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宋》第五卷 山東(下)

第十一章 金國名士

第五卷 山東(下)

第十一章 金國名士

李思業大喜,坦誠直言道:「興國之初,吏治為先,山東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我今日來找先生,就是想商量我山東官制。」見李汾要起身,又一把扯住道:「先生休走,你也在內。」
「這個我省得!」李思業替趙菡把簪子穿好,笑笑道:「還有秋宜那邊,你也替我多陪陪她,你們倆都有身孕,話題會更多些,我這幾日太忙,可能無暇顧及你們。」
幾人都是男人,豈有不明白之理,皆嘿嘿直笑。
銅鏡前細端容顏,卻聞腳步聲悄然傳來,趙菡頭也未回,便笑道:「見我在鏡前還裝神弄鬼,嚇了我腹中的孩子,看我可饒你?」
見二人面色凝重,李思業笑笑道:「我向金國保證過永不稱帝,倒不可做得太明顯了,所以我考慮採用一些唐朝官名,也不用丞相、尚書、樞密院這些簪越的字眼,讓金國的御史無從彈劾,而且唐的三省六部九卿過於龐大,山東太小也沒必要全設,我打算設一軍機處,相當於內閣,裏面共六人,分掌六部制置司,其中首輔稱長史,掌吏部制司,其餘五人稱司馬,分掌兵、工、戶、刑、禮各部制司;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獨立機構,如官學、內務府、鹽鐵監、市舶監等等!」
二人不敢高坐,也找來一片席子坐下,李思業沉思片刻,這才道:「思業雖從草莽走出,但也知先賢之語為金玉良言,『三人行,必有我師!』『民貴君輕』,如此治學治國的天地至理,思業安敢輕視。」
趙菡笑道:「那我就試試吧!」她又想起一事,略為憂慮道:「夫君也不要冷落了明珠,我們女人不管是公主還是村姑,一旦嫁人,都是以夫為天,況且,你早就識她,切莫真當她是政治婚姻。」
說著,元好問漸漸想到這兩年遭遇,突然有些激動起來,他眼中閃著晶瑩,昂聲道:「蒙人塗炭中原,元某象豬狗一般被蒙人驅趕,惶惶奔命,此國破家亡之痛,又是增考一個『經義』所能醫治的嗎?」
二人正對酒談天,見李思業親來,急起身相迎,李思業進得院子,見小院倒收拾得乾淨整潔,那滿牆的絲瓜藤鬱鬱蔥蔥,已過了開花時節,隱約可見綠葉下露出幾顆瓜實。在小院南面又整出一畦菜地,什麼白蔥、青菜、蘿蔔依次種植,還有兩隻蘆花母雞,各帶領一群雞崽在四處尋食,雖是大暑,但院內涼風習習,令人心曠神怡。
李汾點頭,微微一笑道:「適才我與裕之談論這次科舉,我倆都不理解李總管為何不考經義,正好李總管來了,可解我二人疑惑。」
緊靠菜地是一個葫蘆架,架下便是二人的酒桌,桌上卻杯盞狼籍,李思業笑道:「元先生在這裏可住得習慣?」
李思業的府邸原是蒙人山東行省的行轅,后李全重新修繕,尚未完工,李思業便取了益都,初時財政拮据,他也沒有續修,但最近連娶兩新婦,尤其是完顏明珠,大量陪嫁的奴隸和物品竟無處可住,無處可放,除了挑些精品,李思業便將其餘物品賞賜給了遼東戰役的功臣,至於奴隸,他都放了自由,早在去年年初,山東就頒發了廢奴令,儘管如此,原先的府邸還是嫌小,李思業便在周圍的空地上開始擴建新府。
元好問凝視著那張任命書,深知只要一接過,他的命運就將和李思業緊緊連在一起,他胸有大志,一心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但金國腐敗,異族入侵,讓他報國無門,他又想起蒙古鐵騎所過,百姓奔跑哭嚎、女人遭蹂躪、兒童被餓死,千里赤野,人民相食,種種慘景讓元好問眼角有些濕潤,他仰天微微一嘆,緩緩接過任命書,一字一句道:「屬下元好問受命!」
從府中出來,李思業頓覺象進了蒸籠,地上象著火似的,燒得滾燙,偏偏凌晨還下過雨,空氣中蒸氣瀰漫,令人窒息,只片刻,李思業的後背便潮了一大片,大街上靜悄悄地,一個人也沒有,這也難怪,近午時分,誰還會呆在外面受罪。
他此時已被罷職,賦閑在家,因與郝經之父郝思溫相交最深,便受郝思溫之邀來山東遊歷,感於李思業善待人民,遂來益都求仕。李思業大喜,暫命其為自己幕僚,此次改官制,元好問便是他首輔人選。
李思業捏捏她的肩膀,話題轉到正事上來,笑道:「明日我想在家中請客,請幾位剛來山東的名士,他們都是我將來治國的大才,得好好籠絡才行,酒菜你就別操心了,只是到時可能需你露一下臉,讓他們見見我的正妻。」
二人連忙站起,口說不敢,元好問微微一笑道:「李總管以為我們是在怪你嗎?其實不然,我們金國讀書人所學,雖和宋國一脈,但取捨卻大不相同,宋人多空談,金人卻務實,你看金國的名士又有誰只重儒學的,詩、詞、文、曲、小說誰不涉獵。」又一指李汾道:「長源不僅學識淵博,還知兵事懂律法,又豈是一般腐儒所能比。」
「想喝酒還不容易,我明兒就給元先生一個牌子,益都酒樓隨意暢飲,都記在我的帳上。」眼一瞥,見門內閃過一片裙琚,笑道:「只是酒多傷身,別的方面就會差一些。」
李汾手指小院又指酒壺笑道:「有這神仙住處,李總管再天天供此人好酒,他就會死賴益都不走!」三人大笑,元好問好酒,天下皆知。
「我釀酒出身,還怕酒味嗎?」李思業索性席地而坐,招呼二人道:「還是這裏涼快,兩位先生請坐!」
李思業又小心取出一張考究的燙金帖子,雙手遞過,臉色肅然,鄭重道:「我知山東狹小,展不開先生手腳,但元先生是眾望所歸,這長史一職非元先生莫屬,望先生看在思業一片至誠的面上,萬無推辭。」
說完,他起身拱拱手,算是賠罪。
李思業搖搖頭道:「此事我已想過,從當前看,她是好些,但從長遠看,她畢竟是女真人,不符我漢人正統,一但他們先入為主,要想改就難了,況且你為正妻,這是山東軍民的共識,在這幫文人的心中,這個原則更為重要。」
李思業淡然一笑,正要尋個位坐下,卻找不到多餘的椅子,元好問見狀歉然道:「元某不好客,家裡只有兩把椅子,這裏腌酸,屋后倒有幾個石凳,不如過去說。」
他又凝視李思業,目光炯炯,沉聲道:「大將軍所作所為,你當天下讀書人都是傻子嗎?鳥擇良木而棲,大家投奔你,又豈是想滿足於一個山東小吏,中原之鹿,唯得民心者可獵,金國氣數已盡,大將軍當放手施為。」
鏡中果然露出李思業的黑臉,惡作劇的笑容尚存嘴角,他輕撫妻子削瘦的雙肩,笑道:「孩子現在還只如一錢囊大小,心還沒有呢!嚇不了。」卻突然隱隱聞到一絲酸味,低頭,見妻子臉色慘白,關切道:「早上又吐了?」
他見李汾要說話,又微微擺手止道:「只是山東民生凋敝,蒙古人又窺我錦繡江山,思業以為當前之重,還是應選些務實的良才充實基層,若過於注重經綸,卻忽略實務,最終苦的還是百姓,這次科舉,思業忽視了經學,請二位原諒則個。」
元好問住處在一深巷內,環境清幽,李思業又送一女服侍他的起居。正巧,李汾也在元好問家中,李汾是沙陀李克用後裔,也是金國詩人,鄙視權貴,號稱『并州豪傑』,與元好問交好,四處求仕無門,被元好問推薦給李思業,李思業親自派人將他請來,現為其賓客。
元好問,金國第一詩人,祖上為鮮卑拓拔氏,太原秀容人,曾任國史院編修、南陽令、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等職,民望極高,蒙古滅金后不仕,大量接觸底層百姓,形成其詩沉鬱,多傷時感事之風格。
趙菡對新增兩個姐妹並不很在意,她深知自己在振威軍中的地位,但膝下無子卻是她的心病,李思業從南京返回,她刻意留心,幾夜溫存后,便胎珠暗結。
又對李汾笑道:「我也是大唐李氏後裔,說起來,咱們還是遠宗,先生既來山東,就當回家好了。」
李思業擦了擦油膩膩的額頭,心中苦笑不已,他是去拜訪元好問商量山東官制,這等名士,最看重禮儀,怠慢不得。
趙菡自嫁李思業后,從未見他請人到家中吃飯,見他這次如此鄭重,心中暗暗驚訝,足可見來人在他心中分量極重,便低頭想想道:「酒菜還是我來置辦吧!下人哪懂待客之道,只是露面之事讓明珠去,豈不更好些,他們都是金人,恐怕更認你駙馬的地位。」
趙菡點點頭,又執起銀鏡,凝神細看鏡中容顏道:「這是每個女人都要經歷的一關,若我的吐能讓孩子好受些,吐死也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