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輔助艦

海上天使——海軍醫療船

輔助艦

海上天使——海軍醫療船

不說別的,當陸戰隊官兵看到停靠在登陸場里的醫療船時,他們就不再畏首畏尾,因為他們知道,即便受傷之後,也能得到及時的救治,而不會因此而陣亡,或者缺胳膊少腿。這對提高陸戰隊的士氣,以及官兵的作戰積極性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
當然,為了能夠使艦隊的傷員儘快得到幫助,海軍在綜合補給艦與戰鬥支援艦上都設立了醫療點,以及特別護理中心。一般情況下,作戰艦隊的傷員都是由後勤保障艦船送回後方,在醫療船上得到救治。
除了完善的,不亞於後方大醫院的醫療能力,以及能夠接納足夠多傷員的容納能力之外,陸戰隊對醫療船的其他性能要求都不算過分,甚至可以稱得上極為溫和,其速度只需要跟上登陸艦隊就行了,續航力也不需要太遠,不需要配備自衛火力等等。
與陸戰隊的醫療船相比,「扁鵲」與「華佗」號上不但是全新建造的,性能更加先進,還擁有更完善的醫療設備,更專業的醫療人員。當時,所有海軍總醫院,以及海軍各級醫院的醫護人員都要輪換到這二艘醫療船上服役。
最初的時候,海軍準備仿照快速戰鬥支援艦與快速綜合補給艦的方式,建造能夠伴隨艦隊一同行動的快速醫療船。只是,這一想法很快就被否決了。
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在帝國海軍與帝國海軍陸戰隊服役的醫療船達到了十四艘,前後總共為三百多萬人次的官兵提供了醫療救助,至少有近三十萬官兵因為在醫療船上得到了及時的救治,才沒有丟掉性命,或者沒有導致終生殘廢。
後來,海軍與陸戰隊還改進了十多艘郵輪。
見到陸戰隊擁有了醫療船,以及大批海軍官兵也在陸戰隊的醫療船上得到了醫療救治之後,海軍也提出了建造醫療船的想法。當然,與陸戰隊相比,海軍闊氣得多。
七十五年(43年)初,海軍委託榆林造船廠建造了二艘大型醫療船。
在戰艦上不可能安放太多的醫療設備,也不可能編入太多的醫療人員,甚至無法設置足夠的醫療艙室。畢竟,戰艦是用來作戰的,其每一個艙室,每一個人員都是為戰鬥服務的,如果設置太多的醫療艙室,安裝太多的醫療設備,不但會增加戰艦的建造成本,還會影響到戰艦的作戰能力。別說驅逐艦與巡洋艦這些中小型艦艇,就算是戰列艦,也不可能擁有完善的醫療設施。
隨著戰爭規模擴大,如果及時的救治傷員,成為了海軍與陸戰隊的頭號難題。
到七十三年(41年),海軍與陸戰隊才提出建造專業醫療船的想法。
這二艘醫療船被命名為「扁鵲」號與「華佗」號。
當然,陸戰隊對醫療船的要求就簡單得多了。
整個戰爭期間,「海上天使」號與「白衣天使」號一直在陸戰隊服役。
「海上天使」號投入使用之後,不但讓陸戰隊大為滿意,也得到了前線官兵的熱愛。
陸戰隊則通過在一些登陸艦,或者運輸船上設立臨時醫療點的方式來解決傷員的問題。
在此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為每支艦隊都配備一艘醫療船。最重要的是,在艦隊作戰中,醫療船會成為敵人的首要打擊對象。因此,絕不能讓醫療船出現在危險海域,而是應該讓其盡量呆在安全的地方。
該船被命名為「白衣天使」號,由戰前世界上最大的郵輪,即「太平洋珍珠」號改建而成,排水量超過了四萬五千噸。改建后,設有八個手術室,三個急診部,另外有二千四百張病床,能夠同時接納近三千名傷員。
戰爭初期,帝國海軍並沒有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醫療船。
陸戰隊的情況也差不多。在搶灘成功之後,陸戰隊首先要投入更多的兵力以保證灘頭陣地的安全。因此,在登陸作戰中,醫療人員往往不能及時上岸,即便上岸之後,也只能用極為粗糙的手段,為傷員提供最簡單的醫療幫助。前線戰地醫院一般要等到陸戰隊向內地推進,且敵人對灘頭陣地沒有威脅之後才會建立。另外,前線戰地醫院的條件也好不到哪裡去,很多重傷員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幫助。
據不完全統計,在戰爭的前兩年中,至少有近三萬名海軍與陸戰隊的傷員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而陣亡,或者終生殘廢。
當時,大部分的傷員都由本艦上的醫療軍官負責救治,陸戰隊的傷員則多半在前線戰地醫院進行急救,然後搭乘運輸船或者登陸艦返回後方,再進行全面治療。可以說,這種戰地醫療體系既顯得落後,又顯得無賴。
最初的時候,海軍主要是在艦隊里設立前線醫院。一般是讓艦隊里的某艘戰艦接受改裝,增添手術室,以及相關的醫療設備,編入一個擁有十到二十名醫療人員的前線醫療隊。而承擔醫療工作的戰艦往往不會在艦隊中承擔太多的作戰任務。另外,帝國海軍還在「鯊魚」級大型巡洋艦上設立了比較完善的醫療體系,從而讓那些長期在外執行作戰任務的破交戰艦上的傷員能夠得到有效的醫療幫助。
其排水量都達到了四萬三千噸,全船一共編有四百六十名醫護人員,設有一千三百個病房,一共有二千七百六十四張病床,能夠同時收治近三千五百名傷員,並且為其中三百五十人提供特別護理。
最終,海軍與陸戰隊合作,決定建造速度較慢,且設備完善的醫療船。
戰爭期間,在醫療船上接受醫療救治的官兵中,陸戰隊官兵佔了七成以上,反而是艦隊官兵比較少。主要是艦隊的作戰海域離陸戰隊都比較遠,艦隊里的輕傷員在本艦,或者艦隊醫院里就能得到幫助,重傷員則一般在進行簡單處理之後轉送到後方醫院去接受救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軍與陸戰隊想了很多的辦法。
隨後,陸戰隊又委託榆林造船廠用郵輪改裝了一艘醫療船。
從很大的程度上講,不管是海軍,還是陸戰隊,都希望傷員能夠及時康復。畢竟,康復后的官兵又能上戰場,而且能夠通過負傷所獲得的經驗教訓,在戰鬥中發揮出遠超過新兵的能力。
與帝國海軍,以及帝國海軍陸戰隊的所有作戰類,以及後勤保障類艦艇相比,海軍醫療船既顯得默默無聞,又顯得那麼引人矚目。
實際使用中,「扁鵲」號與「華佗」號主要還是跟隨陸戰隊一起活動。
該船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一萬五千余噸,有五個手術室,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全船能夠搭載一百三十四名醫護人員,並且可以同時接受一千二百余名傷員,為其中一百一十四人提供特別醫療救護。
不說別的,艦隊出海作戰,並不是每次都會產生大量傷員。
七十三年(41年)年底,榆林造船廠就將一艘萬噸級郵輪改裝成了醫療船,並且將其命名為「海上天使」號。
因為榆林造船廠並不具有大型船舶的建造能力,所以這二艘醫療船的基礎建造工作都是在廣州造船廠進行的,完工之後,再由拖船拖帶到榆林造船廠,並且由榆林造船廠對其進行舾裝。
按照這一要求,甚至不用單獨建造,完全可以用民用船舶進行改造。
問題是,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明顯,不管是海軍的辦法,還是陸戰隊的辦法,都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首先是安裝有完善醫療設備的戰艦難以在戰鬥中得到安全保證,其次是臨時改裝的艦船不可能具有完備的醫療能力。
另外,戰爭期間,海軍與陸戰隊一共有一萬七千多名醫護人員在醫療船上服役。
雖然醫療船在戰爭中做的貢獻很難看到,也很容易被忽視,但是沒有任何人否認,醫療船是帝國海軍最為重要的保障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