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傳》第二部 經略 第十二卷 暗潮洶湧

第三章 滄海桑田無定數

第二部 經略 第十二卷 暗潮洶湧

第三章 滄海桑田無定數

當天夜裡,孩子的燒終於退了,霍嫻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便立刻命人送李氏和英娘回去。臨走前,兩人卻依舊不放心,李氏囑咐霍嫻重新選用一批信得過的下人,而英娘則暗示霍嫻要注意朝中動向,別只顧著管家而忽略了其他。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是次日,朝中便傳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尚書左丞劉逵罷職!
她硬是把霍嫻拉出了房間,臉色嚴厲地問道:「阿嫻,難道你用藥之前就連看都沒有看一眼么?這其中有的說是虛火太盛,有的說是熱熾太盛,有的說是邪熱在表,就沒一個能夠看準的,有重有輕,你若是全都照著方子上的藥用了,肯定是要出事的!一個不滿兩歲的孩子哪裡經受得起這般折騰,你也太糊塗了!」
正因為如此,英娘在王淑妃面前自然是如坐針氈,出來之後已經是一身的冷汗。在她印象中,王淑妃一向都掩蓋在鄭貴妃光芒中,顯得並不起眼。誰會想到,真正論起詞鋒來,這位王淑妃竟然一點都不比鄭貴妃遜色。什麼立儲乃是國之大計,立長不若立賢;什麼如今諸皇子都還年幼,看不出德行才幹;什麼官家春秋鼎盛,用不著急於一時……這一句句敲打分明是在暗示,作為次子的高密郡王趙楷,同樣也有希望被立為儲君。
在這種震驚的消息下,嚴府一下子開銷了二十三個家僕自然掀不起任何風浪,閑暇之餘也就是有人隨口提起一句罷了。只有寥寥數人心中清楚,這其中有不少值得深究的貓膩,而當事人既然沒有宣揚,旁人自然也就不去管了。
「小兒發熱最講究的便是對症下藥,若只是微微發熱而用了重葯,效果自然會適得其反。不過,令郎病愈之後,嚴夫人也該好好換一換這些下人了。我也看過不少官宦人家的病,少有這樣不經心的下人,若都是如此,豈不是害了主人家一家性命?」
「二位姐姐……」
「是,妾身拜見聖上!」
「別說那麼多了!」英娘當機立斷地拿起了一旁的披風,急匆匆地奔了出去,臨走時還不忘囑咐道:「我去請杏林國手劉克勘!你們都在這裏看著,千萬別再用那冷水敷頭了,這麼一個小孩子,哪裡經受得住!」
小半個時辰之後,英娘終於帶來了劉克勘。他把過脈之後便陷入了沉思,好一會兒才徐徐開口道:「小公子的病還是給耽擱了,若是早些救治,也只是幾針發發寒氣的功夫,如今要用藥就有些難了。先前的藥方還有么?」
茫然無措的霍嫻過了好一會兒方才發現多了兩個人,回頭一看是英娘和李氏,她立刻站了起來。只見她一向梳得紋絲不亂的漆黑秀髮顯得蓬亂無比,而未施脂粉的臉也是蠟黃蠟黃的,眼睛中根本不見多少精神。
突然,她發覺前面兩個領路的小黃門似乎有些不對勁,一抬頭方才發現不遠處有一隊人朝這邊走來,當中的那人正是趙佶。她頓感心中一驚,只是這時要避開已經來不及了,思量片刻,她便索性站住了,待到人影漸近的時候方才跪下迎候。
「你回去后告訴伯章,京城裡的事情朕自有安排,他自管放手去做,不會有人給他掣肘!」
「哦,是高夫人進宮來探望皇后和皇妃么?」
一番話說得霍嫻臉色青白,而英娘和李氏對視一眼,心中卻都有些疑惑。她們是不得不往深處想,要是換了別家,姬妾想要謀害大婦子嗣的興許還有那麼一絲可能,但是,畢竟嚴家只有霍嫻一個女眷,這便是無稽之談了。聯想到在西北事務上栽了跟斗的一大堆人,兩人都生出了一種不好的預感。
英娘見趙佶說得斬釘截鐵,臉上又露出咬牙切齒的味道,連忙躬身應了。才欲告退的時候,她突然又聽到一句淡淡的話:「朕記得你和伯章的女兒如今六歲,卻能博聞強記唐詩數百首,甚至還能夠出口成章,可是真的?」
他見左右沒有旁人,便示意英娘起身,然後自顧自地當場拆了彌封,只看了第一眼便神色大變。一路看完之後,他便將奏摺放在了袖子里,沉默了許久方才一字一句地道:「告訴伯章,朕既然給了他經略安撫使的職分,軍權上他就可以放膽入手。但凡有心懷不軌的,有一個殺一個!不管事涉何人,朕都給他全權,務必把賊子連根拔起!只有一條,東南乃朝廷糧倉,絕不能亂!」
「嗯?」趙佶聞言不禁有些奇怪,按照慣例,大臣的奏摺都是應該經過政事堂那一關,而自他登基以來,已經破壞了不少祖宗制度,例如幾個近臣便都有直書之權。而高俅不直接上書給他,反而托夫人直奏,這搗的什麼鬼?
「是!妾身遵旨!」英娘連忙俯首應答,一隻手卻悄悄抓住了袖中的一份奏章。這是臨行前高俅交給她的,並囑咐她看情況再確定是否要上呈,如今劉逵既然倒台,那麼,原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計劃就有些不合適了。想到這裏,她便拿出奏章雙手呈上道:「聖上,妾身離開杭州時,外子有一份奏章讓妾身轉呈聖上,伏乞御覽!」
見霍嫻聞言搖搖欲墜,她不由在心中暗嘆了一句關心則亂,隨即命人把那幾個前去請大夫的家人叫來問話。一問之下,這些人卻說是在大葯堂請的坐堂大夫,這頓時讓她又好氣又好笑。並不是說大葯堂的坐堂大夫不濟事,而是哪個官宦人家的小兒生病不是請固定的大夫醫治,看來,這嚴府的下人還真是談不上訓練有素。
這一日,英娘終於前去拜會了鄭貴妃和王淑妃。鄭貴妃和往日一樣,照例只是說了些平常話,誰料王淑妃卻在她的面前露出了幾分抱怨,這頓時讓她大吃一驚。
京城中人人都很清楚,劉逵雖然出自京黨,但是,在上位之後他便疏遠了和蔡京之間的關係,最後和趙挺之結成了聯盟。兩人在朝堂上便和當日蔡卞章惇一樣,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劉逵事事充當著趙挺之的喉舌,每每有大建議便都是出自劉逵之手,此番劉逵被罷,焉知不是趙挺之即將落馬的一個信號?再聯想到天子官家在西北戰事上不依不饒的立場,所有人都醒悟到,身為天子而沒有太后在一旁掣肘的趙佶,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獨斷專行。這一點優勢,就是連神宗皇帝也無法比擬的。
連番打擊之下,霍嫻反而鎮定了下來,當下便重重點了點頭。英娘和李氏則在那裡看著劉克勘寫藥方,不外乎是一些生地、麥冬、沙參、青蒿、鱉甲、玄參、天花粉、地骨皮、白芍、玉竹之類滋陰清熱的藥材,而分量都控制得精準無比。藥方寫完之後,李氏也不用嚴府的下人,而是喚了護送自己來的一個家人,命其照著藥方去藥鋪抓藥,然後便迴轉了來。
李氏連忙遞過藥方,正如她所料那般,劉克勘一看藥方便冷哼了一聲:「這是哪個庸醫開的葯?簡直是荒唐!」他又仔仔細細看了一遍藥方,然後又把了一次脈,最後方才緩和了臉色道,「三位夫人放心,小公子的病至少還有七八分可治,我當儘力而為。但是,我有一句話得說在前頭,用藥一定得照著我的方子,別去請那些庸醫了!」
在鄭貴妃沒有生下七皇子的時候,趙佶最疼愛的便是王淑妃的兒子高密郡王趙楷,因此王淑妃一直在心裏深藏著一個願望,那便是希望趙楷能夠入繼大統。結果,先是鄭貴妃生了一個皇子,然後又是王皇后的嫡長子京兆郡王趙桓被趙佶刻意培養,種種對比下來,趙楷所受的重視自然就不比從前,這怎能不令她心中不平?這樣一來,要讓她話裏面不帶出一絲口風,便成了不可能的事,儘管面前的是英娘而不是伊容。
不多時,她便感到趙佶在她身前不遠處停了下來,緊接著,便有一個聲音輕輕地鑽入了她的耳朵。
霍嫻被英娘這串連珠炮似的話一轟,頓時更加慌了。「我都是讓他們去請的京城名醫,還有大哥也代請了一位大夫來看,都說是尋常的發熱,吃兩劑葯就好了,誰知到現在還是沒有退下去!如今嚴郎一個人孤身在外,還說不得將來如何,若是他這點唯一的血脈有什麼萬一,我……」
「這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
霍嫻早已亂了方寸,自然是連連點頭,而李氏則多了一個心眼,命人拿來藥方細細查看,待到看完幾張字跡不一的藥方之後,她的眉頭登時緊緊蹙成了一團。
英娘已經拿開了孩子額頭上的涼手巾,把手擱在了孩子的額頭上,隨即被那滾燙的溫度唬了一跳。等不及霍嫻把話說完,她便一口打斷道:「孩子是最嬌貴不過的,若是不能儘快退燒,即便將來治好了也說不定會留下後患!阿嫻,你都是請的什麼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