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之門1619》第三卷 解放:平定亂世,先定北方。

第443章 絕望的李岩

第三卷 解放:平定亂世,先定北方。

第443章 絕望的李岩

到了這一步,這些人也都意識到了,高迎祥不當上皇帝,他們就當不上官兒,沒有爵位。當不上官兒,沒有爵位,好處就弄不到手中。這樣一來,這幫早就想給自己弄個身份的傢伙們,立馬就一窩蜂的要給高迎祥來給黃袍加身。
對於高迎祥來說,接受了他冊封的遼東軍閥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會穩定下來。等到高迎祥揮兵南下平定山東新軍和天雄軍,徹底的底定中原之後,那麼是集結大軍攻滅遼東也好,還是通過控制後勤供給掐住遼東藩王的命脈也好,就都是非常從容的事情了。
在這種忌憚之心的影響下,高迎祥放了一個巨大的烏龍昏招。他居然把陝西、山西、河南這些安穩之地冊封給了自己的親戚,然後把李自成和張獻忠封到了屬於復興黨勢力範圍內的湖北和四川去了。
高迎祥做出這樣的決定,在闖軍上層勢單力薄的李岩是沒有辦法阻止的。
在李岩的內心深處,復興黨如果不在高迎祥鎮壓中原的過程中出手干預,那都是老天保佑了。在現在這種內部不穩的情況下還敢觸犯復興黨,高迎祥的所作所為就完全是個找死的行為。
靠著北京方面源源不斷的輸血供養的遼東軍閥集團,可絲毫也沒有準備之直接背叛朝廷的想法。在他們看來,維持目前這種因為後金女真的軍事威脅,讓朝廷投鼠忌器而常年供養他們的狀態,並且把自己遼東將門的世家勢力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才是最有利於他們的局面。
說實話,五萬遼東軍駐守的北京城被一萬闖軍輕易攻破,這樣的消息還是很震撼的。當後續的情報被傳到盧象升和孫元化手中之後,知道了是因為京城市民暴動和遼東軍失控才最終導致了北京城淪陷后,即使忠臣如孫元化和盧象升等人,也從心裏往外冒出了一種天亡大明的冷氣來。
公元1632年初的北中國,被現實問題困擾著的主要有兩股勢力。一股是目前仍舊認為大明王朝是正統的明王朝地方軍隊勢力。主要包括最北方的遼東軍閥集團,中原地區正在鏖戰中的孫元化山東新軍以及盧象升的天雄軍。
在物質世界里,一切事物的基礎都是物質的。
看著那幫人把明顯是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到高迎祥身上,而高迎祥又人模狗樣裝腔作勢的三請三辭,順水推舟的宣布稱帝之後,李岩心裏真心是無語了。
特別是對於高迎祥這個剛剛登基的大順皇帝,遼東軍閥集團是從心裏瞧不起他的。尚未有對闖軍正面作戰經驗的遼東軍閥都認為,憑藉著四萬人左右的遼東鐵騎,踏平高迎祥的十幾萬烏合之眾不在話下。
同樣是明軍勢力,祖大壽對手中接到的情報就非常的驚悚絕望了。要知道,對於現在的遼東軍閥集團來說,尚未經歷過大凌河之戰的他們,頭腦里還完全沒有投降后金的概念。他們雖然獨立於朝廷,甚至於對於崇禎皇帝的聖旨也不理不睬,但是他們卻仍舊認為自己是大明王朝體系下的一部分。
對於他來說,如果高迎祥能夠按照自己的計劃,先穩住遼東之後平定中原,最後再一次性解決遼東,全面掌握住中原幾省,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復興黨沒有任何舉動的話,他才覺得整頓了闖軍這個烏合之眾,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後勤補給的高迎祥,才勉強的能有和復興黨作對的本錢。
即使像李自成和張獻忠這樣的大老粗,即使像李自成和張獻忠這樣的梟雄人物,他們也知道,稱帝這種事情是急不來的。地方上沒有任何勢力,周邊還有著眾多虎視眈眈的敵對勢力,距離北京不遠處還正在打著分不出勝負的仗的情況下,根本就沒有稱帝的道理。
在這之後,高迎祥表現出了一種農民式的狡黠,他先是明確的告訴大家,這些東西還有很多,但是沒有一個名義沒法給大家發。隨後,投靠了高迎祥的一些太監就在私下裡告訴他們,很多東西都是和品級挂鉤的。沒有品級沒法用這些東西。
所謂忘乎所以喪心病狂,這就是在封建農業時代里,那些沒有接受過階級意識教育,缺乏相應的知識和積累的底層人物,一旦翻身就會表現出來的一種劣根性。
從制定這個奇襲計劃之初李岩就明確的向高迎祥提到過,在初定北京之後的第一件事情,應該是對遼東各路軍閥進行冊封,給予他們和他們地位、實力相匹配的藩王頭銜。
在一片絕望中,這基本上就是孫元化和盧象升最後的希望了。在他們看來,只要崇禎皇帝一行能夠安全到達江南地區,那麼只要崇禎皇帝在南京重開朝廷,那麼大明朝就能繼續運行下去。
闖軍方面除了高迎祥麾下的十五萬人以外,李自成和張獻忠麾下的兵力因為在戰爭中被大量損耗,目前總共還有六到七萬人左右。
只要祖大壽等人接受了這樣的冊封,那麼高迎祥就可以輕而易舉的讓祖大壽等人為高迎祥駐守東北防範后金。
不過在絕望中也不是沒有希望。據情報人員彙報,崇禎皇帝和皇后太子以及一小部分朝廷重臣還是僥倖逃出生天,逃往了天津衛地區。
站在自己駐地內的一座土堆上,遙望著因為高迎祥大宴群臣而喧嘩熱鬧人聲鼎沸的紫禁城,李岩心裏想的卻是一旦復興黨興兵,那麼自己應該怎樣準備一條後路。
京師作為首善之地,大明朝連京師子民的生存都無法保障,最終爆發了導致亡國的暴亂,這實在是讓孫元化和盧象升這樣的臣子無語了。
在李岩看來,強大如復興黨勢力,那是只能拉攏和奉承,絕對不可以輕易得罪的。要知道,和復興黨交往頗多的李岩可是知道,已經控制了闖軍後勤補給的復興黨的實力有多麼巨大。
要知道因為高迎祥以及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領導下的闖軍對地主大戶們的「拷餉」行為,闖軍上層幾乎沒有什麼太高明的讀書人加入。除了一些窮瘋了的無路可走了的秀才童生以外,稍微有點辦法的封建讀書人都逃到南方地區去了。
李自成和高迎祥埋怨李岩的工作不給力,李岩本人還不知道要埋怨誰呢?
也就是說,目前北中國的局勢是,四萬遼東軍正在山海關到北京一線和十五萬高迎祥部隊對峙。而七萬李自成和張獻忠領導的闖軍正在和總人數六萬左右孫元化領導的山東新軍、盧象升領導的天雄軍對峙。
單純從軍隊數量上講的話,高迎祥麾下除了目前正在北京城內駐紮的一萬「精銳」部隊以外,從山東西部地區正在源源不斷的開進北京周邊的普通部隊也有將近十萬人上下。而且在北京城內的大暴亂被鎮壓之後,被甄別出來的四五萬京營士兵,也被高迎祥收編。
對於李自成和張獻忠而言,自己的老大攻破北京殺了皇帝老兒(高迎祥對外宣稱)的消息固然讓兩人驚喜。但是剛剛勉強平定了北京城的亂局,自己的老大就迫不及待的登上皇帝寶座,還給自己封了個別有意味的蜀候(張獻忠)和湘候(李自成),則是讓兩人驚大於喜了。
對於盧象升和孫元化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大明忠臣來說,他們心裏覺得這是一個天崩地裂的不幸消息。對於祖大壽這個名義上的大明臣子但是實際上是獨立的地方軍閥首領來說,他關心的則是一方面自己的後勤供給徹底的被切斷,另一方面自己作為遼東軍閥集團首領的法理依據已經消失了。
所以說,像高迎祥這樣,手握十萬大軍佔據京師,名義上掌握著陝西、山西和河南三省的傢伙,在進了紫禁城被雄偉壯麗的皇宮景象所刺激,產生立即就登基稱帝的想法,那是要多正常有多正常的。
面對總人數超過二十萬的闖軍,明朝方面的軍隊數量就相對較少了。在祖大壽領導下的遼東軍閥集團刨除那些作為苦力和炮灰存在的農奴兵以外,能在正面戰場上打仗的部隊只有三四萬人。當然了,這三四萬人算得上是遼東軍閥集團安身立命的根本,都是可以在正面戰場上和女真兵交鋒的騎步兵部隊。
就孫元化和盧象升推斷,帝后一行很可能是準備在天津衛冒險乘海船南下南京。
不過東北地區的高迎祥部隊雖然在人數上佔據優勢,但是北京以及北京周邊的不安定局面拖住了高迎祥的手腳,而祖大壽遼東軍閥集團方面則需要防備已經老實了很長時間的后金女真方面。
高迎祥先是把紫禁城佔了之後,立即就把宮中的財寶宮女之類的東西給這幫手下分了分。崇禎皇帝在明朝皇帝可以說是最窮的了,可是皇宮裡的好東西還是把這幫人沒見過世面傢伙的眼睛晃得夠嗆。不過,這些東西的數量也真心不多,大家都沒有分到多少。
另一股則是和他們對立的謀求改朝換代的闖軍勢力。主要包括已經驅逐了崇禎皇帝佔據北京城的高迎祥,以及正在真定地區和盧象升、孫元化對峙的李自成、張獻忠。
這個消息給明軍方面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
甚至於被奉為智囊的李岩都想不出該怎樣對付復興黨的辦法。即使是他在為高迎祥謀划的時候,他都是強迫自己忽視復興黨這股恐怖勢力的存在的。
李自成和張獻忠麾下的文人心腹也都對二人講過這方面的典故。自古以來,那些匆匆忙忙就稱帝的人物,從來就沒有一個有個好下場的。
要是光是這麼一場登基鬧劇也不算什麼。反正對於李岩來說,有這樣一個名義,對於給遼東軍閥的冊封也名正言順一些。
1632年年初,一個驚天動地的消息被傳到雙方陣營中。這個消息對於雙方來說,都不能算是個好消息。原本的闖軍首領,闖王高迎祥攻破北京城,並在十天前登基稱帝了。
從目前的局勢上看,東北方是高迎祥以北京城等北京周邊的主要城市為依託的闖軍,對抗以山海關為屏障的祖大壽遼東軍。而中原地區則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對孫元化和盧象升,雙方各有勝負的狀況。
畢竟,從幾年前開始,天津衛的海運繁榮就已經恢復了。據說南方地區的很多大海商常年在江南和天津衛地區從事貿易活動,天津衛地到江南地區的海運是完全暢通的。這一點即使崇禎皇帝不知道,和崇禎皇帝一起逃出京師的孫承宗、王承恩等人還是都心知肚明的。
其實別說高迎祥了,在原本的歷史上,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個人在這方面的表現也是不怎麼高明的。
李岩本人也沒想到,進過紫禁城的高迎祥會突然發瘋立即就要登基稱帝。
別說是17世紀像高迎祥這樣手握十多萬大軍的人物了。就是在解放后的八十和九十年代里,新中國還發生過七八起讓人噴飯的奇葩稱帝事件呢。
最讓李岩絕望的就是,因為高迎祥的鬼迷心竅,他不僅在闖軍內部對李自成和張獻忠表現出明顯的防備,在闖軍內部製造分裂,更自作聰明的在中原不穩的情況下,想要讓李自成和張獻忠去對付復興黨。
李岩聽到了這樣的旨意又被高迎祥拒見之後,內心是非常絕望的。
除祖大壽麾下的四萬遼東軍外,孫元化麾下的山東新軍損失最小,目前還有兩萬多人。盧象升在後期也花了大價錢從「葡萄牙」軍火商曾德昭那裡採購了大量的「南洋」軍火,但是因為前期缺乏準備,以至於目前的天雄軍只剩下一萬人左右的骨幹,其他三萬多新兵都是盧象升在周邊地區就地招納的流民兵。
李自成、張獻忠和孫元化、盧象升之間經過了一年多連續不斷的戰鬥,目前也開始進入到雙方精疲力竭的遲緩階段。實際上,從1631年十月份開始,雙方的戰鬥就從大規模混戰逐漸的轉變為小規模戰鬥的模式了。
關鍵是在明確的意識到李岩對自己的稱帝不支持之後,高迎祥先是冷淡了李岩,之後又不知道聽了誰的讒言,對於正在外面和孫元化、盧象升作戰的李自成、張獻忠起了忌憚之心。
二人知道高迎祥麾下有一個讓整個闖軍上層都佩服的智囊人物李岩。他們搞不清楚,一向作為高迎祥謀主的李軍師為什麼會給高迎祥出這樣的餿主意。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闖軍上層都是高迎祥式的人物。不是邊軍出身的大老粗,就是些亦官亦匪的地方土豪,真要計較起來,這幫人的策略眼光恐怕還不如高迎祥呢。要不這些人怎麼會以高迎祥為主呢。
這個道理,即使不是唯物主義者,即使在不同的時代里,不同的條件下,只要是做具體事情的人都是有著直接而又深刻的體會的。只有面對現實才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切做事情的人都知道的道理。