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釣天下》第四卷 游釣天下

第四百三十五章 塞倫蓋蒂大草原

第四卷 游釣天下

第四百三十五章 塞倫蓋蒂大草原

所以每年從1月到5月,塞倫蓋蒂地區就成了野生動物的天下,要是想看壯觀的遷徙場面,那你要不就在1月份來,要不就在5月份來,這些遷徙的動物好像體內都有同一種計時器,每年都是這個時候統一行動,前後相差不了幾天。
就是因為這裡有廣闊的大草原、繁密的樹林、起伏的丘陵、縱橫的河流、交錯的沼澤地,幾乎涵蓋了所有野生動物適合的環境,所以這片草原就成了整個東非動物的理想居所。
這裏生活著70多種大型哺乳動物和500多種鳥類,其中還有很多此地特有的珍惜物種。但是讓這片草原出名的還不是這些常年生活在此的動物,差不多每半年一次的動物大遷徙才是這裏乃至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風景。
「嘿嘿,你還真別吹牛,經驗主義會害死人的!你看,那邊是什麼?至少有2棵樹吧!」洪濤從來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他趴在吊籃邊上努力的眨巴著小眼睛,終於在右前方看到了兩根高高的樹榦。
這時原本生活在南部平原上的大部分食草動物就會開始遷徙,它們要長途跋涉上百公里甚至更遠,去水草豐盛的北部平原去躲過炎熱缺水的旱季。等北塞倫蓋蒂地區進入旱季的時候,他們還會沿著原路返回南部平原,因為那時塞倫蓋蒂平原地區又進入了雨季。
每當旱季的時候,塞倫蓋蒂平原也跟著進入枯雨期,草原上的草全都變成了黃色,水塘和河流也都消失了。可是這時的北部平原確是一片繁茂的景象,在南部平原進入旱季的時候,北塞倫蓋蒂卻是雨季。
有了這種自然環境,像不招來野生動物都難,由於這裏大概出於東非的中部,所以這個水草繁茂的地區不光成為了坦尚尼亞境內幾個自然保護區里動物遷徙的首選地,還有很多生活在其它國家的動物也在季節交替的時候成群結隊的向這裏進發,比如北邊的肯亞、衣索比亞,南邊的尚比亞、莫三比克,還有西邊的剛果。
其實此時不光動物們在遷徙,有一小撮人類也在遷徙,不過他們的遷徙路線選在了天上。幾十隻巨大的熱氣球哩哩啦啦的排成了一條直線,起點就是位於火山口中部的帳篷酒店,最前面那4隻正是洪濤他們乘坐的,而最後面的熱氣球此時還沒從酒店的草坪上升起。
「給你自己看吧,記著啊,你輸了,到了北京你得免費給我當導遊。」荷蘭小便把手中的望遠鏡遞給洪濤,洪濤的望遠鏡借給季科夫了,他們夫妻兩個只帶了一架望遠鏡,季科夫還捨不得自己用,一直讓他妻子拿著看風景,他自己好像還有點近視眼,總是眯縫著眼睛四下踅摸。
在平原以北是北塞倫蓋蒂,這裏和塞倫蓋蒂平原完全相反,這裏到處都是金合歡樹林,地勢也比南面高,有很多平緩的丘陵和高地。
在西部走廊地帶既有草原又有樹林還有河流和沼澤,但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沒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它的全年降水量總是保持在700到1000毫米的水平,平均溫度也只有21度左右,簡直就是給野生動物準備的天然度假勝地。
而洪濤他們這次的非洲狩獵之旅,很幸運的選擇了1月份,當初主要是考慮到中國春節的問題,誰知道誤打誤撞成就了這番奇遇。洪濤是個無神論者,但是也不得不感嘆命運的神奇,在有些時候,有一個好運氣比有什麼都強,唯一讓洪濤鬱悶的就是好運氣不可控,天知道它是在什麼時候匆匆趕來,又在什麼時候悄悄離去!
對於野生動物而言,它們是不用考慮護照和簽證的,那裡有草吃它們就去那裡,哪裡有水喝它們就去那裡。大型食草動物都走了,那些以食草動物為食物的大型肉食動物就失去了主要的食物來源,於是也會有一大批肉食性動物跟隨者遷徙的大軍抵達塞倫蓋蒂。
這次要去的塞倫蓋蒂保護區就在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的西北,兩個保護區是挨著的。塞倫蓋蒂保護區成立的時間很早,從1929年開始這裏就被定位狩獵保護區,1951年其中的一部分成為了塞倫蓋蒂國家公園,並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除了南北兩個塞倫蓋蒂之外,在整個塞倫蓋蒂保護區的西部還向著維多利亞湖方向探出一條細長型的區域,這就是西部走廊。在這個西部走廊地區里,既有大片的草原也有茂密的樹林,另外這裏的土地全是黑粘土,由於靠近維多利亞湖並且有多條河流經過,所以在西部走廊地區還有很多類似沼澤地一樣的環境。
在這條溝壑的對岸是一片綠色的大海!荷蘭人說得不錯,這裏真的是一棵樹都沒有,雖然都是草原,但是看上去這裏更遼闊、更無邊無垠、更平坦!平坦得讓人有些不真實的錯覺。
「倒霉玩意!你倆半路就得碰上獅子,奶奶滴,害老子賭輸了的都沒好下場!」洪濤可沒那麼大度,雖然表面上還得裝出願賭服輸的風度,但是嘴裏嘀嘀咕咕的把各種詛咒全都扔給了那兩頭長頸鹿。
「X,尼瑪你這時候出來晃悠是不是成心幫著別人騙我啊!這地方怎麼會有長頸鹿?它們不是吃樹葉的嗎!」洪濤接過望遠鏡一看,氣得都開始用中文罵人了,那根本就不是兩棵樹,而是兩隻長頸鹿正在邁著大步趕路呢。
「我們到了,這裏就是塞倫蓋蒂平原,我說的沒錯吧,你要是能在這裏找到一棵樹,我就喝一瓶中國酒。」荷蘭小便剛才和洪濤講了半天此地的知識,但是洪濤老和他抬杠,其中就包括草原上長樹這個問題。
「它們估計是從北塞倫蓋蒂回來的,那邊正是旱季,它們可能去西部走廊,也可能會去更南邊一點的地方,誰知道呢!不過它們幫我贏了一個免費導遊,我要祝福它們一路順風!」荷蘭小便很高興,還衝著那兩隻長頸鹿揮了揮手。
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在穿過肯亞進入坦尚尼亞境內之後,突然分成了南北走向平行的兩條深壑,這兩條深壑正好把塞倫蓋蒂草原環抱在懷中。由於這種地形上的特殊結構,所以在塞倫蓋蒂地區行程了一個特殊的地區性氣候。
塞倫蓋蒂這個名字來自於馬賽語中「無盡的平原」一詞,其實這裏並不是一馬平川。整個塞倫蓋蒂地區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南部是塞倫蓋蒂平原,它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就是整個平原上全是低矮的草生植物,主要以馬唐和鼠尾粟為主,絕對沒有一棵樹!這也是塞倫蓋蒂平原一個獨特的景觀。
面對這天空中突然出現如此多花花綠綠的怪物,那些生活在酒店附近的狒狒們也都爬到了樹梢和帳篷頂上,拖家帶口的仰望著天空,估計它們也已經習慣了每年在這裏看兩次人類的遷徙活動,只是它們搞不懂這些兩條腿走路、總能帶著好吃食物的「大狒狒」們到底是要去哪裡、去幹什麼、什麼時候能再回來!
如果光是靠塞倫蓋蒂地區的動物,還形成不了壯觀的動物遷徙,在熱帶地區很多地方都是旱季和雨季交替的,這並不算什麼新鮮事兒,最讓塞倫蓋蒂地區成為引起野生動物聚集的原因還是它的西部走廊地帶。
2個小時之後,洪濤他們這4隻熱氣球飛過了火山口西北側的山峰,當他們從300米的高空穿過雲層慢慢降到100米時,眼前出現了一條深深的溝壑,寬度足有幾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