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第四卷 開元盛世

第三十一章 出兵天竺

第四卷 開元盛世

第三十一章 出兵天竺

王玄策和蔣師仁找到機會逃出來,王玄策發誓要滅了印度,報仇雪恨。
為了避免亡國,東印度王不得送王玄策厚禮,再三服軟,王玄策這才退兵。
滅天竺這事兒早就決定了,只是因為要治理吐蕃,大軍要休整,暫時無法出兵,這讓將士們頗有些不耐。如今,李隆基終於下達了出兵的命令,誰能不喜?
更別說,唐朝還要辦學,允許他們的子弟上學,學有所成還可以做官,這是天大的好事,他們在以往連做夢都沒有想到過,他們不能不喜。
這話說得沒錯,只要滅了天竺,還不予取予求?用得著天竺相贈么?
隨著高力士進來的是一個人材高大的天竺人,此人臉色有些發白,目光躲閃。三步並作兩步,快步上前,跪在地上,沖李隆基叩頭道:「摩揭陀使者辛力叩見太子。」
「這還要你說?你知道傳奇使臣王玄策么?他用借來的萬把人馬,就橫掃了半個天竺,打得天竺跪地求饒呢。」
「聽說天竺雖大,卻是四分五裂,就象我們華夏的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征戰不休。大唐要滅天竺,不費吹灰之力。」
「肯定是我們出兵的消息傳入天竺,天竺王嚇破了膽,派出使者前來求情。」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閃,道:「叫他進來。」
印度打不過王玄策東拼西湊的雜牌軍,而這些雜牌軍遇到唐軍屁都不是,誰能不懼?
東印度出兵,又被王玄策打敗。
「張說,你說這一仗如何打?」李隆基一邊騎馬飛馳,一邊問張說。
對於李隆基,眾將是又敬又畏,一見李隆基沉下臉了,李寬儘管不願,也不得不照辦。
「太子,辛力奉我王阿羅那之命,前來見太子,送上厚禮,重申兩國的友誼。」辛力忙道,目光落在李隆基身上,一臉的焦急。
「太子……」辛力還要乞求。
「出發。」李隆基站起身,走了出來。
作為傳奇使臣,王玄禮並沒有回國哭訴,而是歷盡艱辛,來到尼泊爾,向尼泊爾借了七千騎兵,再向松贊干布借了一千兩百騎兵,又向唐朝的附屬國徵調了一些兵馬,湊湊合合萬把人。
吐蕃是奴隸制度,而唐朝是封建制度,是沒有奴隸的,只需要解放奴隸這一條,就足以讓吐蕃人對唐朝歸心。
「太子,懇求撤軍,敝國願意出重金相贈。」辛力重重叩頭,大聲乞求。
這些吐蕃人的戰力不會有唐軍那麼強悍,但可以用來協助唐軍,比如說駐守,維護秩序,押運糧草等等。
「阿羅那是阿羅順的甚人?」李隆基目光如同利劍似的,盯著辛力。
王玄策在唐太宗年間奉命出使印度,被當時的中印度王阿羅順差點害死。當時的王玄策,只帶了三十幾個邦交人員,卻是被阿羅順的兩千多人馬伏擊,除了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被俘外,其餘人員全部遇難。
「萬歲!」眾將齊聲歡呼。
其餘的問題,都是細枝末節,只要稍加調整就可以了。
滅天竺多麼榮耀的事兒,誰不想?李寬才不想駐守吐蕃呢。
唐軍在開進的途中,大聲叫嚷,議論紛紛,對滅天竺有著十足的信心。
「沒錯,就是天行使者,求見太子。」高力士肯定一句。
他最怕的就是這事,李隆基當面說出來,由不得他不心驚肉跳。
「轟出去。」李隆基右手一揮,命人把辛力轟出去,冷冷的道:「回去告訴阿羅那,洗乾淨脖子等著。」
唐太宗對王玄策的壯勇之舉大為讚賞,封他為「朝散大夫」。
「那就沒得談了。」李隆基斷然拒絕,冷笑道:「阿羅順斬殺大唐使臣的帳,我們要好好算算。」
辛力垂頭喪氣的離開,忙趕回去報信。
「太子請放心,末將一定辦好。」李寬忙拍著胸脯保證。
考慮到這是借來的兵馬,即使把印度滅了,對唐朝的好處也沒有多少,就是泄憤、復讎罷了。若真的征服了印度,最終得利的還是與印度相鄰的吐蕃、尼泊爾這些國家,若這些國家得到印度,就會變強,反而對唐朝不利。
「你記住,徵召吐蕃丁壯,訓練他們這事兒非常重要。」李隆基一臉的嚴肅,道:「容我們打下天竺后,這駐守一事,不可能派出大軍,要讓吐蕃人來完成。你一定要把他們訓練好,若是有問題,唯你是問!」
一路上,那些吐蕃丁壯總是叫嚷著,想要從軍,這是最大一個問題。
說到這裏,發出一聲輕笑,道:「最為強大的天竺,竟然被王玄策借來的一萬雜軍打得差點亡國,真是可笑。」
當然,在和談之前,王玄策活捉了阿羅順。回國時,把阿羅順押回了長安。
高力士應一聲,忙去領人,很快就迴轉。
在高力士的幫助下,飛身上馬,騎著照夜獅王,飛馳而去。
「容我滅掉天竺,天竺的一切都是大唐的,何需你相贈?」李隆基冷冷的道。
於是,王玄策接受了東印度王的條件,不再征戰。
「知道么?我們這次要滅天竺了呢。哈哈,要滅天竺了。」
「我們的情況也差不多。」張說笑道:「他們想要從軍,我們就成全他們。徵召吐蕃丁壯從軍,這是必然之事,眼下也該做這事了。雖說他們的戰力肯定不如我們的軍隊,但可以做別的事兒,比如說駐守一事。容我們打下天竺,就派他們去駐守,大唐只需要在天竺駐一小支軍隊就可以了。」
「哪那麼多廢話?要你駐守就駐守。」李隆基臉一沉。
這會給唐朝節約很多人力,唐軍只需要征戰就可以。
「是先王的孫子。」辛力一顆心直往下沉。
「天竺還有很多大象,象牙不少哦,弄點回去,也是榮耀事兒。」
「甚?天竺使者?」一片驚呼聲響起,眾將個個一副聽錯了的表情。
「說吧,你有何事?」李隆基不咸不淡的道。
王玄策是決心要復讎,阿羅順逃到哪裡,他就追到哪裡。阿羅順先是退回中印度,王玄策緊隨其後攻入中印度。阿羅順連吃敗仗,損失慘重,不得不投靠東印度。
打下一個地方,就要使用那裡的力量,唯有這樣,才能越戰越強。使用吐蕃的民力,徵召吐蕃丁壯從軍,這是必然之事。
王玄策僅憑藉來的萬把人馬,就能橫掃半個印度,而這次唐朝出兵二十多萬,還滅不了天竺么?
「嗯。」李隆基深表贊成道:「這事得立即辦理。李寬,你率五萬軍隊駐守吐蕃,徵召吐蕃丁壯從軍,訓練他們。」
「太子,要是我沒有料錯的話,這一仗沒甚大仗可打,幾乎就是一趟行軍罷了。」張說臉上泛著笑容,道:「眼下的天竺四分五裂,如同華夏的春秋戰國時代。天竺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最強大的就是中天竺,也就是阿羅那的摩揭陀國。這個摩揭陀國,不僅擁有中天竺,還擁有北天竺,地域最為遼闊。」
「太子,天竺使者求見。」就在這時,高力士進來稟報。
「天竺啊,那裡有很多糖呢。到了天竺,別的不多,糖管夠,你有多大的肚子就吃多少,包你吃得想吐。」
「那好辦,末將遵命。」李寬一縮脖子,忙道。
「呵呵。」眾將發出一陣暢笑聲。
張說、陳玄禮、楊思勖、薛直這些將領緊隨而來。
一路巡視下來,只見吐蕃百姓歡天喜地,見到李隆基他們跟見到老祖宗似的,歡喜不已。
他就帶著這東拼西湊的萬把人出發了,踏上了征戰印度的征程。他先是大破阿羅順的大軍,打得阿羅順望風而遁。
「大軍已經到達天竺邊境,我們也該出發了。」李隆基召集眾將道:「這一戰,我們務必要滅了天竺。」
天竺與唐朝相距甚遠,兩國很少有交集。真正讓唐人知道天竺情況,是因為王玄策這個傳奇使臣。對於王玄策的事兒,唐人幾乎是婦孺皆知,那太富有傳奇色彩了。
雖然這事已經過去了數十年,唐朝要以此問罪的話,那也是順理成章之事。畢竟,使臣是為了友好而來,斬殺使臣這種事情很沒道理,唐朝佔住了理。
一個月後,李隆基回到邏些,張說、宋璟、王毛仲他們先後回來了。
「經過一個月的巡視,我發現總的來說還不錯,唯一的大問題就是吐蕃丁壯叫嚷著要從軍,埋怨我們沒給他們機會。」李隆基與張說、宋璟、王毛仲他們聚在一起。
而且,王玄策的征服非常成功,他就萬把借來的雜牌軍,就能橫掃半個印度。如今,唐軍出動二十余萬,大軍壓境,印度拿什麼來抵抗?
「啊。」辛力驚呼一聲,冷汗刷刷的往下冒。
「王玄策?我聽說過的事兒,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英雄豪傑。他憑藉來的萬把人馬,就能殺得天竺人仰馬翻,更別說我們這次出動數十萬大軍,還不馬到成功?」
「太子,能不能不駐守吐蕃?末將想要打天竺呢。」李寬討價了。
額頭觸在地上,畢恭畢敬,態度非常好。
「治理吐蕃的後續事務,就交給宋璟了。我們,準備征戰天竺。」李隆基大聲下令:「大軍開始朝天竺邊境集結。」
李隆基一聲令下,唐軍一隊隊開赴天竺邊境,一場大戰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