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一卷 戰略轉折

第十四章 野心膨脹

第十一卷 戰略轉折

第十四章 野心膨脹

在這一個多小時的戰鬥中,「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暴露出來的問題,幾乎都與缺乏足夠的維護有直接關係。
這說明,英國海軍缺乏足夠多的戰列艦來維持二支規模龐大的主力艦隊。同時,這也能說明,英國海軍已經竭盡全力,很難在發揮出更強大的戰鬥力了。
這也不能怪五艘已經有三十年艦齡的戰列艦。
當然,這不能否認薩摩維爾在指揮艦隊作戰方面的能力,即便這充其量只是戰術指揮上的能力。
幾年下來,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仍然保持著戰前的樣子。
改進的重點除了增強水下與水平裝甲之外,還更換了動力設備,使其在排水量增加了數千噸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達到二十四節的最快速度。另外,其火力配製也發生了變化,用五點五英寸艦炮更換了之前的四點五英寸副炮。
不說別的,在他提出的作戰計劃中,讓機動艦隊去攔截第43艦隊。就是在讓坎寧安做他的墊腳石。
隨著「祁連山」號戰列艦遭到重創,損失了四分之一的動力,難以跟上第41艦隊的步伐之後,大西洋艦隊獲得了兵力上的優勢。
戰爭爆發前,英國海軍對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進。
其中,薩摩維爾就是飽受爭議的一個。
第一次戰術轉向之後,局面才有所改觀。
「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是英國海軍在「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之前最引以為傲,也是戰鬥力最強大的戰列艦。即便於上次世界大戰之後建造的二艘「納爾遜」級戰列艦相比,「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不但毫不遜色,反而在可維護性,以及綜合戰鬥力方面比「納爾遜」級更為出色。
薩摩維爾卻不想放棄即將到手的勝利,結果在第41艦隊轉向南下的時候,他也加速跟了上去。直到第41艦隊將航速降低到十四節,擺出了與大西洋艦隊決戰的架勢時,薩摩維爾才猛然醒悟了過來。
作為一名優秀的戰術指揮官,薩摩維爾立即嗅到了危險散發出的氣息。
接下來,戰鬥仍然處於膠著狀態。
通過加速轉向,第41艦隊迅速讓大西洋艦隊失去了兵力上的優勢。未經現代化改進的「拉米利斯」號跟不上「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步伐,被迫脫離編隊,去對付同樣掉隊的「祁連山」號戰列艦。
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薩摩維爾只是徒有其名,其才幹遠不如坎寧安與蒂里特,甚至比不上指揮本土艦隊的霍頓爵士。在這些人的眼中,薩摩維爾最缺少的就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勝利,而且其過於「奔放」的指揮方式,以及在戰場上過於膨脹的野心也是薩摩維爾最大的缺點。換句話說,薩摩維爾缺少對英國海軍將領來說非常重要的特質:穩重。
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錯過的不僅僅是現代化改進的機會,還有正常維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海軍也是名將倍出。
在這次的作戰行動中,薩摩維爾表現得最為突出的就是「野心」。
以大西洋艦隊的速度,薩摩維爾很難避免與第43艦隊交火。另外,在電子干擾的情況下,英國戰艦上的雷達很難及時發現第43艦隊。
很多人認為,薩摩維爾很有才幹,只是長期屈居坎寧安之下,沒有得到太多的機會。在其出任大西洋艦隊司令官之後,雖然沒有能夠真正的擊敗過帝國海軍第四艦隊,但是卻出色的完成了戰略任務,將第四艦隊堵在了地中海裏面,確保了英國海軍在大西洋上的制海權,同時也讓英國海軍能夠集中更多的兵力壓制住德國海軍。
即便按照英國海軍地觀點。「前衛」級非常先進,比敵人的「皇帝」級乙型戰列艦更加強大。可是相差一倍地兵力,讓機動艦隊根本沒有任何機會戰勝第43艦隊。甚至有可能被第43艦隊全殲。
毫無疑問,薩摩維爾醒悟得太晚了!
只是,此時已經是凌晨三點十五分了。
問題是,過於老舊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與「復讎」級戰列艦並沒有立即將優勢轉化為真正的勝果。
四月初。在得知白佑彬出任第四艦隊司令官地消息之後。薩摩維爾也認為帝國海軍會在近期採取大規模地戰略行動,打破英國海軍在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權,協助德國海軍完整戰略調整,最終確保德國在歐洲大陸上的絕對安全。
戰爭爆發后,英國海軍曾經數次為這五艘戰列艦安排改進工作,可最終都放棄了。比如,帝國大西洋艦隊在馬賽港外吃了敗仗的時候,英國海軍急於殺入地中海,迫使義大利倒向協約國,結果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一直在前線作戰。後來,帝國海軍用水雷封鎖了直布羅陀海峽,英國海軍正準備撤回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時候,帝國海軍第二艦隊打下了蘇伊士運河,殺入了地中海,結果英國海軍不得不讓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繼續留在大西洋艦隊,擔負其阻擋帝國海軍殺入大西洋的重要任務。
在與第41艦隊交手之後,大西洋艦隊就一直佔據著優勢。
僅僅只有二艘「前衛」級戰列艦的機動艦隊是第43艦隊地對手嗎?
第41艦隊在二艘強大的「長江」級戰列艦的引領下,並沒有露出敗象,而大西洋艦隊的五艘「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表現卻有點差強人意。
只是,這次現代化改進並不徹底。相對於在戰爭期間服役的快速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級不但沒有任何速度優勢,在防護方面也嚴重不足,其十五英寸艦炮的威力也顯得有點弱。
可以說,不管第43艦隊會不會去北大西洋上執行破交任務,都應該先讓大西洋艦隊與機動艦隊聯合行動,幹掉承擔掩護任務的第41艦隊。如果第43艦隊不來救援,憑藉機動艦隊地速度,足以合圍第41艦隊,達到全殲第41艦隊的目的。如果第43艦隊趕來救援,則可以集中兵力打殘第41艦隊,迫使第41艦隊撤離戰場,然後再對付第43艦隊。
從這一點出發,就基本上否定了第43艦隊執行破交任務的可能性。
按照事後的說法,薩摩維爾這麼做,除了想獨佔功勞之外,還想擺脫坎寧安的影響。
反正,無論如何,只有大西洋艦隊與機動艦隊一起行動,英國海軍才有足夠的勝算。
如果換一個穩重點的艦隊司令官,此時肯定會考慮到艦隊的狀態。
可是。到了四月中旬,僅僅十多天之後,薩摩維爾就改變了他的觀點,認為第43艦隊會在大西洋上執行破交任務,並且用海上生命線關係到了英國存亡的理論來佐證他地觀點,爭取引起高層的重視。
只是,薩摩維爾的對手也不簡單。
第43艦隊在凌晨一點十五分轉向,並且在一點半加速。當時與大西洋艦隊的距離為七十五海里。按照第43艦隊的速度,二個小時之後,第43艦隊戰艦上的雷達就能探測到大西洋艦隊,最遲在三個小時之內就能包抄到大西洋艦隊的西面。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薩摩維爾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與機動艦隊聯合行動。
也就是說,此時第43艦隊已經到達了戰場,正在全速撲向大西洋艦隊。
這不能說薩摩維爾的觀點有錯誤,只能說明薩摩維爾並沒有客觀的分析問題。
戰鬥從凌晨一點過開始,打到二點之前,在近一個小時的戰鬥中,大西洋艦隊挨的炮彈比打中對手的炮彈還要多,如果不是交戰距離過遠,且對手的三百五十毫米艦炮的威力不是太強,恐怕局勢將變得對大西洋艦隊極為不利。
雖然薩摩維爾沒有推測帝國海軍可能採取的行動。但是按照他地判斷,帝國海軍肯定會尋找機會與大西洋艦隊決戰,讓第四艦隊獲得自由進出大西洋的權利。因此,艦隊決戰肯定是重頭戲。
在鍾長生的拖延戰術下,駐紮在拉科魯尼亞港的大西洋艦隊往往是聞風而動,結果悻悻而歸。這種毫無收穫的頻繁行動不但消磨了艦隊官兵的士氣與鬥志,還同時使戰艦得不到足夠的維護保養,最終導致戰艦的戰鬥力下降。
其前後態度的改變,就足以說明薩摩維爾希望獲得一次能夠證明其實力的重大勝利。並且以此奠定他在英國海軍中的地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薩摩維爾甚至可以犧牲其他人,乃至英國海軍地利益。
作為歐洲最強海軍,世界上唯一在歷史上可以與帝國海軍媲美的英國海軍,數百年來,一直都不缺乏優秀的人才。當年,納爾遜晉陞為海軍上校時,年僅二十一歲;在取得其平生最有名的「特拉法爾加海戰」勝利的時候,也僅僅只有四十七歲。
可是,這麼一來,薩摩維爾就不是這場海戰的唯一功臣,如果機動艦隊表現出色,坎寧安甚至會取代薩摩維爾,再次成為英國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