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風流武狀元》第六卷 盛世霸圖

第457章 怒劈連城

第六卷 盛世霸圖

第457章 怒劈連城

前軍先鋒李為印,率領五千契丹鐵騎開道;左右虞候軍各兩千騎由契丹八部首領中的二位統領,在四方游弋以作接應和斥候哨探;秦霄和李邵固統領中軍三萬多鐵騎,聲勢震天浩浩蕩蕩的朝南開進!
秦霄謙虛地笑了笑,也不答話了,心裏卻在自豪的叫道:怒劈連城!要的就是這種氣勢和威風!打得新羅人聞風喪膽、丟盔棄甲,框子丹和李嗣業,你們是好樣的!
三匹快馬飛奔而出,幹練而利落。
營州城外的大校場上,四萬營州軍緊張而有序的集結,布成了十個大方陣,環立在點將台周圍。戰馬嘯嘯,兵戈林林,好一派威武雄渾的景象。
點將台的周圍。就侍立著那些墨甲黑袍的天兵將士。李邵固等人不由自主地將眼神在他們身上停留了許久,各自心中暗自驚詫感嘆。
看著奔騰的河水上映出的星月倒影,吹著清涼而舒緩的河風,秦霄的心情卻有些複雜起來。大軍一路獲勝劈斬數城,本該是很值得開心的事情。可秦霄的心中,始終還縈繞著一層陰影。
數十名信號兵齊齊奔了開去,站到了崗亭上揮動軍旗。頓時,無數的戰鼓擂響,長角吹起,震得方圓數十里內都赫赫發顫。
斥候策馬跑到帥帳前,翻身拜倒大聲道:「報大元帥!右部先鋒李嗣業李將軍,三日三夜急行軍突進八百余里,繞道迂迴突破遼水取道蓋牟新城攻入新羅。三日之內連戰十七陣,已斬下新城州都督府、遼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蘇州、木底州、蓋牟州等三府三州四十六縣,斬敵萬餘人,俘虜百姓四萬余戶!現右部先鋒所部,正朝鴨綠水突進,目標直指泊勺城!」
李邵固嘖嘖的搖頭,只說了兩個字:「厲害!」
「沒什麼,正常,我理解。」
「好!」
正在這時。前方轅門邊又有斥候高舉牙旗飛奔而來,口中大呼————『報!』秦霄站起身來細看一眼。不由得呵呵笑道:「這是李嗣業的兵!他那邊也有消息了!」
轉眼間,北方的地面一陣顫抖,衝天的煙塵飛揚了起來。朦朧間,只見萬馬奔騰,聲勢震天。
李邵固微笑:「正是……大帥說得對,末將又犯糊塗了。」
「得令!」
「李嗣業!真是個瘋子!他的軍隊,怎麼就像是閃電一樣!」
身邊的將軍們也有些心急了,紛紛興奮的叫道:「大帥,我們也出發吧!大軍推進,踏平新羅!」
入夜時分,軍屯裡安靜如野。秦霄滿腹心事的毫無睡意,踱著步子出了帥帳,一個人不知不覺的逛到了遼水邊上。
秦霄暢快的長吁了一口氣,從帥座上坐了起來。身邊的將軍們,不管是契丹人還是漢人,都已經是個個喜笑顏開拍手相慶。
「謝了!」
墨衣去了易州那邊也有些日子了,會帶來什麼樣的消息呢?
李邵固卻神色有些緊張的說道:「兩路人馬,一共才萬餘人。孤軍深入敵境的連斬數十城,實在是令人驚詫萬分!強將手下無弱兵哪!大帥手下地將軍,也是這般的強悍!」
眾將肅然,拱手聽令:「是!」
「好!」
秦霄心裏暗自道:還挺嚴肅地,正兒八經把自己當成大唐的將軍了……他也面色沉寂的點了點頭:「李將軍請起。諸位將軍請起。」
秦霄一身戎裝的站在點將台前,心裏一陣豪情四塞。
「嗯!」
李邵固的眼神里也多了一絲希冀的神色:「契丹人以馬為家,以戰為生……如果能成為最強者,就是一種莫大的榮耀與成就。我們大賀家的人始終沒有辦到,但我希望這個願望能在大帥這裏實現。」
「著令,后軍步兵開始搭建浮橋,兩日之內建成十座大橋。後天早上辰時初刻,全軍渡河,向泊勺城大突擊!」
李為印點了點頭,翻身騎上馬,帶著幾個親衛士兵迎了上去。李邵固等十餘人遇上李為印,都齊齊的翻身下馬,全用大唐的軍禮彼此問候了一番,就朝點將台前走來。
多好的軍隊!大唐的遼東軍!經歷過血與火的洗禮的勇士!
中軍帥帳前,秦霄高居帥位,李邵固、李為印和八部首領以及大唐的偏將副將們,環環伺立,旗幟飄揚。前鋒派來的斥候飛奔入轅門。滾鞍下馬大聲吼道:「報大元帥!左部先鋒桓將軍夜渡遼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三日之內攻破攻破:代那州、倉岩州、磨米州、積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七州三十四縣。經歷大小二十余戰斬敵萬余,投降百姓三萬余戶。現左部先鋒按大帥軍令指示,正朝泊勺城突擊而去!」
秦霄心中一陣大爽:桓子丹,臭小子。總算是爭氣了!連斬七州三十四縣。夠威風!
「會的。」
信號兵齊發,奔騰而去。
秦霄大聲道:「派出快馬告訴桓子丹,本帥率領後部大軍,已到遼水,馬上就要踏上新羅本土。讓他與李嗣業在泊勺匯合!」
想到這個,秦霄沒來由的打了一個冷顫,長吸了一口氣,喃喃道:「別開玩笑了!她們肯定不會有事的!」
卯時末刻,北面奔來三匹哨馬,直入軍屯拜到秦霄麾下————「報大元帥,李邵固李將軍,率領三萬騎兵,已到營州十里之外,等候大元帥帥令行事!」
秦霄說道:「契丹地勇士,果然個個都很出色。都是天生的戰士。相信加上我們大唐的裝備和訓練方法,再好好的調用,應該能比以前更加驍勇擅戰,天下無敵!」
李邵固等人也紛紛驚訝而歡喜的叫出了聲來,個個呵呵的大笑。
秦霄微笑道:「這些安東都護府治下地都督府、州、縣,雖然有其名,卻是沒有城池,只是一些散居民眾在居住,容易攻打。新羅人將防線拉得這麼長,自然容易被我們各個擊破了。兩路先鋒一路勢如破竹,也是應該的,預料之中的事情。李嗣業所部雖然是步兵,但都是輕裝上陣裝備了馱馬,突擊起來速度並不比騎兵差多少。蓋牟新城那邊軍鎮要塞多了一點,所以我才讓步兵走的這一路。不過,他看來比桓子丹還要幹得出色一點,比我想象中的要快了許多。我看這老小子,是憋了一肚子的氣要和桓子丹較勁,呵呵!」
這道消息一來,李邵固等人頓時有些炸窩般的叫了起來。雖然說的是契丹語,但秦霄也聽得懂了————「天哪,步兵三天突擊八百里!」
秦霄眯著眼睛看了看,正是李邵固等人。於是對身邊地李為印道:「你是少頭領,去迎接你叔叔吧。」
一令下去,全軍上下都忙活開了。砍樹、搭橋,頓時忙得熱火朝天。騎兵們則是在遼水沿河一帶飲馬戍衛,整個遼水以北,全是六萬遼東軍的赫赫聲威。
將士們都用橫刀整齊的拍打盾牌,奏出激昂雄渾的曲調。
秦霄自信地微笑,輕點了一下頭。
第二天清晨,和風習習,天氣宜人。初夏的早晨,總是宜人的。
秦霄騎在馬上,看著遮天蔽日地旌旗和鐵騎,心裏時時震蕩,就響著一個聲音:大兵團作戰,我是統帥————怎一個「過癮」了得!新羅棒子們,爺爺來了!
秦霄和李邵固相視一笑,各自心中感慨萬千。
秦霄身後地李邵固輕聲一嘆,緩緩搖了搖頭說道:「唐軍……遼東軍。我算是明白,為什麼之前的我們要打敗了。我們的人雖然彪悍勇猛,但唐軍的裝備整齊紀律嚴明。再加上有大帥這樣指揮若定用兵有方的統帥。相形一比較,你們更有凝聚力和戰鬥力、更佔優勢啊!」
契丹歸降了,桓子丹和李嗣業都打勝了,新羅的平定也指日可待。可自己一直牽挂著的佳人,會平安無事么?我殺了這麼多的人,老天爺不會給我一個報應,讓這兩個女子受牽連吧?
「也沒什麼。」
契丹大軍在離唐軍軍屯一里左右的地方停住了,三萬人馬,也布成了三個大方陣,吹起了長長的號角作為回應。一隊人馬大約有十餘人,全都騎著清一色的白馬。氈帽鵰翎。披風彎刀,朝點將台奔來。
李邵固說道:「如果僅僅是為了爵位和官職,我們今天也不會在這裏了。」
李邵固一笑,也低聲道:「我們都是軍人,這裡是軍隊。在軍隊里地軍人,上下之分當然要清楚一點。不然軍令如何暢行無阻?就是因為我是大首領。才給身後的這些人做出榜樣。在遼東軍里,王爺你就是至高無上的統帥。我們都要聽你的。只有這樣,軍令才能嚴明。」
令旗揮動,戰鼓擂得更響,號角吹得更嘹亮,數萬唐軍齊聲大喝————「吼、吼吼!」
「是!」
李邵固這才和身後的那些人都站了走來。秦霄滿面春風帶著微笑的走下了點將台。拉著李邵固的手一起走上了點將台,輕聲對他說道:「雖然我剛才默許了這樣的禮節,可你以後不必太多禮了。你是契丹的大首領,地位尊崇。雖然朝廷對你的封賞還沒有來,你也不必屈尊為我下拜。」
吉時已到,宰犧祭祀完畢,秦霄開始下達軍令了。
「是!」
三天以後,大軍已經離遼水邊的燕郡城不到百余。這裡是桓子丹一路兵馬地必經之地,也是他要正式攻取的第一個障礙。秦霄在這裏停住了兵馬紮下營寨,準備得到了先鋒地情報以後再作下一步計劃。沒想到大軍剛剛安頓下來。馬上就有消息來了。
秦霄大聲一喝:「請他們進軍屯————下令,擂鼓、吹號,列隊歡迎!」
「但願如此!」
秦霄感激的微笑,繼續說道:「這樣吧,雖然眼下你和你的這些部族首領都還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但我好歹是個郡王和遼東道行軍總管,翊府將軍的職務還是能做得了主地。我表你為左驍衛翊府中郎將,其他八部首領都分別為左驍衛和左威衛瑚府左、右郎將,其他的原契丹將軍們,都封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麾下翊府郎將、司階、中候。說明一點,這樣只是為了方便大家各司其職發號施令,不是朝廷的意思。」
「這些事情,大帥做主就是。」
秦霄站在點將台上,臉上掛著自豪而又沉穩的笑容,微眯著眼睛,看著眼前奔騰而來的幾萬契丹人,心裏感慨萬千。就在不到一個月前,自己還和這批人捨命相拼,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時隔數日,馬上又要和這些人並肩作戰……軍事與戰爭。本來就是為政治服務的。政治場上,沒有永恆的敵人和朋友,只有永恆地利益。今天是仇人,明天就是朋友……不知道,李邵固等人。心裏會作何感想。是不是也像我一樣的認識到了這一層呢?
師出營州一路向南,沿著白狼水南支流直到遼水前,這裏都是大唐境地,暢通無阻。騎兵推進速度極快,步兵和民夫在後押運糧草,由虞候軍監督也不會出什麼問題。幾萬人馬就如同長江開泄一路奔騰南下。
秦霄聽在耳朵里,心裏一陣自豪,臉上也掛起了微笑。他揮了一下手,說道:「傳令李嗣業所部,連續突擊了這麼多天,可以稍緩一緩。到泊勺后與桓子丹所部匯合,以他為主將,桓子丹為副將。告訴他,本帥率領本部六萬大軍,正在渡過遼水殺進新羅本土,來接應他們。」
秦霄眉毛一挑,重重的應了一聲,大聲道:「元帥令!」
秦霄呵呵地輕笑:「以後都是一家人,沒有『我們』、『你們』之分了,不是么?」
「是!」
李邵固當先走到了點將台前,前膝一拜,拱手抱拳凜聲道:「末將李邵固,拜見遼東軍大元帥!末將奉幽州大都督府大都督張九齡之命,率領三萬騎兵到大元帥麾下聽候調譴。人馬已經帶到,特來複命!」
原營州兵馬的一萬五千虎騎師和一萬五千步兵,加上契丹的三萬鐵騎,共計六萬人馬,全部集結完畢,步成七軍陣勢。剩下的萬餘人,由邵宏統領,輔助代理營州都督宋慶禮駐守營州。一萬五千步兵與兩萬民夫,組成了後部,專司押運糧草輜重。
「三天斬下三州三府四十六縣,五千人斬敵愈萬!」
眾將齊聲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