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補給艦

如影隨形——商級快速綜合補給艦

補給艦

如影隨形——商級快速綜合補給艦

大部分時候,艦隊都在前線作戰,且戰鬥強度非常大。另外,隨著帝國海軍逐步奪取了前線基地,並且完善了前線基,後勤保障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最重要的是,隨著帝國艦船建造能力的迅速提高,越來越多的後勤保障艦船加入海軍,開始為戰爭服務,帝國海軍的後勤保障體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鍋爐:4台七十三年型燃油鍋爐,主機:2台七十四年型蒸汽輪機,功率:94000軸馬力,推進:2軸2漿;航速:27節,續航力:8000海里14節。
七十五年(43年)底,南通造船廠完成了設計工作。
當時,海軍甚至提出要求具備為戰列艦更換主炮炮管的能力。以往,這樣的工作必須在後方的船廠,至少得在具有重型設備的港口進行。只是,這一要求明顯超過了綜合補給艦的任務範圍,所以很快就被取消了。
設計開始的時候,海軍又提出綜合補給艦需要具備「反向補給」的能力。
另外,反向補給不但能夠用在後勤保障上,還能用在戰艦維護之上。
也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僅僅採購了十二艘。
當時,帝國海軍已經開始在「省」級戰列艦上裝備柴油發電機。相對於作戰艦艇而言,後勤保障艦船,特別是綜合補給艦與戰鬥支援艦更需要獨立發電機,這樣才能盡量提高補給效率。
「周」級開始設計的時候,日本還未戰敗,隨後帝國海軍又要與美軍作戰。
在維修船大批量服役之前,「商」級承擔了絕大部分戰場修為工作,其表現遠遠超過了「周」級。因此,在很多時候,艦隊指揮官願意帶著「商」級一同行動,或者在後方建立臨時維修點,以確保受損戰艦能夠得到及時的維護與修理。
其單艘採購價格足以購買二艘「天干地支」,比大了近百分之五十的「周」級都要昂貴。
以往,戰艦在受損之後,為了減輕艦體的重量,往往會排出油艙內的燃油,放掉一部分淡水。因為無法回收,所有這些資源基本上都浪費掉了。在綜合補給艦具有反向補給能力之後,受損戰艦上的油水就能抽入補給艦的艙室內,從而避免浪費寶貴的作戰物資。
如此一來,大批後勤保障艦艇不再需要返回帝國本土與達沃,可以就近獲得物資。
當然,所謂的後勤保障能力,絕不僅僅只是為戰艦提供油水。
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更少的綜合補給艦來完成更多的任務。
另外,與「周」級相比,「商」級的補給能力得到了近一步的提高,為戰列艦提供7500噸燃油補給的情況下,只需要六個小時,且可以同時為二艘戰列艦提供燃油補給,並且不會因此降低補給速度。
其載油量就不需要達到「周」級的水平,畢竟往返於前線與錨泊地的航程不會太遠,而且綜合補給艦可以利用戰鬥間歇來獲取物資,對艦隊作戰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當然,反向補給最為重大的意義是:提高了綜合補給艦的使用效率。
這個要求很容易理解,即綜合補給艦能夠從其他艦船上獲得補給物資,從而避免返回港口,將時間花在往返航行上。
在此情況下,帝國海軍不惜血本,在「商」級上安裝了一台七百千瓦與一台三百五十千瓦的柴油發電機。正是因為有了這兩台發電機,該級艦船才能在戰場上為眾多的受損戰艦提供及時的維修與維護。
其主要性能為:
「商」級還是第一種安裝了獨立發電機的後勤戰艦。
空載排水量:12450噸,滿載排水量:33550噸;總長:197.5米,型寬:24.2米,空載吃水:7.1米,滿載吃水:9.4米;定員:467人。
比如,過長的續航力就顯得沒有多少價值了。其次,在己方控制的海域內,後勤保障艦船不再需要強大的自衛能力。最後,後勤保障艦船必須提高保障效率,即為戰艦提供支援的效率,以近一步提高其作戰價值。
比如,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隨著臘包爾的擴建工作完成,達沃逐漸失去了前線基地的價值,臘包爾成為了支持艦隊作戰的母港。在此情況下,大批徵用的,速度較慢的運輸船隻可以將艦隊作戰所需要的物資運送到臘包爾,然後再由為艦隊提供後勤保障的快速艦船將物資運送到前線,提供給作戰艦隊。
次年年初,海軍就下達了十二艘的訂單,並且將其命名為「商」級,其編號為:233到244。
因為強調了戰場維修能力,所以「商」級的造價極為高昂。
這不但能夠大幅度的縮短後勤保障艦船的運作周期,提高使用效率,還對後勤保障艦船的性能要求有所影響。
具備這一能力之後,海軍可以派遣速度較慢,難以跟隨艦隊活動的油輪或者其他船隻,將戰艦所需要的物資運送到靠近前線,且相對安全的海域,或者在距離前線較近的地點建立臨時錨泊地,然後由綜合補給艦從此獲得物資,運送到前線,為戰艦提供補給。如此一來,綜合補給艦就不需要返回後方的基地了。
該艦還擁有出色的戰場維護能力。
「周」級的大批量建造,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了艦隊後勤保障的壓力。
滿載時貨物分配:燃油16000噸,淡水2500噸,食物500噸,零備件:1500噸,其他600噸。
在此情況下,「周」級格外重視燃油運送能力,及一次能夠提供的燃油補給數量。這也完全符合當時艦隊作戰的要求,能夠最大限度的提高艦隊的作戰效率。問題是,隨著戰爭發展,戰場局勢必然有所改變,帝國海軍對後勤保障艦船的要求也會發生變化。
針對這些情況,帝國海軍在訂購了第二批十六艘「周」級之後,讓南通造船廠開始設計新的快速綜合補給艦。在提出性能要求的時候,海軍格外強調了後勤保障效率,要求盡量縮短後勤保障時間,從而使戰艦有更多的時間用於作戰行動,而不是呆在後方進行物資補給,從而大幅度的提高戰艦的作戰效率。
另外,綜合補給艦承擔了戰艦的維修工作,如果有獨立發電機,就能更好的完成任務。
到七十五年(43年)的時候,帝國海軍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
從性能數據上看,「商」級的速度更快,這主要是為了配合快速戰列艦作戰,同時該級補給艦需要經常往返于戰場與後方錨泊地之間,較快的速度能夠使其盡量縮短花在往返航行上的時間。
相對而言,「商」級比「周」級小了很多。
顯然,這個要求並不算過分。
從綜合能力上看,「周」級算得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性能最先進,保障能力最強大的綜合補給艦。當然,再先進,再強大的艦船都有缺陷。
在提高了使用效率之後,綜合補給艦的建造成本來能夠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