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卷 浴血鏖戰

第十一章 主力上陣

第十卷 浴血鏖戰

第十一章 主力上陣

在建造第一批「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時候,美國海軍就發現其性能不如帝國海軍的「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特別是其水平防護能力不足以為戰艦提供足夠的保護。因此,在其第二艘,即「印第安納」號進行建造的時候,因為工期延長,所以美國海軍對其進行了改進,重點加強了水平防護。
與「光宗」號地表現一樣,位於編隊第二位的「熹宗」號面對的是編號BB66的「喬治亞」號戰列艦,其表現也非常不俗。
最值得慶幸的是,美軍的反擊沒有對第12艦隊構成任何威脅。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照明彈只能讓炮手看到敵艦地輪廓,而無法讓炮手進行精確瞄準。因此,炮戰中,炮手肯定會瞄準敵艦上高大的上層建築,而不會刻意瞄準敵艦的炮塔,司令艦橋等關鍵部位。
其中。破壞效果最大的兩枚穿甲彈分別打在了「康涅狄格」號的艦橋頂部與煙囪後方。
如此一來,根本不需要照明彈,炮手就能夠精確瞄準目標了!
在十二分鐘的炮戰中,「熹宗」號在七輪齊射中,打中了「喬治亞」號至少五枚穿甲彈,命中率接近百分之八。最重要的是,其中一枚穿甲彈打掉了「喬治亞」號的B炮塔,使其喪失了三分之一的主炮火力。
相對而言,位於最後面地「安宗」號地表現最為神勇。
顯然,金凱德肯定收到了斯普魯恩斯的命令!
因為有兩枚穿甲彈直接打穿了艦體。沒有在艦體內爆炸,所以沒有被「光宗」號上的瞭望員記錄下來。這也無關緊要,另外六枚穿透了「康涅狄格」號的露天甲板,或者水平裝甲,在艦體內爆炸的穿甲彈足夠讓「康涅狄格」號遭到重創了。
按照「安宗」號瞭望員的記錄。至少有兩枚穿甲彈命中了「堪薩斯」號的「屁股」。
二十分鐘,第11艦隊能夠趕到戰場嗎?
如果不能,要怎樣才能拖住敵人呢?
他有這個膽量嗎?
四點三十分剛過,在交戰距離縮短到了一萬二千米左右的時候。美軍戰列艦上的副炮打出了照明彈。
從後來的調查來看,這兩枚穿甲彈的命中點幾乎完全一致:都在「堪薩斯」號舵艙的上方。
可以說,這十二分鐘的戰鬥。即讓白佑彬看到了希望,也讓他有點失望。
按照當時「光宗」號上瞭望員的記錄。這六枚穿甲彈都打在了「康涅狄格」號的艦體上。
遭到連環攻擊之後。「康涅狄格」號上燃起了大火。
在這十二分鐘內,「光宗」號打出了八輪齊射,平均每一分半鍾一次,這幾乎是該級戰列艦主炮的最快齊射速度了。
雖然這個命中率比以往降低了許多,但是在沒有雷達引導的情況下,能夠達到這個命中率已經相當不錯了。
顯然,在逼近第12艦隊地時候,美軍第51艦隊實施了電子干擾。
可是,誰能想到。竟然有兩枚穿甲彈命中了同一部位呢?
如果金凱德是那種敢於與對手拚命地將領,早在一年多前的「彼得里礁海戰」中,白佑彬就不可能佔到那麼多的便宜了。
任何一艘戰列艦的舵艙都是保護最嚴密的部位之一。
與之對抗的是編號BB68地「堪薩斯」號戰列艦。在十二分鐘地交戰中,「安宗」號只打出了六輪齊射,可是五十四枚穿甲彈全部落在了「堪薩斯」號艦尾附近,其中至少有五枚穿甲彈打中了「堪薩斯」號。
前一枚穿甲彈直接打掉了該艦地主光學測距儀,使其只能使用位於C炮塔後方的副光學測距儀指揮炮戰。另外,該穿甲彈還幹掉了火力指揮中心內的十多名官兵,從而使「康涅狄格」號在四點四十五分之前沒有能夠進行一次有效的還擊。
海戰中,如果戰艦的舵機受到損傷,戰艦就將失去轉向能力,也就失去了機動能力,即便能夠繼續航行,也是敵人炮擊的靶子。因此,舵艙都得到了最為嚴密地保護。「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就用數百毫米厚的裝甲裹住了整個舵艙,避免其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再過不到二十分鐘,第12艦隊就將進入第51艦隊的炮擊範圍。
從四點十八分到四點三十分,在持續了十二分鐘的戰鬥中,「光宗」號的表現足以證明第12艦隊的實力。
這次。白佑彬沒有絲毫猶豫。他一方面命令第11艦隊投入戰鬥,一方面讓第12艦隊轉向到零度。與美軍第52艦隊保持距離。
眼見著距離一步步縮短,金凱德卻沒有調整航向,保持交戰距離的想法,白佑彬也有點急了。難道,金凱德準備拚命了?
相對與前兩艘姊妹艦的表現。「思宗」號完全在打「運氣球」。因為在前面的炮戰中。「思宗」號挨了一枚炮彈,結果導致火力指揮中心與各炮組的聯絡通信出了問題。在十二分鐘的戰鬥中。雖然「思宗」號一共打出了九輪齊射,但是僅僅命中了對手三枚穿甲彈,命中率不到百分之四。可就是這三枚穿甲彈,一枚打中了「伊利諾伊」號的A炮塔,使其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另外一枚打中了司令艦橋,導致該艦暫時失去了統一指揮能力;最後一枚則直接打在了該艦右舷水平裝甲與主裝甲帶的結合部位,而且穿透了水平裝甲,在艦體內爆炸,結果在該艦右側距離艦首大概八十米的地方撕開了一個直徑近五米的大窟窿,並且導致附近三個艙室被海水淹沒。
「光宗」號的對手是編號BB65的「康涅狄格」號。
后一枚穿甲彈差點就炸毀了「康涅狄格」號上唯一的一根煙囪。穿甲彈在砸斷了後方用來支撐通信天線地桅杆之後,又穿透了露天甲板,摧毀了附近的兩個損管站。殺傷了數十名損管隊員,以及十多名負責為副炮運送彈藥的官兵之後,撞上了位於三號鍋爐艙上方的水平裝甲,然後發生爆炸。因為這裡是戰艦上防護最嚴密的地方,不但水平裝甲得到了強化,還採用了盒式承力結構,所以穿甲彈沒能破壞該艦的動力系統,只是炸毀了附近十多個艙室,導致數十名官兵傷亡。
在這個距離上,雙方根本不需要使用重型穿甲彈,標準穿甲彈都能給對方巨大的威脅。
在主力艦航行順序的編排上,金凱德與白佑彬採取了同樣的方法,即旗艦在前,其餘戰艦按照編號順序排列。
顯然,在雙方戰列艦的戰鬥力不分高下的時候,決定勝負的就是雙方官兵的素質,以及雙方艦隊指揮官的個人能力。在這兩個方面,第52艦隊都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相反,第12艦隊經歷了數場海戰。白佑彬更是帝國海軍最優秀地艦隊指揮官。
只是,隨著交戰距離縮短到一萬五千米之內,當美軍戰列艦上的副炮能夠將照明彈打到第12-1主力編隊上空之後。局勢肯定會發生變化。
美軍第51艦隊出現在了第12艦隊北面,距離大概二十五海里,速度十五節,而且第51艦隊正在轉向到二百七十度,準備搶佔最有利的炮戰位置。
第一枚穿甲彈肯定沒有打穿舵艙外的裝甲,也肯定使其出現了嚴重損傷,並且導致裝甲嚴重變形。爆炸產生的衝擊力,破壞了艦體內的支撐結構。在第二枚穿甲彈落下的時候,即便裝甲擋住了穿甲彈,內部的支撐結構也無法承受爆炸產生的巨大衝擊力。
得到全面改進的第二批「南達科他」級在將速度提高到了二十八節的同時,其防護能力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其艦體結構也有所改進,重點提高了中彈之後的生存能力,以及在遭受重創之後的抗沉能力。
平心而論,不管是火力、防護、還是速度,「皇帝」級乙型戰列艦與「南達科他」級,特別是第二批次的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在伯仲之間,差距並不明顯。
據「康涅狄格」號的戰鬥記錄,在這十二分鐘之內,該艦挨了八枚穿甲彈。
也就在這個時候,前出的驅逐艦發來消息。
「南達科他」級的防護能力本來就比「北卡羅來納」級好得多,在進行了全面強化之後,其防護能力更是驚人。如果在以往的戰鬥中,恐怕這十二分鐘地戰鬥已經決定了勝負。而現在。除了讓對方的四艘戰列艦皮開肉綻,損失了部分戰鬥力之外,卻沒有能夠形成一次致命絕殺。
此時,白佑彬考慮的不僅僅是第12艦隊的成敗,而是整個第一艦隊的成敗。
這個問題在當時並沒有暴露出來,只是在後面地戰鬥中,舵艙受損肯定是「堪薩斯」號戰沉的最直接原因之一。
決定建造第二批「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時候,美國海軍更是將水平防護能力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因此,第二批「南達科他」級又被稱為「康涅狄格」級戰列艦(BB65是第二批的第一艘)。
在打出去的七十二枚穿甲彈中,一共命中了六枚,命中率超過了百分之八。
位於編隊第三位的「思宗」號面對地是編號BB67的「伊利諾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