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巡洋艦

標準之作——漢江級輕巡洋艦

巡洋艦

標準之作——漢江級輕巡洋艦

看得出來,漢江級與決心級的艦體基本上一樣。
隨即,在訂購重巡洋艦之前,海軍優先訂購了輕巡洋艦,並且將其命名為漢江級輕巡洋艦。當時,帝國海軍一口氣訂購了十二艘(是決心級第一批訂單的三倍),並且打算在第一批四艘建造出來之後,決定是否需要追加十二艘的訂單。
六十二年,海軍獲得了更多的經費。
無奈之下,帝國海軍做出了一個極為大胆的決定,即委託崇明造船廠設計新的輕巡洋艦,而且與當時崇明造船廠正在設計的重巡洋艦採用相似的艦體,只是安裝不同的武備,並且簡化指揮設備,以控製造價。
到六十年(28年)的時候,帝國海軍急需一批輕巡洋艦來彌補一戰前後建造的巡洋艦大量退役后出現的力量空缺。
比如採用雙層艦體,加強水平裝甲與主裝甲帶的防護強度,採用新的動力系統以保證其速度,換裝新式主炮以發射新式穿甲彈,用速射炮取代副炮等等。只不過,漢江級沒有拆除魚雷發射器。畢竟,輕巡洋艦有的時候需要執行破交作戰任務,對付敵人的商船時,魚雷比火炮更有效。
可見,帝國海軍對輕巡洋艦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重巡洋艦。
戰爭期間,帝國海軍陸續對剩餘的漢江級輕巡洋艦進行了改造。
改造重點與決心級一樣,提高生存能力!
漢江號,烏江號,雅礱江號,清江號,嘉陵江號,沅江號,湘江號,資水號,岷江號,贛江號,沱江號,信江號。
炮:15門五十七年型150毫米L50型艦炮,(5×3),副炮:12門六十一年型130毫米L47型艦炮(6×2),魚雷:2具五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器(備雷20條)。
其主要性能:
對帝國海軍來說,漢江級的意義非常重大。可以說,通過漢江級,帝國海軍認識到了統一設計艦體帶來的好處。
以當時的標準痕量,漢江級的性能是非常先進的。另外,按照帝國海軍的標準,根本沒有必要將漢江級的三聯裝150毫米炮塔換成雙聯裝200毫米炮塔。當然,從技術角度上講,漢江級完全有改裝為重巡洋艦的潛力。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漢江級也讓帝國海軍相信,輕巡洋艦足以滿足大部分作戰需要。
當時,湛江造船廠提出的設計方案仍然注重技術性能,其造價難以降低。
因為與決心級有很多共通之處,所以漢江級的造價得到了有效控制。
雖然淮河號輕巡洋艦性能強大,但是其造價高得讓海軍無法承受。
結果,崇明造船廠沒有讓海軍失望,新設計的輕巡洋艦不但性能強大,而且價格完全在海軍的可接受範圍之內。
當然,這麼做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大大的降低了設計費用。
從根本上講,當時帝國海軍最需要的就是漢江級這種便宜,火力足夠,能夠大批量生產的輕巡洋艦,而不是大而無當的重巡洋艦。
相反,帝國海軍並沒有將漢江級改裝為重巡洋艦,甚至從來就沒有這個想法。
標準排水量:9700噸,滿載排水量:11800噸;總長:186米,型寬:18.9米,吃水:6.4米,定員:682人。
主裝甲帶:110-130毫米,裝甲隔艙:50毫米,甲板:50-80毫米,炮塔150毫米(正面),炮座:130毫米,司令塔:90-150毫米。
※※※※
另外,因為與決心級採用了幾乎一樣的艦體(主要是主炮炮塔配製不一樣,所以其艦體結構有細微差別),所以漢江級也「繼承」了決心級的缺陷(實際上應該反過來說,因為漢江級先建造,決心級后建造。當然,從設計上講,崇明造船廠最初是按照重巡洋艦的標準設計的艦體,後來為了適應輕巡洋艦的標準,才適當的改變了設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戰沉的幾艘漢江級都暴露出了其固有設計缺陷上的問題。
鍋爐:8台五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六十二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25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4.5節,續航力:11500海里14節。
改進后,漢江級的排水量也增加到了11700噸,速度降低了1節。
同年,漢江號就在崇明造船廠開工建造了。
兩者採用了同樣的動力系統,同樣的副炮配製,同樣的裝甲配製。結果,日本等國公開指責帝國海軍隨時可以將漢江級改造為火力更兇猛的重巡洋艦,是借輕巡洋艦之名發展重巡洋艦。後來,日本海軍也照葫蘆畫瓢,弄出了最上級輕巡洋艦,並且在戰爭爆發前將其全部改裝為重巡洋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