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二卷 勝利之途

第二章 陸戰雙雄

第十二卷 勝利之途

第二章 陸戰雙雄

九月十日。陸軍參戰部隊到達了前線。
八月十七日。陸戰第七軍出發了。
只是。交戰雙方仍然小心翼翼。都不是很主動。也沒有採取過於極端地戰術。
隨著美軍退守新喀里多尼亞。陸戰第五軍在十月一日就佔領了埃法特島上的維拉港。隨即就開始掃蕩散布在島嶼上的美軍殘餘部隊。
鄭恩博出動了包括第31艦隊、第32艦隊與第33艦隊在內的。擁有八艘快速戰列艦,六艘老式戰列艦的強大艦隊。哈爾西也出動了四艘快速戰列艦。六艘老式戰列艦。另外還有四艘英國海軍的「復讎」級戰列艦參戰。
不說別的。西太平洋上的島嶼分佈比較分散。即便是密克羅尼西亞群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這些地方。島嶼也很稀疏。且面積較大。適合做陸戰隊前進基地的島嶼並不是很多。如此一來。陸戰第五軍只能步步推進。以此來縮短後勤補給線的長度。避免後勤保障地難題。
西南太平洋上的戰鬥正在按照計劃進行著。
其次。鄭恩博也不想過早與對手決戰。
接下來的幾天中。除了按時回家吃飯睡覺外。白佑彬幾乎一直呆在總參謀部。
當然。餘輝宏一改其指揮風格。恐怕也想讓敵人難以料及吧。
在此之前。美軍情報系統就已經收到了消息。原先在西太平洋上征戰的陸戰第五軍將轉戰西南太平洋。並且頂替陸戰第七軍進攻新赫布里底群島。
如此一來。餘輝宏根本不需要在進攻埃法特島之前攻佔前進基地。也就不需要去對付那些分散在其他島嶼上的美軍。
很明顯。麥克阿瑟的判斷完全錯了。雖然餘輝宏與陸少豐的指揮風格完全不同。但是作為陸戰隊將領。餘輝宏絕不是貪生怕死的那種人。也絕不會被敵人嚇倒。
直到八月下旬。海軍情報局才陸續收到消息。美軍第21艦隊不會進入太平洋。
陸戰隊成功登陸之後。美軍地抵抗非常頑強。
當雙方的指揮官都有所克制的時候。大規模的海戰肯定打不起來。
在向新赫布里底群島推進之前。陸戰隊已經佔領了新不列顛島、瓜島、莫爾茲比與諾魯。建立了完善的後勤保障體系。承擔後勤保障任務的運輸船隊從瓜島出發。二天之內就能到達埃法特島。即便從諾魯出發。也能在三天半之內到達。按照投入三個陸戰師地兵力計算。只需要調集七十多艘運輸船隻。組成三支運輸船隊。就能確保向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
因為陸戰第七軍在進攻莫爾茲比的戰鬥中損失比較大。所以在陸戰第七軍進行休整補充的時候。陸戰第五軍承擔起了進攻的重任。
相對而言。守住新赫布里底群島的重要性遠不如守住新喀里多尼亞。雖然陸戰第七軍還在莫爾茲比與瓜島休整待命。但是傻瓜都知道。只要陸戰第七軍休整完畢。即便陸戰第五軍沒有能夠攻佔埃法特島。陸少豐都會發動進攻新喀里多尼亞的作戰行動。如此一來。哈爾西必須為保衛第三艦隊的母港而戰。他也就得為此儲備足夠多的戰艦。
佔領了莫爾茲比港之後。海軍與陸戰隊花費了很大的力氣修復與擴大了該港的容納能力。並且將該港設為了陸戰隊與艦隊的前進基地。
到此。海軍總參謀部才將之前一直在西太平洋上活動的第11艦隊調入西南太平洋。由其負責為陸戰第五軍提供掩護與支援。第三艦隊則轉戰珊瑚海。為陸戰第七軍進攻新喀里多尼亞提供支持。九月三日。陸戰第五軍的先頭部隊在新喀里多尼亞島西南波亞與布拉伊之間上岸。
首先是哈爾西不想在新赫布里底群島損失太多地戰艦。
此後。鄭恩博指揮的第三艦隊就牢牢的掌握了制海權。
相反。西南太平洋上的島嶼分佈非常密集。
因為新喀里多尼亞島的地形非常複雜。又西北向東南方向呈長條形。美軍又重重設防。所以陸軍與陸戰隊地進攻打得並不是很順利。
戰鬥結束的時候。鄭恩博指揮的第三艦隊損失了二艘老式戰列艦。有五艘快速戰列艦受創。其中三艘的情況比較嚴重。哈爾西指揮地美軍第三艦隊損失了一艘老式戰列艦。另外有三艘老式戰列艦遭到重創,三艘快速戰列艦遭到重創。蒂里特指揮的英國太平洋艦隊的四艘「復讎」級戰列艦全部遭到重創。如果不是蒂里特在最後關頭果斷撤退。鄭恩博又擔心遭到哈爾西的攻擊。恐怕四艘「復讎」級戰列艦都會戰沉。
往。餘輝宏在西太平洋戰場上採取逐步推進地戰術。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以陸戰隊的推進速度。如果不出現意外情況。即便到了年底。也不見得能夠打到努美阿。當然。最為關鍵的還是看海軍能否控制住制海權。如果能夠封鎖從澳洲大陸到努美阿的航線。陸戰隊的進攻就將順利得多。
哈爾西不是容易戰勝的對手。且西南太平洋上的主要進攻地點是新喀里多尼亞。隨著陸戰第七軍出動。第三艦隊必須為其提供支持與掩護。在此之前。第三艦隊完全沒有必要與對手決戰。更沒有必要因此而損失戰鬥力。
七月初。餘輝宏指揮的先頭部隊登上了新赫布里底群島的埃法特島。
按照美軍情報部門。以及麥克阿瑟的判斷。餘輝宏不是陸少豐那樣的將領。因此他不會直接攻打新赫布里底群島中防禦最嚴密。且最難攻佔的島嶼。而會首先攻佔一到二個外圍島嶼。作為陸戰隊的前進基地。然後再進攻埃法特島。也就是新赫布里底群島中最重要。且唯一擁有深水良港的島嶼。
在陸戰隊鞏固了登陸場之後。二個陸軍作戰師立即上岸。隨後。陸少豐派出了工程部隊。並且調來了三艘工程船。要求工程兵必須儘快開闢出一條可以供運輸船隊到達海岸地航道。
這一行動完全超出了麥克阿瑟的預料。
決定埃法特島歸屬權的不僅僅是雙方的地面部隊。還有雙方的艦隊。
七月份。由鄭恩博全權指揮的第三艦隊就與哈爾西率領的美軍第三艦隊打了七次規模不一的海戰。只是雙方都沒有擴大海戰規模。
與陸少豐的遭遇完全相反。在陸戰第七軍出拳之後。餘輝宏那邊的進展就順利得多了。
新喀里多尼亞周圍的環境對登陸一方並沒有多少好處可言。其近岸海域幾乎全是淺灘。支援戰艦很難靠近。登陸艦也必須在離岸大概十五海里處放下登陸艇。無法靠近海岸。更重要的是。所有作戰物資都只能通過小艇。或者平底船送上岸。運輸船隻無法直接靠岸卸下貨物。
當時。第一艦隊沒有南下。也成為了延遲進攻新喀里多尼亞的主要原因。
僅僅為了佔領灘頭陣地。陸戰隊就花了八天地時間。
等到白佑彬回到舟山的時候。陸戰隊還在布拉伊鎮南面大概二十公里處與美軍激戰。
直到八月中旬。二支強大地艦隊執行地最多的任務就是為運輸船隊護航。雙方都在設法加強埃法特島上地兵力。
結果可想而知。在艦隊總體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哈爾西最多只是為守衛新喀里多尼亞地美軍地面部隊爭取到了喘息的機會。而不可能從鄭恩博的手裡奪走制海權。甚至沒有威脅到艦船密集的登陸場。
在第三艦隊與第一艦隊地支持與掩護下。陸戰隊有足夠的實力直接進攻埃法特島。
六日。鄭恩博與哈爾西打幹了一場。
這恐怕是陸少豐怎麼也沒有想到的。也許最值得慶幸的是。陸戰第七軍得到了火力支援艦隊的全力支持。以「友誼」號為首的十多艘火力支援艦在戰鬥中發揮出了難以想像地重大作用。如果沒有這些戰艦。以及其配備的射程達到數十公里的大炮。恐怕陸戰隊在上岸的第二天就被美軍地反擊部隊趕下海了。
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用陸戰第五軍去加強新喀里多尼亞的進攻。還是開闢新的戰場?
只是。登陸新喀里多尼亞的戰鬥並沒有如期打響。主要就是。第21艦隊很有可能進入太平洋。在此情況下。必須放緩西南太平洋上的進攻速度。避免遭到美軍的突然反擊。從而使進攻行動遭遇失敗。
按照海軍總參謀部的規劃。隨著埃法特島上的戰鬥結束。維拉港將成為進攻新喀里多尼亞的前進基地。同時陸戰第五軍將轉入其他戰場。
雖然在接下來的十多天里。哈爾西派出了以巡洋艦為主的艦隊去騷擾陸戰隊的登陸場。襲擊向前線運送物資與增援部隊的運輸船隊。但是都沒有取得明顯地戰果。反而損失了十多艘戰艦。
另外。戰爭打到此時。為陸戰隊提供支援的後勤保障艦船的數量已經非常多了。
直到白佑彬到達獅城的時候。陸戰隊才攻佔了布拉伊鎮。
這是戰爭爆發以來。西南太平洋上規模最大。打得最激烈的一場海戰。
很快。這也成為了白佑彬必須考慮的問題。
可以說。白佑彬能否在北大西洋上幹掉第21艦隊。將直接決定陸戰第七軍能否按照計劃進攻新喀里多尼亞。
針對這一情況。麥克阿瑟迅速調整了部署。
登陸戰打得異常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