都表現出無比堅強的意志和無比偉大的勇氣,也許戰爭本身是殘酷和野蠻的,但是戰爭中表現出英雄氣概的人們卻永遠散發出青銅巨像的氣息,他們的形象會永遠矗立在歷史中。
公元前218年至前217年,漢尼拔贏得了握基努斯河戰役、特雷比亞河戰役、特拉西梅諾湖戰役連續的三次戰鬥,一路殺到距羅馬僅幾天路程的地方。
注:漢尼拔在歷史上逃到敘利亞的時間應在公元前195年,本人中為情節設計,提前五年,見諒!另外,本節有相當內容引用了歷史知識,為後續情節發展計,老晶覺得有必要把迦太基和羅馬的征戰史給簡單敘述一下,請大家先有個基本的認識,然後再設計有關的情節,由此造成的相關誤會,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可惜,羅馬人時刻都無法忘懷對漢尼拔這個可怕對手的恐懼,於是,在大西庇阿的重壓下,漢尼拔在迦太基的政敵們利用這種恐懼編造著謠言,甚至到最後,羅馬人開始撕掉寬宏大度的假面具,遣出使團要求困境中的迦太基交出漢尼拔到羅馬受審。
安條克三世一直是羅馬(中國古籍稱為西秦)帝國向東擴張的最大障礙,他與迦太基的著名領袖漢尼拔、馬其頓的腓力五世結成抵抗羅馬的聯盟,不過,這樣一個完全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聯盟顯然沒有多少核心力。
「王爺,秦人追殺過來了,我們快,快逃命吧!」
古斯里沙赫手裡不過是連一萬都不到的敗兵,經過長途的跋涉,這支殘兵已經筋疲力盡,沒有戰鬥的力量了。
傅戈看著面前慨慨而談的馬爾克盧斯,耳中聽著翻譯沒有任何感情偏向的話語,心中湧起的卻是阿基米德痛苦倒下的一幕。
公元前211年,羅馬人的轉機終於到來,迦太基的征服者——老西庇阿的兒子大西庇阿踏入了戰爭的指引者的行列,當年,大西庇阿被元老院指派為西班牙羅馬軍隊的指揮者,戰爭形式迅速逆轉。
公元前206年秋,在大西庇阿的打擊下,西班牙半島上已經沒有迦太基的軍隊了。前207年,漢尼拔等來了戰爭中第一個極其痛苦的打擊——他的弟弟哈司德魯巴爾在率領西班牙援軍試圖進入義大利與他匯合時,被羅馬將軍尼祿用計擊敗,結果哈司德魯巴爾戰死,軍隊被全殲。
「漢尼拔,皇帝陛下是說能夠抓住漢尼拔?」馬爾克盧斯飽經海浸的臉上顯露出幾分喜色,對於象他這樣一個與迦太基人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兵來說,抓住對方的主帥實在是一件最風光也最得意的事情,更何況那個人還是聲名遠揚的漢尼拔。
在巴比倫城內,已經成為秦國四世皇帝的傅戈正在接見一位重要的客人。
當胳膊上掛著箭傷的古斯里沙赫好不容易跑回到老巢時,看到的情形更讓他絕望,這座城市已經徹底的陷入到了混亂之中,由於巴比倫城被秦國攻佔,原本依賴兩河流域的豐厚支援而生存的波斯波利斯城風光不再,加上秦國控制下的西域和身毒對要過境的塞琉西商人採取經濟封鎖的政策,這使得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礎上的塞琉西王朝的大廈不堪重負,行將崩塌。
他們可以佔領空虛的兩河流域,可以搶佔和享用敵方的軍用輜重、糧秣,可以將輕敵的安條克三世打得落荒而逃,但卻不能冒與敵主力拚殺的風險。
最終,漢尼拔被迫逃出了他的祖國迦太基,投奔到安條克三世所在的塞琉西王國,時值公元前200年(即大秦天啟元年)。
不過,未等安條克三世殺將過來,在他的背後忽然火起,與安條克三世打了數年生死仗的羅馬人不知從哪裡得悉了塞琉西人的困境,趁敵病,要你命,這等好事對於正在擴張地中海勢力範圍的羅馬執政官西庇阿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的一件喜事。
「你,你這個膽小鬼,你這個混蛋,沒聽到命令吧,你的任務是擋住追兵,擋住萬惡的秦狗——!」
可以說,這場被稱之為史詩般壯闊的詠嘆調的戰役是漢尼拔軍事生涯的頂點,是太陽最為耀眼的那一剎那。斯役,參戰的雙方兵力大概如下:列入陣列的羅馬步兵六萬六千,騎兵七千,留守營地的還有約一萬人。漢尼拔大約有三萬二千步兵和一萬騎兵參与戰鬥,另有五千人守營。戰場兵力對比大約一點八比一。
征服伴帶著血腥,還有無數將士的生命,熟知軍事的西庇阿當然清楚,如果他們在東方有一個強大的同盟者的話,付出的代價就會少許多。
當扎馬會戰打響的時候,當漢尼拔在迦太基率領著最後的四萬多的百戰將士與羅馬軍隊進行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最後的一役時,他的盟友安條克三世還在東方與帕提亞人交戰,醉心於擴張東方領土的安條克雖然對羅馬人的野心有相當的警覺,但與奪取東方廣闊土地的誘惑相比,安條克三世還是決定將漢尼拔拋棄掉。
同時,在戰爭中逃脫性命的執政官瓦羅授命組織起殘存的部隊,迅速建立起新的防禦陣地,並鼓舞沮喪的部下們恢復勇氣。
公元前二百二十年夏,漢尼拔最終控制了幾乎整個西班牙,他決心挑戰羅馬人的權威。當年秋,漢尼拔包圍並攻破了受羅馬保護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於是,盛怒中的羅馬人向迦太基宣戰了。
英雄的暮曲開始奏響。
當羅馬人衝到第三列戰線時,漢尼拔最信任的戰士們決心堅守他們的崗位直至戰死。
兩年半以後,敘拉古陷落——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工程學家之一的阿基米德死在羅馬人的劍下。
傅戈淡淡說道。
不過,漢尼拔雖然最終輸掉了戰爭,但還是被大多數迦太基人捧為戰爭英雄,並選上了執政官的寶座。也許迦太基人還在夢想著再一次的翻身。
「哦,是義務嗎?那麼如果我們將躲藏在安條克城的漢尼拔將軍交到貴國手裡,情形又會怎麼樣呢!」
但戰役的結果對羅馬人卻是毀滅性的:逃脫的人數不足一萬五千,統帥鮑盧斯戰死。此外戰死的還有八十名元老院議員。當天輪值指揮的統帥瓦羅僥倖逃脫。而漢尼拔軍隊傷亡僅不足八千。
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必須經受任何嚴峻的考驗,只有這樣,它才能最後屹立於時代和民族的頂峰,羅馬是如此,大秦也一樣。
就在東面戰事呈現一面倒的戰況之時,過去這一個月的時間里,兩河流域的局勢也並不平靜,退守到敘利亞高原的安條克三世當然不甘心失敗,他積極的整訓人馬,希望能捲土重來,奪回被秦軍佔領的東都。
因此,他們必須要舉兵東征,必須要和東方的對手馬其頓、塞琉西,還有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打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