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大土豪》第五卷 五洲震蕩風雷激

第448章 進軍高句麗

第五卷 五洲震蕩風雷激

第448章 進軍高句麗

而從逃回來的少數幾個士卒口中,高安也得知了晉軍的秘密武器能夠噴出火舌和黑色鐵球,這些鐵球能夠產生炸雷一般的響聲,還能把人震死震傷……
畢竟范二在一年前已經在金城、慰禮城以及卑奢城,分別擊敗和俘虜的高句麗軍,最少也有一萬餘人。
東漢建安年間,高句麗與公孫氏政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戰爭,高句麗敗,國內城因此被毀,隨後高句麗第十代王山上王擴建尉那岩城,並其更名為丸都城。
另一路軍為水路大軍,這支隊伍由甘絛親自率領,這支部隊包括五百重騎,一千陌刀隊,三千弓箭手,以及盾兵、槍兵、手雷兵等共兩千人。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戰船上竟罕見地裝備了足足五百門火炮,以及標配的一千五百名炮手,此外還有輔兵三千人。
晉國和百濟國的聯軍剛進入王城江,堅守在江口的暗哨便燃起了烽火,江邊的防禦者們頓時緊張起來。
有了這個心思之後,甘絛當即下令以兩艘炮艇開路,用火炮來摧毀一路上的阻礙。
甘絛在三山停留了數日之後,便對高句麗出動了兩路大軍,並向其宣戰。
這些堡壘與在洛陽新建造起來的高聳入雲的圖書館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丸都城被毀掉之後,高句麗的國都遷了平城,第十六代王故國原王又重修丸都城,並移都於此。隨後,燕王慕容皇光率軍攻陷高句麗,焚毀丸都城宮殿而去。
同江的上游,正是高句麗的王城——平城。
嚴陣以待的高句麗軍看著聯軍的船隊緩緩到來,他們雖然拉滿了弓弦,也準備著發射石彈,實際上卻是雙手發顫,心中早就打好了開溜的算盤。
范二之所以急於征伐高句麗,其實還是想要藉此為跳板征服後燕。
此時的後燕的領土面積並不算大,甚至連江州的大小都沒有了,但它的戰略意義還是非凡的。
甘絛舉起手中的望遠鏡,看著遠處江邊鱗次櫛比的堡壘,並沒有太放在心上。
甘絛和百濟王扶余清慧親自率領的,由五千人組成的船隊,在南浦勝利會師。
隨後,他命人在王城江上加大了巡邏力度,江邊也都部下了十余處布滿投石車,以及數千弓箭手的防禦陣地。
事實上,高句麗王城平城與健康城和正在建造當中的洛陽都有些相像,——健康城中間有淮水穿城而過,洛陽城有洛水穿城,而高句麗王城平城同樣橫跨在王城江上。
曹魏正始五年,因高句麗東川王侵擾遼東西安平,派遣幽州刺史毋丘儉率兵征討高句麗,初戰于梁口,高句麗王敗,幽州軍隊直追至赤見峴「束馬懸車,以登丸都」,並刻石紀功。
其一為陸路,這支大軍從卑奢城進入高句麗國境進行騷擾,這支由三千輕騎組成的部隊,由沈慶之率領,其將士的組成部分包括由東都來的兩千人,以及從三山和卑奢城選出來的一千人。
兩岸的高句麗軍,除了最前方的兩個防禦點被炮聲驚嚇、無意識地亂放了一通箭外,後面的十余個防禦點竟沒有任何的抵抗。
總之,單是由甘絛指揮的這支部隊,就超過了一萬人。
只要拿下了後燕,就可在齊魯半島到朝韓半島之間,布置一條長達千里的戰線,再加上從黃河出海口到洛陽的長達千里的邊境,以及從河西到代來城之間的戰線,對北魏國形成合圍。
高句麗立國之初,其都城為紇升骨城,隨後遷都到國內城(今集安市),同時築尉那岩城為其衛城。
聯軍船隊上的火炮,將高句麗王高安安排在兩岸已經將近一年的一千多餘守卒,如同趕鴨子一般,將他們往高句麗王城的方向驅趕。
故國原王以為難能修復,再遷回平原城,丸都城從此使逐步衰落下去。
丸都山城是憑藉自然山勢的走向構築城垣,城牆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險峻處築低矮城垣或不築,山脊平緩處,高築城垣,使城外高培絕壁,防禦能力增強。
這是說書嗎?
次日一早,甘絛便率領這一萬餘人,分乘五十余艘戰船離開了三山碼頭,徑往浿江的出海口南浦進發。
經過兩天的航行,晉國的船隊按計劃在十一月初五的中午到達了南浦。
聯軍的船隊沒有承受到哪怕是一個石彈或一支弓箭的傷害,僅僅憑著幾十枚炮彈,便讓高句麗軍膽戰心驚,望風而逃。
看著江口突然燃起的烽火,甘絛倒是沒有感覺絲毫的詫異。
還有一點,就是高句麗國擁有良好的鐵資源,而鋼鐵正是工業的根本。
若非看著他們臉上的神色過於慌張,說不定有人會相信他們是聯軍的嚮導。
高安不太敢相信聽到的一切,但這無礙於他從此將晉國和百濟國當成了新的假想敵。
王城江為高句麗的商業運輸提供了便利,同樣也為甘絛的船隊提供了便利。
及至卑奢城的守卒也被晉軍所迫,便從此推人及己,高安已經有了做亡國國主的覺悟。
地利上沒有太大的優勢,雙方的射程就決定了勝負。
與甘絛所料一樣,王城江的江面上並沒有浮冰,所以他在兩軍匯合之後,便理所當然地揮師北上,直往平城而去。
當炮彈爆炸開來時,許多高句麗軍終於相信,去年那些潰逃回來的人帶回來的傳言了,隨後他們便如驚弓之鳥一般紛紛潰逃。
扶余清慧又何嘗不是如此?她從一個少年變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最大的變化當然是從落魄公主,變成了百濟女王。
事實上,高句麗人在江邊布防,用投石車和弓箭防止敵人沿江直達王城,可以追溯到數年之前,那時候他們主要的防禦對象還是百濟國。
一萬餘人中,還包括高安的手下第一將高伊橫,這個教訓顯然不會那麼容易讓人忘記。
高句麗國目前的遭遇,也算是懷璧其罪了。
而且,就在前幾天,甘絛已然是代表范二正式向高句麗宣戰了。
但相比于俘虜他們做勞力,顯然是讓他們將自己的恐懼傳回平城,對這場戰爭更加有利。
震天的悶響過後,十余發炮彈便離開了炮管,飛入高句麗守軍的堡壘之中。
除此之外,還有更直接的辦法,比如說使用火炮。
炮彈帶著風聲飛入陣地時,高句麗的守軍顯然也意識到了危險,可他們即便是到處躲閃,能夠避免的也僅僅是被炮彈直接命中罷了。
可惜的是,王城江兩岸並沒有什麼險要的地勢,甘絛憑藉看到岸上的低矮建築之後,便派出了兩支騎兵將敵人的堡壘沖得七零八落。
浿江,又名王城江,也就是後世的大同江。
丸都城也曾遭遇過兩次戰火,並被被毀滅。
炮聲一響,高句麗軍紛紛鬆開了弓弦以及投石車的開關,這都是被那此起彼伏的震天響聲給嚇的。實際上,他們射出的弓箭和拋出的石球並沒有一點準頭,更別說聯軍的戰船還沒有進入他們的射程了。
丸都城則是高句麗都城國內城的軍事守備城,又和國內城相互依附,互為都城,也曾作為高句麗都城使用,是世界王都建築史上附合式王都的特殊模式。
當天色漸漸暗下時,高句麗王城便已出現在了甘絛和扶余清慧的望遠鏡中。
聯軍的船隊尚未進入高句麗軍的投石車射程時,兩艘炮艇便緩緩放慢了速度,開始用火炮對王城江兩邊高句麗人的堡壘進行了射擊。
在到達第二個高句麗防禦點之時,甘絛甚至都還沒有命令炮手開始發射,便見許多高句麗守軍們紛紛往北逃了。
他們對高句麗王城的守護,似乎並沒有發揮出半分效用。
國內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後國內城作為別都,列高句麗三京之一。
也有一小部分人,直接在炮彈的爆炸中或傷或死。
可數年之間,百濟就被滅了一次,而高句麗也從此撤掉了江邊的防務。
聯軍的戰船上迎風飄揚的戰旗,顯然已深深地出賣了他們的身份。
丸都城的沒落,也意味著平城的崛起。
甘絛和扶余清慧已經五六年不見,兩人見面自是對數年前的一切有著無數的懷念,那時候甘絛還只是一個孩子,現在卻已是領兵一方的大將了。
一如甘絛所料,前哨守卒的情緒,的確是影響了後面堡壘中的高句麗將士的士氣。
但在最近的一年中,高安不得不重新布防。
要是甘絛此時派一支騎兵,去俘虜那些嚇破了膽的士卒,應該不會是什麼難事。
早在去年的這個時候,高句麗國在金城和慰禮城就遭受到了晉軍無情的攻擊,百濟國還趁此機會復國,這樣的消息對高句麗王高安而言,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
若是甘絛的船隊進入了大同江,高句麗人卻沒有半分動靜的話,那才叫怪事呢。
眼前遮天蔽日的蘇游聯軍,讓高句麗守軍生出了不可戰勝之心,而從金城、慰禮城和卑奢城潰逃回來的士卒,又帶回了晉軍的戰鬥力恐怖如斯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