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六十八章 海軍之夢

第十四卷 雙管齊下

第六十八章 海軍之夢

結果,在當地時間二十八日上午,白佑彬收到了衛延年從舟山發來的電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帝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幾乎輸掉了戰爭,從而導致帝國喪失了全球霸權的地位,讓美英法日俄等國獲得了非常難得的崛起機會,並且最終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在本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也在力所能及地擴大海軍規模。
首先是德國的經濟能力已經在戰爭中綳到了極限,而且俄羅斯在得到了美國地大力支持之後,戰爭潛力也爆發了出來,並且為了減輕英國的壓力,將戰略重點放在了西線。加上明帝國在大陸東線戰場上採取了以守代攻,將重點轉移到太平洋上的戰略,從而使德國不得不在大陸西線戰場上承擔起重任,並且在長達二年多的時間內與俄軍死拼,導致德國難以分配出更多的工業產能為海軍服務。
顯然,蕭鼎昆已經在為戰後的世界格局做直接鋪墊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確定下計劃之後,德國海軍就委託幾家造船廠開始設計代號為「H43」的新式快速戰列艦。可是直到七十五年(43年)底,這種原本計劃在年初完成設計,最遲在年底開工建造的基礎設計工作都沒有能夠完成。而當時承擔設計工作的漢堡福斯造船廠(「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設計與承建船廠)提供的三套設計方案都算上不先進,即便是採用新技術最多,設計難度最大,建造成本最高的原始設計的基本性能都沒有達到「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水準。
當時,白佑彬就意識到,北大西洋上的局勢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
在白佑彬處理前線事務的時候,衛延年卻在忙著處理善後工作。實際上,大部分的事情都不是由他負責的,也輪不到他這個帝國海軍的軍事統帥來負責。當時,想要借美國之手除掉德意艦隊的人不是衛延年,他也沒有權力做出如此重大的戰略決策。
隨後,同盟國集團也開始協商「最後戰略」,即針對美國的戰略進攻行動。另外,帝國也制訂了一套針對美國的戰略計劃。
只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百慕大海戰」也最終確定了帝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二場影響到了全世界的戰爭都證實了一點:任何一個要想稱霸全世界的國家,除了需要一支足夠強悍地陸軍之外,還需要一支能夠戰勝任何一個對手,並且控制全球各大洋地海軍。
二十多年前。也正是因為英美等國建立起了足以與明帝國海軍抗衡地強大海軍。才能夠在一場世界大戰中摧毀明帝國地世界霸主寶座。最終。明帝國也正是通過停戰談判保留了其強大地海軍。為下一次崛起奠定了基礎。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能看出,德國確實希望建立一支世界性的強大海軍。
加上「特克斯群島海戰」,帝國海軍的五支作戰艦隊在一天之內就幹掉了美國海軍僅存的希望,從根本上確保了帝國海軍在北大西洋上的制海權,也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的戰爭力量,為最終戰勝美國奠定,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問題是,德國缺乏將計劃具體實施的能力,或者說缺乏支持該計劃地強大國力。
「百慕大海戰」造成的影響確實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料。
按照該計劃,德國海軍將在未來五年之內建造十二艘快速戰列艦,二十四艘戰列巡洋艦(后改為大型巡洋艦),五十六艘巡洋艦,以及一百余艘驅逐艦的龐大艦隊。同時,德國將擴建面向波羅的海的基爾軍港,以及面向北海的威廉港,同時還將把法國西部與西北部地區的港口進行修繕,以便進駐德國海軍艦隊。
現在,德國喪失了唯一的作戰艦隊,其憤怒可想而知。
再換個角度就不能發現,德國努力打造世界級海軍的根本動機就是與明帝國爭奪戰後的世界霸權,或者確保德國在未來成為世界性的強國,而不僅僅是歐洲地區的強國。顯然,德國參加這場戰爭的根本目的,也是希望取代美英法,成為西方世界的統帥,從而組建起一個能夠與明帝國抗衡的國家組織。
在此情況下。搭上了明帝國這輛戰爭列車。在本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戰勝國地德國與義大利更是格外重視海軍地建設與發展。
綜合這三點因素,就不能看出德國的野心遠遠超過了其根本實力。
不言而寓,真正的幕後導演是帝國海軍元帥陳錦寬,以及帝國首輔蕭鼎昆。
也許。義大利地影響還可以忽略不計。可德國地影響絕不能不考慮。
更多的人開始關注美國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戰敗,或者宣布戰敗。
第三次同盟國首腦會議肯定不會很和睦,也不會很平靜。德意二國肯定會在會議上指責帝國的獨斷專行,而蕭鼎昆只想把生米煮成熟飯,只要成了既成事實,不管德意怎麼抗議,結果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準確的說,是帝國首輔蕭鼎昆從帝國的根本國家利益出發,最終批准了由陳錦寬提交的相關計劃,衛延年與白佑彬只不過是這份計劃的實際執行者而已,或者說只是蕭鼎昆與陳錦寬手上的工具。
後來,德國海軍又先後與合作的造船廠展開了「H44」、「H45」與「H46」三套快速戰列艦的設計工作。結果與「H43」有太大的區別,基本上都屬於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且異想天開的「設想」,而不是設計。
到此,戰爭勝敗已經不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話題。
六月二十七日,蕭鼎昆與陳錦寬就啟程前往德黑蘭,參加同盟國第三次首腦會晤。
至於開工建造,那更是水中望月了。
其次德國沒有建造如此先進戰艦的技術基礎。在「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與「俾斯麥」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都需要帝國的技術支持,在不得不向帝國採購「德意志」級戰列艦,並且追加訂購了「柏林」級戰列艦的情況下,德國的造船部門根本沒有能力足夠強的工程師來承擔設計工作,而且很多基礎技術都處於空白狀態。也就是說,如果德國不能從外界購買相關的技術,或者獲得相關的技術支持,連新式戰艦的設計工作都難以完成。
臨行前,陳錦寬給衛延年安排了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爭取儘快控制住北大西洋上的局面,不給德意等國插手的機會。
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有野心地戰略規劃。
歷史上。明帝國正是因為擁有全球最強大地海軍而稱霸世界數百年。
將相關的事務交給了楊定方之後,白佑彬就率領「勝利」號旗艦,需要返航的後勤保障艦船,以及那些受損戰艦踏上了返航的路途。
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一場以海洋為主要戰場的世界性大戰,並且最終徹底改變了世界格局。
在法國戰敗之後,德國曾經啟動過一個叫「海軍五年規劃」的海軍發展戰略計劃。
顯然,這根本不是設計,而是「設想」,甚至只算得上是「幻想」。
拿最具有代表性的「H46」方案來看,其標準排水量達到了破天荒的十二萬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達到了十五萬噸,配備四座三聯裝五百五十毫米主炮炮塔,以及數十門二種口徑的副炮與速射炮,航速達到了三十節,續航力超過了一萬二千海里,裝甲更是強到足以抵擋世界上任何一種戰列艦主炮直接轟擊的程度。
最後就是德國的海洋意識。在德國的歷史上,其每次崛起幾乎都與其在陸地上的迅速擴張有關,而與其在海洋上的擴張沒有太大的關係。另外,從地緣因素上看,德國需要同時面對二個方向(一戰時甚至是三個方向)上的強大敵人,且其本土的戰略縱深不足以使德國在平時維持一支相對有限的陸軍部隊,在戰時採用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來擴充陸軍,從而確保在平時向海軍提供足夠的經費。也就是說,德國本身就是一個大陸性國家,與海洋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國家戰略的根本重點也在大陸上,而不是在海洋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就集全國之力建立了歐洲第二。世界第三(戰前)地公海艦隊。並且以此向歐洲地頭號海軍強國發起了挑戰。早在這個時候。德國就充分意識到了海軍地重要性。
暫且不論其設計是否合理,以及能否完成。就算能夠完成設計工作,德國也沒有任何一座船台能夠建造這麼大的戰列艦。另外,以德國的工業實力,根本建造不出配套的動力設備,厚度近一米的裝甲板在當時也完全不可能製造出來,而其超乎想像的主炮恐怕連組裝都成問題。
當時,「雲南」號戰列艦的簡易修復工作已經結束,其他幾艘受損比較嚴重的戰列艦的簡單修復工作也已完成。另外,謝昶倫已經派來了二支破交艦隊,準備為返回直布羅陀的受損戰艦提供護航保護。第44艦隊,以及負責為那些受損不太嚴重的戰艦提供全面維修服務的工程船隻也正在趕來的途中。
同樣的,作為同盟國成員,德國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陷入了長期的衰退之中。
如果不是要在二條戰線上作戰,並且必須面對由美國與英國武裝起來地俄羅斯軍團,德國很有可能在戰爭結束之前就打造出一支足以問鼎歐洲霸主寶座的強大艦隊,並且戰勝夙敵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