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獨裁者報告》目錄

第393章 兩個地方的改革

第393章 兩個地方的改革

「同文堂」里聘請的都是洋教師,在洋教習的指導下,那裡的學生們不但學習外語,還學幾何、微積分、物理學、機械學、平面和球面三角、地理、天文、航海。
咱們這人活一世,總得轟轟烈烈做點事情出來對不?你們反的是滿清,我反的一樣也是滿清,你來我這裏,有什麼可以顧慮的?
「先生七歲跟隨父親前往澳門,並於是年入讀當時仍附設於倫敦婦女會女校之馬禮遜紀念學校,1846年,你們的校長勃朗先生來到班上,告訴全班同學,因為健康緣故,他決定要回美國去了。他說,他想帶幾個同學跟他一起走,以便他們能在美國完成學業。如果有誰願意跟他一起走的話,勃朗先生說,請站起來。
可是自己這邊,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去好好做你的事吧,你說的那些我會考慮的。」恭親王深深嘆息了一聲,然後有些步履蹣跚地離開了這裏。
恭親王的決定,遭到士大夫階層一片反對。他們認為讓科舉正途人員去「師學洋人」,是士大夫的奇恥大辱。一位御史率先發難,指責這是「習為機巧」,認為要「自強」,用堯、舜、孔、孟之道培養出來的「臣民之氣節」才是最最重要的。「朝廷能養臣民之氣節,是以遇有災患之來,天下臣民莫不同仇敵愾,赴湯蹈火而不辭,以之御災而災可平,以之禦寇而寇可滅。」
「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今求之一藝之末,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數之士,古今來未聞有恃術數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王爺,說句心裡話,賊軍勢不可擋,守住京師必然是一番血戰,康雪燭已經決意和京師共存亡,死戰到最後一刻。可是萬一城破了該怎麼辦?
「洪仁軒死了嗎?有些可惜!」
「大帥,那洪仁達和洪仁發兵變,殺了洪仁軒之後,還把他的屍體懸挂在了最熱鬧的地方,只說奸臣之肉,只可以看不可以吃。」
「請坐,先生。」張震並不如容閎想像中的那麼難以接近,這個軍政府的大元帥微笑著說道:
這個局面是恭親王所根本沒有想到的,恭親王萬萬也想不到,不過是開設一個學堂,竟然也會遇到那麼大的阻力。
「謝謝大帥。」容閎微微欠了一下身子:「容閎從國外回來之後,不僅帶回了一張耶魯大學的畢業文憑,而且還帶回了一個夢想,容閎認為下一代的中國青年應當能有機會受到我所受到過的教育,而通過西方的教育,中國或許可以再生,變得文明而強大。」
聽到這話,恭親王臉上很快露出了厭惡神色。
容閎一眼看去就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了,但他還是有些不太相信,在中國,自己居然能看到中國自己研製的蒸汽機船?
張震讓人給容閎上了茶水,然後說道:「在隨你一起去的三個人里,只有你堅持在耶魯大學完成了學業,了不起,先生這一點讓我非常欽佩。」
又斬釘截鐵地要求:「立罷前議,以維大局而弭隱患,天下幸甚!」
這時,同治皇帝的師傅,大學士倭仁提出了措辭更加激烈的奏摺,反對同文館招收「正途人員」學習天文、算學。
都已經是這個局面了,可朝廷里的那些大臣還是抱殘守舊,裹足不前,難道真的要等到亡國的那一天才會後悔嗎?
「不過我的學校里,從來不去看什麼《聖經》,洋人那裡有的東西可以學,有的東西那就未必一定要學了。」
「一會你們就知道了,來,來,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太平天國的英王,這位,是才從金陵出來的容閎先生。」
陳玉成背負雙手,看著浩淼太湖,長久不言,張震也不打擾,就站在陳玉成身邊陪伴著他一起看著這太湖……
大帥的忽然問話,讓容閎遲疑了一下:「是,大帥。容閎以為中國若要強大,必須要先做好下面七件事情。
「康雪燭是大清的忠臣,為了大清不怕做一個奸佞小人!」康雪燭一些也不隱瞞,微微笑了一下說道:「其實,雪燭和恭親王都是為了大清!」
恭親王忽然有些羡慕張震,還是張震逍遙自在,想怎麼干就怎麼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張震橫空出世到現在才多少時間,居然就敢和洋人幹上了!
「好,好!」張震一點也沒有見怪的意思,反而大聲叫起好來:「不錯,咱們第一次試航,就取得了這樣成功,賞,通通有賞!」
雪燭想了很久,其實大清的希望不在你我,而在,而在咱們的下一代,那些孩子,才是重振大清的希望。
他的奏摺遭到當時支持變革的慈禧降旨駁斥。可是慈禧的解釋是,讓「正途人員」進入同文館,「不過借西法以印證中法,並非舍聖道而入歧途」。言下之意,「中法」和「聖道」是不會丟棄的。這使反對聲浪繼續高漲,一副對聯在京師流傳:「鬼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為師。」
說著張震站了起來:「走,先生,今天你來得巧,我帶你去看一樣東西。」
康雪燭,那個自己一手栽培起來,卻又毫不猶豫出賣了自己,正在太後面前得寵的康雪燭!
「王爺,我知道你心裏對我有氣,等到將來反賊退了,要殺要剮雪燭決不皺一下眉頭,可是眼下有件大事,卻非懇請王爺做了不可。」康雪燭一邊說著,一邊把恭親王請到一邊:
這個建議竟然得到慈禧的批准。慈禧甚至乾脆任命倭仁擔任總理衙門官員,把他拖下士大夫們所厭惡的「洋務」濁水。這一招果然厲害,倭仁氣得在馬上眩暈,幾乎跌落,回家后臉色憔悴,不思茶飯。
恭親王臉上的厭惡多少消失了一些,是啊,在堂堂的京師之中,為什麼要做一件事情會如此的艱難呢?
跟在大帥的身後,卻發現大帥居然來到了城門口,不斷向看著,好像在那等著什麼人似的,過了一會,遠處傳了馬蹄之聲。
上了馬,張震笑嘻嘻地說道:「英王果然好膽色,孤身來到我的這裏……」說著面色暗淡下來,低聲說道:「英王,還有一個不好的消息要告訴你,干王,你們的干王死了……」
來的果然是太平天國的英王陳玉成,沒有帶著一兵一卒,孤身來到城門,翻身下馬:「張帥要給我看什麼,還特意派人送了信來?」
在岸上的一片歡呼聲中,蒸汽機船大約行使了兩公里,然後緩緩停了下來,很顯然是其中的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這年,讓所有的滿人刻骨難忘;這年,讓所有的漢人揚眉吐氣;統治了漢人近二百年的異族應該滾回他們自己的地方去了,這裏的江山是漢人的……
陳玉成苦笑了下,什麼話也都沒有說,容閎在那愣愣看著停泊在水面上的蒸汽機船,忽然說道:「大帥,請給我在軍政府找些我能做的事情……」
張震的話讓陳玉成輕輕嘆息了聲,自己聽過容閎到了金陵,卻沒有想到容閎卻又從金陵跑了出來,難道天國連一個人才也都留不住嗎?
「夷人吾仇也……今復舉聰明雋秀、國家所培養而儲以有用者,變而從夷,正氣為之不伸,邪氛因而彌熾,數年以後,不盡驅中國之眾咸歸於夷不止。」
張震興沖沖地迎了上去,朝著那個方向擺了下手:「英王,我就知道你一定會來的!」
我記得有個叫容閎的人,曾經來過京師,提出選派幼童,赴美留學,當時就在朝廷里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大臣公然叫囂要抓捕容閎。其實現在想想,容閎當時的心情和王爺那是一樣的!」
倭仁是咸豐、同治年間被士大夫階層崇敬的理學大師,他的言論足以傾動一時。他的奏摺一出,在京師四處傳誦,沒有人再敢去投考同文館。以倭仁的聲望地位,恭親王不能等閑視之,他不得不回奏,先稱倭仁「陳義甚高,持論甚正」,再被迫迎戰,強調「不得已的苦衷」。此後十多天里,兩人交章上奏,針鋒相對,你駁我辯。
康雪燭卻好像全然不知一般,說道:
先生第一個站了起來。晚上,當先生把自己的決定告訴母親時,你的母親哭了。那時到海外去,很可能意味著生離死別。但母親最終還是同意了,讓自己孩子由海角遠赴天涯……」
而就在軍政府逐步穩定住了局勢的同時,在北京也正在進行著一些改革。
按照科學原則組建軍隊。二、創辦陸軍軍官學校培養有學識、有才幹的軍官。三、創辦海軍學校,建設海軍。四、組織良善文官政府,聘用有才智有經驗的人擔任各行政部門的顧問。五、創立現代銀行、金融制度,釐定度量衡標準。六、為國民建立各級學校教育體系,把《聖經》列為主課之一。七、建立各種實業學校……」
在相持不下之時,恭親王只能抓住倭仁所說「天下之大,不患無才,如天文、算學必須講習,博採旁求,必有精其術者,何必夷人?」的話,反唇相譏,說,倭仁知道有這樣的人才,真是「不勝欣幸!」那就不如請太后降旨,讓倭仁保薦數字中國教師,另設一所學校,就請倭仁主持。
那位先被罷官,然後又被重新啟用的恭親王,心裏想著的全是如何振興大清,至於那些即將逼近京師的賊軍,也只能信了康雪燭一定能夠守住京師的諾言了。
「聽說先生有治國的建議,本帥很想聽一見先生的見解。」
這是容閎第一次見到這個中國大地上的傳奇人物,一個在洪仁軒過去對自己的描述中,代表著中國最進步,最有作為的風雲人物。
他給同文館扣上了「變而從夷」的大帽子,警告變革將會使中國人通通歸於外國:
陳玉成沉默不語,張震好像一個老朋友一樣拉起陳玉成的手,在太湖邊散起步來,等漸漸和後面隨從拉開了一段距離,張震這才說道:
這是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艘蒸汽機船,裏面的蒸汽機用鋅類合金製造,汽缸直徑一點七寸,引擎每分鐘二百四十轉。
張震似乎有些惋惜,淡淡嘆息一聲:「我看整個太平天國之中,目前也只有洪仁軒還像個人物了,可惜,可惜,居然死在了兩條狗的手裡。」
「我相信我的這一夢想一定會實現的,先生以為如何?」
默默隨著張震來到太湖邊,看到已經有許多人都等在了那裡。一條大船靜靜的在胡里等待著,這條船長九米,兩側裝有大輪,這是張震手下的專家們研製的。
張震一聲令下,蒸汽機船開始緩緩離開碼頭,中國第一艘完全自己研製的蒸汽機船,正式開始了它的處女航。
「恭親王,在這京城裡要想做些事情真的很難,開辦洋學堂在那些人看來,是斷然不可以行的。
容閎吃驚地睜大了眼睛,這個時候張震又繼續說道:
於是,「同文堂」開始在北京出現了。
所以雪燭懇請王爺,挑選聰穎子弟,一部送到國外學習,一部送往關外,這樣即便咱們死了,大清也一定有重整山河的那一天……」
倭仁從從「立國」的「根本」這些方面最先破題,強烈反對向洋人學習:
恭親王在那想了一會,忽然問道:「康雪燭,你究竟是個忠臣還是個奸佞小人?」
恭親王打算把天文、數學等諸多西學內容納入同文館的教學,並決定招收舉人、貢生,以及由科舉「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官員來同文館,並且要求翰林院的翰林們也來參加學習,討論新學。這就引來一場軒然大波。
……
張震一邊聽著,一邊微微點頭:「先生可以到我的轄區到處去看一看,先生的七條建議大多都能夠看到軍政府早就在那做了……」
那些專家長長出了一口氣,張震轉而向陳玉成和容閎笑道:「英王,先生,你們看了,感覺如何?」
干王操持著天國上下,鞠躬盡瘁,可就這樣一個人才,居然生生死在了兩條狗的手裡?這天國一次一次的動亂,在那一次一次消耗著自己的元氣,也許不用等到敵人攻城,自己就會轟然倒塌。
容閎非常驚訝地點了點頭,這位軍政府的大元帥真的對自己的一切實在太了解了。
容閎怔了一下,不知道應該點頭還是搖頭。自從回到國內以後,自己已經先後去了北京和金陵這兩個地方,但卻都讓自己失望了。按照這兩個政權的表現來看,中國不會出現大帥嘴裏的那種強大。
倭仁被斥,風波卻並沒有結束。恭親王表面上擊退了反對派的進攻,實際上他的改革方案大打折扣。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一些原本有意來投考同文館的人,也裹足不前。同文館只能勉強維持。
陳玉成身子一震,僵在了那裡,等聽完了前因後果之後,陳玉成完全就傻了。
次日,在蘇州城裡的太平軍軍營,忽然全部換去了太平天國的旗幟,轉而換成了軍政府的刺刀龍旗!
「英王?」容閎吃了一驚,那個太平天國的英王?他不是正奉了洪秀全的命,在領兵攻打蘇州嗎?怎麼現在卻居然進了蘇州,好像和大帥還是朋友一般?
「英王,我知道你是個忠臣,但我同樣也知道你是一個非常會領兵用兵的將軍,你這樣的人要是和太平天國一起完了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在恭親王看來,百戰軍之所以強大,那時因為他們最先效法西洋,大清帝國難道不可以學著張震的樣子重新強大起來?
一八五八年,大清王朝在風雨之中搖搖欲墜。
老了,才三十來歲的恭親王就已經顯得老了,這就和這個諾大的大清王朝一樣,老了,年華逝去,再也追不回來了。
「先生的這份心是好的,不過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有許多人來到中國,接受中國的教育,同時也看到一個文明的,並且強大的中國!」張震淡淡笑著,說道:
太平天國最後一個會打仗的將領,也終於拋棄了太平天國……
英王,其實你心裏也很清楚,你的太平天國早就已經沒有希望了,你何必還死死抱住不放?難道非要為那個成天裝神弄鬼的天王殉葬,這你才滿意嗎?
「恭親王,不必喪氣了。」
就算不為自己想想,難道也不為城外的那些兄弟想想?那些都是你的部下,不要再繼續這麼下去了。過來吧,英王!」
「早晚有天,會幫洪仁軒報了這個仇。」張震定了下神,忽然想到了什麼:「那個,那個容閎呢?」
「先生願意助我,張震感激不盡。先生想在我這做什麼,儘管放手去做就是。」張震一邊笑著,一邊看向陳玉成:「英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