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起明末》第四卷 征服

第348章 一水之隔,天堂地獄兩重天

第四卷 征服

第348章 一水之隔,天堂地獄兩重天

薩爾滸之戰將大明的虛弱徹底的暴露在了周邊所有勢力的眼中,現在不僅是女真人開始積極積蓄力量,就是蒙古,朝鮮,甚至是南方的那些土司什麼的都開始動起了心思。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一六一九年,這一年可以說是精彩紛呈。萬里之外的歐洲太過遙遠,暫且不提。只說這遠東地區就發生了幾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便是薩爾滸之戰大明的戰敗和台灣的衣冠南渡計劃的順利施行。
直至石元佔據勃泥北部孫新的那個老巢為止,衣冠南渡計劃的所有內容都得到了實現。從呂宋島北部到勃泥北部這千裏海域成為了台灣艦隊的勢力範圍,即使是荷蘭人也不得不默認這個既成事實。
但是一來,天朝上國的心理使得他們始終將台灣和西班牙都定性為蠻夷小國。這樣的兩個國家之間的爭鬥,根本上不了大明的檯面。而那些對戰艦數量的描述,在他們看來白來艘戰船本就不多,大明一省水師的戰船數量就比這個多了。而且出於那些文官的經驗,大明都有虛報的事情,那些蠻夷小國自然也有虛報的成分在內。
正是因為這樣,外來的商人強烈的請求台灣能夠全面開放,以滿足這越來越發達的商業貿易。
這些還只是呂宋島一地帶來的好處,更大的好處來自南洋商業環境的改善。
而最重要的是,呂宋島的大規模開發,使得台灣的商品有了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在持續不斷的增長。受到呂宋開發的刺激,台灣島內的原有工廠的訂單是去年的兩倍多,而且還有更多的工廠在不斷的冒出來。
工廠數量的增加,原有工廠產量的增加所帶來的利益是難以想象的。而且這種增長的副作用還基本上沒有。不同於大規模戰爭對經濟的刺激效應,呂宋的佔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好處,弊端幾不可見。
不過,蕭明乾堅持沒有接受這種請求,因為台灣從來都只是單方面的限制。現在的對外政策,對保持台灣在大明心目中的印象,已經保證金銀大量流入台灣有著非常大的好處。
其實,即使他們真的呈了上去,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因為大明本身對台灣在南洋的活動還是知之一二的。雖然不是非常的詳細,但是西班牙人的投降,南洋商路面向所有華人徹底敞開的傳遍整個東南沿海的消息,他們還是知道的。
其中以蕭明乾所掌握的鋼鐵和水泥工廠最為典型,雖然那些鋼鐵和水泥都是以賒賬的形式提供給「衣冠南渡」計劃的,但始終是要給錢的不是。所以,鋼鐵工廠的生產規模擴大到去年的一點五倍,而水泥工廠的生產規模更是去年的四倍。
邊疆戰亂不斷,藩國不穩,國內叛亂從未間斷,而且還在醞釀著更大的叛亂。凡此種種,極大的消耗著大明的底蘊。如此艱難的時局,大明中樞的那些官員卻大部分並沒有將自己的心思放在天下的治理上來。
而為了加大金銀流入台灣的速度,蕭明乾在年底,拋出了另一個非常陰險的大殺器新式金銀銅幣,已經少量的大面額金銀票。
對於那些糖廠來說,雖然白糖的消費量並沒有如此誇張的增加,但是原材料產地卻大了不知多少倍。台灣的土地有著嚴格的糧食用地的限制,但是呂宋卻完全沒有這種限制。只要能夠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數年後能夠向外輸送一些,便不對呂宋的耕地用途做任何的限制。更何況,蕭明乾已經劃定了一大批區域,專門用作粗放型的糧食生產。所以掌控呂宋,便意味著白糖原料的大規模增加和原料價格的下降。這裏面帶來的利益也是不容忽視的。
不過大明對台灣的印象是怎樣的,對於台灣來說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這一年來,台灣在數年積累之後,猛然間爆發出了讓所有頭腦清醒的人難以置信實力。
台灣對西班牙人的限制取消了,西班牙人蜂擁而來,大批大批的採購台灣的商品。而大比的白銀,甚至是黃金進入了台灣,使得台灣所有人的口袋都鼓鼓的。就是荷蘭人,此時也同台灣達成了協議,放開了南洋的市場。雖然有緩兵之計的嫌疑,但是客觀上來說,又是一個市場和原料產地對台灣放開了胸懷。
二來,這台灣雖然沒有稱臣納貢,但是還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沒有對大明的那些海商有任何的為難,有好事更是順帶著將大明給帶上了。在遼東和國內局勢持續惡化的情況之下,實不應該為這一順從之小國而大動刀兵,將大明東南半壁也拖進戰亂之中。
殘酷的黨爭有著愈演愈烈的跡象,在東林黨人的影響下,大明的士大夫們已經徹底的拋棄了最後的一層偽裝,不折手段的打擊自己的政敵。這種黨爭絕對不是那些史書上的那些個簡短文字所能夠描述一二的,這背後所代表的絕對是人類所有的貶義詞彙所無法盡數表達的。
「衣冠南渡」這麼一個在封建社會幾乎是不可能想象的軍事行動,竟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完成了。
再加上今年天賦的再次增加,大明天下的普通人的日子更加的難過了。天下間的那些有些野心的人,也開始慢慢的浮現出來。
凡此種種,使得台灣的對外貿易環境比之去年繁榮了近倍。以至於,鳳山這一個港口都有些難以承擔所有的對外貿易了。
以上兩種,基本上是現下大明對台灣的主流印象。那些個別人員的印象,不管是極度的無視還是主張平定台灣都不佔主體。
但是這些對台灣來說,影響並不大,即使有也是好的影響。正是因為大明朝廷中樞的這種你死我活的黨爭,使得南洋李家和張家派往大明的人員,連一個小小的知府都沒能夠見到,更別提向大明朝廷面呈台灣在南洋的種種惡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