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沙》卷九 征戰花旗改乾坤

第二百二十三章 希望渺茫

卷九 征戰花旗改乾坤

第二百二十三章 希望渺茫

剩下的,就只有大陸與俄羅斯了。
會是俄國佬乾的嗎?
安排好這件事,諾里斯才把精力放到善後工作上。
如果有必要,美軍甚至能夠調動戰艦在海上攔截這些船隻。
只是,盧卡斯沒有讓諾里斯絕望。
羅博特乘坐的直升機還沒有到達紐約,就在空中轉了個彎,飛回華盛頓。
在安排搜索行動的時候,盧卡斯首先放過了最先脫離編隊的三架C-17。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處理那些從紐約港轉移出來的船隻,讓一些已經排除了嫌疑的船隻離開切薩皮克灣,到附近的港口停泊裝卸。
如果讓軍方來做,肯定會把重點放在那三架折返航線,往西飛行的運輸機上,只是盧卡斯沒有這麼做。
這三架運輸機最先改變航線,而且最先離開美軍偵察機的監視範圍,在E-2D啟動雷達之前,就已離開了雷達的探測範圍。等到諾里斯收到消息,讓CIA參与進來的時候,這三架運輸機有足夠的時間飛行兩千多公里。等到盧卡斯安排搜索工作的時候,這三架運輸機已經飛行了將近四千公里。也就是說,如果這三架運輸機沒有改變航向,很有可能已經到達了目的地。
這其中,就有那艘LNG貨輪。
在報告中,他還明確提到一點,如果運輸機搭載的是襲擊者,他們就不會隨同運輸機沉入大海,而會設法轉移到船隻上,因此只要密切監視這些海域的過往船隻,就能找到新的線索。
因為這一海域有數條跨洲航線,所以過往船隻非常多。
善後工作開始后大約十二小時,兩艘滿載貨物的LNG貨輪在美國海岸警衛隊巡邏艇的陪同下進入了弗吉尼亞比奇港,停靠到了液化天然氣的裝卸碼頭上。因為這裡是美國東海岸地區最大的液化天然氣裝卸港口之一,負責為哥倫比亞特區、里士滿、巴爾迪摩、費城、以及北卡羅來納州的眾多城市提供天然氣,所以港口內長期有幾艘LNG貨輪,液化天然氣的裝卸工作從未停止過。
按照斯滕博格與科隆提出的建議,諾里斯首先讓軍方排除了婦女、兒童與年紀在五十歲以上的男性。這樣一來,甄別目標群縮小到了一百二十萬,這其中由有大約五十萬人能夠提供充足可信的身份信息,並且獲得直系親屬確認,也可以排除在甄別人群之外。剩下的七十萬人都得測慌,然後對可疑人員進行DNA鑒定。
這個判斷,讓諾里斯感到無比失望。
因為這意味著,美國將永遠無法知道是誰策劃了這場導致曼哈頓變成廢墟、讓美國蒙受建國以來最大損失的襲擊行動。
只是到了這個時候,找到這三架運輸機的希望也變得非常渺茫了。
在他看來,找到這三架運輸機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以美國的技術,哪怕只是找到幾具屍體,也能獲得新的線索,查出幕後真兇。
到此,搜索行動才算全部安排妥當。
也許有人覺得這很簡單,所有美國人在出生之後就有一個社會保障號。
相對而言,找到與追上南下的三架運輸機更加容易。
只能採用非常規手段:動用情報機構的力量,對所有撤出來的平民進行測慌,甚至做基因鑒定。
利用這些民用機構提供的數據,就能確定運輸機的大致飛行航線。
諾里斯採納了盧卡斯的建議,命令海軍立即調動全部反潛力量,密切跟蹤監視大陸與俄羅斯的所有核潛艇。
諾里斯沒有別的選擇,在盧卡斯做了彙報之後,就授權羅博特,動用美國的一切軍事力量,攔截所有可疑船隻,必要時甚至得進行登船檢查。至於這些船隻的註冊國,諾里斯根本沒有放在眼裡。
盧卡斯沒有放棄,而是立即擴大了搜索範圍。
因為同向飛行,所以就算這三架運輸機沒有改變航向,從「文森」號上起飛的艦載偵察機也要大約兩個小時才能追上。在此期間,運輸機上的乘員很有可能跳傘,或者是讓運輸機改變航向。
如果這三架運輸機轉為向東飛行,進入非洲大陸上空,肯定會被沿岸國家的地面雷達探測到。只有向西飛行,深入大西洋,才能避開地面雷達。
世界上,擁有這類潛艇的國家並不多,總共就五個,即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
重點不是在東邊的非洲大陸上,而是在西邊的大西洋上。
大陸在一萬多公裡外的西太平洋,就算擁有核潛艇,也從未把潛艇派入大西洋,根本不熟悉這邊的海況。再說了,大陸的核潛艇並不先進,也不夠大,不見得能夠一次接受數百名襲擊者。更重要的是,大陸的核潛艇數量非常有限,大多在美軍的監視之中,如果離開了西太平洋,早就被美軍發現了。
隨同這艘LNG貨輪到來的,還有灰背豺等人。
只是這沒有難倒CIA,動用軍事衛星、以及各種情報偵察設施,美軍與CIA能夠監視所有船隻。
依靠通常手段,肯定無法甄別出藏匿在平民中的襲擊者。
關鍵在後面六架運輸機上。
這次,CIA完全按照情報機構的規矩來做,沒有採納軍方的意見。具體負責人也不是特納,而是頂替里克爾的盧卡斯。
這三架運輸機折返航線的目的不是返回美國,而是離開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與加拿利群島地面航空指揮中心的控制範圍,進入大西洋中部海域,然後尋找機會轉變航線,徹底擺脫美軍的跟蹤監視。
與搜索行動一樣,甄別工作也是一件麻煩事。
問題是,襲擊者能夠策劃這麼大規模的襲擊行動,也就有能力滲透美國的情報系統,獲得完全合法的社會保障號。
剩下的只有等待,在搜索行動結束之前,誰也不知道會有多少收穫。
至於死活,諾里斯根本沒有提到。
要在大洋上找到一艘俄羅斯的核潛艇,顯然是件非常困難的事。萬幸的是,俄羅斯沒有理想的出海口,只需要嚴密監視俄羅斯的所有海軍基地,在幾條潛艇必須經過的水道上部署反潛力量,就能知道是不是俄羅斯派遣潛艇接走了襲擊者。
等他見到諾里斯的時候,美軍與CIA聯合展開的搜索行動已經全面展開。因為美軍跟丟了運輸機,所以諾里斯把搜索行動的指揮權交給了特納,由CIA主導,美軍只是提供支援配合。
結合C-17的飛行速度,以及時間等因素,盧卡斯制訂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搜索計劃,讓美軍出動偵察機,逐一搜索各片海域。
按照這一判斷,盧卡斯把搜索重點放在了從加拿利群島到維德角群島以西海域。
當務之急正是妥善安頓從曼哈頓撤出來的三百萬平民,而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對這些人進行身份甄別。
原因很簡單,這明顯是一起由某個國家策劃的襲擊行動,而且是一個有能力與美國對著乾的國家,那麼在安排撤退的時候,肯定會早有準備,不會用民用船隻接回襲擊者,而會出動軍艦。要想做到保密,不被美國發現的話,就得動用潛艇,而且是足以容納下數百人的大型潛艇。
發生了這麼嚴重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已經被徹底激怒,需要找一個出氣筒。
問題是,攔截過往船隻,並不能確保找到那些跳傘的襲擊者。
為了不讓平民感到憤怒,諾里斯不得不讓白宮新聞發言人發布一條消息,以國家安全為由,讓平民支持與配合聯邦政府的安全工作。
可惜的是,等到盧卡斯部署完畢,斯滕博格聯繫上西班牙與維德角群島的外交部門,希望能夠提供空中目標的飛行數據時,這三架運輸機並沒出現在加拿利群島附近,而是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在向總統彙報的時候,盧卡斯明確提到,運輸機在大西洋東部海域上空轉向,在馬德拉群島、加拿利群島西部海域轉向,已經很難到達某些與美國敵對的國家,除了在非洲大陸腹地迫降之外,這些運輸機只有可能在大西洋上空迫降,或者是墜毀。因為運輸機搭載的很有可能是襲擊者,所以在非洲大陸迫降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為只有在大洋上迫降,才能消除襲擊者留下的蛛絲馬跡,讓美國情報機構無法追查下去。可能的迫降地點有兩個,一是加拿利海盆、二是維德角海盆。這兩處海域的最大水深都在六千米以上,平均水深超過五千米,以當代的技術,很難從這麼深的海底撈起破碎的飛機殘骸。
英國與法國不可能,它們是美國的盟友,不會做出這樣的蠢事。
同時進行的善後工作中,還有清理廢墟,尋找倖存者。
在真相浮上水面之前,諾里斯不會否決任何可能。
諾里斯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只是必須找到一架運輸機,以及上面的乘員。
原因很簡單,這三架運輸機只要不及時調整航向,就會進入加拿利群島地面航空指揮中心的控制範圍,被用來引導民航客機的地面雷達發現。如果繼續向南飛行的話,還會進入維德角群島的地面航空指揮中心的控制區域。
問題是,目標群是三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