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海寇》第五卷 竊國

第十二章 詭異

第五卷 竊國

第十二章 詭異

單單是他們虜獲的人口,據傳現在已經高達數十萬人,帶著這麼多的奴隸還有牲畜,想要像入關時候那樣,進行長距離機動,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那麼做會有很大的風險,而且要消耗非常多的時間。
建奴現在要出關,看眼下他們的行軍路線,已經可以看出建奴大軍是打算通過天津衛,然後進入薊州府境內,走香河或者是寶坻,從密雲或者是走遵化擇地衝出關外,歸返關外。
而且據夜不收等探查,於家軍設防的方向,居然並不是對著京師一帶,也沒有把防禦方向放在運河北部,而是把主力放在了運河兩岸,對準了運河的南面方向。
一旦這十多萬建奴大軍,被堵在關內的話,那麼建奴估計就徹底悲催了,他們絕對無法在十年中,恢復到眼下這樣的實力,甚至於可能從此一蹶不振,永不翻身。
于孝天通過他的途徑,搜集到的信息之中,總結出此次建奴入關,一共劫掠白銀超過一百五十萬兩,黃金也超過數萬兩,各種大牲畜比如騾馬牛等,就三萬多頭,豬羊更是多達數萬隻之多。
而建奴現在已經是飽掠而歸,肯定沒興趣管這事兒,他們的目的已經非常明顯,就是入關大掠一番,現在他們撈的盆滿缽滿,正在護送著所獲人口財貨,撤出關外,肯定沒精力也沒兵力分兵來摻一腳。
建奴大軍走到這裏,便只剩下了兩個選擇,要麼避戰,不走天津衛,像來的時候,選擇繞過京師,另外擇地退出關外,但是這麼做顯然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建奴現在跟來的時候不一樣。
故此建奴沒理由在這個時候,節外生枝。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絹帛細軟珠寶古玩不計其數,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次建奴從河北、山東等地擄走人口超出了六十萬人之多。
他在信中自陳有罪,也知道這麼做乃是大罪,肯定會招致聖上不安,但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他這才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領兵直入天津,只為了能一戰擊敗建奴,一勞永逸的解決建奴這個大明的心腹之患。
有心人於是趕緊趴地圖上觀察,特別是一些對於河間府以及京畿一帶地形比較熟悉的官員,有條件弄到地圖的人,或者是可以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副平面圖的人,很快便發現了問題所在。
于孝天在信中力陳,如果這麼多財物還有人口被建奴擄出關的話,建奴肯定會實力大增,從此大明將再無機會剿滅建奴,所以這一次他在抵達北上途中,得到這個消息,探知建奴將會走天津衛出關。
于孝天還在信中提出要求,要崇禎調集官軍,堵住其它幾處建奴有可能逃出關外的去路,不能讓建奴趁機溜走。
如果說於家軍戰力很強,那麼他單獨對付守衛京畿的大明官軍的話,大概還有一點優勢,可是一旦他要是準備同時對付建奴和大明官軍的話,這點兵力尚不足這兩方兵力的十分之一。
所以說于孝天如果是想要謀叛的話,這麼做完全就是不智之舉,他選擇了一個自取滅亡的道路。
這時候德州以及河間府也都送入京師了急報,說建奴大軍這個時候已經裹挾了數十萬民眾還有大批財貨牲畜,正在沿著運河朝著天津衛方向緩緩挺進。
而且於孝天起兵造反,對建奴來說應該是一件好事,不管誰打死誰,對建奴來說都是很樂觀其成的事情,所以他們更不會在這個時候摻一腳了。
可是接下來於家軍在攻佔了天津衛之後,卻突然間停止了行動,據夜不收和探馬細作們反饋回來的消息,卻發現於家軍並未這麼做,而是在攻下了天津衛之後,便停駐了下來,並且沿著運河兩岸,開始構築工事,拉出了一副要防禦的架勢。
建奴的實力誰都清楚,雖然經過野豬皮和皇太極兩代人的經營,現在已經實力很強,但是他們實力再強,實際兵力也不會非常多,這次他們入關,一下子帶入關內滿蒙八旗加上投敵的漢軍,總兵力超出了十萬人,差不多算是傾巢而出了。
所以建奴選擇這個辦法的可能性基本上為零,如果他們不選擇繞道而行的話,那麼接下來就唯一剩下了一個選擇,那就是直接從天津衛衝過去。
天津衛現在被于孝天所控,建奴想要衝過天津衛,便唯有先將於家軍擊破,兩方接下來將無可避免的會在天津衛一帶,展開一場激戰,這對於他們兩方來說,都是只能勝不能敗,誰吃了敗仗,那麼就可能招致滅頂之災。
崇禎看了于孝天的信之後,滿腹狐疑的同時,也對於孝天的這套說辭嗤之以鼻,他想不通於孝天為何不遠萬里從福建一路殺到天津,奪佔了天津衛之後,要在這裏跟建奴決一死戰,這一點好像于孝天確實是在為大明著想,算是大明的大大的忠臣。
就在這個時候,于孝天放走了幾個天津衛的官兵,持了他的一封親筆信,令這幾個官兵趕到京師,把這封信呈給當今聖上。
這麼做就完全不合乎情理了,于孝天雖說據報這次帶來了三四萬大軍,可是這些兵馬數量看似可觀,但是實際上卻並不充足,不管是對上大明官軍一方,還是對上建奴大軍一方,都在兵力上處於完全的劣勢,沒有一點優勢可言。
于孝天的這種行為,相當相當的古怪,如果說他是來造反的話,于孝天大可不管建奴大軍,直接率軍以最快速度攻向京師,這時候京師還沒有來得及做好準備,通州沿線的布防還沒有完成,于孝天有很大的機會,能攻到京師城下。
同樣于孝天如果是謀叛的話,也應該看得出這一點,他在天津衛登陸,如果是謀叛的話,應該不管不顧,趁著建奴在關內大掠尚未出關之際,還牽制了不少明軍的兵力,這對他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們經過為期將近半年時間的大掠之後,已經搶掠了非常多的財貨,虜獲了非常多的人口、牲畜。
於家軍此次北上,于孝天一舉帶來了三四萬大軍,還不包括他的水師,這三四萬大軍,都是陸師,所有人都認為,這應該是于孝天傾巢而出了,就算是他還留了一些兵力在福建,但是肯定也不會太多,一旦他敗的話,恐怕連逃回福建的機會都沒有,這一下就等於把他打回了原形。
建奴被於家軍擊敗,那麼他們便無法退回關外,者十余萬大軍,便會被堵在關內,遲早都會被消耗掉。
可是說于孝天這次北上,全是為了和建奴決一死戰,崇禎打死都不會相信,他到現在依舊篤信,于孝天此次北上絕對是有不軌之心,這次他在天津衛布防,要阻止建奴出關,根本就是一個幌子。
所以建奴一定不能敗,也一定不敢敗,但是於家軍就敗得起嗎?他同樣也敗不起!
這一下所有人又都看不懂了,于孝天完全有機會不和建奴大軍硬碰硬來這麼一仗,可是為什麼他卻還是選擇,要打這一仗呢?
而且他只要是來謀叛的,就應該想得明白這一點,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到了天津衛之後,打下天津衛,卻裹足不前,就地在天津衛轉為防禦狀態,堵住了建奴北還的去路。
另外他倉促動身,隨行攜帶糧食軍餉不足,希望朝廷能從通州撥發部分兵糧和部分餉金用船走運河運往他的軍中,否則的話他的兵糧僅夠半個月的使用。
所以於家軍也不能敗,否則的話後果很嚴重。
而且於孝天給崇禎了一份相當詳細的情報,陳述了此次建奴入關大掠的財貨數量和人口數量,雖然不能說非常精確,但是卻大致上也差不多。
于孝天總歸是大明的人,他造反肯定要和大明打破頭,成也罷敗也罷,對於關內的大明都是極為嚴重的削弱,他們肯定很高興看到這樣的情況,這為他們以後入關,只能製造更好的條件。
他現在這麼做,完全不合乎情理,等於是他完全放棄了突然襲擊的優勢,要在天津衛一帶先堵住建奴大幹一場。
天津衛已經基本上可以確定,是他們必經之地,于孝天在這個時候攻佔天津衛,並且陳兵于天津衛運河兩岸,等於是死死的卡在了建奴撤出關外的去路上。
這封信很快便被轉到了崇禎手中,于孝天在信中對崇禎陳明,他之所以要拿下天津衛,是因為他必須要用天津衛,在這裏擋住建奴出關,並且誓要將建奴大軍擊敗在天津衛一帶,而這裏原來的守軍,完全無法配合他的行動,所以他只能出此下策,使用武力將天津衛拿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天津衛擋住建奴大軍出關。
故此他才會貿然率兵,走海路日夜兼程,直接趕到天津衛,並且貿然將天津衛奪占,作為御守建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