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驚濤》第四部 驚濤駭浪

第七百零六章 數控機床

第四部 驚濤駭浪

第七百零六章 數控機床

何況比起蘇聯來中國還有不小的劣勢,冷戰時期蘇聯奉行「追趕式增長」是有先決條件的,即個別技術領先與優秀的系統工程,兩者缺一不可。蘇聯在發展第二代戰機的過程中,研發了推力最大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儘管發動機壽命不敢恭維),在發展第三代戰機的過程中,首次將翼身融合技術完美的應用在重型戰機之上,並與大推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進行了良好的啟動布局整合。
在2001年國際機床展覽會上(CIMT),中國一口氣展出多種高端數控設備,包括有數控五軸聯動重型落地鏜銑床、重型複合車銑床、龍門式銑鏜床、複合加工中心等設備,公開對外銷售,震驚了世界。
相比當年蘇聯在二戰中經過戰火磨練,擁有強大軍事機器和一定技術儲備,新中國建立時一窮二白,軍工體系大部分還是後來蘇聯援建的,並因為政治風波而中斷了一段時間,基礎比起蘇聯還要遜色不少。
這款產品能控制三個直線坐標軸和兩個旋轉坐標軸同時運動,使刀具和工件能夠按照規定的運動軌跡進行切削加工,適合加工葉片、螺旋槳、機翼等複雜型面的零件。使造船、航天航空等軍工製造業中高精度複雜型面零件,例如發動機葉片、葉輪及高精度複雜模具等加工難題迎刃而解。
講到這裏阿里克賽談起了冷戰中一個著名案例來說明數控機床的重要性,其他幾人也是搞情報出身,對這段冷戰秘辛了解不少,聽得津津有味。在美蘇兩國軍備競賽中,早期蘇聯核潛艇一直處於劣勢,主要因為蘇聯潛艇噪音極大,以致北約的水下偵聽器總能搶先一步掌握其行蹤。美國海軍誇耀在200海里之外就能測出蘇聯潛艇位置加以跟蹤。蘇軍認識到如不設法消除潛艇噪音,不管建造多少潛艇,一旦戰爭爆發,蘇聯海軍的主力潛艇都難逃折戟沉沙的厄運。
二戰後由於電子技術突飛猛進,帶給世界製造工業一場自蒸汽和電力發明以來最大的技術革命,當把傳統的製造機床和電腦晶元結合起來后,無論是加工精度還是加工效率都得到了巨大提升。1958年,當第一台數控加工中心誕生在美國后,立即引起了世界主要工業強國的矚目,為了不被新一輪技術浪潮拋下,美、日、德、意、法等國都紛紛加入到數控機床的研發當中,並迅速擁有了自己的獨門秘笈,成為數控機床領域大國,由於西方國家在這個領域的壟斷地位,西方武器相比蘇聯武器質量更好和造型更精巧的根子從這裏就紮下了。
1979年蘇聯克格勃終於成功說服日本東芝公司冒著國際封鎖的風險向蘇聯出售了4台大型9軸數控大型船用螺旋槳數控機床,效果立竿見影,從1975年至1985年的10年間,蘇聯潛艇噪音降低了30分貝。1986年,蘇聯裝備海軍的新型核潛艇噪音,只相當於以前核潛艇的10%,使美國海軍偵測蘇聯潛艇的距離從200海里縮短到了20海里,由此出現了多次美蘇核潛艇由於靠得過近而導致相撞的事故。
阿里克賽舉最有代表性的戰鬥機為例,美蘇二戰後共發展了四代戰機,除了第一代大家都是實驗性質的噴氣式戰鬥機時蘇聯略佔上風外,隨著渦扇、航電、氣動性能等航空新技術的發展,蘇聯戰機技術水平逐漸落後於美國,為此蘇聯不得不選擇比對手晚推出幾年同代戰機,進行針對性的追趕,但在趕超過程中,蘇聯並沒囿於簡單的模仿,而是按照自身條件量體裁衣,揚長避短的發揮自身的優勢。
現在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已成為數控技術的標誌性設備,幾年前美國國會泡製的所謂「考克斯報告」,就是企圖對我國進口16台此類舊機床進行制裁。但經過中國科研工作者發揮聰明才智,目前已基本打破了外國技術封鎖。
蘇聯核潛艇在降噪方面的明顯進步使西方深感震驚,對此極為惱火的美國人徹查之下才發現居然是日本盟友背後捅了一刀,惱羞成怒逼迫日本方面嚴厲追查此事。結果導致警方搜查東芝公司,東芝公司為此付出巨額罰款,日本首相也親自向美國人謝罪道歉,這就是八十年代轟動一時的「東芝事件」。
在前不久新一屆展會上,中國企業進一步推出了國產多種數控五軸聯動機床,包括三種用途廣泛的重型龍門移動式五軸聯動鏜銑床,其中特別引人關注的是星辰製造東北星城推出的九軸五連動車銑複合數控機床,令在場專業觀眾激動不已。
對中國而言,現在不缺乏優秀的系統工程能力,但問題在於國內目前尚難以在個別技術上取得足以使整體性能獲得明顯提升的優勢。這很容易使中國陷入既想發展個別先進技術,但又想通過系統工程來彌補整體技術局限,造成在個別技術上又陷入瓶頸的怪圈。因此中國要想在技術差距短期內難以彌補的情況下,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無疑要付出較之當年蘇聯更多的努力才行。
阿里克賽就認為,藉助蘇聯密檔中國軍工只是縮短了和國外幾十年技術差距的一半,剩下一半還要依靠自身努力完成。當然也不是天黑的讓人絕望,總有曙光在前方。阿里克塞欣慰的談到,與蘇聯冷戰時封閉體系不同,通過改革開放中國已深深融入到了國際大分工的供應鏈中,已經能夠接觸到許多以前被封鎖的高新技術,好過以前兩眼一抹黑只能閉門造車自己悶頭鑽研。隨著中國製造大國名聲鵲起,許多基礎製造技術已經飛快追趕上了國際水平,就連高端的數控機床技術也給阿里克賽留下了深刻印象。
數控機床是一種機電一體化產品,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柔性,它採用數字化信號通過伺服機構對機床運動及其加工過程進行控制,從而使機床自動完成零件加工。根據加工要求不同,數控機床可以實現不同的配置,例如:三軸二聯動、三軸三聯動、四軸三聯動、五軸四聯動、六軸五聯動、七軸五聯動、九軸五聯動、十三軸五聯動等。冷戰時美國牽頭的「巴黎統籌委員會」規定,3軸以上加工能力的數控機床就屬於戰略物資,禁止向蘇聯、東歐、中國等共產黨國家出口。
現代潛艇噪音主要來自潛艇內部機械和推進器,核潛艇由於無法關閉核反應堆,內部機械降噪空間不大。一般認為一艘核潛艇噪音90%出自推進器,這種噪音是反潛探測的重要信號源。而想生產在水下推進時旋渦小、噪音低、對方聲納難以探知的先進螺旋槳,就需要高精度數控機床加工,美國等西方國家從其自身安全利益出發,一直嚴密防範有關螺旋槳葉片加工技術流入蘇聯。蘇聯為了改變這一不利局面,動員多方力量特別是利用情報機關,千方百計想從西方國家獲取製造潛艇槳葉的數控機床。
到了米格-29、蘇-27為代表的第三代戰機,更是落在F-15、F-16為代表的美製第三代戰機誕生后10年才出現的,如果算上美國海軍的F-14戰鬥機,這一差距將更加明顯,但蘇-27良好的氣動性能和近距離空戰能力還是力壓F-15,成為第三代戰機的經典作品。
對於國內取得的成績阿里克賽並不否認,但在他看來,這還遠遠不夠,他表示當年冷戰高峰時,雖然蘇聯限於自身技術條件和資金的不足,在高科技最集中的海空軍領域,始終處於對美國的軍事技術追趕當中,但憑藉蘇聯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的努力,卻一直沒有拉下太遠距離。
這次展會上主辦方還宣布,我國可自行製造的數控機床已達1500種,覆蓋超重型、高精度、特種加工、鍛壓設備、前沿高技術機床等領域,與美、日、德、意並駕齊驅。如今不要說五軸聯動,連九軸聯動機床都搞出來了,參會的德國一家公司的老闆,受國內政策限制未能展出企業高端設備,看到這種情況后大加抱怨,認為政府簡直自縛手腳。
比如在第二代戰機的競爭中,蘇聯藉助機頭進氣與整流錐相結合布局或大推渦輪噴氣式發動機,研發出的米格-21與米格-25為代表的一批戰機,獲得了相比美製戰機更加優異的高空高速性能。同時通過高效的系統化設計,使其在高空高速方面的優勢又效彌補了其在航電、雷達與武備方面的局限。
目前中國要想不被美國拉下太遠,就要吸取當年蘇聯經驗,對比世界軍事最高水平的潛在競爭對手,清楚自身技術水平在較長時期內會一直保持較大差距,要選擇某些領域集中集中進行突破,在追趕過程中提升自己,不但要有追趕的決心,也要拿大毅力來研發一兩招撒手鐧來對付對手的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