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六卷 跨洋遠征

第十五章 悔之晚矣

第六卷 跨洋遠征

第十五章 悔之晚矣

面對兩艘戰列艦上的十六門主炮,步履蹣跚的「羅德尼」號多多少少都成了炮擊的靶子。
只是,「羅德尼」號的情況仍然沒有好到哪裡去。
戰鬥打到這個地步,也只能算是菲利普斯,或者說是英國海軍的悲哀。
這才是真正的有效措施。
他必須要縮短交戰距離。不然在遠距離炮戰中。Z艦隊沒有任何勝算。
三點半。菲利普斯再次下達了轉向地命令。
在戰術機動中,戰艦的航行阻力將大大增加,因此動力系統必須全功率運轉,才能使戰艦隨時加速,隨時變向(決定變向能力的主要是舵效,而戰列艦的舵效都不會很高,表現出來的就是比較笨重,不夠靈活,因此必須依靠足夠的速度才能保持舵效)。
只是,情況並沒有一面倒。
也就是說,「南海」號用一枚穿甲彈就讓「羅德尼」號癱瘓在了海面上。
可以說,當時菲利普斯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三點四十分,剛向南航行了不到三千米,「羅德尼」號的左推進軸就出了問題。
當時,「南海」號上的瞭望員清楚的看到,在突然冒出的火光中,「羅德尼」號就像是落在了堅硬地面上的鐵球,先是輕微的蹦了一下,接著就發生了劇烈的震動,一團巨大的火球從其尾部冒了出來,幾乎照亮了整片夜空。
在一萬五千米的距離上。第62艦隊的三艘主力艦即便使用標準穿甲彈,也能輕而易舉的打穿「納爾遜」級戰列艦地主裝甲帶。顯然,就算是縮短了交戰距離,Z艦隊也沒有多大的勝算。
問題是,二萬米的交戰距離,對於沒有火控雷達,連搜索雷達都無法準確測量出敵艦距離的「納爾遜」號來說,確實太遠了一點。前三輪齊射,「納爾遜」號完全是在浪費炮彈,打出的二十七枚穿甲彈不但無一命中,落點最近的,距離「果敢」號也有大概一千五百米,連「脫靶」都算不上。
菲利普斯當然明白這一點,因為英國海軍也有雷達。
當時,「東海」號與「南海」號仍然在炮擊「羅德尼」號,只有「果敢」號將炮口轉向了「納爾遜」號。
最要命地是。「納爾遜」級戰列艦地主炮全在艦首方向上。如果轉向逃跑。就無法用主炮向敵人反擊。只能被動挨打。到時候。敵人完全可以「尾隨」Z艦隊。就算只用前部主炮作戰。也能幹掉Z艦隊。
按照當時地情況,Z艦隊必須要將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五千米之內。「納爾遜」號才有可能打中「果敢」號。而要想用其使用的輕彈擊穿「南海」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交戰距離必須縮短到一萬三千米以內,而不是英國海軍測試出的一萬六千米。
當然,任何後悔都變得於是無補。
在「羅德尼」號挨揍的時候,「果敢」號的步伐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逃,肯定逃不掉。
實際上,即便是在勢均力敵的艦隊決戰中,只要進入「一對一」的戰鬥狀態,任何一艘戰艦都會進行戰術機動,以避開敵人打來的炮彈,這也是艦隊炮戰命中率低得嚇人地主要原因。
值得他後悔的太多了,他覺得不應該在十多分鐘前讓「羅德尼」號改變轉向方法,不應該在幾個小時前去休息,不應該在傍晚的時候繼續南下,不應該在幾天前改變與油船的會合海域,不應該讓「反擊」號脫離編隊。
因此。在決定轉向的時候,菲利普斯下令釋放煙幕。
很快,雷達就測出,「羅德尼」號的速度迅速降低到了零!
看著「羅德尼」號上燃起的大火,菲利普斯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後悔。
「羅德尼」號的毛病在這個時候暴露了出來。
十多分鐘前,菲利普斯就給「反擊」號去了電報,要坦南特以最快的速度趕到戰場。
對於在戰鬥中失去動力的戰艦來說,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被敵人徹底打垮,最終沉入大海。
顯然,菲利普斯的這個判斷相當準確。
雖然通過調整舵面角度,並且加大右側推進軸的輸出功率,「羅德尼」號仍然能夠以十四節的速度航行,但是已經難以向右轉向,甚至無法進行戰術機動。
在當時地交戰距離下,穿甲彈的飛行時間超過了一百秒,而在這一百秒之內,戰艦可以航行近八百米的距離。炮彈不可能在空中跟著戰艦轉向,炮手在瞄準目標時,只能根據目標當時的運動情況設置提前量,而不可能預測目標隨後的運動情況。因此,只要戰艦能夠靈活機動,避開炮彈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當時,還沒有可以干擾雷達地煙幕彈。之前,日本聯合艦隊就在「扇島海戰」中用過這一招,效果卻非常不理想。在雷達指揮的炮戰中,瞭望員能不能看見目標,光學測距儀能不能測出目標距離都不是那麼重要。
可以說,對於傷痕纍纍的「羅德尼」號來說,這一故障是災難性的。
要想拼出個「花樣」來。就必須縮短作戰距離。讓「納爾遜」級戰列艦地十六英寸巨炮發揮威力。
因此,轉向後,Z艦隊的速度不能超過十六節(當時「羅德尼」號能夠達到的最快速度)。以這個速度,至少需要十分鐘才能將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五千米。加上轉向的時間,前後至少需要十五分鐘!
如果僅僅只有「納爾遜」號轉向,第62艦隊的三艘主力艦肯定會集中火力。首先轟沉「納爾遜」號,然後再收拾傷殘的「羅德尼」號。
對方地二艘戰列艦的最快速度可以達到二十五節。「納爾遜」級最快也就二十三節。另外,「羅德尼」號已經損失了兩台鍋爐,其速度無論如何也達不到二十三節。加上現在地天氣,能夠達到二十節就相當不錯了。
更要命的是,菲利普斯不敢拋下「羅德尼」號。
另外,這還是在完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進行。
至少,菲利普斯在這個時候做出了非常正確,也非常果斷的決策,這也足以對得起他海軍中將的軍銜。
顯然,在戰術素養方面,英國海軍的素質是不用懷疑的。
逃不掉。就只能與敵人拼。
就在「羅德尼」號第三次被齊射擊中之前,菲利普斯讓「納爾遜」號集中火力轟擊排在最前面的那艘敵艦。至少,從瞭望員的判斷來看,那是一艘只有三座炮塔的主力艦。依據已經掌握的情況,敵人攔截艦隊里的兩艘戰列艦都有四座炮塔,只有那艘戰列巡洋艦是三座炮塔。另外,敵人的指揮官是戰列巡洋艦的艦長,因此可以判斷那艘戰列巡洋艦為敵人攔截艦隊的旗艦。
損失的兩台鍋爐的問題還不大,在戰鬥中,另外六台鍋爐可以在短時間內超負荷運轉,為戰艦提供短暫的額外功率。問題是,「帝國之星」號襲擊艦發射的那條魚雷讓「羅德尼」號的左側尾艙進水,雖然當時沒有震壞左推進軸,但是在戰鬥時,推進軸承受的負荷大得多,問題自然就暴露了出來。
在逼近目標地時候,不管是實施魚雷攻擊的驅逐艦,還是戰列艦,都不會走固定航線,而會根據交戰距離,準確地說,是敵人炮彈在空中飛行的時間,不斷的調整航速與航向,而且盡量做到無規律變速與變向,從而降低中彈的機會。
三點四十二分,「東海」號第四次打中了「羅德尼」號,而且又是「好事成雙」。一枚穿甲彈直接砸中了「羅德尼」號高大的航海艦橋,將裏面的數十名軍官,還有上方主炮射擊指揮所里已經受傷的軍官,幾名正在搶救傷員的軍醫全部炸成了碎片,並且導致「羅德尼」號失去了航行指揮能力。第二枚穿甲彈則不偏不差的落到了B炮塔的正面裝甲上。雖然厚達十六英寸的裝甲擋住了穿甲彈,但是炮塔內的炮手全被震傷,並且導致該炮塔在十五分鐘之內無法使用。僅僅兩分鐘之後,「南海」號終於打出了一輪漂亮的齊射。雖然只有一枚穿甲彈命中了「羅德尼」號,但是這枚穿甲彈是「致命」的。炮彈擦著前桅杆落下后,先在煙囪上開了一個巨大的窟窿,隨即落到了後桅桿底部的水平甲板上,並且毫不費力的砸穿了只有一百六十毫米厚的水平裝甲,然後進入了下方的輪機艙,並且發生了猛烈的爆炸。
釋放煙幕只是為了干擾敵人的指揮,在轉向之後,菲利普斯就讓兩艘戰艦進行戰術機動,即頻繁的改變航向,以規避落下的炮彈。
十五分鐘,足夠讓敵人的三艘主力艦打出八輪齊射,將一百八十六枚穿甲彈撒向「羅德尼」號。即便按照百分之十地命中率計算。「羅德尼」號也會被十八枚穿甲彈砸陳。如果敵艦隊轉移火力。瞄準「納爾遜」號,則有足夠的機會讓「納爾遜」號癱瘓。
眼前,他能做的,就是盡量抓住最後的希望。即便擊敗敵人的希望極為渺茫,可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停止反抗,更不能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