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爺的奮鬥》第四卷 家事國事天下事

第436章 種啥得啥

第四卷 家事國事天下事

第436章 種啥得啥

四月,趙檉以視察夏收工作為名離開汴京。這幾年,皇帝出巡已成常態,群臣也慢慢習慣了,不但不再像過去那樣苦勸,反而會積極準備。而趙檉出京也不像其他皇帝喜歡搞那麼大的排場,往往只是一個近衛旅與內衛大隊隨行,雖然也有五千人的規模,沿途有鎮撫司部隊負責外圍安全,但是也算的上輕車簡從了。
而大宋當年解決大理問題時還曾經留下了一個尾巴。當時東川郡、建昌府和石城郡諸部提出要求脫離大理國,歸附大宋。趙檉不願意因為這點事兒影響到剛剛正常化的兩國關係,命使臣百般『規勸』,但是各部歸意已決。於是大宋『建議』暫不接受他們的歸附,三郡設立特別區暫由他們自治以三年為期,屆時再由他們自己決定去留,那時兩國都不得干涉。
節後天氣日益炎熱,趙檉邀請耶律余覩和蕭崇建兄弟同往鴛鴦泊避暑,日子過得逍遙痛快,他也難得的放鬆精神。但好日子總是很短暫,西北暫時穩定了,南邊的大理又出問題了……
趙檉在洛陽過了端午節,並沒有按照以往的行程前往燕京延芳淀避暑,而是向西前往河東。這條路他走了不知多少個來回,自然十分熟悉,想當年自己就是由此前往西北打下了一片天地,為成就今日的功績夯實了基礎,可自從靖康末年率軍東歸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了。
同理,金國現在的實力與當年的秦朝不可同日而語,所佔地域也要小得多,人口少得多,要做這麼一個大工程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這麼多年來弄得錢大部分都投入其中。而防備大宋不是僅將界壕修好就行,那是還有後續投入的,不但要增加兵力,還要製備武器,行的是窮兵黷武之事。
如今耶律和蕭氏兩族都有女子嫁給當今皇帝,而且十分受寵,現在居然由皇帝親自『陪著』回鄉省親,自覺臉上有光。而余里衍和趙信兩人各自成為本族中的榮耀和靠山,大家當然都極力奉迎。趙檉也難得大方一次,大把的賞賜撒下去,自然是皆大歡喜。
……
經過大規模的整修后道路比過去平坦、寬敞了許多,如今一別十多年再走此路趙檉自然是別有番心情在心頭,這條路承載了自己太多的興奮、悲傷、不安和心酸。只是當初的花樣少年已經人到中年,惶惶然不知路在何方的小王爺也已是一國之主,陪在自己身邊的人有的已經作古,有的也到了風燭殘年。
金國百姓要繳納沉重的稅賦,服國家無盡的徭役,而青壯更要隨時接受徵調準備出征,民生困苦,怨氣日盛。不斷有不堪忍受的百姓越過邊界逃往鄰國,為此金國與其他國家不斷發生爭吵和衝突,但依然難以挽回形勢,可以說界壕工程實在是個勞民傷財的玩意兒,但面臨日益強盛和咄咄逼人的大宋他們又不得不為之,勒緊褲腰帶也要將這個工程搞上去!
趙檉也入鄉隨俗,按照契丹風俗于中元節在前日夜在宮西三十里設帳住宿,準備好酒饌。次日邀請諸部首領『迎節』,宴飲至日落才回歸行宮。十六日昧爽,又去西方『送節』,隨行諸軍大噪三次,才算了事。他擺出如此姿態,除了給兩位皇妃長臉,也是放出信號,大宋尊重各族的風俗和信仰,不會強迫他們移風易俗,以此削弱他們的反抗。
現代的蘇聯橫跨歐亞大陸,曾是世界第一大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是數一數二的,可還是在與美國的軍備競爭中被拖垮。而與其相似的戲碼也在不斷上演,每當一國加強軍備,對方為了維持軍力平衡就不得不跟風,哪怕砸鍋賣鐵也得搞上去,自己造不出來就是當冤大頭也得拿錢買,可以說是最燒錢的玩意兒了。
遼國滅國后,分散在各地的契丹人逐步回歸舊地,大同府已經成為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他們雖失去了過去的特權,但是大宋也沒有慢待他們,與漢族百姓同等對待。十多年過去了,那些王親貴族們也自知復國無望,便安心的做了順民,而普通族民自覺比之遼國時過的還好,哪裡還去懷念那個昏庸無道的耶律延禧,已經逐步融入了大宋。
故地重遊,趙檉和幾位王妃也都對此地不生疏,尤其是折美鸞家就是河東的自然更覺親切,便命人傳信府州讓家人前來相聚。沒想到這卻惹得趙信和余里衍也泛起了思鄉之情,趙檉琢磨著不能厚此薄彼,大同離這裏也不遠了,乾脆移駕鴛鴦泊避暑,也學學遼國皇帝邊玩邊辦公,正好也可看看大宋的新收之地。
趙檉為了照顧段和譽的面子又將期限延後兩年,在興國十三年接納三郡為大宋子民。此後,大宋實施羈縻政策,以各部族長為司官,並派遣官員進入三郡協助實施治理,中央也撥下資金用於改善當地的衛生、教育和民生,教授他們種植新型農作物,發展商業,允許他們參加科舉,使三郡徹底擺脫了貧困和愚昧。
到了洛陽附近正是夏收時節,趙檉看到大片的田地都要停車看看,親自下田看看長勢,估算下產量。誰都知道皇帝不但是打仗、治國是把好手,他還是自小在鄉下長大,五行八作是樣樣精通,大田裡的活兒也不是門外漢,有什麼貓膩根本瞞不住他,因此地方官員們陪駕之時也都戰戰兢兢,唯恐讓皇帝挑出毛病。
自從大宋在興國八年扶植段和譽重新主政后,其大力發展與宋的友好關係,年年進貢,歲歲遣人來朝。但是隨著其年紀的增大,立儲成為面臨的必然問題,可其有八個兒子,個個都想當國王。而當朝的左相高量成和右相董彌陀各自支持一位王子,其他王子也都各拉攏親信部族展開了明爭暗鬥,打得你死我活。
大理國王段和譽面對內爭外叛自感無力平定,而大宋的態度曖昧,稱相信其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想過度插手其內政。面對愈加混亂的局面,他決定禪位出家為僧……
得到金國在西南邊界又開始大修界壕的消息,趙檉樂了,他通過一場精彩的表演不但收服了蒙兀部,還將金國拖入了一場新的軍備競賽。當年秦朝吞併六國擁有天下,可一個長城工程不僅消耗了國家巨額的金錢,還因為徵調了數十萬的民夫,破壞了經濟基礎,鬧得天怒人怨,終於在農民大起義中關了門。
於是在太原小住幾日後,行駕又前往大同。耶律余覩聞知大喜,立刻率部會同克虜軍一部出府二百里到朔州迎駕,歡天喜地的將皇帝和皇妃們迎進大同。此時正趕上六月十八日,按照契丹國俗,應由耶律氏設宴,請國舅族蕭氏。現在耶律氏已經失國,蕭氏也成了宋朝的皇妃,但是風俗仍在,便由耶律氏現任族長耶律余覩做東宴請皇帝一行人。
這三郡坐擁儲量豐富的銅礦,可惜皆被大宋財團控制,這樣便將雙方的利益緊緊的綁在了一起。但大量的資金和人口湧入也為三郡的發展提供了契機,使他們結束了刀耕火種的生活,過上了令人羡慕的『大宋人』日子。三年約定一到,他們便再次提出歸附大宋。
聖駕一行人並不急著趕路,穿州過府走走停停,他是邊走邊看,一來是看看大災之後的生產恢復情況,預估下夏糧的產量,督促秋糧的播種,以徹底消除大旱造成的影響;二來是驗收投下巨額資金修建的水利設施和道路拓寬工程的成果,看看有沒有豆腐渣工程,將來貽害子孫。
如今皇帝和皇后關係也融洽了,朱淑真每日忙著辦報紙的事情,不願意跟著皇帝出巡,便留下與太后監國,可那幾個皇妃卻早想著出京轉轉,便一同隨行。而尚書省早就做好了安排,李綱和許景衡兩位歲數日長,不宜遠行,便以右相陳遘和樞密院副使趙義及各部派出的官員組成一個臨時班子陪同,協助處理政務。
三郡巨大的變化自然引得有些曾處於觀望狀態部落的眼熱,他們也積極向大宋靠攏欲獲得同等待遇,在有心人的勸導下向朝廷提出取消國號附宋的建議。只要當權者不是傻子,無論如何也不會允許自己人鬧獨立,他們的建議自然被段和譽斷然拒絕。這些部落見文的不行,就改成武的,內戰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趙檉在河東主政十來年,內施仁政富國強民,外御強敵開疆拓土,尤其是兩度領兵大敗女真人解了太原之圍,使河東免遭荼毒,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而他也視河東為自己的根據地,每到一地都受到熱烈的歡迎。進入太原后,他曾住過多年的制置司府已經被改造成行宮,裡邊的布局基本保持著原樣,只是物是人非,師傅和黃大官都遠在江南,自己再來此的機會也已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