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二十七章 民主政治

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二十七章 民主政治

顯然,作為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蕭鼎昆也無法為所欲為。
「溫和派」的主要代表者就是帝國議政院議長,戰爭委員會首席委員岑澤辛。
當然,也不能以此認為帝國的政治體制有問題。岑澤辛只是盡到了一個議員應該盡到的職責,而且他提出重視民生,改善國內經濟環境,讓百姓儘快安居樂業,也確實是帝國當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因為有了岑澤辛這類為民眾說話的議員,帝國的民主體制才能夠維持到現在,並且推動帝國不斷前進。
當然,也不能此說柳承雄就是賣國賊。
比如,蕭鼎昆一直堅持向同盟國提供無償援助,特別是在關鍵戰略資方面,帝國也一直在向土耳其等盟國,乃至德國這類今後的對手提供無償援助。有點主見的人都知道,首輔這麼做,也是為了讓帝國以更小的代價贏得勝利,是在為帝國的利益著想。只是,在一些不明是非的人看來,這確實是在出賣帝國的利益。
按照柳承雄的觀點,帝國本就不應該與美國進行秘密停戰談,而是應該儘快進攻美國本土,用血與火讓美國屈服,並且佔領美國,最終肢解,甚至吞併美國!
整個戰爭期間,柳承雄一直在高唱反調。特別是在日本戰敗之後,柳承雄就一直在不同的場合指責蕭鼎昆過於軟弱,太重視他國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帝國的利益來幫助其他國家,從而出賣了國家利益。
當然。這並不是說岑澤辛不清楚這個問題。
一方面,他必須重視岑澤辛提出的那些問題,花大力氣調整帝國的經濟結構,並且逐漸放鬆戰時管制,讓民眾能夠從七年的戰爭高壓中解脫出來,過上穩定的生活,並且享受到戰爭帶來的好處。
結果,這一保證國民眾利益的政策,在柳承雄看來,就是軟弱的表現。
如果不能迅速解決這問題,不但戰時內閣政府要受到影響,就連岑澤辛這些由百姓選舉出來的議員也要受到影響。而作為議員,岑澤辛是不折不扣的政客,他首先考慮的肯定是自己的政治前程。在此情況下,他以民眾利益捍衛者的身份,大力呼籲儘快結束戰爭,必然能夠得到更多民眾地支持與認同,從而為其今後的政治生涯帶來好處。
也正是如此,當第四輪停戰談判開始的時候,帝國談判代表的態度變得非常強硬,並且表示在解散了美國政府與國會之後,為了保證美國少數族裔(當時白人種群是美國的第一大族裔,因此其他人種都是少數族裔)的利益,美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並且在戰後的過渡時期建立軍事管制政府。
當然,柳承雄提出的那幾個尖銳問題也確實是存在的。
數百年來。帝國經曆數次大起大落。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獨霸世界地手段與方式。
按照帝國的政治體制,在進入戰時狀態之後,首輔擁有絕對的權力,平時針對首輔的限制幾乎蕩然無存,只有皇帝可以提出罷免首輔,且必須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而帝國皇帝基本上只是一個象徵身份,幾乎對內閣政府沒有影響力。
那種通過將其他國家發展成下級市場。控制他國經濟地手段。只是一種殖民式地掠奪手段。過於張揚。也過於骯髒。根本不可能得到其他國家民眾地認同。反而會激起民憤。最終瓦解帝國地統治。歷史上。歐洲地崛起。就與帝國地擴張性經濟政策有著直接聯繫。如果不是過分地掠奪。導致歐洲國家民眾民不聊生。恐怕歐洲就不會第一個起來反抗帝國。並且與數次威脅到了帝國地霸主地位。
當時,岑澤辛的主要觀點是,保持美國現有的政治體制,在美國扶持一個親明政府,然後在戰後將美國發展成為帝國的下級市場,採用數百年來帝國一直採用的手段,即通過控制美國的經濟,來達到控制美國的目的。
按照他的觀點,帝國應該儘快從戰爭體制轉為和平體制,花更多的力氣解決國內問題。
有點歷史知識地人都知道。如果採用岑澤辛地方法。美國肯定會在戰後迅速走向帝國地對立面。並且通過二十到五十年地快速發展。再次成為帝國地頭號強敵。那麼。帝國有可能在下一次世界大戰中擊敗美國。而不是被美國擊敗嗎?
暫且不說肢解美國,以時帝國的實力,以及帝國的體制,吞併美國根本就辦不到。不說別的,吞併了美國之後,帝國肯定要在美國推行民主制度,而在民主制度之下,怎麼控制美國的政權呢?難不成,讓二億帝國百姓移民到美國去?這明顯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來,如果帝國強行吞併美國,結果不是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國(不管是按照國土面積,還是按照人口數量,或者是經濟總量計算,帝國早已是世界第一大國了),而是被一億多美國人活活撐死!
另外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重視反對黨的聲音,在對外政策上堅定立場,逐漸採取強硬手段,並且力所能及的建立起一個能夠從根本上保護與捍衛帝國利益的國際新秩序,因此在對德,對意,對英以及對美政策上,蕭鼎昆往往會做出一些讓常人難以理解的決策。
換個角度看,如果首輔領導帝國打贏了戰爭,那麼執政黨的地位將得到極大的鞏固,影響力也將達到巔峰狀態,即便在戰爭結束之後,執政黨也能夠依靠在戰爭期間獲得的影響力贏得大選。歷史上,就多次出現了執政黨在打贏了戰爭之後,連續執政數十年的情況,導致在野黨不得不進入「冬眠期」。
作為在野黨魁,柳承雄首先考慮的就是其政黨的利益。另外,在戰爭初期,柳承雄也一直堅定的支持蕭鼎昆,為蕭鼎昆解決了很多問題。只是到了日本戰敗之後,柳承雄才開始強調自己的在野黨黨魁身份。
當然,強行攻打美國本土的代價也極為高昂,而且這也正是蕭鼎昆極力迴避的事情。
從與美國的停戰談判中就能看出,蕭鼎昆數次改變談判策略,修改談判的最終目的,都是迫不得已做出的改變。
這些問題都接影響到了帝國的內部問題。
當然,柳承雄的所作所為也以看成是一種政治行為。
在此情況下,在野黨怎麼在戰爭時期撈夠政治資本,給執政黨抹黑,成為了在野黨能否在戰後獲得一席之地的關鍵。
在當時的情況下,蕭鼎昆即要盡最大努力,最大限度的削弱美國的國力,改變美國的政治體制,從而從根本上瓦解美國的戰爭潛力,解除美國的武裝,使美國在戰後不再成為帝國的威脅。另外,蕭鼎昆還必須考慮到帝國國內的實際情況,盡量維護帝國民眾的利益,並且改善國內的經濟狀況。
帝國代表即沒有說明所謂的「過渡時期」的具體含義,也沒有說明「軍事管制政府」的許可權範圍,如果美國答應這個要求,就等於成為了板上的魚肉,將由帝國任意宰割!
毫無疑問,這個要求太高了。
另外。經濟掠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另外,在戰爭後期,蕭鼎昆也確實希望早點結束戰爭。
顯然,這一主非常極端。
「現實派」的代表是帝國首輔蕭鼎昆。
另外,如果換了柳承雄坐到蕭鼎昆的位置上,恐怕他也不會這麼激進吧。
作為議政院院長,岑澤辛先要為那些支持他的選民負責,而此時帝國國內地問題已經非常突出了。比如,工人在長時間的高強度勞動之後,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厭戰情緒。軍隊的傷亡數字居高不下,已經讓很多家庭喪失了親人,導致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全面地軍事化管制只給了平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嚴重影響到了國內民眾的生活水平,導致國內消費品市場迅速萎縮,從而導致大批工廠破產,使民眾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只是。作為議員。他必須要提出一個明確地政治口號。以此獲得更多地選票。
對一個政治家來說,當戰爭即將結的時候,其考驗才真正到來。
從岑澤辛的身來看,他的提議也有一定的道理。
顯然,這判肯定不會太輕鬆。
雖然所有帝國的高層領導者都認為應該削弱美國,並且採取必要手段防止美國在戰後再次成為帝國的頭號對手,但是根據所主張的手段的嚴重程度,這些高層領導者分成了「溫和派」、「激進派」與「現實派」。
在這二個目的的作用,蕭鼎昆不得不採取中間路線。
「激進派」的主要代表則是最大的在野黨,即民業黨黨魁柳承雄。
顯然,在戰爭時期,在野黨的日子是非常艱難的。
只是,岑澤辛犯了一個數百年來,幾乎所有政客都犯了的錯誤。
當時,就戰後對美政策,帝國內部也有多種聲音,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蕭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