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第七卷 朝天子

第69章 凝固的黃河(二)

第七卷 朝天子

第69章 凝固的黃河(二)

投降的金軍,紛紛可憐巴巴地求饒。王珍見金軍軍士衣著極其單薄,毫無鬥志,不耐煩地揮了揮手,部下一擁而上將俘虜一一押回大營審察。
趙誠在百官的簇擁之下,躍上戰馬,未來的太子趙松伴隨左右。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
「母後放心,孩兒一定會聽令行事。」趙松回答。
趙氏誠者,今率文武百官祭祀於此,獻牲以示恭敬孝順之心。願天地神明助吾王達成宏願,百戰百勝,無往不利,兵鋒所指,莫敢不從……
然斯文斯種,命運多難。億萬黎民,屢遭屠戮。大好河山,分裂玉碎。蠻種小族,乘中國紛爭間隙,伺便突襲,角力競鬥,剿戮師旅,膏血生民,鳩佔鵲巢,以為正統。令賢者心憂、智者焦慮,惟百姓哀鴻遍野、白骨千里。
衛州汲縣,黃河岸邊的夜色深沉。
「這個就不是你們年輕人應該可以決定的。你只要知道,國主行事總是高瞻遠矚,我等領兵者,只要聽令行事即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那才是國主與樞密院謀划的。」王珍道,「總之,箭已在弦上!」
泰安十年的初冬,陝西、山西、河東、潼關及河北、山東及黃河防線與中興府之間的信使絡繹不絕,兵馬調動頻繁,官府徵集糧草、民壯,一隊又一隊兵馬自北南下或自西東進,這一切都預示著戰爭又一次爆發,秦王趙誠已經將箭搭在了弦上。
部下被他這一罵,立刻閉上了嘴巴,眾人緊貼在地上,忍受著寒風的吹襲,暗暗祈禱上天的憐憫。在這個寒夜裡一動不動,眾人的半邊身子很快都麻木了,寒風毫無遮擋地從他們的身上掠過。
十月十九日,秦王遣諫議大夫梁文出郊,用少牢一祭蚩尤、禡牙;遣翰林大學士劉祁赴北郊望氣壇,用香、柳枝、燈油、乳粥、酥蜜餅、果,祭北方天王。自秦王至文武百官,皆清齋一宿。
他的目光在王后及眾臣之中流轉了一番。
然而好景不長,調整完畢后的黃河防線讓金軍越來越處於下風。聽說金軍現在每次派人出發前,都要抓鬮選定人手,而「不幸」被選定的在出發前都要提前為自己辦理後事,趁機逃散的更是不計其數。
「是!」陳不棄轉身離去,幾聲鼓聲響起,賀蘭軍的鐵蹄列隊依次奔出,舉著赤色軍旗,一隊又一隊,往南方奔去。
風忽然小了些,黑夜之中的黃河仍然在流淌著,這一夜所發生的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甚至在官方文字中不曾留下記載。
王珍舉目往黃河南岸望去,對岸的火把星星點點,隱約傳來了人叫馬嘶的聲音,很顯然對岸的金國已經從這裏的火光得知他們又一次失敗了。
「大人,好像有些不妙!」一個部下小聲地說道。
「射出的箭豈能飛回?好,讓健兒們出發!」趙誠命道。
西集團則是秦軍主力,田雄、郝和尚、郭侃、鄭奇、張士達及蕭不離諸部人馬,自入冬以來,便齊聚河東、潼關、懷、孟一線。此前,蕭不離與宋平所屬軍隊整體換防,宋平與蕭不離二人對調,宋平改鎮大漠,蕭不離改鎮河東,其下兵馬亦隨主帥移營。蕭不離就是新任的河東軍元帥,驍騎軍亦隨之南下。古哥則奉命將自己的帥帳北移至大同府,鎮守陰山一帶,陳同部回師北平駐防。
王文干見自己父親不肯給出明確的答案,只得將疑問放在一邊。
「國主親征,臣妾只盼國主早去早歸!」王後梁詩若道,她的臉色充滿著離愁別緒,又對趙松道,「松兒此番遠行,應遵守軍法綱紀,凡事不可莽撞,休要壞了你父王的大事。另外出征在外,萬事不可逾越軍規,風餐露宿,不可驕橫。」
昏暗的夜色下,數十個人影在岸邊小心地摸索著。這是一隊金軍的斥侯,他們從南邊趁著夜色渡河,企圖混進北方,在這個大風夜晚偷渡黃河,無疑是一件十分冒險的事情,因為渡船要是萬一被吹翻,軍士們即便會水,恐怕也會被凍死。
這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過去的兩年間,秦金兩國來來往往,東起濟州,西至潼關的千里大河兩岸,幾乎每月都要交手數次。起初,秦軍因為人事變動軍隊換防,防線又長,讓金軍屢屢找到空檔,占些便宜,去年五月汲縣就有一小村莊遭到了金軍的洗劫。
賀蘭山下,赤旗飛揚。李昶用一大段氣勢磅礴的祭文,令天地風雲變色,賀蘭軍的將士騎在雄壯的戰馬之上,緊握手中的兵器,遙遙注視著自己的最高統帥,整裝待發。此情此景,就是文臣們也跟著戰鼓的節奏,熱血沸騰了起來。
「父王教誨,兒臣銘記在心!兒臣習武已久,雖無百戰之勇,然若有強敵來犯,兒臣願護衛在父王身側,不敢有退卻之心。」趙松堅定地回答道。他也是一身戎裝,將第一次追隨他的父親奔赴沙場,去親歷另一種帝王之道,臉上掛著無盡的興奮之情,大臣們從他身上看到未來王者的風範。
這個初冬季節的夜晚十分寒冷,寒風呼呼地刮著,十里之外都能聽到黃河水被風吹著撞擊著堤岸的聲音。也許不久,黃河就會結冰,徹底變成了一條凝固的河流。千百年來,這條黃河曾經上演著無數悲觀離合的故事,它從來就不是天塹。
「不好,有埋伏!」金軍百夫長驚恐地大叫道。
「稟國主,賀蘭軍已經準備妥當!」這時,陳不棄過來奏道,「只等國主令下!」
「呸!」百夫長罵了一聲,「難不成,你想遇到秦軍?」
曾幾何時,他還如臨深淵地小心地苟且偷生。如今,他擁有了自己的國家、臣子、軍隊、與百姓,還有不容他人侵犯的廣大疆土,但他仍不會感到滿足。他向著大河以南揮起了長刀,將女真皇帝殺掉,發誓將一切不肯臣服之人斬盡殺絕,將另一片廣大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之上的人口納入自己的版圖。卧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臣等祝願吾王率王帥此番出征,旗開得勝!」王敬誠、耶律楚材等人領著群臣高呼道,「王師南行,正是順應天時、地利與人和之功!願吾王再創偉業!」
此前,秦宋兩國達成正式的條約,雙方聯兵共滅金國。就秦國這一方,東集團以張榮為帥,嚴忠濟為副,這一路配合宋軍攻佔徐、邳、單、泗等州,最終的目標是往汴梁集結。北集團以張柔為主帥,史天澤、王珍為副,待黃河結冰即躍馬南下,截斷洛陽與汴梁之間的聯繫。
趙誠騎在戰馬上,心中充滿豪邁之情,他用力地揮了揮手道:「雖然古來征戰,有諸多犧牲,此番東進南下,不過是順勢而下罷了。今日出征,正是為了將來少些征戰;今日之死亡,則是為了將來少些死亡!待他日,孤願在汴梁城中備下酒宴,以主人的身份,接受爾等的慶賀!此役將非是征戰之功,爾等雖為文臣,功勞亦不下於一軍之帥!」
黃河自衛州至曹州東明段,皆屬於大秦國沿河兵馬都元帥王珍管轄的防線,今夜他親自領人設伏,抓了個正著。
「什麼?」百夫長聞聽立刻變色,黑暗中只能聽到他因惶恐有些變調的聲音。
原來秦軍早就埋伏在此,只是這伙金軍趴著不動,令他們大感意外。秦軍早有準備,令這伙金軍立刻炸了鍋,他們紛紛跳了起來,轉身往回跑,兩側的黑暗中射來密集的箭矢,將金軍的後路截斷,轉身想回到船上的金軍被射個正著,余者不知往哪裡奔跑,只得又趴在地上。金軍四處漫無邊際地突奔,可是黑暗中的箭矢如同來自四面八方。
英華文章,光被華夏。
次日,秦王趙誠率文武百官皆著戎服,齊聚賀蘭山下,祭旗出師。
「宮室之中,全賴王后管理,孤心安。宮室之外,由王從之與耶律晉卿二人決斷大小諸事。」趙誠道,「孤出征在外,只盼身後無憂也!」
趙誠也掉轉馬頭,趙松、曹綱、汪忠臣、汪顯臣及眾親衛緊伴左右,追在賀蘭軍的身後,義無反顧地疾馳而去。
這一次,秦王的目標是金國。
梁詩若這一番告誡,倒令現場氣氛蒙上了一層悲壯之意。
趙氏誠者,英明睿知,起於朔方,敗蒙古、降高昌、斬樓蘭、擊于闐、平遼東、收燕雲、河北,提封萬五千里之疆域,帶甲數十萬健兒,威震九州宇內。上體天心,下察民情,開科舉、興學校、獎農牧、飽黎民、修明德、揚文字,使豪傑歸附、賢士恭敬、將士爭勇、百姓歸心,是為眾望所歸也!
「謝天謝地,終於過河了。」這一隊金軍士卒終於渡過了黃河。他們將船系在岸邊,派幾人看守,大部趴在岸堤上,緊張地注視著北邊的動靜,一位女真百夫長模樣的人將耳朵緊貼著地面,監聽堤岸上有沒有秦軍走動。
「今我大秦國兵多將廣,又不缺軍資糧草,國主為何還要聯合宋人?憑我秦軍一己之力,攻取汴梁亦不過是易如反掌之事,孩兒想不明白。」王文干又道。
趙誠滿意地點了點頭。殺雞焉用牛刀?完顏守緒不是雞,但在此時的趙誠眼中,不過是一頭羊羔罷了。趙誠曾數次親征,但從來沒有像今日這樣令他感到輕鬆,兵強馬壯上下一心的氣勢令他驕傲無比。
子孫祀綿,河山浩蕩。
「父帥,不知朝廷何時準備征討金主?」王珍長子王文干問道。
耶律楚材拖著病體,因為激動,蒼白的臉色浮現出血紅色,長須在寒風中飛揚,他激動地回道:「此乃臣等固所願也!臣每每夢回汴梁也,今歲方能得償所願!」
「大概就在這個冬天吧!」王珍望了望夜空,乾冷的風颳得他的臉生疼。
「我兒雖年少,然亦須經歷沙場考驗,親見流血,方能居安思危。勇者無懼,明者不疑,王者鎮定!」趙誠道。
王敬誠率領眾大臣,跪在地上,送別國王的離開。當他們再一次抬起頭來時,遠方只留下一抹黑色的影子,還有戰馬賓士而掀起的煙塵。
「秦軍今夜怎麼不來巡邏?要知以往無論何時,秦軍巡邏隊來往十分密集,暗哨更是無數。」部下說出自己的疑問。
這位百夫長感嘆時運不濟,他早就和部下們打定了主意,他們要在此消極地趴上一夜,等過了時辰再跑回去復命,這就算交了差,至於偵察敵情,萬一要是碰上了秦軍巡邏的軍隊,那是件有去無回的事情,無人願意去找死。上一次他就這樣成功「偵察」的。
金軍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凡是成功北渡並全身回來的,下一次還要派他北渡偵察,直到有去無回。所以這差事絕對不是一件好差事。
「降者免死!」有人大喝。這一吼聲如同不可違抗的命令,殘留的金軍紛紛放下手中的兵器,跪在地上。旋即岸邊野地里出現了震動,一隊秦國騎軍舉著火把,飛快地將他們包圍在中間,徹底將他們留在了北岸。
今五星又出東方,利中國征討四方。江山盼有雄主出,一統華夏數百州,期華夷混一、百姓皆安、發揚文字,天下一統正逢吉時也!
站在堤岸外,只能見到一條長龍般的影子橫亘在面前,那長龍曲曲向前,在不遠處就消失在夜色之中,變得不可捉摸。月亮躲進了濃密的烏雲之中,就連那一抹長龍般的淡淡影子也分辨不出。
突然岸邊的一片柳林之中發出一陣弓弦緊繃的聲響。
兩岸的軍隊都在為它徹底凝固的那一天準備著,等待著最後的決戰。完顏守緒仍然不辭勞苦地往宋國派遣使者,重複著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說辭,然而宋國君臣並沒有搭理,秦宋聯手滅兵一事,已經不可逆轉。這當中,完顏守緒也屢屢遣使與秦國談和,但是均被趙誠駁回,連秦境一尺之地都未曾踏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