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三十五章 德軍將領

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三十五章 德軍將領

相對而言。斯佩對義大利海軍的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就不是很看重了。雖然「維內托」級戰列艦的設計指標非常高。按照義大利海軍的宣傳。「維內托」級是最強大的條約型戰列艦。且性能不比第一代快速戰艦差。但是在實戰中。「維內托」級的表現相當糟糕。即便沒有多少證據。斯佩也不得不相信。「維內托」級的設計指標幾乎都沒有達到。其實際性能肯定遠不如宣傳的性能。
在戰後的二十年中。斯佩一直致力遊說軍界與政界的重要人物。
而在這幾年之中。帝國海軍不但打垮了英國海軍。還在海戰中擊沉了二十多艘英國戰列艦。
當然。斯佩最想得到的。就是在實戰中擊沉一艘戰列艦。
毫無疑問。斯佩絕對不認為一支二流海軍能夠撐起德國的半邊天。
在這份報告中。斯佩詳細闡述了德國在造艦方面與明帝國,與英國,以及與美國的巨大差距。同時闡述了從明帝國引進先進技術。或者藉助明帝國的幫助建造新式戰列艦所帶來的巨大好處。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斯佩認識到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即德國缺乏建造戰列艦的能力。
「德意志」號的司令艦橋內。萊因哈特·馮·斯佩上將非常滿意的看著那些在夜幕中時隱時現的戰艦。
雖然艦隊里戰艦的外觀差別很大。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一支強大的艦隊。
作為德國海軍第二位斯佩上將。萊因哈特繼承了其叔父的遺志。在十六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德國海軍學院深造。畢業之後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年輕軍官。並且在不到四十歲的時候就晉陞為海軍准將。可以說。斯佩的一生都是在與海軍打交道。並且為德國海軍奉獻了畢生的心血。
火力方面。「德意志」級配備了九門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艦炮。十六門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以及十二門一百三十毫米速射炮(其中副炮與速射炮為德國海軍的標準。而沒有採用帝國海軍的標準);而「俾斯麥」級只有八門三百八十二毫米主炮。十二門一百五十毫米副炮與十六門一百零五毫米速射炮。
上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國內萬業凋零。國家實力跌到了谷底。當時很多德國將領與政治家都認為。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集中全部國力在大洋上與英國爭高低。而是應該集中力量打造歐洲最強大的陸軍。首先取歐洲大陸的霸權。再發展海軍。雖然絕大部分德國海軍將領認為不能僅靠陸軍。甚至堅信沒有海軍的德國永遠都不是強大的德國。比如雷德爾就一直堅持發展大海軍。
正是雷德爾的這一改動。最終讓德國元首採納了海軍元帥的意見。
但是絕大部分德國海軍將領都認為。應該改變直接與英國抗衡的戰略。轉而尋找一個更容易對付的敵人。比如法國海軍。只有這樣。德國海軍才能循序漸進。才能發展壯大。
後來。在斯佩的努力下。德國海軍再次向帝國海軍購買了設計圖紙與建造技術
因為德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歐洲霸主。而義大利要想維護其國家利益。就必須搭上德國戰車。所以在組建聯合艦隊的時候。義大利海軍並沒有與德國海軍爭奪指揮權。斯佩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聯合艦隊司令官。
在他看來。第四艦隊就足以打垮美軍的第23艦隊與第24艦隊。到時候德艦隊只需要去打掃戰場。並且趁機撈幾個戰果。
防護方面。「德意志」級完全達到了快速戰列艦的標準。且採用了重點防護設計。「俾斯麥」級戰列艦仍然只有「條約型戰列艦」的標準。且採用的是全面防護設計。其重點區域的防護強度遠遠不夠。
當然。從內心來講。斯佩最佩服的還是帝國海軍。
結果。斯佩成為了第一個提出從明帝國引進技術。或者在明帝國的幫助下建造新式快速戰列艦的德國海軍將領。
從客觀的角度看。支撐其北大西洋戰區的不是德國海軍。而是帝國海軍第四艦隊。
正是如此。斯佩做夢都想獲的一次建功立業。證明德國海軍戰鬥力的機會。也正是在他的推動下。雷德做出了出兵加勒比海。與帝國海軍一同對付美國艦隊的決定。至於意利海軍為什麼要來插一腿。斯佩就不太理解了。
為了說服雷德爾與國家元首。斯佩還專門寫了一份調查報告。
當然。德國海軍對內宣傳中。全面強調了「德意志」級戰列艦的性能。而沒有提到「德意志」級戰列艦的「出身」。
這份報告說的很直接。首先引起了雷德爾的重視。
這不僅僅是工業方面的硬實力。還有科技與設計方面的軟實力。
無論如何。斯佩對「德意志」級戰列艦的性能還是相當滿意的。
雖然絕大部分德國海軍將領都認為。如果沒有德國海軍成功牽制住了英國海軍一半以上的兵力。帝國海軍不可能如此迅速的在北大西洋上打開局面。更不可能迫使英國投降。但是斯佩看的很清楚。在擊敗英國。特別是對付英國海軍的戰鬥中。德國海軍確實只起到了牽製作用。其他方面幾乎沒有任何表現。
對任何一名海軍將領來說。能夠親自指揮艦隊擊沉一艘敵人的戰列艦。這都是無上的榮譽!
在斯佩看來。「德意志」級戰列艦的性能遠遠超過了「俾斯麥」級戰列艦。
整齊排列成三列縱隊的數十艘戰艦正以近二十節的速度向西航行著。中間的主力編隊中。為首的正是國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德意志」號。在其身後。分別是「日耳曼」號「俾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再往後。則是義大利海軍的「維內托」號「義大利」號(原名「利托里奧」號)「羅馬」號與「帝國」號。左側則是由「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為首的巡洋艦編隊。右側是近二十艘驅逐艦組成的驅逐艦編隊。
不說別的。幾年下來。德國海軍取的的最佳戰果就是擊沉了「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絕部分德國海軍將領不一樣。斯佩是絕對的「海權主義者」。
最重要的是。在「柏林」級服役前。「德意志」級是德國海軍最先進的戰列艦。
得知第四艦隊已經北上之後。斯佩對此次作戰行動更是信心滿滿。
六月二十四日。夜間十點半。百慕大群島以東大概五百五十海里處。
即便不看各項性能參數。僅從戰艦的外形上就能看出。「德意志」級幾乎就是「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翻版。結果。這也成為了「德意志」級戰列艦僅建造了二艘的根本原因。因為在「德意志」級開工的時候。帝國海軍的「省」級戰列艦也開工了。毫無疑問。「德意志」級的戰鬥力比「省」級差了很多。
只是。為了不過分刺激元首那脆弱的神經。在將報告遞交給元首的時候。雷德爾修改了部分內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強調了德國在造艦方面的一些先進技術。以及要將這些先進技術利用起來。就必須藉助明帝國的幫助。
可以說。除了雷德爾之外。斯佩是「俾斯麥」級戰列艦最主要的推動者。當初。就是由他擔任了「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監督工作。並且從始至終都力求將「俾斯麥」級戰列艦打造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列艦。
這就正在建造的「柏林」級戰列艦。而其設計藍圖正是帝國海軍的「省」級戰列艦。當然。在出售「省」級戰列艦的建造技術時。帝國海軍已經開始建造「省」級乙型戰列艦。「海軍元帥」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也接近尾聲了。
顯然。斯佩成為了「德意志」級戰列艦(與之前的袖珍戰列艦同名)的直接推動者。因為有參与「俾斯麥」級戰列艦設計與建造工作的經驗。所以斯佩很快就被派往伊斯坦布爾。擔負起了「德意志」級戰列艦的設計與建造監督工作。
速度方面。「德意志」級的最高航速達到了三十節。在輕載試航的時候甚至達到了三十一節。俾斯麥級的最高航速只有二十九節。且其適航能力較差。在遇到惡劣海況的時候。其最高航速甚至難以超過二十七節。
就算在那次不太成功的突圍戰鬥中。「德意志」號與「日耳曼」號遭到了英國戰列艦的圍攻。都受了重傷。但是二艘戰列艦的生存能力經受住了考驗。並且在返回義大利港口之後。利用維修的機會再次加強了防護。
德國要想崛起。要想獲的足夠的生存空間。既不能缺乏一支強大的陸軍。更不能缺少一支同樣強大的海軍。歸根結底。德國除了要在歐洲大陸上面對法俄這二個實力強大的敵人之外。還必須在世界各地獲的更多的殖民地。獲得更多的發言權。而能夠依靠的就只有海軍。按照斯佩的觀點。英國能夠成為歐洲頭號強國。靠的不是其強大的陸軍。而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當時美國海軍的規模還沒有超過英國海軍)的海軍。
在此期間。斯佩還以同盟國聯合艦隊協調員的身份觀摩了帝國海軍第四艦隊的幾次作戰行動。從中總結出了很多的戰術。當然。以斯佩的能力。他也吸收了帝國海軍的很多先進戰術思想。這為他後來出任艦隊司令官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