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驚濤》第五部 翻雲覆雨

第七百九十六章 4萬億人民幣救市

第五部 翻雲覆雨

第七百九十六章 4萬億人民幣救市

但這也造成國內經濟對外出口依存度非常高,已超過當年日本經濟起飛時的程度。東南沿海由於進出口貿易成為內國內經濟增長最快地區,相當於經濟發動機,但這次金融海嘯一來,貨幣流動性降低,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的金融發動機死了火,國際市場大為收縮,對國內製造業的打擊十分沉重,海外大批訂單被取消,國外投資減少,許多專做外貿的企業瀕臨破產,沿海大批農民工失業。
這當中除了楊星本人的作用外,4萬億救市計劃還更多體現了國內經濟轉型的需要。作為一個出口型大國,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此前曾廣泛被擔心的中國國內弱勢產業因為參与國際大分工,能否在激烈競爭中存活下來的局面並未出現,像鋼鐵和汽車行業反而不斷壯大,國內許多行業更是藉此打入國際市場,發揮國內成本和集中化生產的優勢,在競爭中不斷佔領市場份額,「世界工廠」的地位越發穩固。
楊星去年策劃的「硅路」、中藥港、觀塘工業新區等開發項目在立法院一路綠燈,香港政府作為最大投注者甚至還在原投資基礎上把還在探討的二三期工程也公布出來,這些項目的建設進度更是大大加快。而原本扯皮良久的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地跨海大橋、港鐵新線選址以及連接深圳廣州的高速鐵路等也都塵埃落定,被派上建設日程,僅在基建上,香港政府這次投入就超過1500億港幣!
作為重生者,楊星知道當年國內推出4萬億救市計劃后,成果顯著,但被人詬病最多的地方,就是再次推動了國內房地產的狂熱增長,房價猛漲,老百姓怨聲載道,成為一大敗筆。這一世他不想重蹈覆轍,因此儘管星華地產是他最能下金蛋的鵝,他也毫不猶豫向中央獻計。既然國內房屋剛需很大,而許多城市中下層居民收入和房價不匹配,那就不能完全指望依靠市場這隻手來調節,必須要國家站出來實行補貼,以提供廉租房,加征二套房房產稅、嚴格控制購房者身份審批等配套措施來控制房價的無序上漲。
對於這個局面國內當然不想等閑視之,國內主流經濟學者的意見都認為單靠廉價勞動力來料加工的做法早就應該轉變思路,化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為刺激消費模式,但啟動消費也需要鑰匙,這次國內面對金融海嘯,終於還是拾起了以往最見效老辦法,用巨資投入國內基礎建設,以抵消出口下降造成的經濟滑坡。
因為相比內地相對封閉的金融體系,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其開放的金融貿易體系幾乎和國際上同步,眾多業務都和國際挂鉤,現在金融海嘯一起,不少香港金融機構被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面臨滅頂之災。
當然楊星深知金融海嘯的威力,知道任其發展,對國內和香港經濟都會造成不小的衝擊,即使面對文仁貴和一號首長他不能完全坦白,但在海嘯來臨前,主動提出建議,讓國內和香港早作準備,他還是做得到的,因此面對金融海嘯襲來,他在幕後為香港和國內支了許多高招。
2006年2月15日,美國聯邦儲備局緊急出手,同意「包底」300億美元,貸款支持美國摩根大通公司以總值約2.36億美元(每股2美元左右)收購瀕臨破產的貝爾斯登公司。這個收購價只有貝爾斯登1985年上市時股價三分一,同高峰時的每股159美元更是天上地下。貝爾斯登的下場敲響了華爾街投行的喪鐘,大家都在議論,繼貝爾斯登之後,華爾街下一個倒霉的投行會是誰?
於是2006年1月30日,在美國財政部要以壓力測試依據救援金融機構的消息傳出后沒多久,華爾街歷史最悠久的五大投行之一貝爾斯登公司就無奈宣布,由於持有大量有毒資產包括債務抵押債券CDO,及投資者對其信心下降並兌現大量現金,導致貝爾斯登現金儲備基本為0,從而面臨倒閉的困境。時任紐約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蒂莫西·蓋特納(後來任奧巴馬政府第一任財政部長)發現貝爾斯登破產具有相當大的系統性風險,便上報美聯儲請求救援,經過內閣緊急討論后,只有捏著鼻子再拉貝爾斯登一把。
國內4萬億救市資金的大投入,雖然從貨幣匯率上看只相當於美國5000多億美元,但購買力卻遠遠超出了小布希總統才簽署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何況美國人是拿著這筆錢填華爾街惹下的大窟窿,而中國人則是修建實打實的鐵路、保障房等基礎設施,發展教育,建設好生態工程,兩者相比,高下立判。
前世里這4萬億的投入要到2009年才開始啟動,其中大部分安排向了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被人戲稱為「鐵工基」佔了15000億左右。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方面,大體上是1500億。節能減排、生態工程大體上有2100億。調整結構和技術改造,大體上是3700億左右。這樣加在一塊就有3萬億。而本來剩下的1萬億左右是應對那場大地震災后重建的,現在卻在楊星力主之下,變成了在全國範圍修建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資金。
同時在金融領域,以星富、中國銀行等為首的中資銀行面對冰島破產,儲戶銀行存款化為泡影的威脅,主動站出來斬釘截鐵宣布會保護中小儲戶利益,絕不下調儲戶利息,並對大客戶存款予以保障。為了穩定人心,還主動要求香港金管局對全港金融機構進行壓力測試(一種以定量分析為主的金融風險分析方法,通常包括銀行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內容),公示結果,證明香港大部分中資銀行都擁有高出行業平均水平的資本充足率,金融風險大大小於滙豐等英資銀行。
唯一和前世不一樣的,就是楊星建議要在房地產改革中加大保障房建設,硬生生分去可4萬億救市資金的四分之一。經過去年那場地產和社保資金風波,如今官場上對於以房地產業作為經濟支柱的提法明顯謹慎了許多,國內提前推進了全國房屋登記實名聯網制度,以及嚴厲清查各地方政府利用賣地資金補貼財政中種種不法行為,以及征地過程中群眾強烈反對的做法,使得地產開放商和地方官員對此收斂了許多,國內房地產開發熱情比起前世來收斂許多,而西方因為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發如今這個爛攤子的做法也讓國內對房地產開發大為警惕,前世那場房地產熱還沒開始就偃旗息鼓了。
而有了國內4萬億的投入,香港這邊也不甘示弱,有過一次亞洲金融風暴經驗香港政府不敢怠慢,這幾年也接受了楊星政府管控經濟,必要時需要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立即啟動和加快若干個大投資項目建設,以期拉動經濟增長。
可壓力測試無疑要求金融機構提供更多關於企業內幕交易的消息,許多金融機構實際上已經到了燈盡油枯的地步,完全靠以前的信譽擔保來拚命尋找外部投資者的收購救命,這時候去做壓力測試,不是不打自招嗎?
就在文仁貴和保爾森通過中美政治和經濟戰略對話會議得出需要聯手抵抗金融危機后不久,文仁貴主動對外宣布,要在國內啟動4萬億人民幣救市計劃,拉動內需確保經濟增長。這個計劃一提出,就受到國內外高度關注。
這個時候大家才想起當時星富銀行剝離不良資產,提高資本充足率的作法真有先見之明,現在星富銀行就是危機中最保險的地方,吸納儲戶存款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其他銀行只有羡慕的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對香港政府銀行壓力測試的做法很感興趣,認為美歐等國完全可以照搬過來。
北岩銀行擠兌事件爆發后,對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英國來說衝擊極大,包括滙豐渣打等著名銀行都股票都大幅下挫,坊間傳言英國政府為了挽救經濟核心的金融業,準備注資五百億英鎊來對八家最大的英資銀行國有化,這個消息對一向受英資影響很大的香港衝擊著實不小,緊接著傳出的冰島主權債務破產傳聞更是讓許多香港市民惴惴不安。
香港作為集團總部所在,楊星當然不會坐視金融海嘯把其吞沒,實際上當他面見文仁貴和一號首長,做出西方經濟危機預測時,就談起過如何應對的問題。只是連國家領導都沒想到楊星所說投下幾塊石頭,讓對手打濕身子的作法會演變成了一場鋪天蓋地的大海嘯。現在看來,楊星雖然是推波助瀾,但西方金融體系根子本身還是出了問題,他早就多次提醒過人們,就是沒人當真,如今狼真的來了,總不能說全是楊星一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