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明》第二卷 權勢

第34章 鄉村大計

第二卷 權勢

第34章 鄉村大計

林純鴻清晰地記得,建奴于崇禎二年、三年劫掠京畿之地后,大明的國運便直轉而下。對外,屢戰屢敗,防線一直緊縮至寧錦一線;在內部,勤王之師大部潰逃,散落在華北、陝西,立即成為農民起義的中堅力量,把整個大明攪得天翻地覆。
林純鴻憂心如焚,他有心大展拳腳,只是苦於大明根本不給他放手一搏的機會。
我和程舒到董家灣后,第一步就是籌建商鋪。在建商鋪時,雖然不缺錢,也不缺木材和石頭,但人力不足。所以,我們直接在董家灣招募村民幫我們建設,除了供飯以外,還發工錢。很多村民就這樣被我們吸引過來。我們就和村民們一起勞動一起聊天,讓他們慢慢的接受我們。商鋪建好后,我們在族長董臣泰的建議下,主要賣一些鐵制農具、鹽、糖、木材、石灰以及其他的一些生活日常用品,村民們都感到比以前方便多了,也喜歡集聚到商鋪來聊天、斗紙牌。鑒於此,我和程舒又商量著增蓋了兩個房子,專門供村民們斗紙牌,還免費提供茶水。
他想鑄就一支善戰之師,但沒有任何名譽讓他放手施為,五六百人的精卒,目前還打著枝江縣弓兵的旗號。至於打造武器,更是沒影的事,只能在大田千戶所偷偷摸摸地買一些爛東西。
……
在董家灣沒有特別大的地主,擁有土地最多的是董臣泰,也不過二百余畝。董臣泰是董家灣的族長,負責處理村裡的一些大小事務,威望極高。董家灣純粹的佃戶極少,按照董臣泰的說法,董家的祖先董文龍和董文畢遷移到這裏的時候,制訂了學田和祭田制度。當董氏族人出現了困境的時候,由族中出錢購買他手中的土地,充當學田和祭田,供應族中的祭祀和私塾。如果這戶人家度過了困難時期,想把土地贖回時,就按照賣價贖回。幾百年來,這個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執行,因此,這裏的村民大體上安居樂業。
我和程舒認為,董家灣的族長董臣泰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多,我們能迅速在董家灣打開局面,與董臣泰的支持分不開。而且,董家灣沒有出現流民或者飢荒,與董家祖宗定下的家法有關。董家的家法相當嚴苛,對十五個地痞的處理便證實了這點。董家灣在處理違反家法的事件時,董臣泰只負責弄清楚事實,而判定是否違反家法由三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決定,如果確定違反家法后,由另外一名董家人決定實施何種處罰。在處理時,村民想圍觀,不得驅逐。就連我和程舒也可以旁觀,甚至可以提出異議,但我們從未提出過異議。
除了賣東西以外,我們還收購一些東西。不過目前可供收購的東西不多,這裏的村民基本都是自給自足,很少與外地有什麼交流。目前,商鋪運作還算正常,只不過還處在虧本經營的狀態。除去建房子和發放工錢,前兩月共虧損了三十二兩銀子。但我和程舒並不擔心,慢慢的,我覺得商鋪會盈利。
另外,滕家河的村民們也涌到商鋪來購買東西。在兩村的村民購買東西的時候,村民們習慣於拿著實物來交換。我和程舒也很為難,畢竟實物的價值很難評判,稍不注意,會出現估價低損害我們或者村民利益的事情發生。我和程舒調查了原因,原來是村民手中的銀子太少,而賣東西價格又太低,遠不如實物交換划算。我認為,像這些小批量的交易,最好莫過於用銅錢,銀子畢竟稱重分割起來太麻煩。但整個大明都沒有多少銅錢,很多村民手中用的還是宋代的銅錢。我目前也找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只好儘可能在實物交換中不讓村民吃虧,這也是我們商鋪虧損的原因之一。
經過深思熟慮,林純鴻給自己擬定了一個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就是借弓兵進駐鄉村之機,掌控枝江一縣,為掌握地方政權提供經驗;第二步,林純鴻把目光盯在了大田千戶所身上,希望通過徹底控制大田千戶所,為自己名正言順地擴軍備戰、打造軍械提供一個借口;第三步,林純鴻準備借各種理由率兵四處征戰,擴大地盤、鑄就一支善戰之師。
他想治理一方,但他非進士出身,時時遭到包哲東等科舉出身官員的排斥。雖然目前擔任典史一職,但可以想得到,往後根本沒有多少升職的空間。
但是,弓兵隊的聲望高了后,也給我們帶來了麻煩。村裡的爭吵非常多,什麼鄰里之間、兄弟之間、妯娌之間……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比如田界之爭啊,分家之爭啊……以前都是董臣泰來處理,他也頭疼不已。但現在村民們都習慣於叫上我和程舒,覺得有我和程舒在就能公平處理爭吵。我和程舒也仔細琢磨了這些事情,覺得根本就在於村民們人多地少,生活太閑適,每個人事情不多,才有精力去爭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要從根本上解決爭吵,還得給村民們找一些賺錢的機會,讓他們去逐利。
據我們觀察,發現村裡的差役還是挺繁重的。可笑的是,枝江縣統計董家灣的數據還是一百多年前的數據,編為兩個裡甲。但僅僅是兩個裡甲,差役也顯得過多。按照董臣泰的說法,董家灣當初也被差役逼得沒有辦法,很多人家家底稍微薄點,便家破人亡。董家的四代祖便約定了族人一同服役,由族長統一來安排。所以,眾人互相幫助,才保護了家境貧窮的族人。本來董家灣勞力過剩,單純的服勞役也能應付過去,但現在縣裡好點的差役位置被一些人長久佔據,而董家灣需要交納銀子來代替服勞役。這樣,一年上繳的銀子是稅收的好幾倍,讓村民怨聲載道。幸好董家灣土地肥沃,還能在河裡或者湖裡打點魚,不至於活不下去。
族長董臣泰也經常到商鋪來轉轉,見路不好走,便發動村民修了一條路,直達商鋪門口。我們免費提供了石灰,所以,這條路即便在下雨的時候也不泥濘。
因此,我和程舒確定了詳細的處理方案。我們通過詢問村民,選擇了村裡十五個村民討厭的地痞,然後找了大量證據和證人,以確定他們的罪狀。然後通過董臣泰召集村民對這十五名地痞進行公審。但這些地痞也沒有什麼大的罪行,只不過就是偷雞摸狗、調戲良家婦女或者搞點小破壞。本來我和程舒準備將這十五人送到百里洲懲以三個月苦役,但詢問了董臣泰后,董臣泰卻堅持要將其中的三人沉入河中淹死,把其他的十二人送到百里洲服苦役一輩子。
年初,林純鴻精心挑選了十個有代表性的村莊,派遣二十人分別進駐,並且要求每個人將自己做的事情、心得體會都寫成報告,送與他親閱。林純鴻當然有點迫不及待,畢竟,這二十人就是他第一步計劃的關鍵。
但這些措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來聽說百里洲缺人缺的厲害,我想請示典史大人,能否在村裡宣傳百里洲的好處,引導和召集村民到百里洲謀生路?
村民們現在已經很信任我們了,很多村民對我們說,瑪瑙河隔開了他們與董市鎮的聯繫,要是能修一座橋就好了。為了方便村民,更為了讓村民支持我們,我和程舒決定自己捐資修這座橋。但此事被董臣泰知道后,一直埋怨我們,堅持不讓我們出這筆錢,他組織村民自己採石修橋。董家灣有個石匠叫董勝奎,據說修橋技藝相當高超,枝江乃至荊州府的很多橋樑都是他組織修建的,還請典史大人留意。
因此,我覺得弓兵隊應該擴大,至少需要三十人,而且訓練的時間也應該增多,這點需要典史大人批准。另外,鑒於村裡的董子才編製的竹簍拿到縣城和荊州府銷路特別好,我們請董子才多帶徒弟,傳授編製竹簍的技藝,每收一名徒弟,我們額外補助一兩銀子,並且編製的竹簍有多少我們收多少。董子才也特別樂意,現在一些村民已經學會了編製竹簍,有了額外的收入。
但董家灣也出現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因此,董家灣的生活比較閑適,勞作之餘,村民很喜歡在村頭的大槐樹下聊天。甚至還有些年輕人賭博,不過作為賭注的金額很小,主要是混時間。
小戴子侍立在林純鴻身旁,見林純鴻時而焦慮、時而深思、時而興奮,最後還露出了笑容,深恐林純鴻走火入魔,慌忙拿著一份報告書,道:「大人,董家灣的倪新澤、程舒寫了份彙報,請大人過目!」
有了規劃,林純鴻把憂慮遠遠地拋在了一邊,嘴角不由得露出一絲冷笑:「老子就在枝江先與包哲東斗一斗,與人斗,其樂無窮!一日沒有敵人,老子渾身不舒坦!」
再則,目前自己的生意順風順水,主要原因就在於植根于大明體系內。龐大的大明帝國為整個集團提供了巨大的消費市場,一旦豎起反旗,所有生意立即就會陷入困境。
商鋪建好后,我和程舒見村民們基本上接受了我們,覺得組織弓兵的時機已經成熟。當程舒宣布典史大人的決定后,一下子湧來了五十多名村民。程舒按照周總管招募的要求,選擇了十二名弓兵,這個月已經開始訓練了。按照程舒的計劃,訓練的時間選擇在每月的二、五、八日上午。訓練的時候,惹得一幫閑人站著圍觀,導致受訓的弓手有點拘束,放不開手腳。不過訓練的時候被村民看在眼裡,弓手訓練還算認真,怕在鄉親父老面前丟臉。
馬上,林純鴻搖了搖頭:目前絕不可能走李自成的路子。
崇禎三年八月癸亥,袁崇煥因「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等罪名,被處於碟刑死於西市,棄屍於市。林純鴻九月從邸報得知此事,心裏久久不能平靜。
千防萬防,還是出現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商鋪屋頂的瓦片被三個地痞給砸破了,弓兵隊當場將這三個地痞抓住。原來他們記恨當初沒有被列入弓兵隊,伺機報復。我和程舒相當重視這件事情,覺得這是樹立弓兵隊威望的機會。
林純鴻接過報告,一下子就入了迷,一時連吃飯都忘記了:
董家灣有三百二十三戶人家,丁口六百七十二人,總人口一千五百八十人。有趣的是,董家灣的男人基本都姓董,而他們的媳婦基本都姓滕。原因就是,董家灣和滕家河相鄰而居,董家的女人基本都嫁到了滕家河,而滕家河的女人基本都嫁到了董家灣。這兩姓基本都沾親帶故,關係較為融洽,就連祠堂也緊挨著。
我和程舒非常驚詫董臣泰的重懲措施,經過側面了解,我們發現,村民對這十五人厭惡異常,董臣泰也早就想把這十五人處理掉,但礙於都是族人,無法拿下臉面處置。現在有了典史大人在後面撐腰,董臣泰就想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些禍害村民的地痞。我們不能不考慮村民和董臣泰的要求,但也覺得這麼做的確有點罔顧司法。便和董臣泰商議將這十五人送到百里洲服兩年的苦役,以後看他們的表現再決定。董臣泰同意了這個做法。
當抓走十五名地痞后,村民們可揚眉吐氣了,按照他們的說法就是:以前根本不敢惹他們這些人,怕他們報復,現在算好了,為村裡除了一大害。順帶著,弓兵隊得到了村民的徹底擁護,有的村民甚至還給程舒送來雞蛋。弓兵們也揚眉吐氣,現在村民們都以參加弓兵隊為榮,很多村民都圍著程舒打轉,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加入弓兵隊。
對於確定十二名弓手的名單,程舒相當謹慎。他拿著五十多人的名單詢問了族長,還找很多村民打聽,直接將一些地痞和無賴劃出,確保弓兵不會擾民。弓兵隊組成后,還堅持每日夜裡巡邏,一方面是防賊,另一方面就是巡查一些可能出現的危險。村民們明顯感到安全多了,族長董臣泰還親自找到程舒,表達他們的謝意。
董家灣建立了私塾,村裡的孩童交納一定的程儀后,可以在私塾讀書。這個程儀也不高,根據學田的收成,平攤到每個孩童身上。因此,董家灣自從洪武爺開始,就出了二個進士、五個舉人和眾多秀才。這與學田的制度不無關係。現在還有兩個董家子弟在外為官。我認為,在百里洲我們也可以建立學田制度,讓小孩子能上學,也算一大德政……
另外,滕家河的族長對董家灣的變化相當羡慕,他認為董家灣買東西方便了,村裡也更安靜了,問我們能不能也在滕家河建商鋪和組織弓兵隊。這個我和程舒沒有直接回答行還是不行,現在彙報給典史大人,請典史大人決定。
林純鴻忍不住心裏有氣,暗思道:「難道非要逼著我走李自成的道路?」
林純鴻嘆了口氣,暗思道,還是太祖皇帝說得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自己還是一步步的壯大實力吧,有了足夠的實力,無論是扶植大明,還是造反,還不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董家灣村地處瑪瑙河邊,在這裏,瑪瑙河轉了個彎,形成了一個水潭,因此稱為董家灣村。董家灣有耕地大概有一千二百余畝,還有少量的山坡和竹林,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每塊地一年可以收穫兩季水稻,為了保持地力,還間雜著種植油菜,所以這裏的一畝地單產較高,一年可產穀子五石左右。按照村裡老人的說法,主要得益於宋代推廣的占城稻。但這裏的土地非常零碎,被人為區劃成很多小塊,如東村的董子凱家有二十一畝水田,分別處在十二個不同的地方,真有點讓人懷疑,董子凱能不能記得住,他家的田在何處。
林純鴻非常清醒,一旦自己豎起反旗,目前忠心耿耿的手下很難說會跟著自己一條道走到黑。大明立國二百多年,除非活不下去,絕大部分子民不可能主動去造反。
「哦?這麼快就有了一份彙報?這兩個傢伙還算有心,拿來我瞅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