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大唐》第四卷

第三百七十一章 荒涼之地少人口

第四卷

第三百七十一章 荒涼之地少人口

李隆基連著喝了三碗,覺得飽了,這才停下來說話。
高力士的表情非常的精彩,又無奈,還有感嘆,他也能理解李隆基,雖然跟兩個孩子斗有點失身份,斗就斗吧,無傷大雅,相信小寶與鵑鵑也不在乎,只要把品級提上來就行。
李隆基也是這般想的,真把兩個人弄到近前,浪費人才「主簿張小寶與縣丞王鵑前幾日偶然見到朕時,提過幾處地方,一個是豐州,一個是劍南道……」
皇上問了,又不能不答「陛下,臣以為應當如此,張王兩家……也不容易呀。」
張說怕皇上改變主意,捧了張小寶和王鵑一下。
李隆基對這個情報非常重視,覺得自己打勝了一場大仗,不容易呀,一直被張王兩家算計,終於是算計回來一次。
李隆基也不是獃子,最近他逐漸發現,自己所用的東西,凡是能和年景扯上關係的,就一直不是精品。
此時興慶宮中除了在一旁伏侍的宮女和太監,就只有李隆基、高力士,還有張說和張九齡。
張說和張九齡也不知道皇上找自己兩個人幹什麼,同樣跟著喝茶,心中卻不停地想著今天早朝的事情,是不是哪個地方還沒安排好。
這日早朝結束,李隆基把張說張九齡兩個人留了下來,至於張嘉貞則是沒有機會了,他已經不再是宰相,誰讓他家人出事兒了呢,他就被支到了外面去。
「真是如此?哦……好,朕明白了,安東都護府有沒有離著登州近的地方?登州那裡不好安排,就送到安東都護府。」
「陛下,登州正是張小寶和王鵑準備去的地方,他們在那裡買下不少的地,所有的地出產一種石頭,現在已經有許多送到京城,正讓人建洗澡堂,想開那個連鎖,不如就讓他二人去登州吧,好方便管著那周圍他家的地方。」
張說還等著皇上說事兒呢,以為是什麼大事,沒想到等了這麼長的時間,喝了一碗茶,皇上只是說貢品的問題,這種事情還用找宰相?
「陛下,誰不知張小寶和王鵑的厲害,人口少不怕,相信只要他們到的地方,一定會給建設好,讓人口多起來。」
張小寶和王鵑無力保住每一個人,很多事情並不是兩個人都知道的,何況有時即便是知道了也無法改變,比如張說,關於封禪的事情,非要都弄成自己的人。
於是張九齡開口了,「陛下,若只此事,臣也贊成,陛下可是還有其他政務要讓臣做?」
張說想起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事情,他也知道皇上其實對張小寶與王鵑真正去什麼地方不關心,所惦記的是不能馬上就遂了他們兩個的願,似乎也跟個孩子似的,較勁呢。
李隆基沒有馬上說話,微微閉著眼睛想了想,終於是下了決心「也好,朕就讓他二人管起整個州,一個刺史一個錄事參軍,若是他們真發展不起來,朕再為他們換個地方。」
按張王兩家的意思,張忠還不能離開洛陽,至少也要再呆上一年,對此李隆基並不關心,洛陽那邊無非是個閑位置,有精力還不如放在張小寶和王鵑的身上。
張九齡覺得張小寶和王鵑的能力夠了,提議道:「不如放到離京城近點的地方,調到萬年縣當縣令。」
外放的官員除了張小寶和王鵑之外全放了出去。
張說和張九齡明白了,確實是個問題,按理說本朝還從來沒有那麼小的人當官,除了各別情況下的王爺什麼的能有一個虛名,根本就未見過帶實職的小孩子,史上倒是有。
聽出張九齡不高興,李隆基也不生氣,確實,找人家過來喝茶玩,這剛剛過完年,各部門有許多的工作要處理。
張說這才放心,至於皇上說的什麼偶然見面,唬傻子呢?兩個小破官沒事兒能偶然見到皇上,一共就四個人,何必這樣說,偶然的次數也太多了。
李隆基把眼睛一瞪「朕還沒說完,偶然見一次不容易,自然不能只說兩個地方,還有兩處,一處是慈州,一處是登州,朕還提了一次安東都督府的地方,他二人未直接拒絕,只說要處靠海的地方。」
李隆基還算是講理,對高力士說的時候突然又問上了張說。
「陛下,不能把他們放在這兩處,若是放在這兩個地方,那,那……那他們離家也太遠了。」
張說這下子覺得自己找到了機會,仔細想了想安東都護府的情況,眼珠子一轉,說道:「陛下,那邊有個積利州不錯,離著登州很近,只要乘船,用不上多長時間便能到,而且那邊正需要發展。」
張說緊張起來,害怕皇上真的把張小寶與王鵑安排在某一個地方,那豈不是引虎入林,凡是有他們家重要產業的地方絕對不行。
朕知道,還不是怕朕吃喝好了,讓他們每年送同樣的東西過來,遇到年景差的年頭,他們也拿不出來,那就這樣,每年都把最好的給朕拿來,比如這茶,今年若是產不出,那朕也不會逼著他們非要拿出來一樣的精品,張卿以為如何?」
坐在椅子上,李隆基一手端著茶碗,一手捏著碗蓋在那裡喝茶,熱氣騰騰的把臉都給遮在後面。
張九齡在旁邊卻覺得張說太不象話了,那邊是離著登州近,可個地方別看是個州,卻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州,沒人口啊,那邊似乎有兩個小城,有一個浦子,還有一個鎮子,要是再找的話,估計就是沒幾戶人家的村落了。
高力士也知道那麼個小州,他可不想把自己的乾兒子給送過去,對李隆基說道:「陛下,那邊缺人口。」
每年一度最正常的選官在春節過後也跟著結束,有人的位置上升,有人則是直接失去了官職。
張說很快把這種皇上言不由衷的抱怨給趕出腦海,盤算起地方來,豐州與劍南道那是絕對不行,慈州那裡……也不行,李瑀就在那邊,還有張王兩家和李珣的投資呢,剩下的就是河南道最東邊的登州,這裏……這裏似乎可行,不對。
張九齡卻是聽不下去了,屁大點事兒,要是覺得張王兩家的茶好,管他們要不就行了嗎?何必非得把自己找來,部門還有工作沒處理完。
「太不像話了,力士昨天要不是把張小寶和王鵑送你的茶拿過來,朕豈不是只能和他們家出產的次等茶?」
「有,朕還有一事欲與你二人商議,褒信縣的主簿張小寶和縣丞王鵑今年還未安排所去之地,你二人說說,安排到何處適合?」
「不可。」高力士攔住張九齡的話,「萬年縣乃是京畿道中的一縣,已經是不錯了,把小寶,哦,把張小寶和王鵑調過來,無非是錦上添那麼一點花,得不償失,還不如直接調到京城放在戶部或兵部。」
「陛下所言正是,臣一定讓小寶多送好茶過來,只是若趕上年景不好的時候……」高力士應了一聲,後面話沒說出來,意思卻表達的非常清楚。
李隆基還真猶豫了,沒人口怎麼發展,雖然算計了小寶和鵑鵑一次,但不能害他們。
張說很想在這個時候貶低一下張王兩家,話快說出口又給收了回去,他知道自己和張王兩家有點小矛盾,這時候突然落井下石不僅僅一點用沒有,還容易讓皇上小看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