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巡洋艦

移花接木——島級通用巡洋艦

巡洋艦

移花接木——島級通用巡洋艦

隨著海軍在七十四年年底提出了研製新式巡洋艦的要求,崇明造船廠在七十五年(43年)六月份就拿出了相關設計,而且保證在七十五年年底完成左右的設計工作,並且讓船台做好一切開工建造前的準備工作。
只要帝國海軍的巡洋艦採用175口徑的艦炮,敵國巡洋艦的主炮口徑也會隨之增加,而不可能繼續保持六英寸。事實也確實如此,美國與英國海軍在大戰期間建造的巡洋艦將主炮口徑提高到了七英寸與七點五英寸。如此一來,就必須提高帝國海軍巡洋艦的防護能力,才能在戰場上生存下來。
其主要性能:
其實,在帝國海軍確定了快速戰列艦的速度沒有必要超過30節之後,對巡洋艦的速度要求自然也降低了不少。而新式巡洋艦的主要任務還是伴隨戰列艦作戰,因此其速度只需要達到三十三節就能滿足所有作戰要求。
問題是,戰爭時期,海軍對巡洋艦的數量要求非常高,不可能讓戰艦的建造工作因為艦炮問題而受到影響。另外,研製新式艦炮的投入也不小,且一時半會不會有所收效,因此只能繼續採用150毫米艦炮。
早在設計省會級輕巡洋艦的時候,海軍內部就有人提出其主炮威力偏小。
可在採用三聯裝175毫米口徑主炮炮塔的情況下,巡洋艦的艦體寬度肯定要超過二十米,而在不大幅度提高排水量的情況下,艦長就必須限制在一百八十米之內,從而導致戰艦的長寬比縮小,雖然這有利於提高戰艦的穩定性,卻必然影響戰艦的最快速度以及戰艦的續航力。
正是基於這一設計理念,島級巡洋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後來在設計功臣級的時候,更多的人提出應該採用口徑更大的艦炮,而不是局限於輕巡洋艦的150毫米艦炮。
有了這個基礎條件,其他的問題都好解決。
隨著第一批十四艘陸續開工建造,在造船廠有多餘船台之後,帝國海軍又訂購了第二批十四艘,使其總產量達到了二十八艘。而第二批又針對第一批次在建造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改進。
由此可見,作為帝國老牌造船廠,崇明造船廠確實有點真本事。
另外,因為在設計中大量借鑒了鯊魚級的設計方式,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島級是鯊魚級的縮小版,或者說是鯊魚級大型巡洋艦的「艦隊作戰版」。
可以說,崇明造船廠此時已經有點後悔了,如果早知道功臣級有那麼大的產量,當時無論如何也會加打研製投入。當然,這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葯可以吃的。在海軍內部有人提出功臣級的主炮口徑過小之後,崇明造船廠立即嗅到了海軍即將啟動新式巡洋艦研製工作的氣味,隨後一方面鼓動海軍內部人士繼續呼籲研製裝備更大口徑主炮的巡洋艦,另外一方面積極展開相關的設計與研究工作。
只是,如果片面的提高裝甲厚度,只能使排水量直線上升,而裝甲防護能力的提高速度是趕不上艦炮威力的提高速度。當時,江南造船廠正好參与了帝國海軍第二種大型巡洋艦的設計工作,而崇明造船廠與江南造船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崇明造船廠的工程師大量借鑒了鯊魚級大型巡洋艦的設計理念,通過優化艦體結構,以及重點防護來提高巡洋艦的生存能力,而不是片面的提高裝甲厚度。
七十六年(44年)初,細節設計工作完成了大概百分之八十五的時候,海軍就下達了第一批七艘的訂單,並且將其命名為「島」級。次年三月,所有設計工作完成之後,海軍又追加了七艘的訂單。因為這兩批訂單的十四艘幾乎沒有區別,所以又被當作了一批看待,而不是兩個批次。
庫葉島號,台灣島號,海南島號,琉球島號,崇明島號,濟州島號,呂宋島號,棉蘭老島號,勃泥島號,蘇門答臘島號,巴厘島號,爪哇島號,帝汶島號,蘇拉威西島號,班乃島號,巴拉望島號,錫蘭島號,馬達加斯加島號,馬爾他島號,模里西斯島號,關島號,塞班島號,瓜達爾卡納爾島號,永興島號,太平島號,黃岩島號,勿里洞島號,種子島號。
失去了設計功臣級的機會後,崇明造船廠承擔了虎級的設計工作,可海軍只訂購了七艘,造船廠拿到的設計費用(其他承建船廠每建造一艘都要向設計船廠支付一筆設計費用)自然少得可憐。
最初的時候,崇明造船廠提出的是四炮塔八門主炮的方案,海軍顯然覺得主要用於艦隊作戰的巡洋艦,這點主炮太少了。隨後,崇明造船廠又提出了三座三聯裝主炮的設計方案,海軍仍然認為主炮數量有點偏少,畢竟巡洋艦打擊的是驅逐艦與敵人的巡洋艦,主炮的火力密度比主炮威力更加重要。
主裝甲帶:110-170+75毫米,裝甲隔艙:80毫米,水平裝甲80-110+75毫米,露天甲板:25毫米,炮塔:220毫米,炮座:220毫米,司令塔:110-170毫米。
如此一來,只要保證了主機的能源利用效率,並且保證有足夠的載油量,續航力的問題就不突出了。
※※※※
隨著虎級通用巡洋艦開始建造,海軍的艦炮問題得到了解決。
另外,結合以往的戰鬥經驗,帝國海軍取消了島級上的魚雷發射器。實戰證明,輕巡洋艦上的魚雷在艦隊作戰中幾乎沒有使用機會,即便有,有是在打垮敵人之後,而此時驅逐艦足以完成魚雷攻擊任務,不需要輕巡洋艦出手。
只是,在帝國海軍中,島級一般作為艦隊護航戰艦使用。
一萬三千多噸的排水量,卻只裝了150毫米口徑的艦炮,確實有點大船裝小炮的感覺。
由其命名為「島」級通用巡洋艦就能看出,帝國海軍非常重視這種戰艦。
當然,防護能力必須提高。
也正是如此,在戰爭後期,島級參加了幾乎每一場艦隊決戰,並且用其175毫米主炮讓敵人的巡洋艦與驅逐艦嘗到了苦頭。當然,作為通用巡洋艦,島級也經常被派去支援陸戰隊,這也正是通用巡洋艦的最大特點!
當然,作為通用巡洋艦,島級與功臣級一樣,在設計中大量採用了降低後勤保障需求,提高持續作戰能力,以及增強使用效率的設備與設計方式。
從當時的測試結果來看,七十四年型175毫米艦炮的威力不比重巡洋艦上採用的200毫米艦炮差,如果能夠開發出合適的穿甲彈,甚至比200毫米艦炮還要厲害一點。顯然,這正是海軍巡洋艦需要的「理想主炮」。
最後,崇明造船廠提出了四座三聯裝主炮炮塔的設計方案。
經過測試,海軍發現,與陸戰隊共同投資研製的175毫米艦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了150毫米艦炮,而且在採用了大量新技術之後,其使用壽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完全能夠滿足海軍的要求。
十二門主炮,基本上滿足了海軍的火力密度要求。
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之後,帝國海軍決定降低速度要求。
以往,島嶼名稱是帝國海軍無畏艦與超無畏艦的名字,從來沒有用在巡洋艦上。
主炮:12門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艦炮(4×3),副炮:16門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艦炮(8×2)。
標準排水量:14850噸,滿載排水量:18450噸,最大排水量:21880噸;總長:179.8米,水線長度:172.3米,型寬:21.5米,吃水:7.2米;定員:724人。
當時,在推動新式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方面,最積極的不是海軍,而是崇明造船廠!
鍋爐: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鍋爐,主機:4台七十六年型蒸汽輪機,功率:170000軸馬力,推進:4軸4漿;航速:33節,續航力:12000海里16節。
對於這種積極的態度,海軍自然很歡迎,只是在設計把關方面也沒有絲毫放鬆。
看得出來,相對於功臣級,島級在全面強化防護能力的同時,對重點部位進行了加強,而且其主裝甲帶採用了19度斜角安裝,使其具備了抵抗七英寸與七點五英寸穿甲彈的能力,另外其大量採用隔艙化的設計也提高了中彈后的生存能力。
其實,此時海軍也意識到,艦炮口徑過小成為了戰艦戰鬥力的瓶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