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三國》第八卷 中原鏖兵

第六百五十五章 進佔徐州

第八卷 中原鏖兵

第六百五十五章 進佔徐州

「慈之所見,與二位將軍相若。」太史慈也是贊成二人之言。
「主公只以此事相告,卻未對青州戰事做一言,顯然是將之交由我等自斷,三位將軍對此有何良策?」賈詡微微一笑,似對徐晃之言不以為意,在他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當即又對三人問道。
棋諺有雲「起手無悔大丈夫,觀棋不語真君子。」這句話在漢末已經有了,不過那是指在雙方棋力相若的情況下的,眼前的局勢則並非如此,聽著二人的相幫,賈詡只是微微一笑顯得莫測高深,使得本想落子的徐晃又再猶豫起來,他們三人合力之下已經連輸兩盤了。
「天子駕崩,臨終前遺詔加主公為燕王!現今伏後代行天子之權,主公則以燕王、皇叔之身輔政!」賈詡接過書信看后也立刻將其中的內容告知眼前三將,雖然之前有所準備可當著一切成為現實之時他也不禁有些激動之色,這對主公而言乃是天大的利好,絕不僅僅是燕王得地位,而是他在邁向頂點的路程中那個最大的障礙已經被搬除了,想當年在上黨城中賈詡初見劉毅二人便對此事有過一番交心,賈詡也是因此真正的對主公死心塌地,如今離這個目標可謂越來越近了。
「主公封燕王,輔佐國事?太……」三將觀信之後的激動神情更要在賈詡之上,徐晃更是脫口而出,說道一般忽覺不妥方才強行忍住,可那份心意已經是昭然若揭了,太史慈顏良二人亦與徐晃一般,他們心中也很是清楚這封傳書之中的內容代表了什麼,自己輔佐的主公很有可能登上絕頂之位,這對任何大將而言都是可喜可賀之事,那可是實實在在的從龍之功,是亂世之中多少賢才求之不得的。
「諾!」三將聞言皆是躬身領命!
而司州戰局的順利發展,使得身在青州的賈詡用起兵來比之對面的于禁還要謹慎,只要主公可將聯軍殲滅與司州境內,他們的戰略就算取得了成功,最後司州之戰局一如眾人所料,其中雖然有著不少的巧合,可聯軍二十余萬大軍灰飛煙滅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按照劉毅一開始的想法,他要給予曹操大軍的牽制是不遺餘力的,因此當日意欲進軍徐州的徐晃龍驤營都被調來參加青州一戰,更將賈文和派至此間,以期能有更大的斬獲。可之後司州的變化卻是出於他的意料之外,而其後他親領大軍聯合烏桓匈奴騎軍前往司州與聯軍作戰就是想要在維持司州穩定之下亦不改之前制定的方略。
看慣了三國演義,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誤解,相同的兵力之下諸葛亮周瑜這般的智者對付關羽張飛這樣的大將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易勝之,實則卻大謬其然!似關羽張飛以及張遼徐晃這般的大將無論排兵布陣還是戰陣經驗都是熟練無比,想要單單憑藉所謂的計策將之擊敗絕對是千難萬難,郭嘉賈詡諸葛這樣的頂級謀臣可能在大的戰略上起到的作用要勝過這些大將,可真正說起軍中戰術未必便能過之,說不得在某些情況之下還要有所不如,這並不奇怪。
「當日我等皆對軍師按兵不動之舉頗有不解之處,得軍師詳解之後方才信服,后司州戰局正如軍師所言,且在主公神威之下卻成軍師所言之中最上的局面,聯軍被殲之後文遠又趁勢而下虎牢,西向再無憂矣,如今又逢主公封王輔政之事,對主公大業可謂極其有利,不過尚需一段時日方可盡展其效,如今我軍因司州大戰損失頗重,正該轉攻為守,靜觀天下之變再謀所動。」三人聞言各自沉思起來,終究還是公明首先出言道,以在座的級別時能得到司州之戰的詳細數字的,雖然主公將所有有利之勢都幾乎運用到了極限,可殲滅二十余萬聯軍卻不可能不付出代價,加上十萬降卒的負擔以及司州的破壞,很明顯現在幽州軍已無力承擔一場類似司州的大戰,穩守待變才是上策。
后終於使得劉毅傾向於三位軍師的意見,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戰局的改變,一是大將張文遠的出色發揮使得司州之亂並沒有到達劉毅想象之中最壞的程度,應該說還是最為理想的處境,其二便是劉表荊州軍的表現的確令他失望,這才讓整個戰局的重心逐漸向司州扭轉,到戲志才與郭嘉當機立斷向司州派出援軍之時,殲滅韓張聯軍便成為了劉毅的戰略重點,而冀州青州兩處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配合這個戰略目標的從屬,如此賈詡數月以來未有太大進展便合乎常理了。
「公明,這裏。」太史慈見徐晃沉吟半晌始終不曾落子不由出言指點道。「什麼這裏,看不出軍師有脫靴的妙招嗎?」顏良一旁輕言道,也就是劉毅這世與顏文二人相交頗厚此時又是主從之分才能對其有著深刻的了解,顏良的棋力能與徐晃相若,而文丑的則是打的一手好編鐘,甚至還可自行譜曲,這與演義之中的雙雄卻是大相徑庭!
「三位將軍所見都為不差,不過就此轉攻為守可不是賈某心愿,尚有一處我軍定要拿下,恰好可借天子遺詔宣揚之時同為此事,當可更收事半功倍之效,三位將軍可知曉了?」賈詡頷首言道。
「徐將軍所言有理,本來顏某心中對此戰並無建樹尚還有些不忿,可有軍師之言已足可解之,冀州之創未愈,司州之損又至,我軍確該好生休養一段才是。」顏良此時亦出言道。
但在此中亦不得不提于禁、劉燁及滿寵等人守備的沉穩之處與靈動的應變方略,賈詡雖然在戰略上傾向於司州決戰,但在青州他還是在不斷尋找著于禁排兵布陣之中的空隙的,倘若其稍有不慎被賈文和抓住機會,毒士的攻勢便會在瞬間猶如排山倒海一般,可說此番青州兩軍的對峙看上去平靜,實則卻是暗流涌動,數月下來雙方都沒有找到對方的空隙,兵力相若的他們自然便還保持著原先的態勢!
「善!便令公明領龍驤營今夜便往徐州,當要速速佔據下邳!子義士平則隨我在此繼續與那于文則對峙,好助公明全功!」
身為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首,于禁的統軍之能是毋庸置疑的,又有滿寵劉燁等人的輔佐,縱然劉毅軍的陣容也不在其下可想要大勝之卻是談何容易?如此的形勢加上劉毅戰略的轉移,青州之戰的局面是決不能對賈詡做出任何指責的,亦不會有損其毒士之名。
但在戲志才、郭嘉、賈詡等人的眼中,主公親自引軍前往司州當是最佳的應對之策,在那種形勢之下,也只有劉毅的威望才能夠震懾敵軍,但在產生變局的情況下主公還想照之前的戰略為之卻是未免有些過於求全了,司州、青州、揚州三處同時開戰會給劉毅軍帶來巨大的損失和負擔,揚州二將軍的飛虎軍到底還只是一路偏師,可青州一旦大戰開啟就會是重兵之間的對壘了,這對還未從冀州之戰恢復過來的劉毅軍而言並非最佳的戰略,況且在賈詡心中還一直存著心思,倘若劉毅軍順利拿下徐州,青州之地便會在冀、徐二州的夾擊之中,戰略位置極為前出,倘若曹孟德想保此地就必須派出重兵固守,而那時佔有地利的劉毅軍全力以赴於此才會有著更大的收穫!
即使在三國演義之中,羅大大還是做了一些調整的,似張文遠的威震逍遙津,關雲長的放水淹七軍都是很明顯的例子,孫權用舉國之力攻擊合肥,曹操合數將之能對付關羽豈能不精英盡出?書中竟然沒有那些謀臣的出現倒是有失偏頗,當然也可能是作者故意為之。
「報!軍師,三位將軍,北平急書!」正在彷徨無計之時,一個傳令士卒的前來為三人解了圍,前番已經得了消息天子因病駕崩而主公正在飛奔回京的途中,他們正在急切等待著後續的消息,否則也不會在此間以對弈消遣時間,此時聞訊自然不會再有人關心棋局。
青州齊國,此處在四月之前便已經成了戰場,賈詡統領的徐晃龍驤營與太史慈之北平營加顏良所部冀州騎軍共計八萬在此與曹軍大將於禁率領的青州營對峙已達數月,雙方小規模的遭遇戰打了無數可戰略性的大戰卻從未發生,于文則受曹操囑託只求穩守此處無甚進展倒也在情理之中,可劉毅軍在兵力稍稍佔優的情況下數月來卻無太大作為卻令人奇怪了,就算于禁乃是大將之才,可毒士之名豈是虛至?
不過戰陣百變,誰也不敢保證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正確,這個牽制曹軍的方案又是之前眾人一起制定的,因此三人商議之後還是決定暫且按照此法行之,但用兵之時必須謹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觀主公司州之戰變局再做計較,當然三人的這個想法也立刻傳到了劉毅之處,這不得不說是通訊之利的好處,他們可以隨時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對既定戰略做出有力的調整,一步快便是步步快!
當然在一開始接到三位軍師的傳書之時劉毅雖是接受了他們的觀點卻並沒有打算改變自己的想法,這倒非是說他因為地位漸高權勢日重而聽不進去不同意見,實是在劉毅的心中韓張聯軍的威脅遠遠比不上曹操,他寧願失去司州也要在勁敵攻伐荊州之時給他巨大的打擊,哪怕兩敗俱傷也再說不惜,至於韓遂張魯等人就算被他們一時得利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單從戰略角度出發,兩種意見各有長短,但有一點雙方都是一致的,那便是兵力的使用定要集中!
今日在劉毅軍大營的帥帳之中,賈詡正與徐晃對坐手談,應該說是以一敵三,因為公明的身後還站著遼東營統領太史慈及冀州騎軍統領顏良,這棋奕之道在漢末頗為興盛,被視為君子必具的才能之一,不光文臣,武將之中好此道者也不在少數,徐晃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眼中,棋奕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鍛煉沉穩靜氣的功夫,而這些又是大戰之中武將必不可少的素質,對此劉毅亦是頗為推許,可惜在家中總非蔡琰敵手,至於他更為擅長的中國象棋此時尚未完善。
「徐州,有天子遺詔,更為名正言順,軍師,晃願率兵前往!」片刻之後三將幾乎異口同聲的道,徐晃更是昂然請戰,這佔取徐州本就是他龍驤營一開始的職責,如今自然不會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