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巡洋艦

戰前帝國巡洋艦年表

巡洋艦

戰前帝國巡洋艦年表

「淮河」號:明歷五百五十八年(公元1926年)五月八日在湛江造船廠開工建造,次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下水,明歷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六月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五月,轉為預備役,充當海軍訓練艦。
很多人都認為,揚子江級是漢江級的改進型號,因此將其稱為「漢江級乙型」。實際上,揚子江級絕不是漢江級的簡單改進型,而是一種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新裝備的新型輕巡洋艦,其性能,特別是火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甚至具備了與重巡洋艦抗衡的實力。如同漢江級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揚子江級並沒有接受大規模改進。
可是,此時已經來不及趕在戰爭爆發前建造出一種新型巡洋艦,甚至來不及完成設計工作。可是帝國的艦艇工程師並沒有放棄努力,在當年中期,就拿出了一份基本上能夠滿足帝國海軍技術指標的設計方案。隨即,帝國海軍批准了全面設計工作。
從其武備上看,「威懾」級仍然保留了太多裝甲巡洋艦的痕迹,幾乎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地方。
比如其三座三聯裝主炮的火力配製方式,不但被帝國海軍的巡洋艦(全是輕巡洋艦)所效仿,還被美國海軍的巡洋艦(重巡洋艦與輕巡洋艦)所效仿。雖然這種火力配製方式比日本的重巡洋艦少一門到三門主炮,但是其防禦更為集中,對提高防護能力的幫助非常明顯。另外,九門主炮足以應付任何程度的戰術要求。
※※※※
當然,「決心」級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其水下防護能力仍然有所欠缺。
顯然,要達到海軍的標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裝甲巡洋艦的速度很難使其在護航作戰中對付敵人的襲擊艦(一般都是輕巡洋艦,或者偵察巡洋艦),如果護航兵力不足,裝甲巡洋艦所能發揮的作用往往都非常有限。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眾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或者期間建造的快速巡洋艦陸續退役,帝國海軍急需大量巡洋艦來確保海上生命線的安全。同時,假想敵對國的重巡洋艦數量遠超過了帝國海軍,因此帝國海軍需要新建造的輕巡洋艦具備與重巡洋艦對抗的能力,但不要求具有壓倒優勢。在此情況下,全新設計的松花江級輕巡洋艦誕生了。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在揚子江級的建造工作行將結束的時候,帝國內閣批准了十二艘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建造計劃。只是,設計工作一直到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底才完成,隨後帝國海軍將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建造數量擴大到了二十四艘,並且得到了帝國內閣的批准。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帝國海軍又增加了十二艘松花江級輕巡洋艦的計劃,同樣獲得了帝國內閣的批准。最終,松花江級輕巡洋艦分兩批建造了三十六艘。其中:
在安海級的基礎上改進而來,完全突破了條約限制,是「后條約型重巡洋艦」。只是在設計還未完成的時候,戰爭就已迫在眉睫,帝國海軍需要集中力量建造主力艦,難以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艦,其設計成果被保留了下來,並且最終應用到了大型巡洋艦之上。
相對與當時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威懾」級確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如同日本這類二流海軍強國,為了趕超大明帝國,非常重視火力強大的重巡洋艦。
如果單獨行動,快速巡洋艦則主要對付敵方基本上沒有防禦能力的商船。如果在襲擊中遭遇敵方更強大的戰艦,則憑其速度逃逸。
湛江造船廠:「常德」號(四十一年),「張家界」號(四十一年),「懷化」號(四十二年),「婁底」號(四十二年),「邵陽」號(四十三年),「南平」號(四十三年),「寧德」號(四十四年),「三明」號(四十四年),「毫州」號(四十五年),「阜陽」號(四十五年),「宿州」號(四十六年),「蚌埠」號(四十六年),「滁洲」號(四十七年)。
江南級:
京唐造船廠:「遼河」號(七十二年),「西拉木倫河」號(七十二年),「老哈河」號(七十三年),「大凌河」號(七十三年),「鴨綠江」號(七十四年),「圖們江」號(七十四年)。
其主要性能:
「安洋」號: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五日在威海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十一日下水,九月二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訓練之後,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相對而言,帝國海軍比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都更加需要巡洋艦。戰列艦隻是確保海軍優勢的主力艦,要想維持帝國龐大的海外利益,特別是環印度洋地區的海外領地,帝國海軍需要的是巡洋艦,而不是戰列艦。
快速巡洋艦:
戰後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以及蕭鼎昆上台後推行的經濟復甦計劃,帝國海軍進入了「冬眠期」。在五十二年(20年)到六十一年(29年)的這十年間,帝國海軍的軍費平均每年遞減約百分之八,六十一年的軍費還不到五十一年的四成!
主炮:9門六十一年型200毫米L55型艦炮(3×3),副炮:12門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艦炮(6×2),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因為開工建造時間相對較晚,漢江級擁有后發優勢,在其設計時就採納了大量新技術與新設備,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除了小規模改進之外,該級輕巡洋艦並沒有進行大規模改進。在第二次大戰初期,漢江級輕巡洋艦是帝國海軍中最為活躍的巡洋艦,也是帝國海軍巡洋艦編隊中的主力之一。
基隆造船廠:「決算」號(六十四年),「決戰」號(六十六年)。
威海造船廠:「滄州」號(三十八年),「邢台」號(三十八年),「衡水」號(三十九年),「邯鄲」號(三十九年),「東營」號(四十年),「濱州」號(四十一年)。
威海造船廠:「大連」號(四十三年),「威海」號(四十四年),「合肥」號(四十五年)。
不說別的,大部分戰列艦的改進計劃由六十一年之前延遲到了六十一年之後,其中就包括了四艘南海級戰列艦。另外,新式戰列艦的設計工作也是斷斷續續的進行著,很多時候造船廠不得不自掏腰包完成前期設計。
當時,「威懾」級的主炮竟然有兩種不同的倍徑,而且除了首尾各一座雙聯裝炮塔之外,另外八門主炮都安裝在側舷的炮位裏面。
湛江造船廠:「決勝」號(六十四年),「決然」號(六十六年)。
主炮:9門七十二年型200毫米L55型艦炮,副炮:6門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艦炮(2×3),速射炮:12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6×2)。
在艦隊作戰中,快速巡洋艦主要承擔偵察任務。
戰爭初期,「決心」級一直伴隨主力艦作戰,並且力下了汗馬功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對各國擁有的巡洋艦總噸位,巡洋艦的排水量做了明確規定,並且將巡洋艦分成了兩個類別:主炮口徑二百毫米(約合八英寸)以下的為甲(A)型巡洋艦,主炮口徑一百五十毫米(約和六英寸)以下的為乙(B)型巡洋艦。這就是所謂「重巡洋艦」與「輕巡洋艦」。
因為大量繼承了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思想,威懾級作為重巡洋艦並不合格。另外,帝國海軍並不重視重巡洋艦,因此威懾級在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帝國海軍應對《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中對巡洋艦的性質界定的某種回應。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簽署后,應對新時代的海上威脅,帝國海軍設計的第一種重巡洋艦,繼承了一戰前裝甲巡洋艦的設計思想。原本計劃建造六艘,后隨日本海軍的「古鷹」級服役,威懾級明顯落後,最終其建造數量被削減到兩艘。
從這也能看出「威懾」級重巡洋艦的尷尬地位。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必須優先保證重要戰艦的建造工作。
也就是說,如果重巡洋艦的裝甲連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穿甲彈都防禦不了,那麼需要為重巡洋艦安裝八英寸(二百毫米)的重炮嗎?換句話說,就是有沒有必要建造這種只有火力,沒有防護的戰艦?
與戰後迅速退出歷史舞台的戰列艦相比,巡洋艦的生命力更為頑強。
在驅逐艦出現之前,巡洋艦一直填補著戰列艦與小型戰艦之間的空白。驅逐艦出現之後,巡洋艦與驅逐艦的主要區別就是:單獨遠洋作戰能力。
武備方面,為了使用七十一年型200毫米穿甲彈,全部換用了新的主炮。拆除了兩座魚雷發射管以及魚雷彈艙之後,新增了兩座三聯裝150毫米副炮炮塔,只是其配製方式一直飽受詬病。之前的130毫米艦炮全都更換為速射炮,提高了火力密度。當然,最大的變化是拆掉了好看不好用的魚雷發射器。
隨著戰爭臨近,帝國迫切需要更多巡洋艦來保護主力艦免受敵人魚雷艇的威脅,以及打擊敵人的海上生命線。東北級與河北級的優秀性能讓帝國海軍更側重發展快速巡洋艦,江南級應運而生。明歷五百四十年,河北級的建造工作還未完成,帝國內閣就批准了江南級的建造工作。該級戰艦前後共建造七十二艘,其中:
專門為破交作戰,以及艦隊護航設計的一種強調速度,火力適中,防護薄弱的巡洋艦。
威海造船廠:「武漢」號(三十七年),「西安」號(三十八年),「蘭州」號(四十年)。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作廢之後,世界各國開始設計「后條約型巡洋艦」。帝國海軍也不甘落後,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底,也就是條約作廢的當年,就提出了設計一種能夠壓倒所有潛在敵對國所擁有的,任何一種巡洋艦的「超級巡洋艦」。
作為帝國海軍設計的第一種大型巡洋艦,帝國海軍對海龍級抱以厚望,曾一度希望該級戰艦能夠像一戰時的戰列巡洋艦一樣,既能對付任何一種巡洋艦,又具備伴隨主力艦參加艦隊決戰的實力。結果,海軍的「超額」要求嚴重影響了設計工作。直到海軍改變初衷,放棄了不切實際的要求之後,設計工作才走上正軌。
只是當時技術條件有限,且帝國海軍最需要的是新式戰列艦,所以超級巡洋艦的研製工作嚴重滯后。到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戰爭已經迫在眉睫,帝國海軍才重新加大了對超級巡洋艦的研製投入。
揚子江級(乙型):
崇明造船廠:「蘇州」號(四十一年),「無錫」號(四十一年),「常州」號(四十二年),「鎮江」號(四十二年),「馬鞍山」號(四十三年),「蕪湖」號(四十三年),「宣城」號(四十四年),「銅陵」號(四十四年),「池州」號(四十五年),「黃山」號(四十五年),「安慶」號(四十六年),「黃岡」號(四十六年),「鄂州」號(四十七年)。
「決心」級的很多設計都成為了「標準」。
重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八英寸(二百毫米),輕巡洋艦的主炮火力不得超過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
最重要的是,六十二年(30年)年底,崇明造船廠就完成了所有設計,隨即,海軍首先採購了四艘,並且將其命名為「決心」級,次年又採購了四艘。
實際上,早在建造「威懾」級重巡洋艦的時候,崇明造船廠就在設計新的重巡洋艦。
可以說,崇明造船廠這十年的「苦修」並沒有白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戰列巡洋艦逐漸取代了裝甲巡洋艦,同時快速巡洋艦在面對有護航力量的商船隊時也難以有所作為。戰後,快速巡洋艦在艦隊中的位置也逐漸被更快,更小,更靈活,同時也更便宜的驅逐艦取代。
重巡洋艦:
設計工作始於明歷五百五十一年(公元1919年)中,針對快速巡洋艦在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做了大量改進,初步具備了輕巡洋艦的雛形。后因戰爭結束,建造工作還未安排就因條約規定而放棄建造。
另外,「決心」級的缺陷也最終促使帝國海軍採用大型巡洋艦來執行重巡洋艦的任務。
一般情況下,「護衛艦」不參加艦隊決戰,即便遭遇敵方戰列艦,也能輕易逃脫。
同時,大戰還證明,必須要有一種能夠對付巡洋艦的戰艦來維持海上生命線的安全。
主裝甲帶:50-110毫米,甲板:30-50毫米,炮塔20-110毫米,炮座:50毫米,炮位:110毫米,司令塔:50-110毫米。
為此,巡洋艦衍生出了不同的種類。
當然,這並不是說帝國海軍並不重視巡洋艦。
從很大的程度上講,淮河級是帝國海軍為後來大批量建造輕巡洋艦而專門設計建造的一級帶有濃重實驗性質的輕巡洋艦。也就是說,淮河級輕巡洋艦的性能並不出眾,但是它為後來的輕巡洋艦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帝國海軍在使用淮河級的時候,也總結出了輕巡洋艦在未來海戰中的戰術範圍,從而為輕巡洋艦的作戰使用做出了明確界定,並且以此提出了輕巡洋艦的主要性能指標。從這個層面上看,淮河級輕巡洋艦在帝國海軍巡洋艦發展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這就是帝國海軍第一種大型巡洋艦的由來。
京唐造船廠:「哈爾濱」號(三十七年),「石家莊」號(三十八年),「呼和浩特」號(四十年)。
巡洋艦 開山之作——威懾級重巡洋艦
直到五十四年(22年),在證實日本即將開工建造一級重巡洋艦(古鷹級)之後,帝國海軍才決定暫時放棄一些不太成熟的技術,先開工建造一級重巡洋艦。
另外,從維護帝國海外領地的角度出發,輕巡洋艦不但具有足夠的威懾力,而且造價便宜,能夠大批量生產。而當時,帝國海軍需要的是數量眾多的巡洋艦,而不是火力強大,但是異常昂貴的巡洋艦。
這也成為了帝國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發展重點。
設計工作與松江級裝甲巡洋艦同時展開,曾被當作是松江級的簡化型。明歷五百三十三年(公元1901年)獲准建造,前後工建造三十二艘。其中:
崇明造船廠:「決心」號(六十四年),「決斷」號(六十六年)。
湛江造船廠:「綏化」號(三十四年),「伊春」號(三十四年),「鶴崗」號(三十五年),「佳木斯」號(三十五年),「雙鴨山」號(三十六年),「七台河」號(三十六年),「雞西」號(三十七年),「牡丹江」號(三十七年)。
一是崇明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同出一脈,且很多工程師都是從江南造船廠聘用的。另外就是崇明造船廠藉助建造「威懾」級重巡洋艦,以及幫助海軍改造一戰時期建造的巡洋艦獲得了足夠的訂單,資金比較雄厚。相反,另外幾家有能力建造巡洋艦的造船廠都因為資金短缺,不得不在海軍「冬眠期」的時候大量裁減人員,從而使其難以自籌資金,進行相關的前期研究與前期設計。
只是,在新的戰爭威脅之下,特別是在日本的威脅之下,帝國海軍也不甘落後。沒有建造,不等於沒有做相關的研究與設計。
漢江級的成功設計讓帝國海軍更為重視輕巡洋艦,從另外一個層面上講,在有限的財力下,帝國也只能建造價格相對低廉的輕巡洋艦,並且藉此來彌補在重巡洋艦方面的欠缺,並且用以維持規模龐大的海上生命線。在漢江級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揚子江級輕巡洋艦因此誕生。明歷五百六十五年(公元1933年),帝國內閣政府批准了十二艘的建造計劃。其中:
六十一年(29年)年底,隨著蕭鼎昆大規模刺激經濟計劃出台,海軍的苦日子到頭了。
崇明造船廠:「長沙」號(三十七年),「南昌」號(三十八年),「福州」號(四十年)。
其實,早在條約簽署之前,帝國海軍已下達了新巡洋艦的設計招標書。
鍋爐:8台五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68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速度:33節,續航力:11000海里14節。
換用七十二年型蒸汽輪機之後,戰艦的八台鍋爐可以滿功率輸出,從而使最大功率提高了43000馬力。只是排水量劇增數千噸,加上對艦體水下部位做了改動,所以速度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降低了1.5節。
初步設計工作在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6年)就已展開,後來平遠級重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計劃取消之後,大量借鑒與採用了平遠級的設計成果。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初,在得到帝國海軍的批准之後,設計工作得以恢復。
連雲港造船廠:「海河」號(七十二年),「永定河」號(七十二年),「桑乾河」號(七十三年),「馬頰河」號(七十三年),「灤河」號(七十四年),「渾江」號(七十四年)。
只有一個:對付敵人的巡洋艦,保護己方海上航線的安全!
崇明造船廠:「松江」號(三十三年),「南京」號(三十四年),「杭州」號(三十六年)。
另外,裝甲巡洋艦在戰爭中暴露出了水下防護不足的嚴重問題。大戰期間戰沉的裝甲巡洋艦中,至少有四成是被敵人的魚雷擊沉的。
即便不考慮大口徑火炮的價格因素,在同等防護與速度的要求之下,輕巡洋艦明顯比重巡洋艦便宜得多。
主裝甲帶:110-130+3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甲板:50-80+70毫米,炮塔:50-150毫米,炮座:150毫米,司令塔:110-150毫米。
「威懾」號:明歷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五月八日在崇明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三月十一日下水,次年一月二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連雲港造船廠:「遵義」號(四十七年),「銅仁」號(四十七年),「畢節」號(四十八年),「安順」號(四十八年),「六盤水」號(四十九年),「迪慶」號(五十年)。
可以說,海軍在這個時候轉了一個圈,回到了原點
武漢級:
按照當時的標準,「威懾」級的裝甲只能應付萬米外射來的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炮彈,對八英寸(二百毫米)炮彈幾乎沒有防禦能力。
當時,崇明造船廠也是唯一一家有能力單獨設計重巡洋艦的造船廠。
因為大量快速巡洋艦在戰後繼續服役,所以戰後帝國海軍最缺的不是巡洋艦。條約簽署之後,帝國海軍並沒有急於建造「條約型輕巡洋艦」,直到明歷五百五十七年(公元1925年),隨著在戰前建造快速巡洋艦陸續退役,建造輕巡洋艦的事情才提上了帝國海軍的日程安排。同年,淮河級的建造工作得到內閣批准,只是該級輕巡洋艦僅此一艘。
京唐造船廠:「衢州」號(四十一年),「景德鎮」號(四十一年),「上饒」號(四十二年),「鷹潭」號(四十二年),「九江」號(四十三年),「宜春」號(四十三年),「新余」號(四十四年),「撫州」號(四十四年),「吉安」號(四十五年),「岳陽」號(四十五年),「宜陽」號(四十六年),「湘潭」號(四十六年),「衡陽」號(四十七年)。
威海造船廠:「荊江」號(六十六年),「灃水」號(六十七年),「修水」號(六十八年)。
湛江造船廠:「萬州」號(四十七年),「梁平」號(四十七年),「酉陽」號(四十八年),「石柱」號(四十八年),「涪陵」號(四十九年),「榮昌」號(五十年)。
東南級:
威海造船廠:「烏蘇里江」號(七十一年),「松阿察河」號(七十二年),「挽力河」號(七十二年),「穆楞河」號(七十三年),「烏拉河」號(七十三年),「比金河」號(七十四年)。
明歷五百五十五十九年(公元1927年),隨著日本海軍的三級重巡洋艦陸續服役,或者開工建造,同時大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或者戰爭期間建造的裝甲巡洋艦達到了服役期限,帝國海軍急需一種能夠對抗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頂替即將退役的裝甲巡洋艦的戰艦。在此情況下,決心級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提上日程安排。明歷五百六十二年(公元1930年)底,決心級的設計工作完成,帝國內閣隨即批准建造八艘,其中:
主裝甲帶:110-13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甲板:50-80毫米,炮塔:20-150毫米,炮座:130毫米,司令塔:90-150毫米。
全部採用炮塔的二百毫米重炮,傾斜設置的主裝甲帶,水下防雷隔艙等等。
幾乎所有戰沉的「決心」級重巡洋艦都與其糟糕的防護能力有直接關係。
松江級的建造工作開始后,帝國海軍提出了新型裝甲巡洋艦的建造要求,並且委託威海造船廠進行設計。明歷五百三十五年(公元1903年),設計工作基本完成,次年向內閣提交建造計劃,隨即投入批量建造,前後總共建造十二艘。其中:
連雲港造船廠:「徐州」號(四十三年),「連雲港」號(四十三年),「宿遷」號(四十四年),「淮安」號(四十四年),「鹽城」號(四十五年),「泰州」號(四十五年),「南通」號(四十六年),「安陽」號(四十六年),「濮陽」號(四十七年),「鶴壁」號(四十七年)。
海戰進入蒸汽時代之後,「護衛艦」的噸位逐漸增大,火力逐漸增強,防護也逐漸提高,但是仍然不具備參加艦隊決戰的能力。同時,「護衛艦」的任務範圍也隨之擴大,其存在的意義出現了明顯變化,風帆時代的「護衛艦」成為了巡洋艦。
毫無疑問,如果真的按照海軍的要求來設計新的巡洋艦,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新巡洋艦的排水量至少在兩萬噸以上,成為了「小型戰列巡洋艦」。
明歷五百五十年(公元1918年),針對西南級的一些毛病,進行修改之後的一級快速巡洋艦,原本計劃建造三十六艘,后因戰爭結束,在正式動工前被叫停,后根據《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放棄了建造計劃。
這些毛病最終決定了其命運,不但僅僅建造了兩艘,而且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隨著戰爭發展,到了戰爭後期,大型巡洋艦才在己方已掌握制海權的情況下,投入一線戰鬥。其主要任務仍然是保護登陸場,為己方登陸部隊提供炮火支援,打擊敵方前線與後方之間的海上交通線,頂替戰列艦掌握制海權。
帝國海軍不得不降低戰術性能要求,並且對排水量做出了嚴格的限制(實際上就是限製造價)。如此一來,新巡洋艦的設計又回到了老路上來,要麼要速度,要麼要裝甲,很難兩者兼顧。
西寧級:
因為條約對主力艦(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做了極為嚴厲的限制,所以各國都將巡洋艦做為了提升海軍實力的關鍵,只是各國的側重點不同。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在建造了兩艘「威懾」級重巡洋艦之後,八年間沒有開工建造一艘重巡洋艦!
不論是一戰期間馳騁大洋的裝甲巡洋艦與快速巡洋艦;還是在兩次大戰期間,因《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而產生的重巡洋艦與輕巡洋艦;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的大型巡洋艦,作為一個艦種,巡洋艦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台,更不會輕易的離開海洋戰場。作為海軍中僅次於主力艦的主要艦種,巡洋艦在大洋戰場上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戰艦都無法取代,也不能取代的。
裝甲巡洋艦的火力也存在著缺陷,比如面對戰列巡洋艦的時候沒有任何還手的能力,面對敵人的驅逐艦時又沒有足夠的火力密度。其不上不下的火力使其在戰鬥中很難成為敵巡洋艦的剋星。
二戰期間,戰列艦的主炮口徑普遍提高到了四百毫米以上,僅僅裝備了二百四十毫米到三百毫米口徑主炮的大型巡洋艦很難勝任艦隊決戰。因此,在誕生的那一刻,大型巡洋艦就不具備參加艦隊決戰的能力。
一般情況下,裝甲巡洋艦可以伴隨主力艦執行作戰任務,但更多的時候,裝甲巡洋艦的主要任務就是為速度慢得多的商船護航,對付前來襲擊商船的巡洋艦,並且維持海外殖民地的統治權。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快速巡洋艦,東北級的設計非常成功,大戰期間非常活躍,不但在艦隊中充當偵察艦的任務,還協同驅逐艦共同對付雷擊艦,掩護主力艦。另外,東北級在破交作戰中也表現得十分活躍,整個大戰期間,共一千八百五十三艘,總計三百九十四萬載重噸的商船,沉重的打擊了敵國的海上交通。戰爭期間,該級戰艦共有二十七艘戰沉,剩餘的五艘也在戰後陸續退役。
京唐造船廠:「天津」號(三十三年),「瀋陽」號(三十四年),「長春」號(三十六年)。
可以說,這種情況在帝國海軍很少出現。
威懾級:
更致命的是,採用炮位主炮的設計明顯落後於時代。另外,這種設計也很難在後期大改中得到改變,畢竟大規模改進不會對艦體結構做出重大調整,另外艦長有限,也難以將所有主炮全都裝入炮塔之內。
兩種不同倍徑的主炮不但使火力大打折扣(主要是主炮發射的彈道不一樣,難以進行齊射),另外還加大了後勤保障的負擔。
戰爭爆發前,帝國海軍一度準備對其進行大規模改進,可是隨著戰爭爆發,改進工作一直拖延。隨著數艘「決心」級在海戰中戰沉,帝國海軍認識到了該級重巡洋艦存在的嚴重缺陷,因此在戰爭期間,對剩下的幾艘陸續做了大規模的改進。
改進主要集中在動力,火力與防護上面。
威懾號,震懾號。
湛江造船廠:「西寧」號(四十三年),「拉薩」號(四十四年),「烏魯木齊」號(四十五年)。
京唐造船廠:「延邊」號(三十四年),「遼源」號(三十四年),「通化」號(三十五年),「白山」號(三十五年),「大興安嶺」號(三十六年),「黑河」號(三十六年),「齊齊哈爾」號(三十七年),「大慶」號(三十七年)。
作為帝國海軍第一級真正意義上的重巡洋艦,也是帝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重巡洋艦,決心級的性能並不落後,在某些方面甚至能與日本海軍的利根級媲美。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八艘決心級重巡洋艦都沒有來得及進行全面改進。另外,帝國海軍內部對重巡洋艦的戰術使用範圍存在很大的爭議。結果,八艘決心級重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並沒有能夠達到海軍的預期。
毫無疑問,重巡洋艦在帝國海軍沒有「市場」。
原本計劃于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六月前完成設計,並且開工建造。可是隨著戰爭爆發,設計工作並沒有按時完成。
六十四年(32年)年底,隨著「決心」號服役,帝國海軍告別了「沒有重巡洋艦」的歷史(在很多國家,「威懾」級被定義為裝甲巡洋艦,而不是重巡洋艦)。
威海造船廠:「決意」號(六十四年),「決定」號(六十六年)。
威海造船廠:「烏江」號(六十三年),「沅江」號(六十四年),「贛江」號(六十五年)。
漢江級(甲型):
徹底擺脫了條約限制,完全按照帝國海軍的戰術與技術指標設計的一級重巡洋艦。與定遠級一樣,因為帝國海軍無力建造更多的重巡洋艦,結果僅僅停留在設計圖上。後來,平遠級的設計成果被大量應用到了大型巡洋艦上,甚至有人認為,帝國海軍建造的第一級大型巡洋艦,即「海龍級」就是平遠級重巡洋艦的翻版。
最重要的是,「決心」級是帝國海軍重巡洋艦的主力。
崇明造船廠:「鐵嶺」號(三十四年),「撫順」號(三十四年),「本溪」號(三十五年),「丹東」號(三十五年),「鞍山」號(三十六年),「營口」號(三十六年),「盤錦」號(三十七年),「錦州」號(三十七年)。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式戰列艦服役,「決心」級也逐漸轉移到了其他戰場,其在戰爭中執行得最多的任務就是為陸戰隊提供炮火支援,其200毫米重炮足以對付百分之九十五的地面目標。
當然,不管怎麼改進,「決心」級仍然是重巡洋艦。
巡洋艦 厚積薄發——決心級重巡洋艦
湛江造船廠:「雅礱江」號(六十三年),「湘江」號(六十四年),「沱江」號(六十五年)。
湛江造船廠:「黑龍江」號(七十一年),「嫩江」號(七十二年),「石勒喀河」號(七十二年),「海拉爾河」號(七十三年),「納結雅河」號(七十三年),「洛古河」號(七十四年)。
標準排水量:9750噸,滿載排水量:11985噸;總長:185.5米,型寬:18.9米,吃水:6.4米;定員:668人。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戰結果來看,很多情況下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艦炮都能滿足除主力艦的重炮才能完成的任務之外的所有戰術任務。也就是說,六英寸(一百五十毫米)口徑的艦炮已經足夠用了。
也正是如此,「威懾」號一直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成為了大戰期間,帝國海軍為數不多的幾艘「元老級戰艦」之一。
湛江造船廠:「金沙江」號(六十六年),「涪水」號(六十七年),「赤水」號(六十八年)。
可以說,整個大戰期間,不管是伴隨戰列艦活動的輕巡洋艦,還是充當「後方護衛」的大型巡洋艦,巡洋艦在戰場上都極為活躍,並且為其在戰後的迅猛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為一種「條約型重巡洋艦」,安海級絕對算得上是重巡洋艦的巔峰之作,其各項性能皆超過了同時期建造的其他重巡洋艦。也許,其最大的遺憾就是服役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結果兩艘重巡洋艦都在訓練沒有完全到位的情況下投入了戰鬥。
京唐造船廠:「德州」號(三十八年),「聊城」號(三十八年),「菏澤」號(三十九年),「泰安」號(三十九年),「濟寧」號(四十年),「棗莊」號(四十一年)。
顧名思義,裝甲巡洋艦就是在保證火力的基礎上,適當犧牲速度,提高戰艦的防護能力,使其具備對付敵方巡洋艦的能力。另外,對一些無力建造戰列艦,或者無法大規模建造戰列艦的國家來說,裝甲巡洋艦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俄羅斯就曾經大規模建造裝甲巡洋艦,並且用其頂替戰列艦在海軍中的位置。
海龍級:
早期,巡洋艦被稱為「護衛艦」,專指比戰列艦小,速度快,裝甲薄弱,續航力強大的戰艦。這些戰艦一般執行巡邏、傳遞郵件、破壞敵人海上航線的任務,同時兼顧保衛海外殖民地,保護己方商船等任務。
標準排水量:8100噸,滿載排水量:9250噸;總長:166米,型寬:16.4米,吃水:5.6米;定員:618人。
當該艦服役后,受到最大震撼的就是日本海軍。帝國海軍十年不建造新的重巡洋艦,建造出來的重巡洋艦全面壓倒了日本海軍的三級重巡洋艦,而且採購了八艘!
東北級服役之後,帝國海軍對其性能非常滿意,隨即下令設計一種更先進的快速巡洋艦。河北級擺脫了裝甲巡洋艦的影響,是帝國海軍單獨設計的第一種快速巡洋艦,並且採用了大量新技術。明歷五百三十七年(公元1905年),帝國內閣批准了河北級的建造工作。該級戰艦前後共建造二十四艘,其中:
「安海」號:明歷五百六十九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一日在崇明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一月八日下水,九月十八日建成,編入帝國南洋艦隊。十二月,在完成初步訓練之後,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主炮:4門五十一年型200毫米L50型艦炮(2×2)、8門五十一年型200毫米L45型艦炮,副炮:6門五十年型130毫米L40型艦炮。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管(備雷二十條)。
崇明造船廠:「秦皇島」號(三十八年),「唐山」號(三十八年),「承德」號(三十九年),「張家口」號(三十九年),「保定」號(四十年),「廊坊」號(四十一年)。
崇明造船廠:「漢江」號(六十三年),「嘉陵江」號(六十四年),「岷江」號(六十五年)。
大型巡洋艦:
在此情況下,「大型巡洋艦」應運而生。
「威懾」級重巡洋艦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嚴重低估了戰後的技術革新。
說白了,重巡洋艦是極端重視火力,輕視防護的產物。按照《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限制,在排水量相同的情況下,重巡洋艦的武備重量明顯超過了輕巡洋艦,如果想與輕巡洋艦保有同等的速度,其防護必然比輕巡洋艦差。
輕巡洋艦:
崇明造船廠:「綿陽」號(四十七年),「廣元」號(四十七年),「巴中」號(四十八年),「達州」號(四十八年),「南充」號(四十九年),「德陽」號(五十年)。
快速巡洋艦走的則是另外一個極端,即通過犧牲火力與防護,盡最大限度的提高速度與續航能力。因此,快速巡洋艦隻有兩個任務:偵察與海上襲擊。
實際上,這也與帝國海軍對重巡洋艦的認識有關。
松江級:
隨著海龍級,以及其他大型巡洋艦在戰爭期間陸續加入帝國海軍服役,它們註定將成為巡洋艦的「殺手」,並且在硝煙四起的戰場上為帝國,為帝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
如果從排水量、火力、防護、速度上來看,大型巡洋艦很容易被認為是「戰列巡洋艦」的衍生產物。實際上,大型巡洋艦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風行的戰列巡洋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特別在戰術任務上,兩者完全不同。
湛江造船廠:「重慶」號(三十七年),「成都」號(三十八年),「貴陽」號(四十年)。
威海造船廠:「黃石」號(四十一年),「孝感」號(四十一年),「荊州」號(四十二年),「咸寧」號(四十二年),「湖州」號(四十三年),「嘉興」號(四十三年),「紹興」號(四十四年),「寧波」號(四十四年),「舟山」號(四十五年),「台州」號(四十五年),「溫州」號(四十六年),「金華」號(四十六年),「麗水」號(四十七年)。
作為帝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裝甲巡洋艦,西寧級在批量建造之前,很多新技術都沒有來得及採用,其性能雖然達到了裝甲巡洋艦的巔峰,但是比起後來的戰列巡洋艦仍然有太多的欠缺。作為一種裝甲巡洋艦,西寧級在大戰期間的表現也只能算得上是中規中矩。先後有六艘該級戰艦戰沉,戰後除「青島」號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之外,其他五艘都陸續退役。
隨著技術的進步,這兩種巡洋艦都逐漸淡出了海戰舞台。
武漢級順利服役之後,其性能並沒有完全達到海軍的要求,隨即海軍發出了新的招標書,湛江造船廠的設計方案得到海軍青睞。明歷五百四十一年(公元1909年),帝國內閣正式批准了西寧級的建造計劃,同年開工建造。其中:
當時,帝國海軍針對裝甲巡洋艦在戰爭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重新提出了性能要求。
改進之後:
結果,大批原本計劃陸續退役的老式巡洋艦繼續在海軍服役,海軍的主要經費投入到了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之中。
崇明造船廠:「松花江」號(七十一年),「湯望河」號(七十二年),「呼蘭河」號(七十二年),「布列亞江」號(七十三年),「牡丹江」號(七十三年),「南瓮河」號(七十四年)。
帝國在大戰期間設計並且建造的唯一一級快速巡洋艦,原本計劃建造七十二艘,后因資源有限,需要集中力量建造更加重要的主力艦,實際只完成了三十六艘。明歷五百四十六年,帝國內閣正式批准了該級巡洋艦的建造工作。其中:
按照海軍的一慣標準,競標失敗的三家造船廠也參与了新式重巡洋艦的建造。
安海級:
定遠級:
鍋爐:12台五十一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五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96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節,續航力:11000海里12節。
繼淮河級之後,帝國海軍設計的第二種,也是批量建造的第一種輕巡洋艦。該級輕巡洋艦除了嚴格按照條約規定設計之外,還採用了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的新技術,從而具備了強大的性能。明歷五百六十年(公元1928年)七月,帝國內閣批准了十二艘的建造計劃。其中:
後來「威懾」號甚至退出了一線部隊,該為火炮訓練艦。
在其設計中,不但強調了火力,還利用十年間新出現的技術,在保持速度的情況下優化了防護。更重要的是,崇明造船廠的設計很有針對性。說白了,針對的就是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中不但對主力艦做出了極為嚴格的限制,也對巡洋艦進行了分類,並且加以限制。按照該條約,巡洋艦分成了重巡洋艦(CA)與輕巡洋艦(CL),其最大標準排水量都為一萬噸,差別主要體現在火力上。
京唐造船廠:「唐山」號(四十三年),「淄博」號(四十四年),「揚州」號(四十五年)。
淮河級:
可想而知,帝國海軍絕不會花錢採購這樣的戰艦,即便是已經開工建造的兩艘,也僅僅只是將起建成,因此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這兩艘重巡洋艦都沒有進行中期改進,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模樣。
當然,重巡洋艦的防護缺陷在「決心」級上體現得非常明顯。
相反,很多老牌海軍強國,以及一流海軍強國都不太重視重巡洋艦。
以戰後的情況,即便沒有條約的限制,帝國海軍也沒有足夠的經費採購這種戰艦。
平遠級:
威海造船廠:「朝陽」號(三十四年),「葫蘆島」號(三十四年),「阜新」號(三十五年),「遼陽」號(三十五年),「白城」號(三十六年),「松原」號(三十六年),「四平」號(三十七年),「吉林」號(三十七年)。
裝甲巡洋艦:
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帝國海軍認為沒有必要建造重巡洋艦。
除了那些服役不到十年的戰艦之外,帝國海軍幾乎每一艘戰艦在服役壽命中期都將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改進,以提高其作戰效能。
「震懾」號:明歷五百五十四年(公元1922年)八月十一日在威海造船廠開工建造,明歷五百五十六年(公元1924年)五月七日下水,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建成,編入帝國東洋艦隊。明歷五百七十一年(公元1939年)十月,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鍋爐:8台五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六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2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5節,續航力:12000海里14節。
湛江造船廠:「廣州」號(三十三年),「南寧」號(三十四年),「昆明」號(三十六年)。
專門為護航設計的,適當犧牲速度,提高防護的巡洋艦。
江南級不但是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最多的一級快速巡洋艦,也是蒸汽時代帝國建造最多的一級巡洋艦。因為由連雲港造船廠與基隆造船廠建造的二十艘有所改進,所以有人將這二十艘稱為「江南級乙型」,將另外四家造船廠建造的五十二艘稱為「江南級甲型」。實際上,兩者並無多大區別。大戰期間,江南級非常活躍,是戰場上名副其實的多面手,被用來執行除戰列決戰之外的幾乎所有任務。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該級艦擊沉了二百三十五艘敵艦,並且在破交作戰中擊沉了三千五百七十八艘,總計八百九十七萬載重噸的商船。可以說,江南級的卓越表現為帝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大戰中,一共有三十五艘該級戰艦被擊沉,戰後剩餘的三十七艘陸續退役。
基隆造船廠:「清江」號(六十三年),「資水」號(六十四年),「信江」號(六十五年)。
如此一來,大型巡洋艦的使用範圍有了明確的界定。
威海造船廠:「濟南」號(三十三年),「鄭州」號(三十四年),「太原」號(三十六年)。
防護方面的改動最大,首先是採用了雙層艦體,大幅度的提高了水下防禦能力。另外在主要部位處增加了一層裝甲,並且提高了水平裝甲的厚度,如此一來,其抗遠距離打擊的能力提高了不少。當時,日本海軍準備的九一式八英寸穿甲彈很難在一萬五千米之外打穿「決心」級的水平裝甲。
華南級:
作為帝國海軍第一級裝甲巡洋艦,松江級不算先進,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卻極為活躍,不但伴隨主力艦作戰,還擔負起了繁瑣的護航任務。該級巡洋艦中,有七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沉,另外五艘在大戰結束后相繼退役。
從這就能看出,帝國海軍的第一級重巡洋艦有很大的實驗性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際戰例證明,按照條約規定建造,「皮薄餡大」的重巡洋艦即難充當主力艦使用,又難以抵抗輕巡洋艦的攻擊,在大規模海戰中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相反,廉價的,各項性能搭配適當的輕巡洋艦更有價值。
另外,「威懾」級重巡洋艦的舵面效率低下,其機動性能非常糟糕。
崇明造船廠:「揚子江」號(六十六年),「黃浦江」號(六十七年),「青戈江」號(六十八年)。
標準排水量:11870噸,滿載排水量:14280噸;總長:185.5米,型寬:78.9米,吃水:6.8米;定員:788人。
當時,包括崇明造船廠在內的數家造船廠參与競標,並且都提出了各自比較完善的設計方案。後來隨著條約生效,帝國海軍對新巡洋艦的設計與性能指標一改再改,比如其排水量從最初的五千噸一路增加到了七千五百噸,最後超過了八千噸。
※※※※
湛江造船廠:「煙台」號(三十八年),「濰坊」號(三十八年),「日照」號(三十九年),「臨沂」號(三十九年),「萊蕪」號(四十年),「海陽」號(四十一年)。
另外,「威懾」級的防護設計也遭到了很多詬病。
顯然,這是裝甲巡洋艦遺留下來的產物。
問題是,當時帝國海軍連保證戰列艦的經費都很緊缺。
相反,帝國因為有著大量海上航線需要保護,並且需要一支龐大的海軍力量來保護與維持海外殖民地,需要的不是造價高昂的重巡洋艦,而是相對低廉,且更適合大批量建造,能夠長期在海上活動的輕巡洋艦。
可以說,「威懾」級重巡洋艦是帝國海軍一次不成功的嘗試。
基隆造船廠:「麗江」號(四十七年),「楚雄」號(四十七年),「昭通」號(四十八年),「曲靖」號(四十八年),「大理」號(四十九年),「玉溪」號(五十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海軍損失了大量的裝甲巡洋艦(相當於歐洲的防護巡洋艦),繼續補充一種新的裝甲巡洋艦。隨著《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生效,加上新技術的誕生,帝國海軍放棄了建造裝甲巡洋艦的計劃,轉為建造重巡洋艦。
松花江級:
京唐造船廠:「樂山」號(四十七年),「雅安」號(四十七年),「攀枝花」號(四十八年),「西昌」號(四十八年),「廣安」號(四十九年),「遂寧」號(五十年)。
雖然海龍級的建造工作在戰爭爆發之後才展開,但是按照海軍的設計要求,該級巡洋艦開闢了大型巡洋艦的先河,並且使大型巡洋艦成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鬥力僅次於戰列艦的准主力艦。
設計工作始於明歷五百二十八年(公元1896年)三月,于明歷五百三十二年(公元1900年)定型,隨即投入批量建造,前後總共建造十二艘。其中(艦名后括符內為服役時間,后同):
五十三年,海軍按照新的戰術要求,重新發出了設計招標。
西南級:
明歷五百六十八年(公元1935年),得知日本與美國都在設計超級巡洋艦,且在日本不續約的情況下,《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將自動作廢,帝國海軍立即著手設計一種更強的重巡洋艦。在最初的設計計劃中,安海級已經具備了後期大型巡洋艦的雛形。後來得知日本的超級巡洋艦計劃並不存在,美國也沒有建造類似巡洋艦的計劃后,考慮到成本問題,帝國海軍降低了對安海級的性能要求,從而使安海級成為了一級標準的重巡洋艦。這也是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限制範圍之內,設計的最後一級重巡洋艦。該艦原本計劃建造八艘,后只批准建造四艘,最後只建成了兩艘。
基隆造船廠:「鮮水河」號(六十六年),「大渡河」號(六十七年),「通天河」號(六十八年)。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裝甲巡洋艦與快速巡洋艦。
只是相對於日本海軍,帝國海軍一直沒有將「決心」級當作「次級主力艦」使用,因此「決心」級的命運與日本海軍的五級重巡洋艦截然不同。
基隆造船廠:「鄂嫩河」號(七十一年),「甘河」號(七十二年),「諾敏河」號(七十二年),「綽爾河」號(七十三年),「雅魯河」號(七十三年),「洮兒河」號(七十四年)。
因此,海軍要求對這三個方面都做出改進。
建成服役時,其主要性能指標:
武漢級在松江級的基礎上做了大量改進,性能有大幅度提升,噸位也相應增加了一千多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該級裝甲巡洋艦幾乎參加了所有重大戰役,並且出現在了所有戰區,為帝國立下赫赫功勞。戰爭期間,有十艘戰沉,其中「重慶」號榮獲「帝國議政院集體榮譽勳章」,這也是整個大戰期間,唯一獲得該榮譽的巡洋艦。僅存的兩艘也在戰後退役,並且被拆解出售。
基隆造船廠:「新鄉」號(四十三年),「焦作」號(四十三年),「洛陽」號(四十四年),「開封」號(四十四年),「商丘」號(四十五年),「周口」號(四十五年),「平頂山」號(四十六年),「許昌」號(四十六年),「南陽」號(四十七年),「信陽」號(四十七年)。
河北級(又被稱為山東級):
東北級: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產物,在最大限度的強調火力之下,速度與防護並重,用來對付敵人的巡洋艦,並且適度承擔艦隊決戰任務的巡洋艦。
正是如此,大型巡洋艦避免了戰列巡洋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悲慘命運,並且在戰場上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當時,最熱衷建造重巡洋艦的是日本,甚至可以說,日本是唯一一個把重巡洋艦放到主力艦高度上的國家。
決心級:
當時,日本已經有三級重巡洋艦,而帝國海軍的兩艘「威懾」級重巡洋艦不但性能落後,而且數量也遠遠落後于日本。因此,當年年底,海軍就下達了正式招標書,要求各大造船廠在次年上半年之前拿出投標方案。
結果很明顯,參与競標的四家造船廠中,崇明造船廠的設計最符合海軍的要求。
西北級:
決心號,決意號,決勝號,決算號,決斷號,決定號,決然號,決戰號。
從各項性能來看,「決心」級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重巡洋艦。
因為第二批由京唐造船廠與連雲港造船廠建造的十二艘比第一批二十四艘有所改進,所以第二批松花江級輕巡洋艦又被稱為「遼河級」輕巡洋艦,實際上,改進並不明顯,兩批次的基本設計完全相同。作為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設計,在戰爭期間陸續服役的一級輕巡洋艦,松花江級擔負起了戰爭初期的主要作戰任務。
設計工作始於明歷五百五十二年(公元1920年)初,基本上完全放棄了快速巡洋艦的設計思路,在保證速度的前提下,通過增加排水量,增強了防護與火力,可以說是戰後輕巡洋艦的鼻祖。后因《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規定,放棄建造,但是其設計思路,以及為之開發的新技術都用到了後來的輕巡洋艦上。
全新的設計賦予了河北級強大的戰鬥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級戰艦憑藉其優秀的性能,在主力艦隊中獲得了一席之地,主要任務就是前進偵察,並且指揮驅逐艦對付敵方的魚雷艇,掩護主力艦。相對而言,河北級執行的破交任務並不多,卻相當有名。「滄州」號在被擊沉之前,僅用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就在大西洋上擊沉了五十七艘,總計三十八萬載重噸的商船。戰爭期間,該級巡洋艦先後有十四艘戰沉,其餘十艘也在戰後陸續退役。
隨著海上貿易日顯重要,「海上生命線」成為各個強國的生存基礎,巡洋艦在海軍中的地位越發重要。當時,破壞敵方的海上生命線,保護己方的海上生命線,成為了各國海軍的主要任務。
只是,巡洋艦絕不會這麼輕易的退出歷史舞台。
《華盛頓海軍軍備條約》的另外一個產物,相對於重巡洋艦來說,輕巡洋艦更加註重火力、防護、速度這三項重要性能指標之間的平衡。正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輕巡洋艦又被稱為「通用巡洋艦」。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巡洋艦的身影仍將出現在世界的每一片海洋上,並且用其不知疲憊的身軀捍衛著帝國的利益,守護著民族的未來,支撐著帝國海軍的脊樑。
作為快速巡洋艦的巔峰之作,西南級不但速度出眾,其防護能力也得到了加強,甚至能夠媲美戰前建造的松江級裝甲巡洋艦。只是在戰爭期間,帝國有限的資源必須首先保證主力艦的建造工作。另外,西南級形成戰鬥力的時候,大戰即將結束,所以其在戰場上的表現遠不如前三級輕巡洋艦。大戰期間,只有五艘西南級快速巡洋艦戰沉,其餘三十一艘在戰後繼續服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仍然有十八艘在帝國海軍中擔任主力,並且先後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月初,設計確定之後,帝國海軍首先向崇明造船廠與威海造船廠各訂購了一艘,並且分別取名「威懾」與「震懾」。原本計劃在六月份下達另外四艘訂單,結果情報證實,日本的重巡洋艦性能遠遠超過了「威懾」級,帝國海軍直接取消了后四艘的訂單,並且加大了下一級重巡洋艦的研製投入。
崇明造船廠:「台北」號(四十三年),「海口」號(四十四年),「青島」號(四十五年)。
威海造船廠:「資陽」號(四十七年),「內江」號(四十七年),「自貢」號(四十八年),「瀘州」號(四十八年),「宜賓」號(四十九年),「眉山」號(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