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四十五章 巨艦末路

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四十五章 巨艦末路

面對如此重創。「提爾皮茨」號並沒有立即沉沒。
在無法為發電機提供充足動力的情況下。排出艦體內的海水已經不大可能。也就不可能阻止戰艦翻覆。
可以說。「俾斯麥」級戰列艦本身就不是用於快速交戰的戰列艦。
雖然「提爾皮茨」號上的德國海軍官兵一直沒有放棄抵抗。但是在面對如同暴風驟雨般刮來的炮彈時。其抵抗多多少少都顯的毫無意義。
如果說「俾斯麥」號還一度讓英國海軍神經緊張。寢食難安。那麼「提爾皮茨」號只算的上是北大西洋這個舞台上的配角。因為一直伴隨「俾斯麥」號行動。所以被人記住的只有「俾斯麥」號。而沒有「提爾皮茨」號。
仍然是毫無懸念的八對一。
因為開工時間比「俾斯麥」號晚了幾個月。所以在「提爾皮茨」號開始建造的時候。德國的工程師已經認識到。其很多設計已經落後。只是。當時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修改設計。且德國不願意承認失敗。所以只能在原有的設計上做一些小範圍的改動。以盡量彌補其天生缺陷。
相對而言。「提爾皮茨」號的運氣比另外三艘德艦要好得多。
結局已經明了。在與英國艦隊交戰之後。「提爾皮茨」號遭到重創。不得不躲入法國港口。隨後在帝國海軍第四艦隊的掩護下前往義大利。進行了數個月的大修。
一點四十七分。在「提爾皮茨」號剛剛轉過九十度的情況下。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就擊中了該艦艦體右側距離艦首大概三分之一艦長處。
接下來的戰鬥完全可以用「慘烈」來形容。
一是損管隊員及時的向已經失去戰鬥力的炮塔的彈藥艙內注水。二是該艦的噸位確實夠大。即便在一側進水量已經超過了五千噸的情況下。都沒有立即翻覆。
其相對糟糕的適航性能。使其在高速航行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埋首現象。從而導致戰艦的縱搖頻率過大。使炮擊準確性大大降低。
只是。此時仍然浮在海面上的「提爾皮茨」號已經奄奄一息了。其右傾角度已經超過了十七度。隨時都有可能翻覆。戰艦上的德國海軍官兵正在做最後的努力。如果無法抑制艦體向右傾斜。該艦肯定會翻覆沉沒。
一點四十九分。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彈(因為距離已經不到一萬一千米了。所以美軍換用了標準穿甲彈)直接擊中了「提爾皮茨」號右部。命中點就在二號鍋爐艙附近。穿彈毫不費勁的打穿了「提爾皮茨」號的主裝甲。並且連續穿透了三層艙壁。最終在二號鍋爐艙旁邊的艙室內發生爆炸。因為三根高壓蒸汽道被炸斷。導致該艦喪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動力。速度也立即降了下來。
「俾斯麥」號左轉之後。「提爾皮茨」號立即成為了重點炮擊對象。
最終。德國海軍還是在帝國工程師的幫助下完成了「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
從開工建造的那一天開始。「提爾皮茨」號的命運就與其姊妹艦「俾斯麥」號有所不同。而在其服役之後。更是與「俾斯麥」號走上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其實。這也正是快速戰列艦與條約型戰列艦的主要區別。
在由雷達指揮火炮的時候。炮戰基本上就是一場「概率戰」。
當時。該艦的右傾角度已經超過了二十一度。而且還在加劇。另外。一號鍋爐艙也因為嚴重進水而關閉了。
凌晨三點三十分左右。在「俾斯麥」號沉沒了大概一個小時二十分鐘之後。「提爾皮茨」號也在翻覆之後迅速沉沒了。因為艦長及時下達了棄艦令。所以該艦二千余名官兵中有一千六百多人倖免。
當然。僅僅小範圍的改動是不可能完全彌補其根本缺陷的。
直到這次遠征之前。「提爾皮茨」號才與姊妹艦一同殺入比斯開灣。
期間。該艦伴隨「俾斯麥」號。在二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以及其他戰艦的陪同下執行了數次任務。結果每次都在沒有完成任務的情況下被英國海軍的本土艦隊趕回了波羅的海。
結果可以說是災難性的。「提爾皮茨」號在喪失了部分動力之後。又喪失了機動能力。
十分鐘內。至少有二十八枚十六英寸穿甲彈。以及超過二百枚的六英寸穿甲彈擊中了「提爾皮茨」號。而且大部分十六英寸穿甲彈都打在了「提爾皮茨」號的艦體上。並且發生了爆炸。
當時。德國海軍不得不面對一個極為嚴酷的現實。那就是德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就再也沒有設計過真正意義上的主力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根本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主力艦。且在超過三萬噸的艦體上。僅配備了九門口徑不到三百毫米的主炮。足以證明其設計基礎有多麼落後。
當時,「提爾皮茨」號與美軍戰列線的距離僅有一萬四千米左右。美軍炮火的轉移速度非常快。「俾斯麥」號在一點四十分左右轉向。一點四十二分的時候。第一批炮彈就落在了「提爾皮茨」號附近。
二點過。又是一枚穿甲彈落在了「提爾皮茨」號的艦體上。只是。命中點不在戰艦的中部。而是在尾部。穿甲彈首先打穿了次主裝甲(「俾斯麥」級沿用了全面防護的設計。次要部位的裝甲厚度也有一百多毫米)。然後打穿了包裹在舵艙外的。厚度超過了三百毫米的裝甲。最終在舵艙內發生爆炸。
在向美軍艦隊突擊的時候。「提爾皮茨」號一直在「俾斯麥」號的右後方。其艦首方向上的四門主炮一直以每一分半鍾一輪的速度向美軍戰列艦投擲穿甲彈。當然。炮擊效果不理想。一是速度太快。二是航向並不穩定。
問題是。美軍艦隊根本沒有給「提爾皮茨」號撤退的機會。
服役后。「提爾皮茨」號長期在波羅的海進行戰備訓練。
也許。「提爾皮茨」號與「俾斯麥」號最大的差別是。該艦有一名相對理智的艦長。
問題是。戰術機動在很多時候只對光學觀瞄設備有效。對雷達無效。
當然。相對於「俾斯麥」號三次遭到重創。三次大修的經歷來說。「提爾皮茨」號就要幸運的多了。在服役之後。只大修過二次。且受損程,都不是很嚴重。最終都挺了過來。並且在大修之後重新煥發青春。
在發現情況不對勁之後。「提爾皮茨」號也立即左轉。並且進行了高強度的戰術機動。以干擾美軍的炮擊。
萬幸的是。炮彈的入射角太大了。在打穿了露天甲板與穹甲之後。並沒有向下行進。而是向前行進。最終打在了B炮塔彈藥艙外的裝甲盒上。然後發生了爆炸。結果。這枚穿彈只是炸毀了B炮塔的液壓旋轉裝置。並且在戰艦艦體上開出了一個巨大的窟窿。導致相鄰幾個艙室進水。並沒有對戰艦構成致命的威脅。
下水之後。「提爾皮茨」號的舾裝進度也比「俾斯麥」號慢的多。結果比「俾斯麥」號晚了半年建成。
直到佩皮諾指揮的四艘「維內托」級戰列艦到達。「提爾皮茨」號的噩夢才結束。
最初的時候。德國希望依靠自身的能力完成「俾斯麥」號的設計工作。
大概在凌晨三點左右。「提爾皮茨」號的艦長下達了棄艦令。
火控雷達能夠測出目標的航向航速(帝國海軍的第五代火控雷達甚至能夠測出敵艦的轉向角度。以及加速度)。然後由彈道計算機計算出炮擊參數。此時的炮擊參數是一個相對數據。並不是光學觀瞄設備提供的那種精確瞄準數據。所以炮擊是針對某一片海域。而不是某一個目標的。如此一來。只要挨打對象在炮擊範圍之內。就很難避開所有的炮彈。戰術機動產生的效果也不會很明顯。
只是。在面對一批批新銳的快速戰列艦時。「提爾皮茨」號已不再強大了。
可以說。從主炮配製。到副炮配製。以及艦體設計。「俾斯麥」級全面參照了帝國海軍的「長江」級戰列艦。只是。在大部分關鍵設計上。德國工程師仍然堅持了自己的觀念。比如採用口徑為三百八十二毫米的主炮。沿用了一戰時德國戰列艦的三軸推進系統。採用了非常落後且沒有多少實際意義的穹甲。仍然按照「全面防護」的思想來敷設裝甲。結果。「俾斯麥」級戰列艦在標排水量超過「長江」級六千多噸的情況下。除了速度略微快一點之外。其他方面都遠不如「長江」級。
大部分條約型戰列艦的最快速度都能達到三十節左右。有的甚至比後來出現的快速戰列艦還要快一點。可是。大部分條約型戰列艦隻有當航速控制在十到十四節之間的時候。才能使炮擊命中率達到可以接受的程度。相反。快速戰列艦不但速度快。且可以在相對較高的航速下進行炮戰。比如第一代快速戰列艦的交戰航速可以達到十六節。第二代就提高到了十八節。到「省」級與「衣阿華」級的時候。甚至可以在二十節的時候保持相對較高的炮擊命中率。簡單的說。快速戰列艦可以在相對較高的航速下保持航行的穩定性。而這是幾乎所有條約型戰列艦都不具備的能力。
結果。「提爾皮茨」號的標準排水量比「俾斯麥」號增加了一千二百噸。滿載排水量則增加了一千七百噸!
打到這個地步。「提爾皮茨」號最佳的選擇就是撤退。
只是。「提爾皮茨」號的好運也在這個時候用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