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戰列艦

生不逢時——庫葉島級戰列艦

戰列艦

生不逢時——庫葉島級戰列艦

即買得起,且能夠大批量建造的戰列艦,才是最優秀的戰列艦。如果買不起,不能大批量建造,只能留在圖紙上的戰列艦,根本就不是戰列艦。
或者說,庫葉島級生不逢時。如果提前幾年誕生的話,恐怕就能得到海軍的喜歡了。
到了四十四年底,帝國海軍終於做出了決定,不上400毫米主炮,先用即將開發成功的四十五年型主炮,在此基礎上開發新式戰列艦。
美國海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美國海軍並沒有開發具有過渡性質的15英寸主炮,而是直接開發16英寸主炮。
顯然,青島造船廠的工程師很好的理解了海軍的傳統觀念。
當然,這還得考慮另外一個問題,即庫葉島級的排水量只有21500噸,伊麗莎白女王級達到了27500噸,內華達級達到了27500噸,賓夕法尼亞級更是達到了31400噸。毫無疑問,如果論單位排水量性能的話,庫葉島級絕對是最優秀的。
毫無疑問,庫葉島級的綜合性能在這幾級戰列艦中是最弱的。
相對而言,加強裝甲防護的問題還不大,可是主炮的問題就很大了。
按照最大速度衡量機動性能的話,庫葉島級與伊麗莎白女王級基本持平,比美國的內華達級強了20%,比賓夕法尼亞級強了18%。
另外,庫葉島級戰列艦開工建造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爆發了,帝國進入了全面戰爭狀態,軍費成為了次要問題。也就是說,帝國海軍承受戰艦造價的能力提高了不少。在此情況下,海軍不但要便宜的戰艦,還要性能強大的戰艦。如果比敵人差得太多的話,海軍肯定選擇後者!
主炮:9門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艦炮(3×3),副炮:16門四十三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速射炮:12門四十三年型100毫米L47型艦炮。
相對而言,戰艦上佔用重量最多的就是裝甲。
※※※※
最終,青島造船廠還是放棄了雙聯裝炮塔,而是採用了類似五嶽級的三聯裝炮塔。
四十六年年底,設計剛剛完成,帝國海軍就迫不及待的下達了建造命令。
如果按照單位時間彈藥投送量計算的話,庫葉島級的主炮火力比伊麗莎白女王級弱了30%,比美國海軍的內華達級弱了10%,比基本上同期建造的賓夕法尼亞級弱了25%。
另外,庫葉島級的造價只有伊麗莎白女王級的65%,內華達級的60%,賓夕法尼亞級的53%。也就是說,如果用同樣的經費建造戰艦的話,庫葉島級將獲得絕對的數量優勢,從而彌補性能上的缺陷!
只是,帝國海軍仍然想在新戰艦上安裝400毫米主炮,畢竟只有400毫米主炮才能在海戰中獲得壓倒性的火力優勢。
標準排水量:21500噸,滿載排水量:25500噸;總長:164米,型寬:29.5米,吃水:8.3米;定員:984人。
採用三聯裝炮塔的好處也很明顯。首先,三座炮塔要比五座雙聯裝炮塔輕一些,從而減少了排水量。其次,三座三聯裝炮塔更容易布置,避免了在戰艦中部設置炮塔,從而擠占本來就有限的甲板面積。三是三聯裝炮塔的設計方案可以有效的縮短艦長,從而減少主要防護區域的面積,減少了所需裝甲的數量,提高了防護能力。最後,三聯裝炮塔在炮戰中更容易指揮,經過實際測試,三座三聯裝炮塔在齊射時的彈著點比五座雙聯裝炮塔更密集,炮擊效率更高。
早在明歷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帝國海軍就啟動了該級戰列艦的研製工作,準確的說,是為該級戰列艦的研製做技術儲備。
結果,庫葉島級戰列艦僅僅建造了三艘,海軍就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取消了後繼兩艘的訂單,並且轉為訂購真正能夠滿足海軍需要的崇明島級戰列艦!
如此一來,庫葉島級的設計理念與海軍的要求產生了嚴重偏差。
其主要性能指標為:
問題是,性能上的嚴重差距,也是帝國海軍無法接受的。
實際上,當時不但帝國海軍面臨主炮口徑不足的問題。
相對於陰山級戰列艦,庫葉島級戰列艦在各項主要性能方面都沒有明顯提高。
後來隨著五嶽級、昆崙山級、秦嶺級與陰山級戰列艦陸續建成服役,帝國海軍對該級戰列艦的性能要求指標一改再改,導致研製工作進展緩慢,甚至多次被中斷。
鍋爐:12台四十四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四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4475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4節,續航力:9000海里10節。
當時,主要的問題是火力配製。
也就是說,帝國海軍必須要建造擁有更大口徑的主炮,更強裝甲的戰列艦。
雖然經過多番論證,350毫米穿甲彈仍然能夠在常規交戰距離內打穿伊麗莎白女王級的裝甲,但是帝國海軍當時建造的戰列艦對十五英寸穿甲彈的「避彈區」明顯減少,而且裝甲防護很難確保戰列艦的安全。
另外一種則認為,現有的350毫米主炮仍然能夠對付敵人的戰列艦,為了避免重複開發,應該將重點放在400毫米主炮的研製工作上。只要400毫米主炮能夠及時研製成功,帝國海軍將在火力上取得絕對優勢。
一種認為應該儘快跟上敵人的步伐,優先開發380毫米主炮,從而保證戰列艦的火力不被敵人拋下太多。
只是,以當時的情況,問題不在戰艦的設計上,而是在主炮的研製工作上。
既然防護要求沒有本質上的提高,青島造船廠自然為了應和海軍的喜好(降低造價,方便大批量建造),盡量控制排水量,並且在此基礎上盡量提高速度與火力強度。
主裝甲帶:230-33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120-350毫米,炮座:330毫米,司令塔:150-350毫米。
當時,帝國海軍對主炮口徑有兩種觀點。
也就是說,三座三聯裝炮塔正好達到了海軍對火力的最低要求。
直到明歷五百四十四年(公元1912年),英國海軍裝備有十五英寸主炮,航速達到了25節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開工建造,帝國海軍才意識到,自己的350毫米主炮已顯落後。次年,英國海軍的復讎級戰列艦(實際上性能不如伊麗莎白女王級)也採用了十五英寸主炮!
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在忙於設計陰山級,而大連與廣州造船廠也參加了陰山級的設計工作,高雄造船廠則在秦嶺級的設計中暴露出能力不足的缺陷。如此一來,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落到了青島造船廠的身上。
有人認為應該採用昆崙山級那樣的火力配製方案,即五座雙聯裝主炮炮塔,這樣不但超過了海軍的基本要求,還提高了炮塔的生存能力。至少,很多人都認為,五座炮塔的生存能力肯定比三座炮塔高,即便損失一座炮塔,也只損失20%的火力。如果採用三座炮塔,損失一座炮塔就損失了33%的火力。
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為:庫葉島號,台灣島號,海南島號。
這下,帝國海軍不急都得急了。
如果用裝甲厚度來測算防護能力的話,庫葉島級與伊麗莎白女王級基本持平,比美國的內華達級弱了大概15%,比賓夕法尼亞級弱了大概20%。
權衡利弊之後,帝國海軍決定優先開發400毫米主炮,並且儘可能的挖掘350毫米主炮的潛力。四十五年型350毫米L50型艦炮就在這一情況下研製出來的。通過加長身管,採用新的發射葯,以及新的穿甲彈,四十五年型主炮的威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甚至不比英國海軍的15英寸主炮差多少。
如此一來,新式戰列艦的防護水平不會比秦嶺級提高多少。只是,海軍要求新式戰列艦的主炮數量不得少於九門,也就是說,要在秦嶺級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另外,速度不得低於24節,這就要求採用更大功率的動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