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爺的奮鬥》第二卷 男兒西北有神州

第24章 決心

第二卷 男兒西北有神州

第24章 決心

「老師,我的話確實偏激了,文治國,武安邦,誰也離不了誰,現在不還是得求老師幫我想個辦法吧!」趙檉看何去非被自己說得有些難堪,老頭面子有點掛不住了,趕緊岔開了話題。
在宋代,揚文抑武的國策先把軍隊上下變成了真正的『威懾武器』,而遼、金、西夏對馬匹的控制,實際上也就是壟斷了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戰爭資源,使宋國在裝備上先天不足。如果國內政治清平,也許還能維持,可現在政治腐敗,土地兼并日趨嚴重,又攤上了個只知享樂的皇上,養著幫橫徵暴斂的貪官,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已經到了爆發的臨界點,如果這時外族入侵,已經朽透了的大廈必然轟然倒地!
狄青聽到任命后,到中書去問為什麼無罪出知州郡,文彥博兩眼直瞪瞪逼視好久,才吐出一句:「無他,朝廷疑你!」到任后,朝廷每月兩次派內侍前來「撫問」,而每來就讓他驚疑終日。不到半年,一代名將就在陳州憂憤而死。
三是在這個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歷史大舞台上,歷代統治者別無選擇,必須以軍事實力為基礎,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大帝國,才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為了抵擋這些游牧民族源源不斷的衝擊和威脅,一支強大的常備軍幾乎是必需的。龐大的軍隊建立起來,如何在「攘外」和「安內」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這就成了各個朝代的統治者首先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軍隊戰鬥力太強了,容易出現內亂,軍隊戰鬥力太弱了,又容易出現外患。
「王爺此話偏激,雖然……」何去非本想辯解,可王爺說得在理,他長嘆一聲搖搖頭咽了回去,在《備論》中他提及『兵有所必用,有所不必用』,『當戰則戰,當止則止』,『忘戰、惡兵』會喪權辱國,『樂戰、窮兵』也會有敗亡之禍。現在朝中蔡京為了表功,不顧實際,對西夏頻頻用兵已經十余載,付出巨大的傷亡,耗費了無數的錢糧,依然未能消滅了西夏,只成全了童貫戰無不勝的美名,可他的心還是顆『文』心,讓他批評這些士大夫的所為,還是難以啟齒的。
「王爺啊,人家都巴不得做太子,將來登大寶,你卻要把到手的太子之位推出去,真讓人想不明白!」何去非揶揄道,算是報復他剛才不尊師敬道。
「唉,覆巢之險焉有完卵,我身為皇子如果國沒了,恐怕想做一個普通人都不可以,被人輕看,總好過做一個亡國奴忍辱偷生要好上百倍!」趙檉知道老師所言非虛,當年名將狄青就是例子。
「王爺決心已定?」何去非鄭重地問道。
其實北宋王朝有個特點,太后皇后們賢惠的多,比皇帝大臣正經。比如杜老太后、高太皇太后、曹太后、向太后、王皇后等,她們都是講究實在樸實地過日子的,而且有政治頭腦,有幾位曾垂簾聽政輔佐幼帝,都有過一番作為。
趙檉很清楚這些事情,但是跟誰說誰信啊,「老師,現在戰爭迫在眉睫,可那些重臣們卻只會夸夸其談,不看看自己兜里都有些什麼東西,每日吟詩作畫的人怎麼懂得沙場上的事情,我只能自己做些準備了!」他苦笑著說道。
「王爺,你不要一葉蔽目,士人中雖有奸佞,但是大多數人是有風骨的,願為國死節的!」何去非對趙檉的話有些不滿,辯解道。
「王爺即使不作太子,可要實現躍馬沙場的願望,恐怕也難以實現,『宗室不得領兵』這條規矩已經百年無人能破了!」何去非說道。
趙檉心裏沒了底,又跟黃經臣談了半天,讓他給自己盯著點,好好勸勸母親。黃經臣搓了搓手指頭向他要了點辛苦錢,才算答應了,趙檉走出宮門,忽覺五味雜陳,自己這麼做,不但辜負了母親的期望,而且會讓許多無怨無悔跟隨他的人失望,這對他們是不是十分不公平呢?
「王爺即使能統兵,可知我朝一向文重武輕,對普通領兵之臣防範甚嚴,況且您是皇子!」何去非又說道。
「娘娘,恐怕不妥吧?」趙檉覺得這主意玄,都說母以子貴,雖說母親已經居國母之位,但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登基稱帝啊!
「呵呵,娘娘深明大義,只要你說明此事,娘娘會幫你的,而以後的事情還要仰仗娘娘支持。」何去非笑著拍拍趙檉的手告辭而去。
自漢以後,北方自然環境每況愈下,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昔日繁華的樓蘭、高昌、敦煌漸漸地被沙漠掩埋。自中唐以後,特別是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地球進入氣候乾冷時期。中國北方的干漠化日趨嚴重,這一切加劇了所有生活在中國北方的民族,特別是游牧民族的生存危機。遷徙和改變生活方式是他們面臨危機的幾乎唯一的選擇。
「萬事有例外,廷美、德昭、太宗未登基時不也曾領兵出征嗎,趙挺之本朝也出任過宰相,這不應該是絕對的。」趙檉說道,在他的記憶中,自己的弟弟趙楷就曾提舉皇城司十余年,掌管中樞的安全,他還準備就認『兵馬大元帥』,只因金兵打得太快而沒有到任,自己這個爹不著調,說不定哪天高興了,就會封自己個領兵的實職。
「老師,別說太子,就是當皇上有什麼好的,每日被大臣們盯著,拉屎放屁都要守規矩,如果是太平世界,我真想待在襄邑一輩子不回來,每日遊山玩水,醉卧田野,娶他十個八個小妾,做個逍遙王爺,豈不快活一生!」趙檉給老師續上茶水,沒出息地說道。
首先,在冷兵器時代,先進文明往往佔據了生存環境較好的地域,而蠻族則沒有這樣幸運,他們的生存空間惡化是他們遷徙的主要原因。大抵由於他們的部落組織與軍事動員接近,不象農業文明人口分散,不易集中,游牧民族在軍事組織上容易佔優勢,他們可以全民皆兵,可以機動靈活,運用運動戰的方式在戰略上取得優勢。
因氣候和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加劇了中國北部及中亞地區的土地荒漠化。這使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廣大游牧民族生存空間大為壓縮,他們可選擇的放牧空間也在不斷退化。這一現象到了宋代尤為嚴重,它切斷了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遷徙是一種選擇,改變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北方諸多民族從遊牧生活轉化農業文明,可能也是不得以而為之。這兩種選擇對於虛弱的大宋帝國可不是什麼好事。
趙檉知道現在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作為後來人他深知戰爭並不都是戰爭狂人發動的。現代不論國內國外戰爭往往都是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為掠奪資源財富產生的。而古代的戰爭爆發往往是以氣候的變化為前提的,缺乏抵禦惡劣氣候的古人,在生存環境變的惡劣時,不得不重新尋找適合生存的地方,為了實現活下去這個目標,必然會鋌而走險去搏一條生路,史書上記載地球氣候劇烈變化的時期,也就是外族頻繁入侵的時期。從這些角度看,北方民族向南遷徙,多少是氣候變異的結果。
「好吧,但此事成敗還得落在娘娘身上!」何去非笑笑說道,給他出了個主意。
狄青他以軍功擢遷樞密院副使,卻依然被韓琦當面折辱,說他『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的才是好漢』,雖然他謹小慎微,但說他將危及朝廷的謠言與各種五行變異編排在一起不脛而走,台諫侍從要求罷免他執政之職的章奏接踵而至。嘉祐元年狄青終於被罷政出知陳州。做這一決定時,仁宗說了句「狄青是忠臣」,宰相文彥博反問仁宗道:「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嗎?」
再者,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雖然西邊的青藏高原和東邊的太平洋大致形成了天然屏障,偏偏北邊阿爾泰山——祁連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兩條線一西一東形成了一個「暴力漏斗」,中亞游牧民族只要跨越賀蘭山、陰山、燕山一線,基本上就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逐鹿中原,幾如囊中探物。
趙檉現在也沒有好辦法,只能報著試試看的想法,不顧新年未過完,進了趟宮。他與母親談了一天,將自己絞盡腦汁用了幾個晚上寫了一封自認為慷慨激昂、深明大義、推薦定王趙桓為太子的《薦表》,把它交給了母親,準備讓她選個合適的時機呈給皇上,而鄭紅梅沒有當場表態,只是讓他將薦錶帶回……
「呵呵,看看我們這些所謂的『忠臣』們,他們平時袖手談風月,不習武練兵,而是流連於詩酒歌舞、風花雪月;一旦國難當頭,則一死報君王。這種行為確實氣節可嘉,但結果又能怎麼樣呢?看看那些留名于青史的忠臣們,有幾個不是失敗者!飲鴆就戮,從容赴死,喊兩句以死報國,看似激烈悲壯,但這樣的死於國於民有用嗎?」趙檉有些激動,乾笑兩聲說道。
「嗯!」趙檉再次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