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戰列艦

傲視群雄——南海級戰列艦

戰列艦

傲視群雄——南海級戰列艦

作為一家優秀的造船廠,不但要擁有強大的設計能力與技術基礎,還要做到審時度勢,準確把握局勢的發展方向。
不說別的,英美在研製十六英寸艦炮的投入方面根本比不上帝國在400毫米艦炮上的投入。
標準排水量:30500噸,滿載排水量:33800噸;總長:187米,型寬:30.5米,吃水:5.9米;定員:1154人。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帝國海軍會批量建造崇明島級戰列艦,而不會再開發新的戰列艦,至少不會將新式戰列艦的開發與建造工作放在首位。
事實卻正好相反。
當然,南海級的出現,也沉重的打擊了英美兩國的信心。
當初,為了研製400毫米艦炮,至少有數千名工程師與技術人員參与了相關工作。
換句話說,如果南海級的排水量擴大到32000噸,其性能肯定還會有很大的提高,更是其他國家同時期戰列艦所無法比擬的。
後來,美國海軍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就率先換裝了十六英寸主炮。實際上,科羅拉多級戰列艦的艦體幾乎與之前的田納西級沒有區別,只是用四座雙聯裝十六英寸主炮炮塔換了四座三聯裝十四英寸主炮炮塔。
早在設計崇明島級戰列艦的時候,江南造船廠就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性能優先型,即後來的崇明島級;二是性能絕對型,即完全按照主要性能要求指標來設計,而不管造價,也不在乎排水量的限制。
當時,帝國海軍就認識到,對戰列艦造價(或者說排水量)的限制,將極大的削弱戰列艦的戰鬥力與生存能力。如果不適當放開排水量的話,很難造出能夠壓倒所有敵艦的戰列艦。即便是正在建造的崇明島級戰列艦也只能取得相對優勢,難以取得絕對優勢。
更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帝國海軍就訂下了比較高的技術要求,這一方面導致400毫米主炮的研製工作拖延了好幾年,另外一方面也賦予了該火炮強大的性能,以及今後進行大規模改進的餘地。
另外,英國海軍的納爾遜級戰列艦也在設計的時候被要求採用十六英寸主炮。
南海號,東海號,黃海號,渤海號。
除了作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最強大的戰列艦而被載入史冊之外,南海級戰列艦還因為第一個採用了400毫米口徑主炮而在戰列艦的歷史上留下了極為濃重的一筆,同時也拉開了新的主炮口徑之爭。
對崇明島級的前期設計證明了江南造船廠的能力。
鍋爐:6台五十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五十年型蒸汽輪機,功率:6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25節,續航力:12000海里10節。
※※※※
當然,帝國海軍也沒有完全放棄這一方案,並且下撥了一筆設計款,讓江南造船廠去完善該設計方案。
相反,美國海軍的十六英寸主炮發展了好幾代,直到北卡羅來納級的MK6型才基本上達到了後來帝國海軍建造的長江級戰列艦所用的主炮的性能水平。直到依阿華級的MK7型才達到了皇帝級主炮的性能。
主裝甲帶:220-380毫米,裝甲隔艙:200-350毫米,甲板:75+85毫米,炮塔:200-470毫米,炮座:380毫米,司令塔:220-470毫米。
毫無疑問,帝國煞費苦心的研製400毫米主炮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英國海軍更是被遠遠的拋在了後面,納爾遜級採用的十六英寸主炮被認為連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十五英寸主炮都比不上,甚至有部分人認為,MKⅠ型主炮連MKⅦ型十四英寸主炮都不如,不然英國海軍後來的喬治五世級也不會放棄十六英寸主炮,改回老線路,採用十四英寸主炮了。即便再往後推,英國海軍的前衛級戰列艦採用的也是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十五英寸主炮,而不是納爾遜級的十六英寸主炮。
相對而言,南海級戰列艦的各項性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服役的眾多戰列艦中絕對是最優秀的。
當時,考慮到船廠自身的建造能力,還有海軍思想觀念的轉變速度,海軍對戰列艦造價的承受能力等等因素,江南造船廠遞交的是性能優先型的設計方案。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海軍肯定需要更強大的戰艦。
速度方面,南海級一改帝國海軍戰列艦速度慢的「特點」,跟上了伊麗莎白女王級的速度,比復讎級還快點,更是大幅度超過了美國海軍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建造的快速戰列艦之外的所有主力艦!
主炮:8門五十年型400毫米L45型艦炮(4×2),副炮:12門五十年型150毫米L47型艦炮(6×2),速射炮:12門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艦炮(6×2)。
明歷五百四十九年(公元1917年)初,江南造船廠向海軍遞交了另外一套設計方案。
情況在十月份出現了轉變,「馬羅基海戰」的結局讓帝國海軍吞下了苦果。
從長遠來看,這甚至是保證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能夠取得眾多海戰勝利的基礎裝備!
唯一可惜的是,四艘南海級戰列艦建成服役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到了末期,四艘戰列艦都未能在戰場上一顯身手。
「南海」號建成時:
只是,作為帝國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之一,四艘南海級戰列艦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特別是在戰爭前期,四艘南海級以帝國海軍主力戰列艦的身份參加了眾多重要海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後的《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將戰列艦的主炮口徑限制在400毫米(十六英寸),幾乎就是針對南海級設立的。
也正是如此,四艘建造難度比崇明島級大得多的南海級戰列艦的建造周期比崇明島級還少了幾個月!當然,很多關鍵技術在此期間陸續取得突破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說白了,如果沒有關鍵技術方面的突破,這四艘戰列艦最多只是放大版的崇明島級。
在這裏面,起到關鍵作用的仍然是江南造船廠。
在此情況下,海軍回心轉意,決定放寬排水量限制,開發一種更大,更強的戰列艦。
顯然,這一點足以體現出帝國在設計建造戰艦方面的領先優勢。
只不過,這兩級戰列艦的主炮威力根本不可與南海級相提並論。
火力方面,南海級全面超過了英國海軍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與復讎級戰列艦,甚至不比英國海軍在戰後建造的納爾遜級差。更是大幅度超過了美國海軍在戰爭結束前服役的新墨西哥級,以及在戰後服役的田納西級,即便與美國在戰後建造的科羅拉多級也絲毫不差。
當時,帝國海軍並沒有立即決定採納該方案,畢竟太超前,而且初步核算之後,其建造價格是崇明島級的兩倍!
不說別的,後來的皇帝級戰列艦採用的就是從南海級戰列艦的主炮改進而來的400毫米主炮,其性能以比南海級的主炮提高了至少四成。另外,隨著大量配套彈藥的研製成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的460毫米主炮研製成功之前,帝國海軍的400毫米主炮仍然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艦炮!
在整個建造期間,帝國海軍不斷加大投資,其目的只有一個,必須趕在戰爭結束前建成,並且爭取在戰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海軍寧願要兩艘崇明島級戰列艦,也不會選擇新的戰列艦。
江南造船廠的設計方案立即得到了重視,同時江南造船廠的努力也結出了果實。僅僅一個月之後,帝國海軍就下達了建造令,一次性訂購了四艘,並且將其分別命名為「南海」號,「東海」號,「黃海」號與「渤海」號。十一月,在江南造船廠剛剛落成的新船台上,「南海」號鋪下了第一塊龍骨。
防護方面,南海級更是各型戰列艦中最優秀的,即便是與一向注重防護的美國海軍的主力艦相比,不但不遜色,反而在某些關鍵部位更為優秀。
更難能可貴的是,南海級的排水量只有30500噸,而美國海軍的新墨西哥級為32000噸,田納西級為32300噸,戰後開工建造的科羅拉多級達到了32600噸。英國海軍在戰後為對抗南海級而建造的納爾遜級更是達到了33313噸(同級的「羅德尼」號為3373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