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三卷 海上決戰

第十八章 突然襲擊

第十三卷 海上決戰

第十八章 突然襲擊

瞭望員的報告很清楚,明顯的炮口焰,而且是主力艦主炮發出的炮口焰。
在白佑彬返回太平洋戰場,繼續擔任第一艦隊司令官的時候,付勛傑剛被派到第32艦隊擔任指揮官。可以說,這是他繼續升遷的必須經歷,也算是其高陞之前的最後考驗吧。如果他能夠在第32艦隊有所表現,那麼要不了多久,就會得到提拔。
「艦尾中彈,沒有爆炸,正在全力排險!」
可是,美軍第三輪齊射很快就到來了。
當然,從根本上講,付勛傑覺得美軍艦隊不會從南面殺過來。
正是這段奇特的經歷,讓付勛傑成為了少數幾個與白佑彬、鄭恩博二人都共事過的海軍將領之一。
原因很簡單:在沒有確定第一艦隊行蹤的情況下,斯普魯恩斯憑什麼斷定在登陸場南面活動的就是第33艦隊,而不是第一艦隊呢?
仍然是集中炮擊,目標仍然是「南海」號。
當絕大部分炮彈都落在了戰艦附近的海面上事,付勛傑就意識到,這次逃不掉了。
如果按照傳統的觀點,這次調動相當於降職,而不是升職。
在其左側大概十海里處,就是聚集著上百艘登陸艦與運輸艦的臨時錨泊地。
在損管隊員與醫療人員衝進司令艦橋的時候,「南海」號上的八門主炮也開火了。
正想著,付勛傑就看到了出現在前方海天線上的一個小黑點。
「發生什麼事了?」
「炮口焰!」
最初的時候,他是在一艘老式戰列艦上服役。因為在參加攻打蘇伊士運河的戰鬥中表現優秀,後來又以代理指揮官的身份,率領主力艦編隊前往馬爾他,然後在地中海執行了多次護航任務(主要就是掩護船隊,對付西班牙海軍部署在地中海的小型艦艇),所以在返回帝國本土之後,他就被派往剛剛服役的「松江府」號戰列艦上擔任艦長。
更讓他擔心的,還是東南方向。
戰爭爆發時,他已經在巡洋艦上服役了一年半。按照慣例,只需要再服役半年,他就會被派往某艘戰列艦,先擔任戰列艦的航海長(付勛傑是學航海出身的),然後再出任艦長。如果沒有特別的經歷,或者特別的事情發生,戰列艦艦長將是他在帝國海軍中的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職務。
「美軍艦隊!」作戰參謀顯得很驚恐,甚至忘記了放下剛剛拿起的話筒。「前方大概二萬一千米處,美軍主力作戰艦隊!」
隨著付勛傑下達命令,編隊里的八艘戰列艦相繼掉轉了航向。
與白佑彬一樣,付勛傑也是前南洋艦隊的軍官。
隨著帝國海軍的人事大調整,付勛傑失去了前往第11艦隊,或者(新編)第32艦隊等由快速戰列艦為核心的作戰艦隊擔任指揮官的機會,只是被調往了實力稍強的第33艦隊,並且繼續擔任艦隊指揮官。
因為岸防火炮與地表工事已被徹底摧毀,美軍失去了還擊能力,炮擊進入了定點清除階段,所以火力支援艦不用再呆在幾十公里之外,可以抵近海岸,從而縮短反應時間,並且讓「物美價廉」的中小口徑艦炮發揮作用。
此時,話筒里傳出了一陣叫喊聲。
後來,隨著白佑彬前往第四艦隊,而「松江府」號戰列艦又在「馬克薩斯群島海戰」中遭到了重創,付勛傑就被派往了第三艦隊,首先出任第31艦隊參謀長,即充當鄭恩博的副手。
炮彈的呼嘯聲由遠及近,聲響也越來越尖利。
按照計劃,艦隊將在九點二十分轉向一百八十度,朝西北方向巡邏。
「南海」號戰列艦如同一頭遭遇了天敵的猛獸一樣,在海面上狂奔著。
可是,沒等他緩過氣來,第二批炮彈又落了下來。
沒等付勛傑反應過來,戰鬥警報聲就響了起來。
隆隆的炮聲中,第一艦隊從排列整齊的火力支援艦身後緩緩駛過。
在到達威克島之前,為了趕時間,第33艦隊只在諾魯進行了一次不完全的補給。到達中途島登陸場之後,第一艦隊與第三艦隊的輔助戰艦優先進行了補給,然後才輪到第33艦隊。結果,補給行動從凌晨二點半開始,到現在為止,仍然有三分之二的輔助戰艦沒有得到足夠的燃油。
當然,在開赴西太平洋戰場,並且得到了加強之後,第33艦隊的實力增加了不少。對付勛傑來說,這是他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他能夠在此次戰役中有良好表現,那麼在年中的時候,隨著四艘「省」級乙型戰列艦服役,組建成一支新的作戰艦隊,他就很有可能被派去擔任艦隊指揮官,或者被派往另外一支主力作戰艦隊擔任指揮官,反正不會繼續留在第33艦隊。
這最多只算得上是平級調動,算不上升遷。
強烈的閃光,猛烈的震動,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熾熱的硝煙,橫飛的彈片迅速掃蕩了整個司令艦橋。在失去意識之前,付勛傑只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將壓在他身上的航海參謀拽了起來,接著又將他拽了起來。
只不過,他沒有鄭恩博那樣顯赫的背景,所以他也沒有鄭恩博那樣巨大的野心。他能看到的,只是下一個職務,以及為此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立即聯繫第一艦隊,編隊戰術右轉向!」
隨著戰艦猛的一震,包括付勛傑在內的,司令艦橋內的所有軍官都跌倒在地。
當然,這次的情況不盡相同。
付勛傑抬頭看了眼航海鍾,九點十五分。
八艘戰列艦隻能各自迎戰,而且對這八艘戰列艦而言,美軍艦隊離得太遠了!
變故也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
「報告損失情況!」
導致第33艦隊無艦可派的原因有很多。
大戰爆發,絕對屬於「特別事件」。
首先遭到攻擊的,就是行駛在最前面的「南海」號戰列艦,而這正是付勛傑所在的艦隊旗艦。
隨後,付勛傑又擔任了戰列艦的大副,直到七十三年(41年)底,成為艦長。
其實,主力編隊進行戰鬥巡邏的意義並不大,因為就在其外圍,還有數艘專門執行偵察任務的戰艦。
此時,登陸場西南大概二十五海里處,第33艦隊的八艘戰列艦排成了縱隊,正在以十二節的速度由西北向東南航行。
艦隊還在緩緩向著東南方向前進。
與絕大多數同級別,同履歷的軍官一樣,付勛傑在七十二年(40年)初就被調往南洋艦隊的戰列艦,並且成為了戰艦上的主要軍官。
此時,第一批十六英寸炮彈已經呼嘯著砸了下來。
當然,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隨著快速戰列艦逐漸成為海戰的絕對主力,任何一名戰列艦艦長要想成為艦隊指揮官,都得在快速戰列艦上服役。如果能夠參加幾次海戰,並且表現卓越,就能得到更快的提升。
隔著十多公里的距離,戰艦上的官兵仍然能夠看到從中途島上騰起的硝煙。與之前的炮擊相比,此時火力支援艦隊的表現就要「斯文」得多了。大部分時候,使用的都是中小口徑艦炮,大口徑艦炮只偶爾登場。
後方,「黃海」號,以及另外六艘戰列艦也紛紛錯開了隊列,向著東南方向上的美軍艦隊打出了炮彈。
第33艦隊里的絕大部分戰艦都聚集在登陸場,驅逐艦與巡洋艦正在輪換著從快速綜合補給艦那裡獲得燃油,只有二艘驅逐艦被派往南面執行偵察任務,而其他方向上的偵察任務是由第一艦隊與第三艦隊負責的。
那是什麼,返航的偵察艦?
按照帝國海軍新制訂的作戰條令,從此時開始,陸戰隊隨時都可以登陸。
毋庸置疑,在執行對地支援任務時,火力支援艦的作戰效率遠遠超過了傳統戰艦,特別是幾種按照陸戰隊的要求,全新建造的火力支援艦,更是將其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拿「上將」級來說,其火力相當於二艘戰列艦,或者二艘大型巡洋艦,因為採用了新設計的炮管冷卻系統,所以其火力持續能力更是傳統戰艦的二倍以上!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付勛傑第一次與白佑彬合作。
在艦長的控制下,重達三萬多噸的戰艦竟然在海面上做起了蛇型機動,奇迹般的避開了美軍的第二輪齊射。
由此可見,付勛傑與鄭恩博一樣,都渴望獲得一次勝利。
只是,在旗艦遭創之後,第33艦隊成了一盤散沙。
火力支援艦再次開始怒吼的時候,第一艦隊已經到達了登陸場西面。
聽到艦長的報告,付勛傑才長出了口氣。
如果斯普魯恩斯無法確定第一艦隊的行蹤,就很有可能用試探性的攻擊來確定戰場情況。如此一來,美軍艦隊最有可能出現的方向是西北與東南。而現在西北方向上已經出現了一支美軍艦隊,而且還有八艘主力艦。那麼,東南方向上就不會太平靜。
最後關頭,站在付勛傑身旁的航海參謀猛的撲了上來,將艦隊指揮官壓在了身下。
收到第一艦隊發來的電報時,付勛傑准將首先覺得無法相信,接著就憑多年的戰鬥經驗,以及跟隨白佑彬征戰的經歷,讓艦隊進入了戰鬥狀態。在他的記憶中,白佑彬很少犯戰術錯誤,而且對戰局的判斷能力超過了其他任何一位艦隊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