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起明末》第三卷 崛起

第239章 台灣?遼東!

第三卷 崛起

第239章 台灣?遼東!

「海匪,烏合之眾。西夷,蠻荒小國而已。面對他們,台灣有此戰績也不能說明什麼。且閣老有所不知,大明水師早已不敷使用。戰船年久失修,將士久不操練,火炮已有數年未曾增加一門。要想出兵台灣,勢必要朝廷拿出巨資修造戰船火炮,重新操練水師將士。」
但是作為首輔,方從哲自然有他的態度。從內心來將,方從哲非常的希望能夠將台灣納入大明版圖。畢竟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幾年的首輔生涯,已經使得這位當世首輔心慮交瘁了。
大明水師的實際狀況,其實是人所共知的。雖然他們並不知道,實際情況要比他們想象的嚴重得多,但是這並不會影響他們對面對出兵台灣時,水師是否能夠勝任做出正確的判斷。
「閣老,台灣,即原東番島。六年前仍為蠻荒小島,多為海盜聚集之地。人不過數萬,船不過百艘。六年以來,即使其如何生聚,能有多強實力。雖然多有傳言,其島上有一城鳳山,富庶異常。且不論是否屬實,但一城之財貨,所屬能有幾何?故下官以為,出兵討伐,得不償失啊。」
對於方從哲的態度,崔景榮是知道的。但是知道是知道,崔景榮卻並不贊成出兵台灣。當然,他並沒有像東林黨的那些人那樣,以此為借口打擊方從哲,但是這並不代表他贊同出兵台灣。
如果僅僅是這樣,方從哲還能勉強應付。但是就因為方從哲不是東林黨人,朝中的那些個東林黨人便千方百計的想要將他從首輔位置上趕下去,其手段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不管方從哲要施行什麼樣的方針,做出什麼樣的決定,不管對錯,東林黨人必定會將其批的體無完膚。呵呵這些人真是不可理喻。
想到這裏,方從哲心中不由苦笑不已。就拿這台灣的事情來說,一個月前,他便提出要出兵討伐這個蔑視大明威儀,始終不前來朝貢的番邦小島。事實上,卻是意圖收台灣的財富為大明所用。但是結果是什麼呢?此議一經提出,便遭到了朝中絕大部分的東林黨人的強烈抨擊。
「而且閣老,眼前大明首患,並非台灣這個小島,而是遼東的后金啊此時分心應對台灣是否不利遼東亂局啊。」崔景榮下面的話,更是讓方從哲心焦不已。
「但其一戰夷滅眾海匪,二戰退西夷百艘戰船,足可見其水師實力極其強橫。台灣毗鄰大明,若放任其不顧,遲早會成為大明大患啊。」
就在方從哲想得發獃的時候,兵部尚書崔景榮走了進來,看了一眼方從哲手上的東西,輕聲的問道。
「是啊大明首患,當屬遼東。既然如此,便先放其一馬。自強,遼東后金的努爾哈赤發『七大恨』反叛。現撫順已陷。遼東諸軍吳統一統屬,天下各地屬軍又陸續到達遼東,急需一人統屬遼東及各地官兵,你可有合適的人選?」說到遼東,方從哲只能放下台灣這個次要問題,問出了他今天讓崔景榮來的主要目的。
方從哲也沒有去過台灣,對台灣的情報也沒有詳細的收集,對崔景榮的說法,也有些贊同,但還是覺得不能任由台灣繼續發展下去。
那年年大災,以及引起的遍地流民和遍布大半個大明的叛亂,使得方從哲,這位還算是想做些事,也正在努力做些事的大明首輔,殫精竭慮的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而消瘦了很多。
包括左光斗,趙南星在內的眾多東林黨首腦都激烈的反對出兵台灣。他們的理由提的還非常的堂皇,遼東未平,何以輕啟戰端。
「哦自強來了是啊這台灣,我始終看不明白啊從傳來的消息看來,其原本只是聚集在台灣島上的海盜而已,但是從其六年來的數次海戰可見,其水師實力極其強橫,似已與大明水師不分伯仲了。雖其六年來,始終安駐台灣,對我大明並無不敬舉動。但一不稱臣,二不納貢,始終不能讓人放心啊。」看到是崔景榮來了,方從哲發牢騷的說了一句。
快速增加的貿易和這次對西洋人海戰的勝利,使得大明朝中的很多人對台灣的印象加重了很多,特別是一些在東南貿易當中有著巨大貿易的人。
不管他們心中是不是真的是這麼想的,但是最終方從哲的這個提議剛剛冒出頭,便被徹底的按了下去。
最關鍵的是,崔景榮不是東林黨人。而且其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就這一點來說,方從哲都自認不如。由他來舉薦人才,方從哲也放心一些。
一想到這裏,方從哲的頭又疼了起來。方從哲已經記不起來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頭痛這個毛病的,或許是被自己的那個不爭氣的兒子給氣出來的。
當然,這些人當中,對台灣的態度並不是非常的統一。有的認為,大明應該將台灣這個逐漸富庶的大島納入版圖,而另一些人,卻擔心這麼一來,台灣的聯合護衛軍會被逼反,到時候眼前的一切都會消失,那就得不償失了。
這也是方從哲為之心痛的一個原因,因為他無力改變這些。要修造戰船火炮,重新操練水師將士,談何容易大明現在那點賦稅,用來賑濟災民,撥付邊軍餉銀和支付百官俸祿便已經花費的差不多了。要再拿出錢來整訓水師,那是不可能的。
崔景榮是方從哲叫來的,為的是就經略遼東的人選問題,向他詢問是否有適合的人選。畢竟,對於領軍人選上,是兵部的職責。
持有這兩種態度的人,是誰也說服不了誰。加上這個時候,掌控大明中樞的閣臣並不是東林黨人,導致這個時候的黨爭變的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明顯。東林黨和其他三黨紛紛拿出各種各樣的事情,意圖將對方搬到,而台灣也成為了他們的工具之一,當然不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工具。
「閣老,您還在看台灣的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