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第三卷 奪嫡之爭

第四十二章 復國號還都

第三卷 奪嫡之爭

第四十二章 復國號還都

在目前來看,這丞相非狄仁傑莫屬,因為還沒有一個人能取代他,只能交給狄仁傑了。
「老臣不敢。」狄仁傑自覺心中有愧。
方便是方便了,就是四戰之地,一旦發生戰爭,無險可守。
不過,群臣卻是滿臉喜色,因為李氏繼位一直是他們的心愿,如今,李旦終於登上皇位了,他們不能不喜。
「那就國老吧。」李旦見李隆基沒有出主意的意思,只得獨斷一回了。
洛陽不宜成為都城,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
李隆基讚賞的打量著李旦,暗想誰說李旦糊塗?這不是很明白么?讓張柬之、姚崇、宋璟三人輔助狄仁傑,這是為新老交接做好準備。
至於張說他們更不行,因為他們還年輕,資歷不足。
然後,群臣瞪圓眼睛,死死看著李旦,靜等他的旨意。
「國老不必自責,目前來說,這丞相之位非國老莫屬,還請國老擔此重任。」李隆基開口了。
就是張柬之,雖然才智不凡,卻是被重用的時間並不長,根基還淺,當不得大任。
蕭何回答他:天下未定,正宜用民力,若是天下一定,百姓思安,再用民力的話,百姓就會叫苦連天,這正是修築宮室的良機。
群臣的目光齊刷刷落在李隆基身上,靜等他回答。
「陛下英明。」群臣齊聲頌揚。
唐長安與漢長安不同,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隋文帝得天下后,定都長安,當時使用的是漢長安。不過,年代久遠,漢長安保存得不多,而且年久失修,很是破敗,隋文帝決定另修長安城,就有了大興城。
李顯也很疼愛太平公主,給她辦一個隆重的葬禮,他打從心裏贊成。
唐朝的都城是長安,洛陽稱東都。至於神都之稱,是在武則天篡唐后改的名。
武則天把都城定在洛陽,那是因為政治上需要,她想削弱唐朝的影響。
其中的函谷關至關重要,六國就打不下函谷關。每當秦國不利,就退回關中,死守函谷關,讓六國束手無策。若是有利之時,秦國就大舉東進。總之一句話,進可攻,退可守。
新君即位,總是有一系列的事兒要做,群臣不能不等待。
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前後後用了兩個月時間才完成。
始築長安是漢朝名相蕭何,他趁劉邦在前線打仗的時候,大築長安。劉邦回到長安,看見長安宮室壯麗,不由得大怒,把蕭何叫來,大罵一通:天下未定,大築宮室勞民傷財。
李旦的話剛落音,就是一片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響起,群臣振臂高呼,個個歡喜難言。
李隆基和賈銘忙扶著李旦來到寶座前,扶著李旦坐下,李隆基這才代李旦道:「平身。」
一旦關中發生災害,那麼,長安就會不穩,就會出現飢荒,這在史書上多有記載。
李唐王朝雄視天下,氣吞四海,滅國數十,威名赫赫,深入人心,恢復唐朝國號,這是順天應人的大好事,誰能不喜呢?
一轉眼,就到了還都之日,李旦乘坐皇輦,群臣或乘車或騎馬,跟著出發。再加上護衛的大軍,百工、太學、百姓之屬,絡繹于道,如同一條長龍。
而關中不同,四塞之國,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險要之地,完全可以保得都城的安全。這點,秦國的崛起就是最好的明證。秦國地處關中,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東進,經達百年大戰,秦始皇最終統一了中國。
至於以後的事兒,就以後再說,到了條件成熟時,再把他們慢慢換掉就是了。總之一句話,眼下還得用他們。
一味講究資歷是不好的,不過,有些職位不講資歷不行,因為資歷就是根基。
「小妹的後事,一定要厚葬。」李旦對太平公主這個小妹很疼愛,不想虧待她,決心給她辦一個隆重的葬禮。
「張說,你先去長安,為還都做準備。」李隆基徵得李旦同意后,派張說先去長安,準備還都事宜。
「謝陛下!謝陛下!」這些附逆的大臣大喜過望,再三謝恩。
「哦。」李旦這才反應過來,忙坐直身子,臉一肅,擺出一副穆穆威嚴的樣兒,道:「朕新即位,國事還需諸卿同心協力……」
定都關中也有一短,那就是到了唐朝,因為長安成為超級城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常住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導致關中之地無法支撐這種巨大的需求,不得不從山東運糧。
「張柬之、姚崇、宋璟,輔助丞相。」李旦道。
遷都是何等的大事,需要做的事兒特別多,要想不忙碌都不成。
如今,恢復了國號,再還都就成了必然之事。
「陛下,陛下,你說話呀。」李隆基忙提醒李旦。
狄仁傑也知道這點,只得任丞相。
「陛下作主便是。」李隆基沒打算干預,畢竟李旦才即位,這時候干預不合適,還是讓李旦乾綱獨斷為宜。
是以,定都關中比定都洛陽更好。
李隆基也沒有反對,不管怎麼說,這是武則天的親戚,能讓他們入土為安,可以讓武則天心裏好受些。畢竟,武則天年歲大了,再加上一連串的打擊,她再也經受不起打擊了。
「大唐萬歲!大唐萬歲!」
果然,武則天知道這事兒后,還讚揚了一句:「老八仁德呀。三思、承嗣,你們這麼多年一直在對付老八,可老八卻讓你們入土為安,你們泉下有知,也該好好反思。」
附逆是重罪,按理當斬。只是,這有一半大臣,若是把他們殺了的話,就會朝堂一空,官府就會停止運作,那後果就嚴重了。是以,降兩等,要他們戴罪立功是很好的處置。
從洛陽出發,朝西去,經過函谷關,再到灞上,很快就到了長安。
群臣深知李旦的心思,也沒有反對。就是李隆基也是默認。
「陛下萬歲!萬歲!」
來到長安時,李隆基一瞧,驚呆了。只見長安巍峨,是一座雄城,城高垣厚,氣象萬千,很是不凡。
張說離開后,過了三天,李隆基又命陳玄禮率領幾萬大軍從洛陽出發,先一步趕到長安,接管長安的城防,為還都做準備。
他們原本以為如此重罪,他們要完蛋了,卻是沒有想到,只是降兩等,誰能不喜?
「至於附逆之臣,降兩等,戴罪立功,希望你們各司其職,同心同德,忠心王事。」李旦打量那些附逆的大臣道。
在歷史上有兩個,一個是漢長安,一個是隋唐長安。
李旦兀自愣愣的,張大了嘴巴,瞪圓了眼睛,跟泥雕木塑似的。
經過商量,最後決定,七天之後起程,還都長安。
「嗯。挺有手腕的嘛。」李隆基很是讚賞的打量李旦。
「謝陛下。」三人領旨。
「陛下,臣萬萬不敢當。」狄仁傑一驚,忙推辭道:「老臣被公主脅迫,捲入行刺一事,陛下不追究老臣的罪過,老臣感激不盡,不敢再當丞相,還請陛下恩准。」
狄仁傑捲入行刺一事,使得他身處嫌疑之地,無法再當丞相了,他有自知之明。
洛陽位居位中原,號稱天下之中,位置很重要,四通八達,正是因為此點,周公這才選中洛陽,在此建城,為的是讓天下諸侯朝天子方便。
總的來說,還是長安為都城更好。
「謝陛下。」群臣忙謝恩,站了起來,按班次站好,井然有序。
「國老言重了。那是小妹的過錯,非國老之罪也。國老為國操勞,殫精竭慮,德高望重,這丞相之位非國老莫屬。」李旦堅持。
在這七天里,整個洛陽忙碌起來了,瘋狂的運轉,百姓、軍隊、官員連軸轉。
說到這裏,扭過頭,問李隆基道:「三郎,你說這丞相誰當合適?」
劉邦一聽有理,立理誇讚蕭何,對於壯麗的宮室大為喜歡。
在當時來說,長安比洛陽更適合定都,其原因張良勸劉邦遷都關中就說得很通透了。當時,劉邦想要定都洛陽,而婁敬卻反對,一連幾個問題把劉邦給問住了。劉邦拿捏不定,就找張良商議,張良一口氣提出了很多問題,劉邦決定遷都關中。
這是必要的,而且張說大才盤盤,李旦沒有不同意之理。
「哎。」狄仁傑輕嘆一聲,道:「既如此,老臣就暫代。」
「陛下英明。」群臣不得不服氣,李旦的胸襟不錯。
「陛下英明。」狄仁傑他們也是讚賞。
「至於武三思、武承嗣、上官婉兒,還有武氏之人,就讓他們入土為安吧。」李旦此人性格溫和,不愧「謙恭孝友」的讚譽。
這兩個長安都在關中,又不同。
為了修建大興城,把漢長安的原材料,比如說石料,能用的木料都拆下來使用,進展很快。到了唐朝,又多加修建,就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座常住人口超過百萬的巨型城市。
「至於都城嘛,還是還都長安吧。至於神都,就恢復東都之稱。」李旦再度道。
都城的安危很重要,需要精銳大軍來保衛,從洛陽抽調駐軍是必然之事。
「從今日起,恢復大唐國號。」李旦再道。
對於此事,李顯是特別贊成:「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李旦能當上皇帝,是李隆基的功勞,在任命丞相這事兒上,他不能不證求李隆基的意見。
武三思、武承嗣對付李旦這麼多年,多次下死手,想要置他于死地,李旦就是把他們餵了野狗也沒人敢說不對。李旦卻讓他們入土為安,這很厚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