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明》第6卷 天下太平

第311章 與清決戰(1)

第6卷 天下太平

第311章 與清決戰(1)

「原來這一段時間咱們各種努力就是為了做這個東西啊?確實是極好的,但是這個看起來好像不怎麼好保存的樣子,剛才你拿出來的時候都是小心翼翼的,這樣可不好用。」方以智說道。
崇禎十一年二月,清朝皇帝皇太極親率八旗勁旅進抵松山,企圖攻佔此城,以毀錦州的屏障,清軍在松山南台下紮營七處,自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發動多次強攻,當時松山守城將士不足3000人,錦州副總兵金國鳳帶領軍民戮力同心,英勇抵抗,清軍傷亡慘重。
「張大人你又知道怎麼做了?我連一點想法都還沒有呢,有的時候我還真的是在想你是不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啊,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方以智有些鬱悶地說。一直以為自己也算是一個聰明人了,現在和張雷相處的時間一長才發覺,自己簡直就是一無所知!
張雷打了個響指,表揚了一句:「聰明。」然後接著說道:「這就是接下來咱們要解決的問題,容易保存。容易使用。只要做出了這兩樣東西,這個發明就算是真正的成功了,我保證它的威力會大到你想象不到。不過幸好我已經知道了怎麼樣做,接下來咱們可就要繼續呆在實驗室裏面去進行艱難的科學研究了,不過想想這還真的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
看著前面一個大洞,張雷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從來都不知道硝化甘油有這麼大的威力。
張雷神秘地說道:「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這種事情,掐指一算說不準還真能夠摸清楚一點兒什麼來,不對,是前知千年啊。以前發生的事情書上不都是寫著的嗎?那自然是知道了。不過這文曲星下凡嘛,我倒是覺得不見得,說不准我上輩子是個神棍呢,投胎的時候孟婆湯效果又不怎麼好,所以還能記得一些上輩子的事情?這都是說不清楚的,不過你就當我稍微知道一些就是了,不要在意那些細節。」
「祖大壽。」
沒有他的命令誰也不敢走近,現在聽了張雷的話知道知道危險已經去除了,於是便紛紛迫不及待地往那邊跑了過去,甚至連張雷都被甩在後面了,張雷無奈地搖了搖頭,慢慢往那邊走了過去。
當時崇禎還喜氣洋洋地對大家說:「誰說我大明朝沒有人才?朕看這個金國鳳就很厲害,比那張雷絲毫不遜色,讓他在那個太平島上面獃著吧,總有一天,朕還是要帶著人去會一會他的。」
大家於是趕緊馬屁如潮,拍得崇禎飄飄然不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了。接下來的日子,他滿面春風,就好像是新娶了個妃子那樣高興。
與平靜的太平島的生活不同,在大陸上,退回了北方的皇太極在聽說了張雷被崇禎逼迫得去了太平島佔山為王,頓時歡喜,直呼天助我也,他對下面的人說:「九年之前,崇禎殺了袁督師自毀長城,而如今有將唯一一個能打仗的張雷給趕走,他還真是了解我的心思啊,如果我現在我入主中原,就連他崇禎我也對不住了。」
但是,金國鳳嚴密部署、多方拒守,終於沒有攻下,最後皇太極無奈。遣使招撫,宣稱:「若能察天意,順時勢,速來歸命,則不特軍民免於死亡,爾等之半功偉績,何可限量乎?」遭到金國鳳的嚴詞拒絕。直到四月中旬,皇太極深感攻守兩難,只好罷兵退回瀋陽,瀋陽城中的官民得知征明「軍兵大半見敗,大將數人亦為致斃,行街之人。多有惶惶不樂之色,城外遠處,則坊曲之間,哭聲徹天」。崇禎皇帝聞訊大喜,立擢金國鳳署都督僉事,為寧遠團練總兵官,后又因功署都督同知。世襲錦衣衛千戶。
祖大壽是錦州總兵,在大凌河之戰投降皇太極,並答應回錦州作內應,裡應外合,奪取錦州。但是,祖大壽沒有履行諾言,獻出錦州,而是堅守錦州。皇太極當然很生氣,他的貝勒們也一致要攻下錦州,活捉祖大壽,再取寧遠城,進逼山海關。此時的皇太極,在東邊兩征朝鮮,先結「兄弟之盟」又結「君臣之盟」;在西面征服蒙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臣服;在北面已經統一黑龍江流域;可以專註于南面——向明朝關寧錦防線的前茅錦州發動進攻。
皇太極趁著這種形勢,確認:必先破關寧錦防線,佔領遼西走廊,奪取山海關。他選擇的突破口,就是錦州。錦州正當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道,戰略位置極為重要,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奪取錦州是皇太極入關的第一步。
同時他趕緊下令封鎖京城。嚴加戒備,再一次愁容滿面,再也不負之前的興奮之色了。他想起了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的時候,是張雷出馬,帶著軍隊與清兵作戰,將他們給打退的,但是這一次已經不同,張雷已經被趕走,再說崇禎也拉不下臉來去請求張雷,於是他只能另想辦法,準備讓盧象升上去抗一陣子。
王承恩也被崇禎給嚇了一跳,於是趕緊說盡了好話,才將崇禎的情緒穩定了下來。沉默了很久很久,崇禎問道:「現在錦州有誰在?」
在遼東,孫承宗告老還鄉,又失去了袁崇煥、趙率教、滿桂、何可綱等一批重臣武將,關寧錦防線的防禦能力大為削弱。
崇禎微微抬起身子,左手支撐著龍床,右手拿著手帕捂著嘴,他生氣地說道:「你們這些人,就知道說這樣的話來蒙蔽朕的試聽,這群大臣,吃喝玩樂的時候他們最是在行,現在國難當頭,你看看他們,這幾日又有誰進來跟朕彙報過情況的?恐怕見朕病倒,他們是最為高興了,可以在家裡面吃喝玩樂了是不是?你也不要說那些話了,趕緊把戰報給朕拿過來,正個大明王朝是朕的大明王朝,朕必須要知道朕的國家現在怎麼樣了。」
張雷等平復了自己的心情之後,便對大家說道:「走,我們過去看看這威力到底怎麼樣。」
這一日,已經是崇禎卧病在床的第四天了,前線又發來了戰報,說是抵擋不住清軍的攻擊,清軍已經攻破了寧遠,正準備繼續南下。寧遠乃是錦州屏障,如今寧遠城破,錦州已經危在旦夕。王承恩將戰報拿下,便將來送信之人趕走了,接過戰報將它丟在了桌子上面,並不拿去給崇禎看。可是崇禎已經察覺了動靜,他的聲音很是虛弱,說道:「是不是有前線戰報來了?過來拿給朕看看。」
「看到了,好強的爆炸力,那爆發出來的火光,就好像是太陽一樣。」方以智目瞪口呆,他還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情景,雖然現在戰神一號的炮彈或者是手榴彈或許也能夠達到差不多的效果,但是那知道這個小瓶子裏面裝的東西可是比那手榴彈體積要小了好幾倍!如果用和手榴彈一樣大的瓶子來裝著,那威力能有多大是無法想像的!
連忽悠帶哄騙的。張雷總算是把方以智的懷疑給消除了,一行人再一次回到了實驗室裏面,硝化甘油的製作成功讓張雷信心十足,他打算用最短的時間製造出雷管了,有了雷管的配合,硝化甘油才會爆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來。幸好,這一連串的東西都早就已經在他的腦海裏面存放著,更隨著他穿越了兩個世界。
回到實驗室之後。張雷再一次投入到了緊張的科學研究當中,期間和鄭芝豹的交易都正常進行,鄭芝豹委託張雷的工廠製作大型貨船的要求張雷也答應了下來,同時為了防止蒸汽機的技術資料外泄,張雷將鄭芝豹需要的貨船的動力部分進行了改進,安裝了觸發性的炸彈,並且將它連同整個蒸汽機都焊接在了一個大箱子裏面。固定在船上,一旦有人試圖打開這個箱子,蒸汽機就會炸成一堆廢鐵。
「沒有沒有,那隻不過是御膳房來人問什麼時候可以把湯藥給端上來,前線還沒消息送來呢,皇上還請放寬心,如今大明王朝已經有好轉,正是老天庇佑,相信這一次也一定能夠逢凶化吉。當務之急是皇上萬金之軀,要快一點好起來才是,只有皇上安然無恙,各位大臣才能夠安心工作,同心協力為出謀劃策,保萬年平安哪。」王承恩趕緊走過去對崇禎說道。
此時的明朝,已經腐敗到了極點,清內秘書院副理事官張文衡向皇太極奏報說:「彼文武大小官員,俱是錢買的。文的無謀,武的無勇。管軍馬者,克軍錢;造器械者,減官錢。軍士日不聊生,器械不堪實用,兵何心用命?每出征時,反趁勤王,一味搶掠。俗語常雲:韃子、流賊是梳子,自家兵馬勝如篦子。兵馬如此,雖多何益!況太監專權,好財喜諛,賞罰失人心。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頭。上下裡外,通同扯謊,事事俱壞極了。」
張雷笑著回應道:「那是必須的,不過你也看到了,這東西的存放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實剛才我就算是不點火,只需要將它重重地往地上一摔,也能夠起到同樣的效果,不過如果我若是那樣做我就死定了。」
這年十月。多鐸率清兵再次攻打寧遠(今遼寧興城)。守城將士雖過萬人,但營伍紛雜,號令難施,最後金國鳳不得不率親丁數十人出城,在北山岡與清兵鏖戰。終因寡不敵眾、矢儘力竭,和兩個兒子壯烈陣亡。崇禎皇帝聽到戰報后十分痛惜,追贈金國鳳為特進榮祿大夫、左都督。賜祭葬,命人為他建祠,增世職三級。等到金國鳳父子靈柩由東北回來的時候,皇帝又命令沿路官員前去祭奠。
盧象升同在北方,但是他怎麼可能抵擋住滿清的十萬大軍,雙方一接觸,便節節敗退,崇禎得知這個情況,頓時受了驚嚇,再加上天氣寒冷,一下子就病倒了,連處理朝政也不能,整日里便躺在床上,由王承恩照顧著。看到這樣的情景,王承恩也是整日愁眉不展。
但是,皇太極不甘心失敗,他派人回瀋陽調兵遣將,運來大炮27門,炮彈1萬發,火藥500斛,環城發炮,城樓上的台堞都被摧毀。城中人只能背著門板行進。金國鳳幾次出兵突擊,均遭失敗,於是他命令將士連夜用磚石修補城堡被毀的地方,嚴防死守。清兵幾次搭雲梯登上城堡,幾次都被打退,皇太極只好在松山城南挖地道,為了激勵士氣,宣布:「有能穴地以炮葯崩潰之者,城破時為首效力,及運送火藥之人,無主者賞而授之以官,奴僕則賞以人牛,准離其主;其指示督率官員,照先登大城例升賞。協同穴城兵丁,視其出力多少,以資賞賚。」
碧瑤她們經常會過來看望張雷,這樣的寧靜的生活張雷十分喜歡。分佈於太平島外部海域的那些燈塔也已經開始製作使用了,用鋼繩將塑膠製作的瞭望塔與一塊很大的水泥塊鏈接起來,水泥塊沉入海底,起到固定瞭望塔的作用,不管是多大的風和海浪都不可能將它吹走了。
見不能夠隱瞞了,王承恩只能夠去將那及戰報拿給崇禎,崇禎很沉默地看完了整個戰報,然後突然之間爆發,將整個戰報給撕得粉碎,整張臉突然之間紅到了耳朵根,他大聲怒吼道:「這到底是為什麼?啊……難道是老天爺真的要亡我大明嗎?」
「張大人,好厲害啊,如果能夠有這個東西的話,再做大一點點,任何城牆都不可能阻擋的住它的進攻。」方以智信心滿滿地說道。
這第一次爆炸成功並且自己毫髮無損,這讓張雷顯得十分興奮,因為這意味著他距離製造硝化甘油炸藥成功的距離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