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玩機械》第八卷 三皇鼎立

第768章 製造箭簇

第八卷 三皇鼎立

第768章 製造箭簇

雖然大刀模具的製造順利,但因為它的體積大,形狀也比槍頭複雜,所以雷曉飛用了十天的工夫,才製造完畢這套模具。
因為槍頭的模具鍛造工序快捷,每一秒鐘左右就可以生產一個,這樣算,如果日夜不停生產,每日最少也能生產五萬個槍頭以上,而模具鍛造的前工序——打造槍頭的稚形則慢多了。所以,雷曉飛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再製作第二套的槍頭模具。於是,他就投入了大刀的模具製作中。
這最後一件兵器的製作工藝,確是傷透了雷曉飛的腦筋。
雷曉飛準備只做一種形狀的箭簇,就是三角體的箭簇。他準備用切好的鐵片,壓製成一個三角體,那樣,成型后的三角體,就有一個三角形的凹坑,到時,只要把箭桿的套入端做成三角形就行。箭桿做三角形還要比做圓錐形容易。
如果用模具來鍛造箭簇的話,因為當前沒條件製作導柱、導套等模具的限位裝置,所以很難保證工件的精度。而且,由於原材料不能保證每個的大小相同,所以批量鍛造時,就不能使每個坯件一樣,一旦出現這個情形,每個箭簇修正的工夫,就比鍛造要多多了。
雷曉飛要鍛造的這個大刀,只準備打造成一把刀形的鐵片,其它的如護手、把手等之類的配件,他要放在完成了大刀的稚形之後再安裝。
周學士父女帶著「文華閣」的能工巧匠,還是被雷曉飛安排製造「威也錘」和轉輪;雷曉飛自己,也還是製作模具,不過是大刀的模具。
雷曉飛花費了幾晚的心思之後,想出了用前世那沖床衝壓的工作方式,來完成這個箭簇的製作。
雷曉飛在每做好一台「威也錘」,就調整一次製造流程。到最後,他用九台「威也錘」和千多名鐵匠一起來鍛造槍頭的稚形,用一台「威也錘」來鍛打成品。這樣,兩工序的生產剛好均衡。
至於那落錘的深淺,靠麻繩為牽引的鎚頭肯定就沒有辦法保證了,因為,麻繩的本身就有一定的伸縮比。雷曉飛就用他從天南島製作回來的橡膠,墊在了模具的底部,讓橡膠起到緩衝的作用,解決落錘深淺的問題。
因為有了槍頭這個成功的製作先例,而且,雷曉飛那已經接近荒廢的鉗工手藝,也在第一套模具的製作中,得以一定恢復,所以,大刀的模具製作也還算順利。
鑄造的生產方法,是先鑄造一個箭簇的坯件出來,然後手工修正、打磨。這樣生產,不但因修正、打磨的工夫多,而導致生產速度奇慢,而且,鑄造耗用的原料也比較多。
這個箭簇的加工流程中,最難做的還是最後的那道成型工序。主要是當代的加工條件所限,這道工序的成型模具很難做得精細,而且「威也錘」的落錘深淺也不容易控制,這些都對箭簇的成型造成影響。
這個雷曉飛需要生產的兵器中,最小、也是最大量的箭簇,竟讓他花費近二個月的工夫,一直到前兩種的兵器全面完工,才研製了出來。
如何才能開正這個凹坑呢?如果用手工鍛造,可以先做好了圓錐體或三角體的形狀之後,再用定位把這個工件定死,然後用夾具來開這個凹坑。
這箭簇的生產,當然就是韓信點將——多多益善了。按大華百萬軍隊每人配十支箭來算,都已經需要一千萬隻的箭簇。在雷曉飛正為一套模具的生產量有限,準備製作多一套模具來生產箭簇時,正勤皇來到了江夏。
安排好了槍頭的生產之後,雷曉飛又帶著周學士父女等眾人,進入了另兩種兵器的製作之中。
經過了幾天的熟練期之後,這一千多鐵匠與十台「威也錘」,每天能生產出五萬個槍頭,按這個進度,生產百萬個槍頭只用二十天就可以完成。
雷曉飛成型的那道工序,準備用加熱成型的方式加工,這樣,加工出來的箭簇基本就不用打磨。
箭簇是一件呈圓錐體或三角體的小鐵件,這鐵件雖小,卻是相當難製作。它的製作難處,在於這個小鐵件要做一個周正的套箭桿的凹坑。
鍛造的生產方法,就直接鍛出箭簇的形狀,再打磨鋒利就行。這種生產模式,不用修正,打磨也沒有鑄造的箭簇花費那麼多的工夫,但卻因箭簇的個頭小,形狀也較為複雜,而導致鍛造困難,一個工匠一天下來,也造不了多少個箭簇。
大刀的模具試用通過之後,在槍頭的生產完成之日,馬上進入投產。雷曉飛也按照生產槍頭的模式,把工場的人員分工之後,再投入了這場生產中。
槍頭的生產流程順利了之後,雷曉飛那第二套模具的製作也告成功。
當代的箭簇可以用兩種方法製造,一是鑄造,一是鍛造。
大刀生產上馬時,製作完成的槍頭,已經源源不絕地運往各地的兵營,裝備各路的軍隊去了。
雷曉飛準備的製作方法,是先把鐵鍛造成厚薄一樣的鐵片,然後,再用模具把鐵片切成箭簇的展開形狀,最後,再用模具把切好的鐵片成型。
如果箭簇的凹坑開不正,裝上了箭桿之後,箭簇的尖端與箭桿就不在一直線上,這樣將會直接會影響到了這支箭在發射之後的運動軌跡,可能會讓這支箭完全失去準頭。
雷曉飛發明的這個兵器的鍛造工藝,放在他的前世,只算是一種簡陋到不能再簡陋的機械製造工藝,但這在當世來說,已經是先進到不能再先進的了。再加上那「威也錘」和不用人力的借力生產模式,就是周學士等代表大華學術高層的人,連想像都不敢想像。
大刀因為體積較大,製造難度比槍頭大多了。單是大刀成品的打磨,已經要花費不少工夫,所以這項兵器的製造進度也比槍頭慢多了,每天的生產量只是槍頭的一半。但饒是如此,要裝備百萬軍隊的大刀,也只用一個多月就可以完成,與純手工製作比,也算火箭速度。
雷曉飛要製作的這三種兵器中,難度最大的還要數箭簇。
同時,雷曉飛還組織了一班壯漢,對鍛造好的槍頭進行修正、打磨,因為做這些工夫不需要什麼技術,只要有力氣就可以勝任。
為了節省那有限的鐵資源,雷曉飛決定用鍛造的方法來生產箭簇。
每天鍛造這五萬個槍頭稚形中,「威也錘」的產量佔了一半,也就是說,每一台的「威也錘」,相當於一百多個鐵匠的工作量。唉,這就是高科技的好處。
箭簇就是箭頭。在古代的戰爭中,弓箭是唯一的遠程武器,所以箭的消耗量也最大,這個箭簇的製作,當然就是裝備軍隊的重中之重了。
在雷曉飛到達江夏的第十天時,由他設計、周家父女牽頭製造的五個借力轉輪帶十台「威也錘」,已經全部製造成功。
要鍛造一個圓錐體或三角體很容易,但要在這個小圓錐體或三角體上,開一個正其中的圓錐凹坑,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為了讓箭簇成型后的尖端與箭桿在一直線上,雷曉飛加長了成型凹模的三角坑,讓這三角坑作為凸模的導向,保證成型的效果。
雷曉飛又苦思了一宿之後,才勉強到了兩個解決的方法。
如果用模具單單鍛造一個圓錐體或三角體,然後再用人手開凹坑的話,進度又比純用手工製作快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