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十章 死亡威脅

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十章 死亡威脅

當天晚上,這座擁有一百多萬人口的城市徹底的變成了人間地獄。
恐怕誰也沒有想到,在華盛頓剛剛經歷了煉獄般的磨難之後,巴爾迪摩成為了第一個「犧牲」掉的美國重工業城市。
顯然。在海戰中。這樣地情況絕不允許出現。
當時,為了提高艦炮的開火速度,炮手甚至採用了違規的操作方法。
當時,制約大口徑艦炮射速的關鍵因素就是彈藥的提升速度。
巴爾迪摩不是美國的政治中心,卻是美國非常重要地工業中心,而且是重工業中心。當時,巴爾迪摩有美國最大的鋼鐵廠,輪機廠,以及其他專門製造重型設備,或是生產重要工業原料地工廠。更重要的是,這些工廠幾乎都是為同樣位於切薩皮克灣的造船廠建造的配套工廠。
主要是當時巴爾迪摩的市區面積僅為華盛頓的二點八倍,而人口是華盛頓的六點三倍,因此人口密度是華盛頓的二倍以上。另外,巴爾迪摩的主要居民是工人,而不是政府職員,居民區的人口密度肯定要比華盛頓的大得多。雖然在此之前,已經有部分巴爾迪摩的市民逃往了郊區,但是絕大部分工人卻留了下來,且炮擊來得太突然,太猛烈了,很多人在睡夢中就離開了人世。
一般情況下,戰列艦主炮的射速受到了三個主要因素的限制。一是彈藥的裝填速度,二是火炮身管的冷卻速度,三是彈藥的提升速度。
任何大口徑艦炮的彈藥都是儲備在位於艦體水線以下部位的主炮彈藥艙內的,而重達數百公斤,甚至一噸多地炮彈,還有總重上百公斤,甚至數百公斤的發射葯都需要通過機械裝置從彈藥庫提升到炮塔內。而按照嚴格的戰鬥操作規範,炮塔內絕不能儲存炮彈與射葯,只有在打出了已經裝填好的炮彈之後,才能夠提升彈藥,進行再裝填作業。而揚彈機的工作效率是有限地,大部分戰列艦上都配備有二部揚彈機,正常情況下能夠在一分鐘內提升二枚炮彈,緊急情況下能夠將作業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從而確保每分一輪的齊射。因此,要想到達每分鐘二輪的理論極限射擊速度,並且將這一狀況保持五分鐘,就必須在炮塔內儲備至少五組彈藥。
雖然美國政府,以及帝國政府至今都沒有公布巴爾迪摩在這場炮擊中的財產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但是按照比較可靠的估算方法,死在這場炮擊中的人數不會少於十二萬,傷殘人員肯定在二十萬以上。
從十一點半開始,艦隊炮火轉移到了城市西面的工業區,重點打擊對象就是那些與軍事有直接,或是間接關係的重工工廠。
結果,在大型戰艦撤離之後,第四艦隊的巡洋艦與驅逐艦成為了主角。
在以往的戰鬥中,陸戰隊的火力支援艦隊就已證明了這一點。
為了提高炮擊速度。炮手在開火前就提前提升了彈藥。將其儲備在了炮塔內。
在採用了半自動裝填機,即藉助機械力量的情況下,彈藥的裝填速度比較容易解決,與人力沒有太大的關係,只受到裝填手個人素質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巡洋艦與驅逐艦不必太擔心彈藥基數的問題。
一百七十五毫米艦炮所使用的高爆彈對幾乎所有非軍事目標都具有絕對的毀傷能力,而一百五十毫米艦炮所使用的高爆彈對九成以上的非軍事目標具有毀傷能力。
這是一種相當殘忍,卻非常有效的戰術,其戰略意義明顯超過了直接炮擊工廠,或炮擊某個軍事基地。
十二點過,四十四艘大型戰艦在基本上打光了攜帶的所有對地打擊彈藥之後,陸續離開了炮擊海域。
在短短五分鐘之內,四十四艘整齊停靠在距離巴爾迪摩大概四十五公里處的海面上的戰艦通過急促齊射的辦法,向該市人口最密集的,以工人為主的三處居民區投擲了至少四千枚重型炮彈。這五分鐘的炮擊也創造了一個至今都沒有打破的記錄,即單一艦隊在五分鐘之內投擲總量為三千四百六十七噸的彈藥!
這種在港口與造船廠密集地區設置配套工廠的情況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常見。
設想。如果沒有這些設備與彈藥架。就算炮手將彈藥提升了上來。也沒有地方可放。
炮擊巴爾迪摩的序幕從十點四十五分正式開始。
與華盛頓一樣,巴爾迪摩的市區分佈情況也沒有任何秘密可言。
與華盛頓不同,巴爾迪摩就在切薩皮克灣的岸邊,東面就是遼闊的海面,足以供數十艘戰艦活動。最重要的是,在炮擊巴爾迪摩的時候,那些沒有配備遠程彈藥,所配備的艦炮的最大射程分別在三十公里與二十公里以內的巡洋艦與驅逐艦也能派上用場。
本著「法不責眾」地原則。楊定方與白佑彬都對炮手地這些違規操作睜一眼閉一眼。並沒有追究誰地責任。
當然,財產損失就更加不好估計了。
其實。這也得怪設計人員。因為炮彈會出現故障。火炮也有可能出現故障。所以任何一座炮塔內都配製有用於取出故障彈藥地裝置。並且設置有可以儲備數枚炮彈地彈藥架。以便在緊急地時候用來臨時儲備彈藥。
雖然當時帝國海軍還沒有在大口徑艦炮上採用可燃或半可燃的葯筒,仍然用藥包的方式來裝填射葯,但是帝國海軍擁有素質最好的炮手,並且在戰列艦上解決了需要定角裝填的問題,從使戰列艦主炮的理論射速達到了每分鐘二枚。這也幾乎是採用分裝炮彈的大口徑艦炮的最大射擊速度了。
十五日夜間,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居住在巴爾迪摩的美國人被突然而至的,如同死神召喚般的呼嘯聲從睡夢中驚醒。至少有上萬名平民在搞清楚到底生了什麼事情之前就被從天而降的烈焰與鋼鐵奪去了性命。
雖然在海洋戰場上,巡洋艦上的一百七十五毫米艦炮,以及驅逐艦上的一百五十毫米艦炮的威力遠遠比不上戰列艦與大型巡洋艦上的艦炮,但是在對付地面目標,特別是那些沒有得到加強,或強度不高的普通建築物的時候,這二種炮彈的威力都不可小看。
只是。現在第四艦隊地大型戰艦根本就沒有受到來自海洋上地威脅。甚至連來自岸上地威脅也沒有。
作為當時的最高指揮官,白佑彬並沒有對此次行動表明態度。
從軍事意義上看,如果說炮擊華盛頓讓所有居住在沿海地區的美國人都感受到了切身的威脅,那麼炮擊巴爾迪摩就足以讓所有居住在沿海,乃至內河航道附近地區的美國人從內心產生只有死亡才能帶來的恐懼。
正是如此,白佑彬才選擇先炮擊工人聚居區。
當時,巴爾迪摩最大的十四家工廠幾乎全部被摧毀,另外被毀於戰火的民居超過了八萬間,被毀的商業建築總面積超過了三十五萬平方米。除此之外,囤積在工廠內的大量工業生產物資也被摧毀,大批成品,或半成品工業產品也遭了殃。
當然,這種往往用於對海作戰的急促炮擊收到地效果也非常明顯。
換句話說,即便沒有白佑彬,也會有另外一個人來執行同樣的任務。
比如,巴爾迪摩的鋼鐵廠就專門生產艦船用鋼材。當時,美國海軍戰列艦所用的裝甲鋼板中,有近三成來自巴爾迪摩。另外,巴爾迪摩還有美國最大的輪機廠,並且主要生產的就是艦船用的蒸汽輪機。
可是,炮擊並沒有就此結束。
比如,在帝國的江南造船廠附近,就有以無錫為核心的鋼鐵生產基地,有以杭州為核心的船用設備生產基地,有以南京為核心的電子設備生產基地,以及以寧波為核心的化工業基地。
因為採用的是短促急射的方式,且任何大口徑艦炮的炮管外都有一層熱護套,能夠迅速分散射炮彈時產生的熱量,減小炮管地變形程度,有效的保證炮彈的準確性。因此,只要控制住急射的次數,一般就不用考慮火炮身管的冷卻速度。當然,在急促射擊之後,必須要等待二到五分鐘,給炮管足夠地冷卻時間,才能再次開火。
當然,炮擊的範圍並不僅僅是工人聚居區。
實際上,白佑彬只是戰爭的具體執行,與成千上萬的帝國海軍將士一樣,他只是身披軍裝的軍人,而不是戰爭的決策。
雖然在以往的戰爭中,因為受到了技術條件,以及戰爭手段的限制,很少直接打擊對方的工業基地,但是任何一名擁有戰略眼光的將軍都應該清楚,摧毀一座工廠的意義絕對比幹掉一支艦隊重大得多。比如一座大型輪機廠生產的蒸汽輪機可能用在數種級別,數十種型號的戰艦上,如果能夠摧毀這座工廠,就能導致這些戰艦無法建成。如果這名將軍的眼光再放長遠一點,就會認識到,幹掉一個工廠的工人,要比摧毀工廠更加重要。比如建造一座工廠需要投入的只是資金與部分建築工人,並且採購部分工業設施,而培養一名熟練的技術工人需要的卻是長達數年的時間,以及十多年的生產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