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人生》目錄

第1224章 新概念

第1224章 新概念

根據德國和日本對成熟的技術工人體系的統計,成長為合格的技術工人,最後甚至拿到工程師資格的技術工人,其實並不需要太高的學歷,其實高中就夠了,甚至初中也可以。
正是以往內這樣的事情太多,才讓咱們的技術工人培養,越來越差,到後來甚至出現了絕對尷尬的人才斷檔的情況。
而他的人才培養計劃,就打算從這足球學校里開始。
年輕人不願意吃苦,不願意做,就算這些公司把工資出的很高,可是卻也依舊很難能找到人手。
可是哪裡有那麼多這樣好的崗位給他們?於是大家只能一窩蜂似的去靠公務員了。
而在李逸帆的計劃里,他的那些家企業,將來可都是要成為百年名企的,而且他也早早就制定了一套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
能夠得到其他用工單位的認可,那麼這就是他的學校最好的底氣,到時候直接在足球學校之外,在開設一個技術學校的分支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這些孩子不適合踢球,那他也打算給這些孩子,找一條合適的出路。
士農工商這一套,就是儒家留給國內最大的毒害。
這肯定不現實!而且李逸帆辦這個學校,其實也是的愛著慈善性質的。
無論男女,有能力的就去踢球,他全都支持。
當年太祖批林批孔,雖然也有些私心,但是總體針對儒家的這種毒害思想還是對的。
可是壞就壞在後來的改革和人心不古上面,想想看一家國營工廠,一個老技術標兵,辛辛苦苦的在崗位上幹了十幾年,技術,人品樣樣過硬。
尤其是那種對技術含量要求比較高的工種,往往是非常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手。
原來學好了技術,當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然後他會拿出自己早就設定好的技術等級分級,來給他們考試,然後擇優錄取到自己的工廠。
畢竟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有足球天賦,並不是所有的小孩,最後都能成為球星,或者成為職業球員。
李逸帆可是非常反對這樣的血汗工廠的,所以他肯定是不會把自己的工廠搞成那樣的血汗工廠的模式。
除非是一些農村孩子,實在是找不到其他合適的出路的情況下,才會把孩子送到這地方。
而另外一個方面,卻又有很多企業,面臨工人人手不夠的局面,尤其是技術工人的短缺,更是達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畢竟這樣的足校,教育部門的那些大爺們,卡的不會太嚴,畢竟這不是和他們搶飯碗的隊伍,至於後面的技術學校,那幫人就更不會擔心了。
而目前國內的現行體制,就是根本就沒有給技術工人留出上升的空間,這才導致了技術工人,人才的不斷流失,和人才斷檔。
可笑的是,他肯定沒想到,就在他之後的幾十年,他的這些接班後輩,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居然又把那一套給撿了起來,甚至還開始到處宣揚那一套。
他知道想靠自己一個人,改變國內的教育環境和狀況不現實,但是他覺得自己有能力了最起碼應該做點什麼。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初步的設想,最後能否執行下去,還要看地方政府是不是能夠支持。
只要你手藝好,將來就不怕沒飯吃。
沒能力,沒天賦的,最後他打算分流出來,培訓他們學技術。
但凡是有點能力的家長,都更希望把孩子送去考大學。
他的工廠,比如汽車工廠,還有他將來打算要搞的電腦液晶屏幕,以及3D印表機的工廠,可都是需要很多高素質的技術工人的。
他最近一段時間,在京城回見了很多人,都是搞教育的,和這些人也進行的充分的交流,終於給他無色出一個團隊。
這樣你給這些技術工人流出上升通道,他們就會以積極的態度,來鑽研技術,學習技術。
李逸帆當然不信那一套,甚至很討厭那一套,所以他才會想在培養技術工人方面下功夫。
這些就是李逸帆最近一段時間一直琢磨的,但是如何具體的一步步的做下去,就需要耐心和執行力了。
而李逸帆這次著手點,打算是去聯繫省里的福利院,挑選那些身體健康的,沒有人願意兩樣的孩子進入自己的足球學校。
這就是德國和日本,能夠成為世界工業製造強國的主要原因。
但是你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那麼你就要有長期的在一線工作的經驗,然後有師傅帶,自己也要勤奮的琢磨,鑽研等等。
當然這一點是借鑒了後世的西西方和大藍翔技術學校的,這一點他們做的確實沒什麼不好。
他還打算開辦烹飪班,和美容美髮班等等技術專業。
畢竟國內的思想受孔老二影響太過嚴重,學而優則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大家都認為坐辦公室的白領,才是好職業,穿藍領的工人,哪怕你賺的再多,你在身份上也比人家地上一等。
可是真正的情況下,又有多少家長願意把孩子送到這地方來學技術?
哪怕是把自己的這套技術人才培養的體系給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們意識到,原來並不是只有讀書,上大學,才能謀求到一個好出路。
而且到時候有了名氣,也不光是可以只招收那些孤兒,也可以面向社會招生。
這年頭很多家長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讀大學,不管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入流,只要掛著一個大學的名頭,他們就喜歡把孩子送去讀。
他打算以這些人為骨架,搭建這樣的一個遊離於國內教育體系之外的教育體系,當然前期起步,還是要以足球學校為借口。
而畢業出來之後,馬上就面臨畢業就失業的狀態,更關鍵的一點是把心態也給學壞了。
可是到最後要提拔車間主任或者一些小官的時候,結果上面卻空降下來一個大學生,而給你的理由是,你的學歷不過關,你想想這個工人能接受嗎?
不用等到十幾年過後,幾年過後,國內的物價上漲,工資上漲,就會導致很多血汗工廠開辦不下去。
畢竟這些技術也是社會比較需要的,未來十幾年國內對服務業的需求,也是會呈現出爆炸性增長的態勢。
很多大學生畢業出來,甭管自己上的是什麼級別的院校,甭管自己學的是什麼專業,也甭管自己的能力如何。
其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是七八十年代,我們國內的技術工人培養體系一直都還是不錯的。
其他的工人怎麼想?
而且等到那時候,恐怕自己工廠的技術工人的技術等級劃分考試,如果運作的好,應該已經可以名揚天下了吧,雖然不一定能夠做到微軟認證工程師那麼牛掰,但是只要在國內有了名氣。
而這些級別證書,最後要和他們的工資等級,或者崗位升遷挂鉤。
比如讓他們學學技術,當然不是學那後世聞名的大藍翔,而是要把這些孩子培養成自己工廠的合格的後背技術力量。
在找工作的時候,卻一個個都把頭顱昂的高高,基本都想找那種能夠坐辦公室,還穩定,薪水還高的工作。
這年頭開技術學校的不少,在電視上打廣告的也有很多,就比如那赫赫有名的新西方,還有大藍翔。
那樣的工廠,註定就是鐵打的硬碟,流水的工人,年年找人,年年走人,根本沒有長遠計劃,也肯定做不長遠。
這裏面有的是退休的大學教授,有的是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總之都是對他這套理念很贊同的人。
而且如果今後這樣的學校要是辦得好,他也並不打算只給孩子們學習造車,焊工這樣的工業技巧。
那這些小孩將來如果不能繼續踢球怎麼辦?難道把他們從學校里掃地出門,全部推給社會嗎?
當然為了讓這些學員們有動力,你還要劃分出合理的技術工人的等級,然後讓他們,鑽研技術,苦練技術,來考證。
就比如那個專門給蘋果做外包的台資企業,最後就不得不因為人力成本上漲的緣故,把工廠轉移到了內地的人口大省。
而李逸帆一個人肯定是不能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是他覺得自己最起碼能夠做點什麼。
然後等到公司經營不善,上面宣布改制,第一批丟了工作的,還是這樣的工人,你想想看,今後這些工人,還會讓他們的孩子,不去考大學,而是去學技術嗎?
難怪華國,總是走不出那種改朝換代的怪圈。
絕對不能像那些血汗工廠那樣,光靠著壓低工人的工資吸血,來做事。
只有這樣,最後才能培養出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
即便是不能進入到自己的工廠,這些孩子將來到社會上之後,憑藉著從自己學校里學來的知識,也會餓不死,總比去偷蒙拐騙,最後淪為罪犯要強的多。
如果咱們要是還相信這一套,那咱們就永遠走不出這個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